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与染色

一种纤细的单细胞螺旋形杆状体,细长卷曲,形如金属刨花,大小(0.1~0.5)μm×(5~15)μm,有6~14个整齐均匀的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梅毒螺旋体的超微结构与其他螺旋体相似,中央为具有螺旋形的柱形原生质体(原浆体),外包以胞质膜和胞壁肽聚糖,其内含细胞质和核物质,其中肽聚糖起到了使细胞具有坚挺外形轮廓的作用。原浆体外由2~3根鞭毛样结构环绕,鞭毛样结构一端固定于原浆体一极,另一端环绕于原浆体中段,在周质空间中游离。鞭毛样结构由核心和鞘两部分构成,有区别于疏螺旋体属的单一结构,与细菌相似。原浆体与鞭毛样结构之外是菌体外膜或鞘膜。与革兰阴性菌不同,梅毒螺旋体外膜缺乏有效的促炎症反应糖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同时仅有为数不多的跨膜蛋白。跨膜蛋白与螺旋体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播散有关。

梅毒螺旋体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不易染色,因其透明不易染色而称为苍白螺旋体。采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梅毒螺旋体染成棕褐色,在光镜下易于观察见图2-1。新鲜标本可直接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形态与运动方式。梅毒螺旋体在液体环境下有三种主要运动方式:①以螺旋体为中轴的轴心,旋转方式前进;②沿着中轴方向前后滑行;③波浪式左右摆动。

图2-1 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

(引自:梁英杰.临床病理学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二、培养特性

梅毒螺旋体是微需氧菌(O 2 浓度为1%~4%),最适宜pH范围为7.2~7.4,温度为20~35℃。目前梅毒螺旋体的人工培养尚未真正成功,1981年Fieldsteel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获得成功,他采用棉尾兔单层上皮细胞在1.5% O 2 浓度的环境进行培养,经9~12天孵育后,螺旋体数比原接种数增加49倍,并保持其毒力,但只能维持数代。

梅毒螺旋体有毒菌株接种在一般实验动物如兔的睾丸或眼前房,则能保持其繁殖和毒力,称为Nichols株,但缺点是生长缓慢,需要30~33小时分裂一次,目前此法多用于菌种保存。另外一种接种于含氨基酸和兔睾丸碎片中,虽能生长繁殖,但是无致病能力的菌株,称为Reiter株,此外还有Noguchi株、Kroo株和Kazan株。 IncQnYCaoBS4kcCC0p6+RMi5hK2iAZeDTyN40VSMyf+JBzn27GFBEQn82m9wau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