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节
临床转化和未来发展方向

有关星形细胞瘤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在近二十年已经大有进展。这些发现所带来的临床后果就是过多的、正在不断成熟的、合理有针对性的新型治疗方法(表2- 5)。尽管很多治疗方法在体内和体外的临床前研究中看起来很有希望,只有少数,如果有的话,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疗效。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我们对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缺乏完整的了解;我们用于试验制剂的临床前模型的限制;生物制剂到达靶点的输送;肿瘤的分子异质性;剂量限制性毒性以及最为重要的,很多这些生物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冗余性。

表2-5 胶质瘤中被调查的生物靶点药物

这些障碍应当被更好地研究并且可以被克服,但是可能不会产生一个单制剂的“灵丹妙药”似的治疗方案。在未来的日子中,我们不仅需要从分子上去描述每一个肿瘤,还需要不断重复地去进行这一工作,因为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随着其生长而改变并且还与基质元素和微环境相互作用(图2-2)。当然,对脑肿瘤的重复取样通常是不可行的,因此新兴的以生物为基础的非侵入性成像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输送药物制剂的问题仍然会存在,因为尽管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心的血-脑脊液屏障是不完整的,在充满入侵肿瘤细胞的外周的血-脑脊液屏障相当完整而这可以导致复发。为了绕过这一障碍,新型的输送形式比如对流增强给药技术(CED)很有希望,且目前正在临床上进行测试。尽管有这些措施,在目前标准的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变化的鸡尾酒式生物靶向治疗。我们努力提升这些患有胶质瘤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其寿命的同时,还需要警惕这些多模式治疗的毒性。

(朱剑虹) tgN2xgVQ1i5vzmUe8N13Vz9E2oXDSCOrrUkcYl0qsDP8hRa46J74DICYtsdfr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