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著名的Cochrane协作网的标志。
任何的标志都不是随便设置的,必然凝聚了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想了解这个组织,就从标志入手,简单、快捷,直中核心。
标志上的Cochrane是什么?是人?何许人也?百度一下。从官网入手。
简单的说,Cochrane先生是循证思维的先驱,以他的名字命名的Cochrane协作网是当前循证医学最重要的园地,承担着循证这艘大船最重要的补给,是学习循证最优良的港湾。也可以这么说,Cochrane协作网可看作是循证的娘家人。
Archibald Leman Cochrane,CBE FRCP FFCM,(1909-1988)。
Archie Cochrane,c.1949,photographed by Dr.
言归正传,Cochrane协作网标志,由一个圆形图以及围绕圆形图的两个粗体同心半环图共同构成。Cochrane协作网所属成员国的Cochrane中心均采用此图作为中心的标志。
每一个标志都代表了浓缩的精华,我们好好品味一下这个精华。
越靠近中间的位置当然越重要。
每一横线都是一个临床试验,代表一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可信区间,横线越短则试验精确度越高,结果越可靠;垂直线即等效线(代表OR=1)将圆一分为二,可用于判断结果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以区别治疗效果,一般来说具有疗效的试验结果分布于垂直线左侧(不利指标如病死率,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值越小说明越少,代表更好);若横线落在垂直线右侧,则表明治疗结果无效。横线与垂直线相接触或相交,则表明该RCT中的不同治疗措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两者没有差别。圆形图内下方的菱形符号称为“diamond”(钻石),代表以上7个RCT的合并结果。符号位于左边表明治疗措施有效,位于右边则表明治疗措施弊大于利。
这个图取自一个真实的Meta分析。该圆形图展示了一项短程价廉的激素类药物氢化可的松治疗可能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结果。
7项试验的时间不同。第一个试验于1972年报道。至1991年,另外6项试验结果也相继完成报道,但7个试验结果不一致,该疗法是否利大于害,根据单个的临床试验结果难以确定。而系统评价结果明确肯定:氢化可的松的确可降低新生儿死于早产并发症的危险,使早产儿死亡率下降30%~50%。所以,综合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合并,让真实浮出水面。
1989年之前,由于没有进行相关的系统评价分析和报道,多数产科医师并未认识到该项治疗措施的效果,成千上万的早产儿可能因其母亲未接受相应治疗而死亡(还耗费更多不必要的治疗费用)。
事实上,在临床医学中,由于未能根据RCTs制作出及时的、不断更新的系统评价而导致以丧失生命为代价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需要先说明一下,这些样本,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价,确定是绝对的随机对照试验且质量过关。之后我们要花工夫看一看,是否满足临床同质性和统计学同质性,才能进行合并。
也就是说,合并要很慎重,很慎重,合并以后的结果才会有意义。
这样多个样本的综合,可以尽量减少偏倚的可能性,这样才是循证医学进行高质量研究合并的最初思想。从而,我们可以更肯定地说,某项资料措施,究竟是否真的对该病有肯定的疗效。
觉得不过瘾,从官网读一下原始的英文故事吧。在官网搜索“logo”就会呈现。
一图胜千言。李博老师此次介绍的这张图,既是Cochrane协作网的官方标志,也是理解系统评价和Meta的精髓。
科学的医学知识是指导医学实践的明灯。千百年来,医生为探求医学真知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患者也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代价。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美国儿童保健专家斯波克(Benjamin Spock)医生,他的畅销书《婴儿与儿童保健》(Baby and Child Care)几十年来一直被父母和专家们奉为育儿宝典。从1956年著作的出版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一直认为:“婴儿平躺睡眠有两大坏处:一是如果婴儿呕吐,躺着睡使他更可能被呕吐物呛噎;二是婴儿倾向于将头一直偏向同一边……这可能使一侧头部扁平……我认为最好一开始就让婴儿习惯趴着睡”。2005年《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累积系统评价发现,婴儿俯卧睡眠与猝死综合征之间的风险比值比高达4.15,而且早在1970年,就已经有观察性研究证据显示,婴儿俯卧睡眠和猝死综合征相关,但直到2002年之前的近30多年间,仍不断有父母让婴儿出生后趴着睡觉。假设从1970年开始,就将该证据及时转化的话,可以预防英国超过1万名婴儿以及欧美5万名婴儿猝死。为了避免专家经验的误导,更为了科学验证所有的医疗干预措施,1948年,英国医学会组织设计、实施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随机对照试验,揭开了近代临床试验崭新的一页。在医学领域,设计科学、实施严谨和报告规范的临床研究,带领医生和患者走出医学知识的迷雾。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增多,一方面,其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临床研究不符合基本的要求和标准:有学者调查了中国发表的RCT的质量,发现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不足一成。另一方面,针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常常不一致甚至矛盾,给临床医生决策带来困扰。比如,1998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一期刊登了2篇随机对照试验,其中一篇的结论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能缓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而另一篇的结论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缓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单个的临床研究指导医疗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研究同一主题或疾病的所有临床研究全面纳入,严格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后,在同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合并分析,才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系统评价,尤其是高质量Cochrane系统评价的出现,为医学领域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柳叶刀》杂志将Cochrane协作网称为“全人类的基因组计划”。而Cochrane协作网标志的诞生,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让更多公众了解Cochrane的意义,以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份伟大的事业当中。
陈耀龙,医学博士,兰州大学GRADE中国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主任,亚洲指南协会(GIN)秘书长。
作为负责人或主要项目成员,近5年共主持制订、评审和参与国内外循证指南100余部,在国内外同行评审期刊(包括 JAMA , The BMJ , The Lancet , Ann Intern Med , The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等)发表循证医学、指南和GRADE方法学论文100余篇。陈耀龙博士是国际指南注册平台( 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org/ )和国际指南报告规范RIGHT( http://www.right-statement.org/ )的发起人和牵头人。主编、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循证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循证临床指南制定与实施》《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指导手册》《GRADE在系统评价和实践指南中的应用》等教材和专著10余部。
视频 (请通过“约健康”APP扫码观看,下载“约健康”APP请参见文前第5页。)
天下武功悉出少林—一图读懂循证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