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融“变天”

金融业的游戏规则变了。整治“校园贷”、叫停数字货币ICO(首次币发行)、暂停网络小贷牌照、资管行业大一统……种种金融乱象纠偏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日渐鲜明的监管信号。事实上,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业已开启紧缩模式,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新政频频落地。前有银监会“82号文” 高举“穿透原则”大旗,一改此前仅基于会计科目的监管,而是深入到业务实质,银行表外信贷受到限制和收紧。后又强调审慎管理原则,不仅将表外理财正式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同业存单也拟纳入考量,甚至加大MPA惩罚力度,更别提其他大大小小的规范、条令,一再重申穿透性、审慎性原则,可以说,迄今为止的这些监管政策已经覆盖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业的方方面面,为当下的金融业划定了六条杠杠:终结零风险“神话”,打破刚性兑付成趋势;禁止设立资金池;加大对期限错配的打击力度;“通道之门”逐渐被封堵;多层嵌套模式将成为历史;“严格控制杠杆率”成为行业准则。这六条杠杠已经为金融的方方面面画出了一个规则圈。金融政策步步收紧,让过去金融业的众多套利玩法愈发没有了容身之地。

监管收紧的背后不仅仅是对金融乱象的整肃和纠偏,更是对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反思和对资本国际极左路线的全面清算。过去若干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大规模复制照搬西方模式,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以美国金融业为样板的中国金融业非但没有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还在搞美式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市场原教旨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主导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当年共产国际极左路线将中国革命引入“左”倾、冒进的歧途,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和自由化思想也将中国带上了资本国际的极左路线,金融业发展陷入了不顾国情与现实而自由冒进的境地。这在带动金融业迅速膨胀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混乱、失序愈演愈烈,金融业发展呈现走火入魔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自娱自乐。在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收缩的情况下,为了谋求高增长,商业银行纷纷大搞通道业务、同业业务等,引得学者高呼“同业不死,万物不兴!”。在2017年银监会大力开展治理行动后,仅在“三套利”专项治理中,就已发现问题4060个,涉及金额3.78万亿元,近几年银行业的空转程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2)互联网金融釜底抽薪。昔日作为创新典范的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管釜底抽薪,在自由放任的市场中犹如脱缰野马,走上了“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治乱循环。

(3)骗子公司大行其道。在制度空子下,一些公司披着互助金融、互联网或者数字货币的外衣大搞金融骗局,诸多“宝宝”“财富”陷入风险,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单单是上海的线下理财涉及的诈骗金额,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

(4)811汇改 闯关失败。虽然811汇改被认为是人民币市场化的成功一役,但由此造成的市场动荡和为此付出的代价巨大,从根本上说,这是在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作祟下的一次不管不顾的冒进。

(5)至今难以摆脱的股灾。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开启8年多的大牛市,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股市却至今仍在熊市中苦苦挣扎,除了痼疾难除,更有“人造牛市”搞砸了带来的恶果。正是在这种局面下,管理层出手对金融业发展“拨乱反正”。

当然,前述只是当下金融政策变化浮在表面上的、直接的原因,根本驱动力在于以下三大变量:

(1)金融原罪。金融天生的逐利性使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繁荣的特征。换句话说,如果任由其自我发展,金融走上空转、高杠杆、钱生钱的道路是必然结果。在这种势头下,政府再难袖手旁观,由政策出面对冲金融原罪,将其拉出自娱自乐的恶性循环成为必然。

(2)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已进入蓬勃发展期,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额快速攀升。然而,金融科技在发挥其巨大能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失控的态势,特别是在中国,各类企业打着金融科技的幌子,大搞金融猫腻,各种套利、圈钱、骗局丛生,如近几年发生的股市HOMS(恒生订单管理系统)配资、e租宝、中晋系、泛亚有色等事件。因此,以“有形之手”把放肆的金融科技“铆”在正道上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必需。

(3)政策定位。显然,在金融原罪及金融科技风险膨胀下,人们过去奉行的市场和监管理念已无力招架,因此,政策已经到了重新调整定位,让金融正向发展的时候。

这三个维度既是当下金融政策变化的根本,也将贯穿于未来金融变局的始终,是把握金融发展大趋势的“钥匙”。 nMsgr8e9p0n2MK4VJUq1TKw1mvWXxoSw9n1HHGZQLJJkt0qqZBWhPYfBKBrxLJ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