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灵帝的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更是把风雨飘摇的东汉搅得摇摇欲坠。
但是东汉王朝崩塌的根源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失政与因此引发的外因合起来导致的无可挽回的结果。
另外,除了外患,还有天灾。外戚专权同宦官纵横循环,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并起,然而,自然灾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巨大力量。
一般而言,从文学性上来说,帝纪总会通过赋、比、兴写一些皇帝的事迹和史家的评论,还算略有文采,让人读起来可以有所感悟。但是东汉的帝纪,就彻底是流水账了。
建和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
夏四月庚寅,京师地震……
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
九月丁卯,京师地震……
清河刘文反,杀国相谢暠,欲立清河王蒜为天子;事觉伏诛……
前太尉李固、杜乔皆下狱死……
陈留盗贼李坚自称皇帝,伏诛……
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
秋七月,京师大水……
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
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乙卯,震宪陵寝屋。秋七月庚申,廉县雨肉……
京师大水。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地又震……
郡国五山崩。
以上《后汉书·桓帝纪》的记载,夹杂着天灾、人祸和暴乱的记录,类似于灾难片里的情节,令人触目惊心。世界末日也不过如此吧。
在西北,凉州的羌人和对现实绝望的汉人趁机联合起来叛乱,很快就成席卷之势进逼关中。东汉的地方势力多年由豪强把持,这些割据势力大都出工不出力。东汉帝国就这样一天天走向风雨飘摇。此时,当朝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主政,急命凉州将领董卓平定叛乱。就这样,凉州人董卓满怀多年被压抑、被歧视的不平,在各割据势力冷眼旁观的目光中,走上了平定羌汉叛乱的征程。一个被贴上凉州人标签的将种就这样站到了舞台的中央,肩负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当年的董卓还不是一个脑满肠肥的胖子,还是有着一种后来被叫作梦想的东西在他心中不断燃烧的。就是在这样的热血和梦想感召下,董卓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招募凉州猛士,建立了一支听命于自己的亡命之师,挡住了滔天的叛乱,挽狂澜于既倒。
羌乱平定后,东汉朝廷故技重施,要召董卓为少府,意在夺其兵权。有了“三明”的前车之鉴,董卓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用命换来的虎狼之师。无奈之下,东汉朝廷改封其为并州牧,并允许其带兵赴任。
虽然说羌人叛乱被平息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汉灵帝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太高兴的事情。因为这么一来,当朝最大的外戚——何进的权势就更大了。虽然董卓在前方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用命换来了胜利,但是功劳要记在何进头上。汉灵帝只能让何进更进一步,委任他为大将军,掌管天下兵马。为了防止哪天自己归西后何进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儿子,他必须有所准备。按照东汉小皇帝登基的剧本来看,这样的事情是大概率事件,他自己很可能活不过何进。所以汉灵帝开始重用宦官,组建了以蹇硕为首领的禁卫军西园军团,重用了一批少壮派的豪强势力成为所谓八校尉,作为首都的卫戍部队与何进相对抗。后来吞食天地的曹操就是八校尉中的成员。虽然何进手握天下兵马大权,但是洛阳城里的卫戍部队是掌握在宦官蹇硕手里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战略的平衡,倒也相安无事。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突然驾崩。
蹇硕为了缓和与何进的矛盾,立何皇后的亲儿子刘辩为帝。反正都是皇子,对于太监来说立谁都一样。本来可以平稳交接政权,按照重复了无数次的剧本再演一遍;但是按照此剧本,外戚党是存在被阉党翻盘的可能的。何进害怕再出变数,便下令召董卓进京。这个命令可就真的是惹下了塌天大祸。蹇硕一看何进要调天下兵马包围洛阳,害怕得要命,遂下了鱼死网破的决心,一方面向何进服软,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假托何皇后召见,将大将军何进骗进宫中杀掉了。袁绍以此为名,发动兵变杀进洛阳,收拾了蹇硕的宦官一党,然后清理了外戚势力,并以朝廷的名义下令禁止董卓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