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楚怀王还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同时也是一个约定。那就是——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
这个约定是说:先进入秦国腹地关中的人,不论是谁,都可以在那里称王。
楚王的权力竟然都已经可以随意决定将哪一处领地分封给任何人了吗?这简直是真正把自己当作天下共主了啊。
那么问题来了,楚王是谁?天下诸侯众多,楚怀王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凭什么听你的?
所以说,这个决定就目前来看也就相当于一个空头支票。但是,除却可以激奋人心,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
此刻的楚怀王虽然要极力为楚国争取国际老大地位,但是他也明白,这时的楚国更像是名义上的盟主。因此,对于他的这个约定,各地诸侯十有八九是根本不会买账的,但同时又是对其充满了十足的期待的。
原因很简单,这约定是一个十足的借口或是理由。先入关中,就有机会称王。大家辛辛苦苦造反,不就是为了捞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吗?现在机会来了,正所谓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一旦真的能打败秦人进入关中,各路诸侯之中势必有一个会站出来称王,因为这是楚王承诺过的。那个时候,别管是楚王还是赵王说的,只要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那就有用、能用而且好用。更何况这句话还是现在的“盟主”说的。而后来的发展形势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十足的理由。
于是,诸侯相争,越来越乱,而楚国则趁机作壁上观,调节四方、一家独大。
所以说,这一张“空头支票”,实际上蕴含了无穷可能,有着万钧之力。
而这次决定,也是楚怀王政治生涯的第二个闪光点。
可话虽如此,但是在当时,秦军的力量十分强盛,虽然楚王朝廷决定西进关中,可还是有着一部分人认为此举太过莽撞,断不可行。
但对于楚怀王的这一决定,有一人却十分赞同,那就是项羽。
前文说过,由于项梁身死人手,项羽恨不得立刻入关,杀光秦人以泄仇恨。而另一方面,只要楚军再次出击,不论去打谁,对于项羽来说,这都是摆脱目前军权被削夺、政治上受排挤的一个好机会。
对楚军的将军各有几斤几两、楚军战士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项羽是再清楚不过了,况且楚军的大部分骨干军官都是他项家提拔起来的。因此,只要他项羽再次回到军中,那就是猛虎归山、蛟龙入海!他相信,楚军的精锐很快便会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项羽的第三种考量则与楚怀王相同。现如今,赵国来援诸侯不在少数,可却并未前行解救,而是清一色的作壁上观,就连张耳的儿子张敖都畏缩不前。试想一下,连自己的老爹被困在城内、危在旦夕都能不管不顾,这除却亲情淡漠之外,也从侧面说明了诸侯军对秦军的恐惧,以及秦军强大的战斗威慑力的确名不虚传。
所以,这些援赵的诸侯军才采取了进而不前的做法。
但是,他们可以这么做,而楚国却不可以。因为楚国是反秦的主力,是合纵之长,是目前为止名义上的诸侯领导者。
只有战胜了秦国,楚国才能继续领导诸侯,让诸侯臣服。如果不出兵或者战败,那么楚国的国际地位也将一落千丈。不等秦军消灭他们,各路诸侯恐怕都会起来消灭他们,又何谈反秦呢?
看着满朝大臣,虽说楚怀王很是满足有人能这么赞同他的决定,但这人却是他最不希望领兵打仗的那个人,项羽。一旦项羽真的入关,那可真就是得不偿失了。因为他也深深忌惮项羽的军事才能,以及其在军中的影响力。
但忌惮归忌惮,可接下来,选择谁去阻挡秦军,又由谁来推动西进呢?
就在这时候,一群楚国宗老走了出来。
“大王,项羽不仅剽悍,而且狡猾奸诈,前番攻打襄阳,却把那里的军民都活埋了,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太残暴了!不能用他啊。”
楚怀王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话,而楚国宗老似乎也是懂得他的心思,便继续说道:“我们听说沛公素有仁义之名,是一个仁义有德行的人啊。以前我们总打仗,但是却失败了几次。看来,不能迷信武力了,要派遣有德行的人前往,施行仁义,招抚秦人啊。”
楚怀王笑了,只要压制项氏,什么都好说。至此,刘邦捡到了另一个“大便宜”,西进的名额被刘邦得到了。
刘邦也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得罪项羽,但是没办法,这都是我努力得来的。而现在,项羽也没心思管刘邦了。因为他的状况依旧很是不妙。
当援赵大军已定,准备救赵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派遣谁为领兵大将呢?
没办法,最能打的就是项梁,但他过早归西了。项羽固然勇武,但年岁太轻,加之楚怀王的猜忌,是断然不会派他的。这可急坏了楚王,难道我堂堂楚国,竟无可用将才?
就在这时,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说道:“大王,宋义曾论断武信君必然兵败,没过几天,果然失败了。在行军之前就看出了失败的征兆,这可了不得啊。”
楚怀王听到齐国的使者都这样称赞宋义,便召见了宋义。几番交谈后,楚怀王再次一拍大腿:就你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后九月(闰月),楚国援赵大军出发。宋义任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任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进军赵境。
与此同时,刘邦率领部属正式西进,奔赴关中。
此时的项羽虽然很怨恨楚王的人事安排(仅仅是次将),但他的心中只想要复仇。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让我复仇,我便暂且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