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大凌河之战

皇太极是一个仁君,没有处死阿敏,只是把他幽禁起来。打掉阿敏集团是皇太极树立个人权威的一个开始。独裁不是一天能做到的,皇太极能够做到有步骤、有程序、有条理地掌握独裁权力,已经说明他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得上英明。

阿敏的问题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有个大手笔,打掉了后金国的第三号人物——二贝勒阿敏。

我们知道,当年努尔哈赤就打掉了阿敏的老爹舒尔哈齐,现在努尔哈赤的儿子又开始对舒尔哈齐的儿子动手,子承父业大抵如是。

阿敏犯了什么错误呢?说实话,阿敏的错误也让人非常不理解。他的第一个错误是在征讨朝鲜的时候,纵容部下大肆抢掠,而且把抢掠的东西都运回来。看到这里,让人很纳闷了,打仗不就是为了财物吗?皇太极自己也是个抢劫高手,怎么这时就不理解阿敏呢?而且阿敏也没贪污啊,东西都运回来了。联想一下皇太极曾经提出的仁政,我们就明白了。阿敏同志破坏了皇太极的光辉形象,当然应该被整。阿敏犯的第二个错误更让人不理解了,这是什么错误呢?三个字:打不赢。天聪四年(1630年)五月,皇太极攻下了北方四城: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皇太极让二贝勒阿敏和贝勒硕托带领五千人镇守。阿敏自己镇守永平,总共才五千人,又拨了一些让其他人分守三城。

当时,明朝派遣孙承宗这个老资格的领导收复北方四城。孙承宗确实很厉害,第一天就收复了滦州,第二天又攻下了迁安,这阿敏看形势不对,又不好意思就这么跑回去。皇太极本来就看自己不顺眼,给他逮住错,那还了得?事实上,阿敏猜得没错,皇太极就想整他。

阿敏硬着头皮跟孙承宗打了一仗,结果五千人死得只剩千余人,阿敏自己也挂彩了,这才心安理得地逃了回去。就此,北方四城在阿敏手中全部丢失,整个时间只用了五天。听到阿敏逃跑的消息,皇太极当然非常气愤,非常震惊,非常失望。表演完这些复杂的情绪后,皇太极才平静下来,开始着手整阿敏。在这次事件中,阿敏又犯了一个皇太极非常忌讳的错误,他逃跑之时杀掉了大量归顺的汉民。

皇太极问他:“我说仁政,你是不是当耳边风?”

阿敏无语。

皇太极又说:“北方四城你丢的速度可以进吉尼斯纪录,想必你很自豪吧!”

阿敏还是无语。

皇太极最后说道:“沉默就代表默认。”

怎么整阿敏呢?皇太极分五步走,步步为营,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旨在让阿敏心服口服,哑口无言。

第一步是没收赃物。皇太极说:“以前我体谅阿敏打仗辛苦,三次让他把战利品带回家。这次,他居然抛弃我打下来的城池,杀害归顺我的老百姓,还把城里的财物都据为己有。这种行为实在难以容忍,现在我必须没收他的赃物,全部充公。”

大家都知道贪污受贿是不对的,皇太极这个做法让大家心服口服。

第二步是不让阿敏入城,听候惩罚。阿敏郁闷了,作为后金国的第三号领导人,享受这种闭门羹待遇,应该说是他始料未及的。更可气的是,皇太极允许他的士兵入城,就是不准阿敏进来,换成谁估计也气得差不多了。

第三步是审讯,有问题的人一个个审,谁也别想逃脱责任,而且皇太极亲自到法院旁听。审讯的问题围绕着:为什么弃城而逃?为什么贪财怕死?为什么不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为什么把归顺的老百姓大批屠杀?

阿敏估计自己没法回答得让皇太极满意,干脆全部认罪。

第四步就是关押了。当然了,口才了得的皇太极少不了要对大家来一段训话。皇太极来到监狱里,看着这些曾经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潸然泪下,问道:“才几个月的时间,难道明军突然就神灵附体了?哪里有什么神仙魔鬼,都是你们没有斗志啊!那些汉人,打起仗来什么德行我们早见过了……”

皇太极动情的演讲结束后,监狱里哭声一片,大家都泪流满面,包括皇太极自己。最后,皇太极微笑地离开监狱。

第五步是甄别好坏,问题大的就处理,问题小的可以留用。表面的规则是作战勇敢的可以留用,贪财胆小的继续关押;真实的规则是阿敏死党坚决打掉,不是死党的都可以出狱。

五个步骤走完之后,皇太极才真正开始动手对付阿敏。正像阿敏的名字一样,阿敏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皇太极召集了所有的贝勒大臣讨论阿敏问题,让他们放心地揭发和控诉。贝勒和大臣们不负所望,经过详细的材料分析,整理出阿敏的十六大罪状。

这些罪状经过专家组讨论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有根有据,阿敏就是长了翅膀也难脱身了。

总的说来,阿敏的罪行就一点:对皇太极有意见,有非分之想。

皇太极是一个仁君,没有处死阿敏,只是把他幽禁起来。打掉阿敏集团是皇太极树立个人权威的一个开始。独裁不是一天能做到的,皇太极能够做到有步骤、有程序、有条理地掌握独裁权力,已经说明他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得上英明。

围攻大凌河

孙承宗收复北方四城后,亲自巡关经过实地考察后,他建议崇祯现在最要紧的是修复大、小凌河两城,这两城就像两把锁链一样,可以和山海关连成一条防务链。

崇祯表示同意,让孙承宗先修大凌河。大凌河位于锦州以东三十里,是锦州的一个前哨。由于这座城池的关键地位,孙承宗让祖大寿负责这项工程。

皇太极的侦察行为做得非常不错,明军修筑大凌河的事情很快就传到皇太极的耳中。明朝总兵祖大寿和何可纲等人率领关外士兵和一些民夫修筑大凌河,准备抢在八旗军未到时竣工。得到这个情报,皇太极发出一声冷笑,你想抢在我来之前竣工,那我就给你一个惊喜吧!

祖大寿率领的是明朝最精锐的士兵,只要把这支军队消灭了,等于是卸下崇祯的一条膀子。

战争之前,皇太极照例是要演讲的,他动员道:“从古至今,打仗这东西向来是有道者能打赢,无道者要失败。这是屡试不爽的天道。所以呢,我们打仗,绝对不可以仗着武力肆意滥杀,这样只会导致失败。用兵之道,最关键的是顺应天理,行仁义之师。天道这个东西是循环的,皇帝轮流做,但老百姓还是老百姓。现在天意站在我这边,明朝的老百姓迟早也是我的老百姓,所以希望你们能善待老百姓,严格遵守军纪……”

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祭拜太庙后,即刻率领大军出发。渡过辽河后,皇太极又不厌其烦地开始了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的内容更长,还是老调重弹,什么老天站在我这边,什么军纪大家一定要遵守,什么只要有信心打仗一定赢,什么将军和士兵大家要互相爱惜……

虽然这些东西有点儿烦人,但确实很有效果。这就是宣传的力量,也是广告的威力。

八月初一,蒙古的一些部落前来和皇太极会师,皇太极给他们接风洗尘后,再次把自己的军纪跟蒙古人重申了一遍。

皇太极军抵大凌河时,城墙已经修完,雉堞完成一半。在城下俘获了一个人,得知修城工作已经进行半个月,城内大概有一万五千兵马。

当天晚上,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主张攻城。皇太极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以前攻城吃了许多闷亏,与其攻城不如围城。等到城内粮食断绝后,自然不战而胜。

皇太极是个鬼点子特别多的人,他围城还围出了特色,用一个月时间让人在城池周围挖了一个圆圈,投降不,不投降困死你。

祖大寿大笑:“有种就困死我,我城内的粮草充足,可以支撑两年。”

皇太极听了也笑眯眯地回答:“行,那我就困你三年。”

如果真有两年粮食的话,祖大寿也懒得跟皇太极喊话了。现在祖大寿唯一指望的是朝廷的援军,他已经让人给崇祯皇帝发送了急报。孙承宗接到消息,派吴三桂的老爸吴襄领一万人马去救援,据说三桂兄也在里面。你来救援,很好啊,攻城我不行,野战我还是挺厉害的。皇太极一招围点打援,明军来多少都在外面阻击。这招还真管用,吴襄硬生生被皇太极打了回去。

回去后,孙承宗拨出一支更大的人马,总计四万人,由张春率领。张春是个聪明人,赶到大凌河附近的时候,不但不进攻,还摆出防守的架势,等皇太极来攻。这张春算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如果跟皇太极的军队在野外对砍的话,那是相当不划算的一笔生意。

张春建立营寨后,架起一排排大炮,就等皇太极来攻。皇太极没有让他失望,派出最精锐的骑兵,左右两路同时出击,攻击张春的两翼。事实证明,大炮的威力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几轮进攻下来,后金部队损失惨重。

就在张春为胜利而欢庆的时候,皇太极拿出了他的撒手锏:大炮。

当后金的部队朝张春开炮的时候,张春产生了错觉,以为是自己这边的人不小心搞出来的乌龙。当对面的炮弹不断飞过来时,张春才终于明白,敌人也有大炮。

其实,皇太极很早就对大炮感兴趣,早就委派一些人专门研究这门高新武器,造出了三十门大炮,拿出来试用,感觉还不错。

这件事震惊了张春,眼看战事发生变化,他决定亲自上阵督战,希望能稳住军心。跟张春一起来的还有吴三桂的老爸吴襄,吴襄是一个猛将,而且又是本地人,熟悉地形,熟悉敌人。原以为带着他可以如虎添翼,没想到这不是翅膀,而是风筝,看到事情不对劲儿,吴襄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挣脱张春,自己逃跑了。吴三桂有这样的老爸,怪不得后来做起汉奸来游刃有余。

战事紧急的时候,如果有一队人马逃跑,那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果然,吴襄撒腿逃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大家开始了失败大逃亡,皇太极的铁骑冲上去,左砍右切,四万大军就这么没了。

祖大寿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切,几乎要绝望。现在留给祖大寿的只有一条路:突围。

祖大寿决定从南门突围,因为这里的守将是有勇无谋的莽古尔泰,不过莽古尔泰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祖大寿是拼了命要往外冲,莽古尔泰是拼了命要堵住祖大寿,双方厮杀得非常惨烈,均伤亡惨重。

莽古尔泰眼看抵抗不住,让人去向皇太极求援。然而,皇太极虽然答应了他,但援兵迟迟不到。莽古尔泰自知被弟弟忽悠了,一抹泪水,带着自己所有的兵力冲了上去,才把祖大寿堵回城里。

这事让莽古尔泰很上火,他找皇太极理论,说兵力太少,实在没法防,要求换防。皇太极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莽古尔泰一气之下,居然拔出刀子,要砍皇太极。幸好他的弟弟及时拦住他,才没出大事。

后来,莽古尔泰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越想越怕,连夜找到皇太极低头认错。皇太极一方面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另一方面在权力斗争中也是相当阴险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他这些兄弟的支持,他是很难上台的,但上台之后他最大的目的就是除掉这些兄弟。所以,每到打恶仗硬仗的时候,他总是把自己的兄弟派遣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如果兄弟战死了,可以嘉奖他为国捐躯;如果战事失利的话,回来正好借故整死兄弟。

莽古尔泰后怕是有道理的,因为战事结束后,皇太极就把他关进牢房里,不久就莫名其妙地死去。

突围失败,祖大寿困守孤城。皇太极总是和颜悦色地对祖大寿说:“大寿,都什么时候了,还看不开,早点儿下楼,我们一起来喝点儿酒。”

皇太极绞尽脑汁要招降祖大寿,但祖大寿就是不理他。皇太极是一个很有耐心的猎人,他丝毫没有动怒,反而很欣赏祖大寿这种硬骨头。

祖大寿确实挺难的,因为粮食早已经吃完。刚开始几十天,大家把几千匹马宰了吃。马吃完之后呢,就只能吃人了。

看着这些,祖大寿快崩溃了,没办法,只能投降了,这样下去,就算不战死,大家基本上也把自己的人吃得差不多了。祖大寿一说投降,大家仿佛从地狱里看到一丝来自天堂的曙光,纷纷赞同。

大家都同意投降,唯独一个人表示反对,这个人就是副将何可纲。何可纲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祖大寿英明地认为,绝对不能因为这个不同的声音毁坏了全局的计划。你不投降,行,那我就杀了你。何可纲于是被祖大寿斩首示众。

祖大寿投降之后,皇太极对他友好得跟什么似的,甚至不让祖大寿跪拜,见面之后互相拥抱,宴席上还让祖大寿跟自己并肩坐在一起。皇太极投之以桃,希望祖大寿报之以李。祖大寿人在屋檐下,是没法不低头了。

祖大寿信誓旦旦地表示,虽然我们是被逼投降(围困三月,率众出降,倾心归汗),但归顺之后是绝对不会有二心的。若我们违背良心和道义,苍天在上,让我不得好死。当然,如果大汗你欺骗我,估计老天对你也差不多吧!

应该说,在政治上,除了对自己的兄弟们心狠手辣之外,皇太极还是非常仁慈的,当即表示这个肯定不会的,我皇太极出来混首先讲的是诚信。

诚信完了之后,皇太极就问了:“大寿,现在我们是一家人了。你说说看,怎么拿下锦州吧!”

祖大寿当然不能回答说我说不上来,而是说这件事得从长计议。所谓从长计议,就是让我好酒好菜吃饱吃爽。一顿丰盛的宴席之后,祖大寿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计策。这个计策就是让我回锦州,来个里应外合。

皇太极说这个主意好啊,心里却在想万一你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怎么办?不过,如果我不让他去锦州的话,又表示我不信任他。大家都觉得如果就这样放祖大寿回去,万一回不来损失就大了。

皇太极考虑很久后,说道:“现在把大寿留在这里也是浪费酒肉,不如让他回锦州吧!即使他反叛不归来,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他的这些士兵都已经投降了。我们即使不放回大寿,明朝也会派其他人镇守,如果是个‘钉子户’就麻烦了,大寿好歹跟我有点儿交情。即使大寿反叛,我们只要善待他的士兵和子侄,相信以后机会还很多。”

应该说,皇太极对风险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祖大寿留在后金暂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放归后有可能献出城,即使没有献出,反正他的家人都在自己手上,以后还有机会。换句话说,放他回去比留在后金的利用价值更大。一个领导的水平就体现在这里,能不能看得更远,能不能为自己的集团谋取更大的利益。皇太极善于放长线,能不能钓到大鱼那就是结果了。

十一月二日,祖大寿进城。皇太极听到炮声,知道这是祖大寿发出的信号。皇太极就等祖大寿第二次发出炮响,这就意味着祖大寿已经动手了,埋伏在锦州城附近的后金军队就可以出动了。

可是,第二天皇太极没有听到炮声,第三天还是没有……

就在皇太极对这个人感到失望的时候,忽然收到祖大寿的密信。祖大寿解释说,由于进城仓促,身边人手少,一时之间没法动手,希望皇太极先生淡定,总会逮住机会动手的。

皇太极心想大寿说的也有道理,不如就多等几天吧!这一等又是好多天,皇太极感到极度的怀疑。就在这时,他又收到大寿的一封密信。大寿首先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然后就说,锦州城防守特别严密,一时半会儿只怕没法动手,太极先生你耐心等等吧,估计明年就可以动手了。

很明显,祖大寿在忽悠皇太极,他所以对皇太极这么客气讲礼,一方面是忽悠,另一方面也是担心皇太极为难自己的亲属和士兵。皇太极这人确实非常特别,别人这么忽悠他,居然任由别人忽悠,换作是秦皇汉武这样的人早把祖大寿家人都剁了,更不用说像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了。

现在我们大概明白祖大寿杀害何可纲的苦衷了,杀何可纲可以取信于皇太极,找准机会走人。虽然他们抗争的方式不一样,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一个是玉石俱焚的刚烈,一个是曲线救国的手腕。

就像祖大寿解释的,自己人手不够,没法下手。许多人由此推断祖大寿是真降,这种看法不太靠谱。因为不久,祖大寿就当上锦州城的老大,换句话说,只要他一声命令,可以立刻打开锦州城。

在此之前,锦州城的守将是邱禾嘉,邱禾嘉做事非常认真细心。虽然祖大寿对他没说真话,但他已经派人多方查证,得知祖大寿投降一事。邱禾嘉将这事报告给崇祯,崇祯看了之后没有任何反应。确切地说,也有一些反应,他让祖大寿取代邱禾嘉的地位,镇守锦州。

崇祯杀了袁崇焕后,祖大寿已经有“不听话”的行为,投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崇祯为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说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光皇太极知道人才宝贵,崇祯也是知道的。有人会说了,崇祯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为啥还要杀掉袁崇焕?

可能这跟做人有关系,崇祯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杀掉袁崇焕。祖大寿和袁崇焕的区别在于,袁崇焕个性鲜明,而祖大寿则非常低调。

大凌河之战,孙承宗非常倒霉。最坚定地主张修墙的是他,现在墙没修好,敌人就冲了过来,把墙砸得稀巴烂,还把整个修城的队伍给没收了。一时间,朝野上下的唾沫全都飞向孙承宗。孙承宗受不了,辞职走人。

十年之后,皇太极再次攻打锦州,将锦州围困了一年,祖大寿才投降——这次是真降。不过,投降之后的祖大寿碌碌无为,始终没有为清军效力。皇太极其实也不是特别需要祖大寿效力的,他需要的是榜样的力量,祖大寿就像是他的政治产品的宣传演员。

投降不分先后

优降政策是战场上的攻心之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挖墙脚。虽然祖大寿招降得不是特别成功,但已经为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效益。如果没有祖大寿榜样的力量,后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归顺或许不会那么顺利。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毛文龙得力的部将,毛文龙一死,他的副手陈继代领职务。陈继的能力差点儿,刚开始有袁崇焕罩着,还能勉强压住局面。后来,袁崇焕死了,皮岛上人心思动,发生了兵变。为了争夺岛上的最高权力,将领与将领之间拿着刀对砍,兵士与兵士之间集体干仗。虽然明朝政府最终平息了纷争,但岛上人心涣散,许多人不想继续在岛上待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带着一班人马投奔了登州巡抚孙元化。孙元化和徐光启是同学,都是明朝了不起的科学家。孙元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武器研究方面,什么炸药大炮之类都是他研究的项目。他不但精通物理和化学,而且懂葡萄牙语。这样的人在当时肯定是稀有之物,属于专家型官员。

听说孔有德和耿仲明来投奔自己,满脑子全是武器弹药的孙元化欣然同意。孙元化是一个优秀的人,优秀意味着对人情世故中厚黑那一套了解得比较少。

孔有德和耿仲明这两人并不是什么好鸟,否则后来也不会投靠了清朝,还混到三藩级别。这两人典型属于有奶便是娘的类型,他们之所以服毛文龙是因为毛文龙好酒好肉地招待他们。招了这两个人,也是孙元化倒霉,碰上两员工给钱就开工,不给钱连老板都要扁。

当然,这两位既然跟着孙元化,也想好好过几天日子。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人还算听话,不过后来就出状况了。

皇太极围困大凌河的时候,朝廷要调兵救援。孙承宗让孙元化出兵,孙元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孔有德二话没说,就带兵去救援。然而,半路上发生了意外,说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到孔有德手上却变成了大事情。

军队走在半路上,几个兵油子想补充下营养,居然跑到老百姓家里抢了几只鸡。这种事在当时应该是家常便饭,可惜当地老百姓非常彪悍,发现这事后也没哭着嚷着让你赔鸡,而是直接把当事人抓住狠扁一顿。

这事传到孔有德耳朵里,他很上火,不就几只鸡吗?孔有德是什么人物,连皇太极都不敢欺负,当地老百姓这种做法无疑极大地挫伤了孔有德的自尊心。

盛怒之下,孔有德索性让部下放心地抢,大胆地抢,洗劫了河北的六个县。这件事的性质非常严重,简直比土匪做得更过分。孔有德敢这么做,不是活腻了,而是拿定主意造反。

抢完的财物权且当作造反的第一桶金。1632年正月,孔有德非但没有去救援祖大寿,反而带兵掉头回登州,打算端掉老板孙元化,以登州做大本营,开始造反大业。耿仲明在登州城内做内应,两人这么一反水,很快就拿下登州城,孙元化沦为俘虏。

毕竟是自己前任老板,孔有德也没为难孙元化,只是把他留为人质,想跟朝廷谈判。

崇祯当然不会跟孔有德谈,立即派遣大军镇压叛乱。孔有德知道事情闹大了,非常担心。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孔有德知道再也没有回头路,也算他有良心,觉得自己的前任老板孙元化在这件事情上非常无辜,竟然把他放走了。

孔有德应该说做的是好事,但没想到却害死了孙元化。孙元化是大明王朝的铁杆粉丝,脱身后立即向京城飞奔,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要闯。他回到京城,崇祯非但没有任何感动,反而把他逮捕,审问之后判了死刑,没多久就砍了头。

崇祯先是委派谢涟为登州巡抚,这谢涟也跟孙元化一样,是个知识分子。谢涟到莱州后,不但没有能够剿匪,反而被匪徒给围住了。孔有德将莱州城团团围住,攻城孔有德不是很内行。双方就此陷入僵局。

朝廷听说巡抚不但没有剿匪成功,反而被围,大为吃惊,又派出了一拨援兵。

孔有德急了,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城池,结果还是攻不下。强攻不行,只好智取了。孔有德让人给谢涟送去一封信,说是愿意投降,希望谢大人笑纳。这倒是奇事,围城一方居然向被围一方投降。稍稍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但谢涟居然相信了,理由是朝廷的援兵马上到了,孔有德害怕了,投降是明智的选择。

谢涟决定亲自去受降,为了显示诚意,他还让莱州的总兵跟自己一起出去迎接孔有德。莱州总兵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强烈建议谢涟不要相信孔有德,可惜谢涟一门心思“以德服人”,执意要出城受降。

接下来这一幕很多人可以猜到,谢涟出城后,孔有德热情地招呼他,最后直接把他绑架了。孔有德以谢涟为人质,企图让莱州城投降。

孔有德让谢涟在城下面喊话,谢涟的表现很让他失望,他对着城上高呼:“一定要坚守,等待援兵到来!”

按一般的剧情发展,城楼下的贼兵肯定大怒,拿谢涟开刀。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贼兵并没有杀掉谢涟。倒是城楼上的总兵很听话,将炮口对准贼兵密集区,狂轰滥炸。果然下面死伤一大片,贼兵的密集区就是谢涟所在的地方,谢涟就此为国捐躯。

谢涟死后,孔有德觉得还是趁早脚底抹油,不要打莱州的主意了。

山东半岛基本上控制在孔有德的手上,他手中有四五万兵力,一般的明朝军队还干不过他。崇祯为防事态扩大,派了两个猛人过来,一个是朱大典,一个是吴三桂。

朱大典是新任山东巡抚,虽然也是个知识分子,但是饱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性格也非常坚定,跟袁崇焕有点儿像。吴三桂是先锋,率领关宁铁骑,在莱州附近和孔有德遭遇,大败孔有德,追赶孔有德几十里,这一战孔有德损失近万人。

孔有德狼狈地退回登州城。

但接下来朱大典傻眼了,能不能攻下登州城,他毫无把握,因为登州城的城墙实在太厚了。

登州一直是明朝的军事基地,往关外各个要塞送粮食都是从登州出发,所以登州城修得非常坚固。而且,自从一根筋科研专家孙元化来到这里,将城墙修得更加坚固。孙元化主要是从事大炮研究,他是根据城墙抗击大炮的击打能力来修的。

所以,朱大典很怀疑自己能攻下登州城。

不过,幸好孔有德虽然狡猾,毕竟不是智力型人物,他不知道孙元化在登州城的防御上下了多大的功夫。加上手下的怂恿,孔有德决定充一回好汉,出城迎敌。出城作战的是孔有德的部将李九成,李九成是一个猛将,不过在关宁铁骑面前,他还是输得毫无悬念,不仅输了,连自己的命都丢了。

看到李九成死得那么惨,孔有德只有一个念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幸好,孙元化在登州城的时候把城池扩建到海边,孙元化原本是方便自己逃跑的,没想到竟然方便了叛军逃跑,天意弄人。

孔有德实在很像一个混混头子,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他逃跑还不是带着全军逃跑,而是带着一小撮亲信偷偷逃跑,当然还带上了这些日子抢过来的东西,以备东山再起之需。孔有德的想法很缺德,他连夜逃跑,以为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实在是错了。当兵的都不是傻子,主帅一逃跑,大家很快就知道,顿时城内乱作一团,大家抢着跑。

没想到逃到海上的时候,竟然也能遇到埋伏。孔有德得意扬扬之时,万没有料到黄龙会出现在前方。黄龙是谁,以前皮岛的总兵,也就是孔有德的顶头上司。当年孔有德投靠孙元化就是因为在黄龙这个人手下很难混,可见黄龙的厉害。

这场海战俨然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屠杀,毛文龙之子毛承禄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被抓住的,而孔有德呢,常年在外混,练就了一流的逃命水平,总算捡回一条命。

毛承禄被送到北京后,享受了跟袁崇焕一样的待遇。

孔有德痛定思痛,现在整个大明帝国都在通缉自己,抓到了肯定是杀千刀;要想保住这条命,睡个安稳觉,只有推翻大明了,但凭自己的能力是完全不可能的。放眼四顾,在这世界最有可能推翻大明的还是皇太极,当时李自成还没有出头。

听说孔有德投降,皇太极非常欢迎,不仅欢迎,还用满洲最高的礼节接待他。皇太极让孔有德和耿仲明享受到贝勒的待遇,丧家犬孔有德自然感恩戴德,要为皇太极做点儿实事。孔有德为皇太极挖过来一个人才——尚可喜。 sxEYvlTf2Cq+bkrJ313ytYanZYiv1eVBMhF1btKUl1nJ3xR7pd1hs3GmPwOUqM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