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高手过招

这个皇太极太恐怖了,可以肯定皇太极绝非善类,然而他看上去这么温和仁厚,这不是披着羊皮的狼是什么?皇太极是一个非常内行的政治家,一个内行的政治家绝不会把一副恶狼的嘴脸显露出来。整天凶巴巴的那是黑社会。

太极对太极

皇太极是一个政治高手,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不怀疑。那么,他打仗是不是特别出色呢?从他之前的表现来看,应该说打仗方面可以给皇太极打个良,但是良跟优是有区别的。皇太极想要证明自己是优,就必须打几个漂亮仗。

袁崇焕一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前途,喜得崇祯皇帝合不拢嘴,一直让他做到国防部副部长。即使兵部尚书王永光也不得不含酸带苦地承认:“这是八年来后金这帮贼第一次受挫,我们泱泱大国毕竟还是有人才啊!”

就连朝中那些钩心斗角的大臣和阉党也对袁崇焕寄予了厚望,斗的前提是什么?有国有家才能斗啊!所以大家一起默念观音菩萨,保佑袁崇焕守住边疆,这样我们在朝堂里就可以放心地斗了。

一时之间,袁崇焕成为大明王朝的红人。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唯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高第了。可以说,这厮的猥琐把袁崇焕的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这位仁兄的表现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就连阉党都懒得保他,于是只好卷起铺盖回家。

据说,得知努尔哈赤的死讯,袁崇焕还礼貌地派出了慰问团。皇太极是何等精明的人,袁崇焕跟自己非亲非故,不可能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来吊唁吧!所以,一定是来刺探军情的。

袁崇焕派了三十个使者过来,名为吊唁,实为谈判和刺探敌情。当然,袁崇焕虽然胆大,还不至于缺心眼,在做这一切之前,他先请示了皇帝。

皇太极心想,你把我爹打得郁闷死了,现在又来假惺惺地吊唁,这时最好的出气方式是把这些使者的脑袋都砍了。不过,这种做法只适用于莽夫,不适合皇太极这样的政治家。

对此,皇太极选择了忍。

他赔着笑脸迎接这些使者,还好吃好喝地款待他们,让他们参观自己的军队,让这些人享了一个月的福,临走前还送给他们一些马匹和牛羊,最后才“依依不舍”地跟他们道别。

这个皇太极太恐怖了,可以肯定皇太极绝非什么善类,然而他看上去这么温和仁厚,这不是披着羊皮的狼是什么?皇太极是一个非常内行的政治家,一个内行的政治家绝不会把一副恶狼的嘴脸显露出来。整天凶巴巴的那是黑社会。

皇太极和袁崇焕虽然是对手,但彼此之间也有一种敬重。在正式交手之前,他们将始终保持客气和尊重的状态。

在正式开打之前,皇太极还是倾向于选择外交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所以,在遣返明朝代表团之时,他塞给代表团一封信。这封信没什么新颖的内容,就是希望两国和好,皇太极还特别提到诚信,就是说和好要有诚意,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袁崇焕让人传话给皇太极,和好是好事,但是呢,大明朝怎么可以和你们并列在一起,不好意思,你这样写的话,我实在没法启奏皇上。

袁崇焕的态度很明确,不承认后金政权,换句话说,在我们眼里,你们后金还配不上是一个国家,充其量不过是一些杀人放火的基地组织。

饶是皇太极脾气再好,听到这样的回答也头顶冒火,我皇太极好歹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你们明朝居然把我当成土匪首领,太过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太极最后还是忍了,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忍。忍归忍,但这口气是必须出的。皇太极又给袁崇焕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很长,还附录了努尔哈赤当年的“七大恨”。

信的内容虽然很长,但通篇的意思只有一个,你们对不起我,我老爹当年有“七大恨”,传到我这里,此恨绵绵无绝期。怎么办呢?要消除我这些恨只有银子了。皇太极狮子大开口,估计明朝如果答应他的要求,没几年国库就空空如也。

收到这样的信,袁崇焕当然只是冷笑,败军之将还想讲条件。既然皇太极这么幽默,袁崇焕也决定幽默一把。他认真地给皇太极回了一封信,然后逐条逐条地批驳所谓的“七大恨”,末了还对他说,想要钱自己赚去。

皇太极这哥们是个锲而不舍的人,看目的没有达到,又给袁崇焕写了一封信。他竟然耐心地把袁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又重新批驳了一遍,感觉两人像打笔仗一样,估计皇太极也有文人天赋。批驳完之后,皇太极口气小了点儿,说钱你们是必须给的,如果觉得多的话我可以减少一半,这些钱是补偿我精神损失的。

皇太极一边和袁崇焕书信交流,一边指派二贝勒阿敏攻打朝鲜。皇太极这人真不是一个闲得无聊就想跟人玩文字游戏的人。他和袁崇焕写信的真实目的已经暴露,并不是真想要什么钱,而是先稳住明朝,好集中精神打朝鲜。

天启七年(1627后)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鲜军队的表现没有出现意外,一个月后,平壤失陷,朝鲜国王以极高的办事效率臣服于后金。

明朝眼睁睁地看着朝鲜这个情人投入后金的怀抱,没办法啊,今非昔比,以前是财大气粗的大亨,今天只是个温饱都难解决的工人。后金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吧,等振作之后再来收拾你。

这事一出来,袁崇焕就知道皇太极不可告人的秘密了,原来皇太极这个人搞政治还是棋高一着啊!在政治上,袁崇焕和皇太极不是一个级别的,这一点甚至都不需证明,从袁崇焕后来的下场就知道。

袁崇焕终于知道皇太极有多阴了,原来这家伙是想先解决朝鲜,再来解决自己。袁崇焕立即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严词质问,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呢?一边写信说修好,一边又攻打我们大明的附属国。你不是讲诚信吗?你的诚信哪里去了?老兄,我奉劝你不要活在过去的“七大恨”里,要开阔心胸,展望未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你说是吧,做人得看开点儿,要以和为贵。

袁崇焕也没闲着,一边跟皇太极书信往来,一边下令修固城墙。袁崇焕修的可不只是宁远城,他修的是宁远的前哨锦州城。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袁崇焕别出心裁,把几万民工直接调到锦州。除此之外,袁崇焕还主动出击,占领之前沦陷的一些城池,像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之类,将防线全面加固,恢复了关外的屏障。

修城池不够,袁崇焕还召来了大量的农民,对他们说:“只要你们在这里定居,就可以免费得到地。”这么做的好处是老百姓种田积极性高,城内的军粮就多。再加上大家都把这块地方当作自己的家,敌人来了肯定是拼着老命抵抗。

这些事当然也逃不过皇太极的眼睛,所以又轮到皇太极痛斥袁崇焕不讲诚信了。

双方都不讲诚信,怎么办?只能打了,有时候诚信也是打出来的。

忽悠整忽悠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六日,皇太极率领六万大军,从沈阳出发,向锦州进攻。著名的宁锦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踌躇满志的皇太极并不清楚等着他的究竟是什么。

说实话,一向能忍的皇太极这次做得有点儿急躁。但他也是有苦衷的,因为新一轮的饥荒又来了,不抓紧时间赶快抢劫一番,估计老百姓温饱都成问题了。再加上袁崇焕正在修筑关外防线,等他修得像磐石一样坚固,以后打起来就更困难了。

为了粮食,大家把命豁出去。皇太极号召八旗子弟。

为了粮食,大家一定要赶走奴贼。袁崇焕动员大家。

应该说在开打之前,袁崇焕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先说天时,在辽东垦殖多年,粮食都很充足,后金却发生了饥荒;再说地利,城池都修得差不多了,我们居高临下守城,还怕你们不成;最后说说人和,宁远之战后,袁崇焕的威信和人气急剧攀升,可以说,袁崇焕发话比皇帝还管用,大家信他啊!

也许除了一个人,满桂。满桂这个人性格比较冲动,人品其实也还不错,他跟袁崇焕的关系非常微妙。在宁远之战时,有一件事满桂对袁崇焕非常不满,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个叫赵率教的人。

赵率教是河北蓟阳人,跟满桂一样都是非常不错的将领,袁崇焕很欣赏这个人。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和敌人打得正激烈的时候,满桂忽然派人请求赵率教支援,赵率教没理他。为啥?很简单,你兵力吃紧,我这里更紧啊!

仗打完之后,满桂心里老是惦记着这事,气势汹汹地要赵率教给一个说法。于是,袁崇焕出场了,袁崇焕的意思是两位都是国家栋梁,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满桂是火暴脾气,认为袁崇焕偏袒赵率教,对袁崇焕很不服。

袁崇焕刚来的时候,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不过是宁前道。论官职,满桂比袁崇焕要高,不过明朝讲究以文制武,所以袁崇焕实际地位比满桂要高。这满桂心里肯定是有点儿别扭的。

宁远之战后,满桂升到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右侍郎兼辽东巡抚,官职依然不如满桂,可实际地位还是比满桂高。满桂不高兴的时候,就奚落袁崇焕是个书生,袁崇焕凛然地说:“你道本道是个书生,本道却是将首。”

后来因为两人不断掐架,朝廷便让满桂镇守山海关,袁崇焕镇守宁远和锦州。袁崇焕不打无准备之战,修好城墙后,他又检视弹药库和粮仓,发现一切都还充足。就等你了,皇太极。

然而,皇太极真正来的时候,袁崇焕还是感到一些慌乱。因为皇太极行军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从出兵算起,五天的时间,皇太极的军队就包围了锦州。

非常荒唐的是,锦州城是没有正式守将的,袁崇焕还没有安排好,所以让赵率教在那里暂且管理几天。赵率教完全没有料到皇太极这么快就打了过来,看着城下黑压压的大军,赵率教暗叫倒霉。倒霉归倒霉,碰上了就跑不掉,只能想办法去应对。

赵率教毕竟是久经考验的将军,冷静下来后,就用绳子放下两个人,找皇太极谈判。皇太极糊涂了,我大军都已经来了,你才开始谈判。谈判也好,只要能投降,我是欢迎的。

皇太极于是给使者一封招降信,让他们带上去。之后,皇太极开始静静地等待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最是理想。但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一直等到晚上还没有任何信息。皇太极决定继续等,到了第二天,还是没有回信。皇太极感觉有点不太对,便走到高处瞭望,发现明军正在抢修工事。

不行,忽悠高手皇太极被人忽悠了。皇太极一声令下,打。

锦州城的兵力不到两万,皇太极的兵力是他的三倍多。应该说,锦州城没有理由攻不下来。皇太极纠集大军后,忽然下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命令:停止进攻。

皇太极的这个命令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也好理解,他忽然看到城楼黑洞洞的炮口,想起老爹怎么死的,一时间有些胆战心惊,心想即使攻下了锦州城,估计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皇太极派出使者谈判,希望城内守军弃明投金。赵率教懒得理他,皇太极又派出使者喊话,到第三次派出使者时,赵率教已经不耐烦了:“你还是个老大不,要打就快点打。”

皇太极叹气,这人不懂政治,只好硬碰硬了,大手一挥,兄弟们上啊!可惜,宁远之役给了八旗军重大心理创伤,城楼上的大炮一发射,就人心惶惶。大家攻了几次,没敢玩命,就后退了。后来,任凭皇太极叫骂,大家都不敢往前冲了。

皇太极是个仁君,总不至于把自己这些胆小的士兵全部都砍死,只好又坐下来写招降书,让人送到城门口,结果人还没走到城门口,就被人射死了。皇太极又写了一封,让人送,结果无人敢送。事情到了这一步,皇太极只好让人把招降信射进城内,早这么想的话,就少丢一条人命。

皇太极这些表现实在有点水,可见他军事上不能得“优”。你的士兵怕成那样,别人还会投降,如果投降的话,那真是有病了。皇太极锲而不舍地派使臣来城下喊话,说有事好商量,有什么问题不能在谈判桌上解决。

也许是皇太极的执着打动了赵率教,赵率教让人传话:“要谈判的话,派使者是不行的,要派使臣。”

皇太极很高兴,心想甭管你什么要求,只要愿谈,什么问题都是有希望的。皇太极挑了两个使臣,可是这两个人来到城下的时候,竟然无人理睬。两人干瞪眼,讨个没趣又打道回府。

被人忽悠得这么惨,皇太极决定第二天不惜一切代价攻城。可是第二天,城内的使者居然来向皇太极道歉,说:“昨天很不好意思,我们破事儿太多,你们又来得比较晚,实在不方便开门啊!你们今天再派人过来,要早点儿哦,我们一定会好好款待。”

皇太极真是好脾气,你们这些汉人真难缠,好,我就再给你们一次机会。皇太极又派出了两个使臣,使臣来到城下的时候,明军还是不开门。所谓款待就是让他们在烈日下暴晒,这两个使臣还挺敬业的,居然赖在城楼下不走,也不担心被明军射死。

赵率教终于来到城楼上,对两个使臣说:“你们还是退兵吧,退兵的话我们大明可以给你们一笔辛苦费。”

皇太极几乎要崩溃了,再也顾不得大汗的身份,破口大骂,这帮混蛋、流氓……

就在这时,突然又有使者走了进来,对皇太极说:“谈不是不可以的,你要谈我们怎么会不谈呢?就算你不谈我们也要谈啊,不过呢,城楼上地方小,空气流通不畅,所以不能在城里谈。在城外谈多好啊,空气新鲜,青草幽香。”

皇太极看这些人耍流氓,也决定流氓一下,他写了一封信:“你们这些人老是躲在城里,这不是英雄好汉的行为。是好汉的就出来真刀实枪地打,你们要是怕的话,你们可以出一千人,我呢就出十个人,我们十个打你们一千个,如果我们输了,我就退兵。如果你们输了,你们就把城内所有的财物都给我。”

皇太极这招就是耍流氓了,他希望用这种下三烂的招数把明军引出来。不过,他也太小看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这些发明的专利权肯定是属于大明的,用这招来忽悠未免有点儿班门弄斧的感觉。

这封信送进城后,石沉大海,就像很多文学青年投的稿子一样。皇太极当时有一种受伤的感觉,你要是不接受的话,至少也得给我写一封退稿信啊!你们到底玩弄着什么把戏啊?皇太极不懂,皇太极不理解,忽然觉得自己对汉文化的了解还很肤浅。

是的,有时间还得恶补恶补,不过这节骨眼上肯定是没时间了。

其实,赵率教也不是成心忽悠皇太极,没办法,人家打上门来了。为了保家卫国,忽悠忽悠敌人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在赵率教忽悠皇太极的时候,袁崇焕已经在调动兵马支援,他调的是满桂,人马只有一万。

千万别小看这一万人马,这一万人马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这支部队主要是由辽人组成,武器装备那是没话说,就连马匹也是最精良的。

满桂本来是想解围的,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了莽古尔泰的巡逻兵。双方一阵厮杀后,彼此都在心里感慨:“这厮不好惹,还是回家吧!”

满桂的表现让袁崇焕很失望,但也不能责怪他,毕竟人家才那么点儿人。袁崇焕决定使出一个新招,他秘密派人送一封信给锦州城,没想到这封信被皇太极给截住了。皇太极一看大惊失色,只见信上写着:赵率教同志,你不用担心,锦州被围,领导是清楚的;你就好好在那儿守,领导已经调集各路援军在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赶到,至少有七万人马;你就放心地守城,援军来了后,大家里应外合,一举歼灭贼军。

皇太极又被袁崇焕忽悠了,袁崇焕很聪明,辽东的人马大家都知道有多少,所以忽悠说领导从其他地方调集援军,还有蒙古军,水平确实相当高。

皇太极为防被围,将一部分军队撤出包围,在城外驻防。皇太极这人肯定让人非常烦,他攻又攻不下来,还不断地让人射箭劝降。这时,赵率教已经烦不胜烦。若干天后,皇太极没发现任何援兵。又决定攻城,可惜就是攻不下来,除了给自己的国家制造一些寡妇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到了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已经对自己失望到极点,板着脸下了一道众望所归的命令:“撤退。”

所谓撤退就是饶过骨头去找肥肉,在皇太极的眼里,宁远是一块肥肉。让人不解的是,你皇太极连锦州都拿不下来,怎么能拿得下宁远呢?坐镇宁远的正是袁崇焕本人啊!

皇太极可能也来不及想那么多了,总之,如果就这么回去,实在太丢人。

硬碰硬

皇太极可能真的是被明军整得失去理智了,否则不会作出这么没有水准的决策。

他留下极少的人马监视锦州,自己率领大部队向宁远扑去。我们且不说赵率教一旦出城,明军前后夹击,就说这宁远城明显比锦州要坚固,力量也更强大。软骨头都啃不下来,怎么去啃硬骨头?

人一旦认死理了,一百头牛都拉不回。

当皇太极来到宁远城下时,他差点儿从马上摔下来,他看到了一幕让自己无法相信的场景,简直就像海市蜃楼。

以前听说后金要攻打,明军总是把城门关得紧紧的,上面架着一大排大炮,各种弓箭啊、滚木啊、礌石啊,全部都准备好了。

这次的情景却完全不一样,明军列好了方阵,站在城门外,可惜没有手举花环,否则皇太极还以为是欢迎自己的。宁远的守军有三万五千人,兵力虽然比皇太极差了点儿,但个个高昂着头,看上去非常自信的样子。

饶是皇太极学问渊博,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袁崇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所以下令士兵停止前进。皇太极看了好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等他明白过来后,发出一声咆哮:“袁崇焕,你看不起我,你当我是软柿子!”

皇太极精神已近崩溃,自从出了个袁崇焕,原本一帆风顺的后金做啥啥不顺,当年跟着父亲攻打宁远,父亲死掉,宁远还在。几天前,自己打锦州,锦州毫发无伤,自己倒死了不少战士。袁崇焕这厮居然有城不守,在城外向我示威。老虎不发威,还真要被人看成是病猫了。这一仗如果不打的话,我皇太极以后在臣民面前就抬不起头了。

皇太极要打,但有人认为不能打,而且还是三个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快疯了,不光别人欺负,自家人也欺负,而且三个贝勒一个鼻孔出气。

三个贝勒为什么认为不能打呢?因为他们觉得明军好像是准备好了,信心十足,感觉这仗不能打。

皇太极说:感觉有个屁用,明明我们人多势众,别人都出来了,省去了攻城的麻烦。

可惜这三个贝勒坚定地站在一条线上:不能打。

皇太极很想发火,不过他还是忍了,温和地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再考虑考虑。”

三个贝勒前脚一走,皇太极立刻发出了进攻的命令,这么做,也算是给三个哥哥的面子,毕竟人家年纪大一点,吃的油盐要多一些,直接否定的话显得太不尊重兄长。

三个贝勒一回头,看到自己的人马都往前冲了,没办法,抄起家伙也冲了上去。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觉得袁崇焕这人太高调了,你怎么就自信能打败这支曾经纵横辽东的铁骑?如果打输了,后果将多么不堪设想。别担心,袁崇焕虽然挺能忽悠的,但从不打无把握之仗。虽然历来八旗的铁骑所向无敌,但袁崇焕认为关宁铁骑也不赖,势均力敌。

但即便是这样,获胜的概率还是皇太极要大一些,因为皇太极的人数更多。皇太极是这样想的,所以才敢进攻,他相信一旦两军交战,明军的大炮就派不上用场了,袁崇焕总不至于把自己的士兵也轰死吧!

袁崇焕当然不会轰死自己的部队,但这不代表大炮不可用。大炮还是可用的,因为大炮射程远,可以轰击后金后面的部队,相当于把敌人的前后部队打出一段空当。

八旗军已经习惯明军是一群怂包,但是两军兵刃相接,他们才感觉有些不对劲儿。这根本不是以前的那些明军,这支军队似乎不怕死,看到敌人就往死里搞。再加上城墙上的大炮不停地轰着后金的后续部队,整个战场变成了明军的翻身大表演。后金军节节败退,但是皇太极也很顽强,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拿下宁远城。

双方一直打到中午,死伤枕藉。如果这样打下去,这场战争的胜负依旧难以预料。但是,皇太极还忘了一件事,他轻轻松松地放弃锦州,没有带走一片瓦。锦州的赵率教又不是傻子,你带不走我一片瓦,我就得拿你几条命。就在大家杀得正欢的时候,赵率教忽然冲了出来。

战争已经没有悬念了。

这一战,后金伤亡非常惨重,和硕贝勒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重伤,代善的两个儿子重伤,死亡人数达四千多。

皇太极比他老爹还郁闷,人一郁闷就容易做错事。班师的路上,他突发奇想,还想碰碰运气,攻打锦州。人到了这个份上,只能用失败来形容了。

皇太极先围城,围了五天,也不知他想干嘛,突然就说要攻城。结果,皇太极又为国家制造了一大堆寡妇。一天下来,城下躺着三千具尸体。看着满地的尸体,皇太极心情终于平静了,于是下令撤退。

宁锦战役中,皇太极比他老爸更失败,损失了至少一万的战士。从这一战可以看出,明朝其实不是亡在清朝的手中,而是死在自己的手中。

袁崇焕打了胜仗之后,皇帝高兴,大臣高兴,太监高兴,老百姓高兴,总之全国人民都高兴。皇上高兴之余,升了袁崇焕一级,赏银三十两,三十两可以在老家盖一栋房子呢,没亏待你吧!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们大跌眼镜,战斗英雄袁崇焕忽然提出辞职。

袁英雄为啥辞职呢?不会是为了几两银子吧!他不辞职不行啊,越来越多的人弹劾他,总之袁崇焕成了箭靶子,许多人朝他放冷箭。宁锦之战,功劳最大的是魏忠贤,其次是监军太监……在功劳名单上,袁崇焕排名靠后。

以袁崇焕这种脾气,怎么受得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再加上事情完成后,越来越多的人看他不顺眼。

袁崇焕一提出辞职,上面马上就批准了。

当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破口大骂:“魏忠贤,你干吗不早点儿把袁崇焕整下去?”

不过,崇祯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魏忠贤一党以后,又重新起用袁崇焕。且不说崇祯最后杀死袁崇焕,至少他能重用袁崇焕,就说明这个皇帝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昏庸。 m80oUxwAQawEGv+GwdWaYUUC3Qx4XxkgD1sWnFPmadoWNWdpldd4TjVUdL1dex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