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治国奇才

一个执政者如果让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皇太极很早就领悟到这点。为了政权的稳定,他决定先缓和民族矛盾,接连发出了三道上谕。

更像是汉人的领导者

努尔哈赤留下了一个大摊子,能够守住这个大摊子就算不错了,然而皇太极的目标却不止于此。当然,为了实现入主中原的梦想,他必须先稳定这个摊子。

我们知道,对汉人烧杀抢掠,必然会激起汉民的愤怒。皇太极觉得让别人怨恨不是好事情,应该安抚,所以他提出了让满族人大跌眼镜的仁政。

努尔哈赤的民族政策除了激化民族矛盾,并不能带来长远的利益。汉民受尽痛苦,整日生活在悲惨和恐惧中,一个执政者如果让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皇太极很早就领悟到这点。为了政权的稳定,他决定先缓和民族矛盾,接连发出了三道上谕。

第一道上谕是登基后第五天发布的:以前打算叛逃并和奸细有来往的汉民,事情属于过去,一律不追究;即使被人举报,也不处置;只有已经在逃被捉拿缉获的汉人才处死,没有逃跑的,即使被人举报,也不论罪。

皇太极这道上谕里有一个特别时髦的思想,估计连皇太极自己都没发现。也就是不以思想论罪,换句话说,你想逃跑没罪;只以行动论罪,你逃跑了才有罪。这个思想是有前瞻性的,因为和现代的法律精神符合。皇太极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唯一的遗憾是死得太早。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多因为言论获罪的人,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掉脑袋,甚至九族被灭。更有甚者,还有腹诽罪,即使你没说,皇上猜你心里在骂娘也可以治罪。

皇太极的第二道上谕就比较长,讲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非就是说从今往后,汉人和满人同属一体,没有贵贱之分,都是我皇太极的子民。这就意味着汉人和满人至少取得了名义上平等的地位。

皇太极的第三道上谕相当于给汉人解放,在努尔哈赤时代,有许多汉族的壮丁沦为大清贵族的奴仆。皇太极担心这些为奴的汉人受贵族欺负,决定把他们编为民户,给他们田地、给他们牛,让他们自力更生。

皇太极这一系列措施让汉人重新享受到自由民的感觉,极大地缓和了民族矛盾。

皇太极这么优待汉人,除了是为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着想之外,也有部分因素是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从文化性格上来讲,皇太极更像是一个汉人领导者。

“汉化”是皇太极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大清最后能够入主中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

缓和民族矛盾后,皇太极致力于政治改革。皇太极读的书越多就越看不惯八旗的官僚制度,他觉得八旗官制一片混乱,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皇太极实行政治改革有两大目的,首先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其次是完善国家体制。自己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这一点大家不用怀疑。

皇太极第一个动作是让八旗旗主兼任议政大臣,如何理解皇太极这个动作呢?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深意?从前,在努尔哈赤时代,只有四个旗主有议政的资格,也就是四大贝勒。皇太极此举貌似是分权,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皇太极眼里,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都是自己的障碍,他所以让八旗旗主都有议政资格,就是为了将这三大贝勒搞成少数派,这些享有议政资格的旗主显然对皇太极怀着感激之心。这样一来,皇太极不但没有放权,反而等于是收权了。

皇太极的第二个动作是每旗设两个佐管大臣和调遣大臣。佐管大臣负责管理,处理政务和司法问题,相当于文官,不用带兵打仗。调遣大臣专门负责军事事务,并管理辖区内的刑事案件,如杀人、暴动之类的。

皇太极仿佛还觉得议政大臣不够多似的,后来每旗又增加了三名议政大臣,此举相当于扩大政治局常委。皇太极对此的解释是:“有很多懂政治懂治国的贤人,如果不让这些人来议政的话,实在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皇太极这些政策一出台,全国人民都说好。可见,皇太极在宣传这一块也是下足了功夫的。

皇太极自然谦虚地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也是汲取劳动人民的智慧才想出这些点子的。”

看大家兴致这么高,皇太极决定再搞几个项目。首先设立了文馆,相当于翰林院或者国家图书馆,主要任务是翻译汉文化经典,记录国家政事。文馆里刚开始有十名饱学之士,这些饱学之士整日沉浸在故纸堆里,研究中国历代帝王的得失。皇太极一有问题就来咨询这些博士。

皇太极第二个项目是设六部。皇太极说,明朝虽然腐败,但是它的一些部门机构还是好的,六部就是个好东西,应该拿过来用。所谓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交由六个贝勒负责,这些贝勒全部听命于皇太极。

文化这东西是免费的,物美价廉,所以可以放心地用。皇太极秉着这样的精神又模仿明朝设立三院:内三院、都察院、理藩院。

内三院主要是搞文史这块的,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宏文院。大名鼎鼎的范文程就是内秘书院的大学士。

都察院相当于御史台,这些大臣拥有弹劾诤谏的权力,皇太极的目的是用他们来监督各级官员,以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

理藩院是蒙古衙门演变而来的,目前还只是处理蒙古问题,随着皇太极业务的扩大,处理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权力也会越来越大。

皇太极:汉官们,你们有福了

努尔哈赤是看不起汉族官员的,他之所以一度优待汉族官员,只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换句话说,赤裸裸地在利用别人而已。

汉族官员刚开始受到重用的时候,感觉努尔哈赤这人很不错,后来被歧视,才发现努尔哈赤把人当猴耍。

范文程是这批招降汉官中的一个典范。他出身名门,曾祖在嘉靖皇帝期间当过兵部尚书,祖父是沈阳卫指挥同知。

努尔哈赤发现范文程颇有戏剧性。攻克抚顺后,当时年仅二十一岁的范文程成为俘虏。范文程和其他十六名秀才已经被押到刑场上,准备斩首。努尔哈赤突发奇想,问这些人:“你们会不会识字?”秀才们答道:“我们是生员。”生员就是读书人的意思。努尔哈赤一听,喜上心头,当即把这些人放了,全部录用。

范文程一路做到大学士这个位置,由于他身份比较特殊,是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努尔哈赤经常对人说:“小范是名臣的子孙,应该尊重。”

但是随着投降的汉族官员越来越多,努尔哈赤就越来越不重视了,逐渐把他们当成俘虏来看待,把这些汉族官员给贝勒和大臣们当奴仆。

皇太极上台后,决定给这些汉族官员平反。皇太极为啥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能在明朝当上官儿的,甭管他官职大小,肚子里多少都有点儿墨水。满人最缺啥?说白了就是文化。所以,皇太极对汉族官员是千方百计地笼络。只要你投降我,来我这边官职不变,子孙还可以世袭。如果有当地老百姓杀掉明朝官吏的,可以根据你的功劳大小,授予一定的官职。单人来投降的,我皇太极负责给你发工资养老;率领一帮人来投降的,根据人数多少,给予你一定的官职。

皇太极这些措施分明是分裂明朝,不安好心,但是做得不着痕迹,看上去很像一个仁君。就说对祖大寿,皇太极可谓“仁至义尽”,天聪五年(1631年),祖大寿被迫投降。皇太极非常信任他,甚至还放他回锦州去策反,结果这个祖大寿一去不回。写到这里,表示特别佩服皇太极,难道他没考虑到放祖大寿回去的风险?像皇太极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连这个问题都没考虑到,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作秀,我是一个仁德的皇帝,大家跟我混吧!

祖大寿一去不返后,皇太极不仅没有生气,还像一个耐心的情人一样,等了祖大寿十年。十年后,祖大寿兵败,再次回到他的怀抱。

应该说,皇太极这个政策是卓有成效的,越来越多的汉官经不住诱惑,投向皇太极的怀抱。皇太极不光是诱之以利,还从人格上尊重这些投降的官员。

皇太极对汉人的优待在清朝的皇帝中实属罕见,有的甚至比对满族的官员待遇还好,这就引起了一些满族贵族的不满。在这些汉人中,范文程可谓皇太极的心腹大臣。

做好这些舆论工作,入关便指日可待了,皇太极是这样想的,当然,他也清楚前面还有袁崇焕。不过,他自信这对他来说不是困难。 zP+pd2/M7yXD54FCrk2t6E6kU+kvVZtTNMLMzPU/WLRadH9rhKK3kDBjq2TiYL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