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命中克星袁崇焕

历史将证明,袁崇焕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也是皇太极的克星。然而,崇祯又是袁崇焕的克星,最终历史的车轮还是偏向清朝。

成功者的经验

边疆城池接二连三地失陷,让明神宗朱翊钧不得不进行认真的反思,他思前想后,觉得还是用人失误。于是,重新起用熊廷弼,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担任辽东经略,掌管辽东的军政大事。

熊廷弼有真本领,在辽东整顿了一年,终于让形势好转。1620年八月,明神宗病逝,太子朱常洛继位,年号泰昌。可惜,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为房事过度吃了一粒红丸而死,这就是明史上赫赫有名的红丸案,这到底是不是一起谋杀案现在已经无从得知。

然而,就在朱常洛待在皇位上的一个月内,有人弹劾熊廷弼,熊廷弼受到钳制和责骂。朱常洛死后,他的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熊廷弼再次受到弹劾和攻讦,明熹宗不分青红皂白免去熊廷弼的官职,让袁应泰担任辽东经略。袁应泰是个志大才疏的人,到任之后,把辽东搞得一团糟。

努尔哈赤看明朝随意易帅,军纪松弛,决定攻打沈阳。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日,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倾巢而出,用计再次拿下沈阳城。努尔哈赤的计谋之所以得逞,是因为沈阳总兵贺世贤有勇无谋。努尔哈赤先让他们取得一些小胜利,最后派兵叫战,贺世贤正喝着酒,带醉提刀出战。沈阳城被攻下后,七万明军被屠杀。

攻下沈阳后,努尔哈赤又击溃明军的三支援兵。拿下沈阳后,努尔哈赤直指辽阳,三月二十一日,又攻陷辽阳。从攻打沈阳到攻陷辽阳,前后不过十多天的时间,努尔哈赤用兵之神速实在让人吃惊。不过,明军的勇气是值得嘉奖的,辽阳的守兵没有一个投降,全部战死。随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

沈阳和辽阳一陷落,明廷晃动得非常厉害,一有危难,马上有人建议重新起用熊廷弼。明熹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任熊廷弼为兵部侍郎,并承认自己以前是听信了流言。明熹宗的意思很明显:熊老先生,你别跟我这个年轻人计较了。

应该说明熹宗刚开始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上台后果断铲除阉党,得知辽东危急,不惜认错请熊廷弼出山,还赐给熊廷弼尚方宝剑,给予他副总以下先斩后奏的权力。为了保证辽东官兵打好这场仗,他紧急拨出两百万两白银,不久又追加了两百万两,运了粮食和豆类一百多万担。

熊廷弼镇守山海关,总兵力有三十五万以上。应该说,对付努尔哈赤那点儿八旗兵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古老、很有传统风味的问题。熊廷弼虽然是辽东名义上最高的领导,但朝廷并不信任他,而是信任他的下级——辽东巡抚王化贞。熊廷弼和王化贞两人不合,结果是身为下级的王化贞掌握着三十多万的兵马,而熊廷弼只能调动一万的人马。这个结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如果王化贞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和统帅的话,也还好说,关键是王化贞这个人不太会打仗,而且轻敌。

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征讨广宁,首先包围了西平堡。由于熊廷弼布置得挺严密,努尔哈赤付出惨重代价后才拿下西平堡。随后,努尔哈赤进攻广宁,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广宁的中军游击孙得功是一个叛徒,他打开城门,放努尔哈赤进城,广宁陷落。接着,一连串的小城望风而降。

春风满面的努尔哈赤不忘教育自己的子孙:“治国者千万不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样只会让老天愤怒。一个人再有能耐也比不上大家的智慧,今后由你们八个贝勒执政,共同为国效力。”

努尔哈赤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什么事大家商量,千万不要独裁专断。

努尔哈赤攻陷辽东后,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激起了汉人的激烈反抗。

汉人反抗的方式有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逃亡。由于努尔哈赤一路屠杀,许多汉人闻风丧胆,即使被迫投降,也在等待机会逃跑。根据粗略的估计,逃亡到关内的汉人就有上百万,逃到朝鲜的有几十万,逃到海岛上的也有几十万,另有几万人逃到山东。

第二种反抗方式是投毒,努尔哈赤经常发现都城辽阳的水井里面有毒,后来在一些食物中甚至也发现了毒药。这些事情搞得努尔哈赤草木皆兵,非常痛苦。

第三种反抗方式是叛杀,许多汉人投降后受到压迫和虐待,有些人忍无可忍,只好杀害八旗官兵。努尔哈赤对此非常气愤,他说:“我占领辽东后,我对这些投降的人已经很不错了,给他们房子,给他们田地,给他们牲畜,没有霸占他们任何东西,他们为什么还要叛变呢?”

第四种方式最激进——暴动。由于努尔哈赤强令所有汉人剃头发,遭到了汉人的激烈反抗,甚至出现群体性的暴动事件。

泼胆汉袁崇焕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目的是入主中原,当然,要入主中原,他首先要打下宁远。

宁远孤悬山海关之外,距离山海关有两百里。这块地方就像一个跳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宁远可以算是山海关的门户,只有打通了这块地方,才能进入山海关。

这时,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主管辽东边事。孙承宗也是一个脾气很硬的人,他主张积极对敌作战,收复城池,受到明熹宗的欣赏,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明朝的尚方宝剑是非常廉价的,没过多久,孙承宗就受到阉党的排挤,不得不告老还乡。不过,他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如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

孙承宗下台后,阉党派的高第上位。高第对后金非常畏惧,他下令关外的兵民全部撤退到关内,把宁远给敌人算了。这一政策遭到袁崇焕的坚决抵制,宁远兵民拒绝撤退。不过,宁远周边小城堡的军民全部撤到了关内。

我们知道,宁远之所以能坚持不退,是因为有袁崇焕这样一个骨头很硬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后担任过福建邵武知县,本来只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但他一直关心边事,对朝廷在边疆事务的软弱无能深感愤怒。明天启二年(1622年),他利用进京朝觐的机会,单骑出关,查看边境,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书生。

回京后,袁崇焕对明熹宗立下了豪言壮语:“只要给我马匹、金钱和谷物,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边关。”也许是这种自信感染了血气方刚的明熹宗,明熹宗提升他为佥事,做山海关外的监军。袁崇焕后来又升为宁前兵备佥事。

眼见努尔哈赤大兵将至,袁崇焕面临着多大的压力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从未打过仗的书生面对的是四百多年来世界级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后面那个昏庸多疑的明熹宗和一帮指手画脚,专好整人的大臣和阉党。这仗看起来是没法打的,简直没有太多悬念。

考验袁崇焕是庸人还是英雄的时候到了!

事实证明,袁崇焕不光是个英雄,还是一个超级大英雄。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居然面对一个文弱书生三战三败,乃至于最后送掉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奇迹简直不太可能发生,可是的确发生了。

在袁崇焕身上,我们看到信仰与意志的力量一旦和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紧密结合会激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可惜,拥有这种力量的人常常是众矢之的。袁崇焕这样的泼胆汉肯定是越来越少。

袁崇焕第一步是要加固宁远城,在他看来,只有把宁远城修得坚固,山海关的安全系数才有保障。朝中大臣全一边倒地反对,他们觉得宁远距离山海关太远,八旗军那么猛,肯定是守不住的,干脆退回关内,将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比较好。

幸好孙承宗了解形势,极力支持他。为了修好城墙,袁崇焕亲自定下标准,亲自监督,终于把一个原本不受人重视的宁远变成一个关外重镇。

幸运的是,袁崇焕还有一个好搭档——满桂。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那是不在话下。从袁崇焕镇守宁远开始,满桂的命运就和袁崇焕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袁崇焕虽然是文官出身,但骨子刚硬;满桂是蒙古武将,脾气也很直。这两个人的合作虽然一点儿都不安静,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但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合作却是和谐的。发生争吵不代表不和谐,一团和气也不代表和谐。两人拍桌子大吼大叫是家常便饭,甚至到死,两人还在争吵。

但是,两人在内心深处却是惺惺相惜,互相敬重。他们知道,在战场上彼此都不可缺少,袁崇焕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满桂是一个英勇的实战派,互相弥补,共同前进。

袁崇焕治军也是相当有魄力的,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端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贪吞军饷,当即牛脾气发作,把这个校官给杀了。他这个做法无疑让自己的导师兼保护伞孙承宗大怒,怒也是为他好,因为袁崇焕当时无权擅自处斩军官。后来,袁崇焕没有经过崇祯同意就杀掉毛文龙,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伏笔。所以,做人得低调,哪怕做正确的事情也得低调,不低调容易给自己招来祸端。

袁崇焕不愧是袁崇焕,他修建的宁远城确实比金汤还要坚固。一直抵挡着八旗军的铁骑,如果没有吴三桂把清军引入关内,估计清军想入关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袁崇焕不只是说空话,还推出一系列计划,将工作具体实施,落实到人。而且,袁崇焕特别能鼓舞大家的士气。他明确说道:“本道定与此城共存亡。”碰上这样一个有骨气的领导,将领们也纷纷表示与袁大人共存亡。

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纠集大军进攻宁远。在努尔哈赤的眼里,宁远只是个小城,应该不会费太大的力气。闻知努尔哈赤大军来袭,袁崇焕割自己手臂的血作书,誓与众将士坚守城池。

当时,宁远城内守军不过两万,袁崇焕是总指挥,满桂是总兵,左辅是副将,参将是祖大寿。共有四面城门,满桂守东面城门,左辅守西面,祖大寿守南面,朱梅守北面。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领军五万抵达宁远城外。努尔哈赤还是用老招数,先让人招降,扬言说我带了二十万大军,你们不投降的话,我就踩平宁远;投降的话,好处少不了你们。袁崇焕不客气地回道:你来搞侵略,还虚张声势,我袁崇焕又不是吓大的,要打就打,何必废话。

努尔哈赤听了大怒,好你个袁崇焕,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居然这么不给我面子,好,那我就打了。八旗军派出最精锐的士兵,推着双轮车,向城墙靠近,他们用铁锥砸城墙,砸破了十几处,城池依然稳固。此时,站在城楼上的袁崇焕下令开炮,十一尊西洋大炮轰隆隆地发出炮弹,轰死了不少的八旗官兵。袁崇焕又命令用木棉、硝黄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死城墙下的士兵,又杀了千余人。

努尔哈赤一看,不对啊,袁崇焕这厮是个内行,赶快命令部队撤退。

休整之后,第二次努尔哈赤攻东门,城没有攻下来,又死了一大批人。第三次攻城的时候,努尔哈赤可能是被炮弹的一个碎片击伤。眼看伤亡惨重,城池却岿然不动,努尔哈赤只好怏怏而归,宁远之役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最大的耻辱,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

战事结束后,袁崇焕让人去城下看情况,捡到十万支箭,城墙上被八旗军挖出了七十多个洞。而此时,城内的火药和弹药已经用完,袁崇焕捏了一把汗:幸好挺过来了。

努尔哈赤这辈子也够冤的,打了一辈子胜仗,结果临到步入阎王殿之前吃了一次大败仗。回去之后,努尔哈赤很郁闷,身上的伤还是小事,心中的那块伤疤始终无法解开。他搞不懂,凭啥袁崇焕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能把自己打败?

据说,努尔哈赤因此结了一块心病,从此吃饭不香、睡觉不酣,越想越气,乃至于看啥啥都不顺眼,最后干脆一命呜呼了事,甚至在生前都懒得交代后事,让自己一干儿子去玩吧!

历史将证明,袁崇焕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克星,也是皇太极的克星。然而,崇祯又是袁崇焕的克星,最终历史的车轮还是偏向清朝。

努尔哈赤死后,并没有指定接班人,而是希望几个贝勒集体领导。袁崇焕因为这一仗一下子升到兵部右侍郎,然而,职位升得太快往往也意味着死期的临近。为袁崇焕高兴的同时,我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结果,所以更多的是惋惜。

宁远之役前,袁崇焕确实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宁远之役后,那就不一样了。袁崇焕一下子就红了,成了大明家喻户晓的人物。 LEjWS9qcSOv8rFoX7gp6/HoO8Izz+G+R+ytcsmU7Hoc6OYuH0C7DLnr9MeE3wM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