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高举反明旗帜:七大恨

从此,明朝和后金的关系发生逆转,曾经的孙子变成了大爷,曾经的大爷变成了孙子。明朝变成防守的一方,后金变成进攻的一方。

七大恨

努尔哈赤用了两年时间秣马厉兵,一边磨刀,一边叫明朝爷爷。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点兵十万讨伐明朝。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征讨明朝呢?

第一个原因是努尔哈赤已经准备得差不多,兵器库里面的兵器已经塞满了,攻城的器械也都造好了,兵士们也训练得差不多了。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的政治越来越腐败,边疆的防备越来越松弛,墙上有裂缝了,推倒墙就容易得多。

第三个原因是努尔哈赤已经基本稳定了后院,统一了女真族,把内部的反对派清洗得差不多了。后方稳定,前线无忧,努尔哈赤可以放心地打了。

第四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后金国遭遇了天灾,到处是饿殍和乞丐。努尔哈赤非常担心,再这么下去,国内估计有人造反了。努尔哈赤也算是了解历史,他知道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往往是在灾荒的年份发生的灾荒之年,社会矛盾往往会濒临一触即发的顶点。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后金,努尔哈赤果断地选择了转移国内矛盾,将矛头直指明朝,发布了所谓的“七大恨”。“七大恨”的内容无非是:

一、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

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三、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四、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

五、叶赫由于得到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六、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七、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努尔哈赤这“七大恨”成功地将女真人的民族情绪引导到明朝身上,既转移了国内矛盾,又缓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压力。在“七大恨”中,“叶赫老女”给了努尔哈赤一个好借口,“叶赫老女”虽然死了很多年,但依然有利用价值,这就是努尔哈赤厉害的地方,他不光善于利用活人,也善于利用死人。

这“七大恨”不过是车轱辘话,绕来绕去就一个意思:明朝,我看你很不爽,要找你麻烦。

皇太极计破抚顺

对明朝的战争正式开始了,在努尔哈赤的计划里,首先是拿下抚顺、清河。

在进攻抚顺之前,皇太极出了一个鬼点子,得知抚顺的一个守将李永芳在四月初八这天要开马市,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皇太极建议派出五十名奸细,混入抚顺城。到时,内外夹击,自可拿下抚顺。

在进军抚顺之前,努尔哈赤就提出了“四勿”:凡俘获之人,勿去衣服,勿淫妇女,勿离异其匹偶。拒战而死者,听其死。若归顺者,慎勿轻加诛戮。

由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显然很看重“名声”,要打仗杀人也要杀得名正言顺。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下令兵分两路,左四旗进攻东州、马根单两处,努尔哈赤自己带领右四旗和八旗中的精锐护军进攻抚顺。

行军路上,努尔哈赤还不忘对蒙古两个贝勒作作秀:“我看自古帝王即使身经百战,最后登上尊崇地位,但没有一个可以永享的人。这次我发兵,不是图什么大位,只是因为明朝经常压迫我,不得已才征讨的。”

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抚顺,是因为抚顺是辽东一带的枢纽城池。努尔哈赤对抚顺非常熟悉,第一仗选在抚顺也是胸有成竹。

努尔哈赤对兵书也算是个内行,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他首先大张声势,大兵压境,将抚顺团团包围(队伍绵亘百里,旌旗蔽空)。围城之后,就开始进行心理战了。

守将李永芳,不要指望他是之前的于谦,也不要指望他是后来袁崇焕那样的人物。努尔哈赤抓到一个明朝士兵,让他把劝降书交给李永芳。在劝降书中,努尔哈赤一方面威胁说攻下抚顺只是举手之劳,另一方面诱之以利。我努尔哈赤知道你是个人才,如果你投降,我会更加重用你,让你和我最重要的大臣享受同等待遇。如果你坚持抗战的话,我到时要把城池屠杀得干干净净。

李永芳很纠结,他并没有立即投降,一方面让城中士兵加强防守,另一方面也在考虑要不要投降。这时,抚顺城内的后金奸细到处散播投降言论,以致人心惶惶。努尔哈赤命八旗军登城,明军的中军千总王命印等人抵抗身亡。李永芳心想,此时此景,再反抗下去也没用,不如投降吧!

李永芳投降后,努尔哈赤果然信守诺言,不杀城中军民。就这样,努尔哈赤半恐吓半诱惑地拿下了抚顺、东州和马根单三城,还拿下了抚顺周围的堡垒和寨子五百多个。这一战收获很大,俘获人畜三十万,归降的人民编为一千户。

努尔哈赤是个贼精明的人,他把在抚顺做贸易的十六个外地商人招来,给每人一大笔钱,让他们带着“七大恨”回去:你们给我散发这个传单,这笔钱就归你们了。

商人唯利是图,自然答应了。努尔哈赤此举在于告诉天下人,我努尔哈赤拿下了抚顺,我很厉害,明朝很弱。

努尔哈赤还释放了四个汉人俘虏,让他们带着“七大恨”回去给明帝。

抚顺等三城失陷的消息传到广宁,辽东巡抚李维翰急忙让广宁总兵张承萌带兵一万去支援。两军靠近时,刮起了大风沙,对八旗兵有利。明军死伤枕藉,大败而逃。

四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凯旋班师。对于抚顺降民,努尔哈赤给予了优待政策。为了表彰李永芳投降好榜样,努尔哈赤还将第七子阿巴泰的女儿嫁给他,授他为总兵官,仍然统领自己的士兵。

这个消息传到明朝宫廷,明神宗非常愤怒,一个小奴贼居然这么猖狂,你们这些大臣大将是吃干饭的吗?明神宗要求调兵遣将,拨款剿贼。不过他对问题的严重性显然估计不足,临时调集一些兵马,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努尔哈赤。最开始的时候,悬赏一千两拿努尔哈赤的人头——估计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会非常崩溃。几个月后,努尔哈赤人头的价格就升到一万两了。

抚顺之战的胜利,让努尔哈赤意识到推翻明朝不是梦。他对明朝的腐败洞若观火,为了避免自己的后代犯同样的错误,他教育道:“国家的败亡,从来不是因为财力不够,都是骄纵腐败导致的。像夏桀、商纣、隋炀帝、完颜亮这些人,都是贪图享受、不思治国的人,所以国家才亡。你们一定要牢记这些历史教训,一旦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离败亡也不远了。”

攻克清河

清河城和抚顺城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城池。抚顺是辽东的枢纽,四通八达,地位非常重要。而清河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有“天险”之称,只有东路通往鸦鹘关。

攻克清河城就没有拿下抚顺那么轻松了,七月二十一日,当努尔哈赤大军抵达时,清河城早已做好了准备。清河城只有五千守兵,临时又抽调来五千士兵,再加上城内有几千个闲散男丁,合起来也有一万多人。清河城还有一个撒手锏——大炮。清河城有一千多炮手。

最关键的是,城内有一个钢铁一样的将领,虽然只是个副将,但他表示要与城池共存亡。这人便是邹储贤。

努尔哈赤还以为像过去那样轻松,当他们攻城的时候,忽然发现许多门大炮对着自己狂轰,城上的滚木和礌石如暴雨一样往下砸。八旗军死伤惨重,城楼下全是尸体。八旗军八次进攻,八次被打退,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努尔哈赤的英名不必等到袁崇焕来终结,邹储贤就可以了。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努尔哈赤有一个谋士叫范文程,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以前是明朝的一个官员,后来投奔努尔哈赤。范文程没有“汉奸意识”,投奔努尔哈赤后忠心耿耿,成为清初的股肱之臣,历经三朝四代不倒。当时范文程就对努尔哈赤建议说:“我们不能跟邹储贤硬拼,这人不怕死。我们最好是派间谍进入清河城做内应。”

努尔哈赤一听,对啊!派谁呢?这个人得能够得到邹储贤的信任,还得忠心为我办事。这个人就是李继学,李继学是一个生意人,也是一个双面间谍。努尔哈赤找到他的时候,他首先是不干,说明他还是有良知的。但当来人把刀子架在他家人的脖子上时,他没法不干了。他不是那种可以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人。

李继学连夜准备了十多辆参车、皮货车和粮食车,带着一帮“伙计”往清河城去。快到清河城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就跟在马车的后面。

邹储贤很早就与李继学认识,也知道李继学曾秘密为明军提供情报。但是现在战事正处于紧要关头,即便是李继学,邹储贤也不能轻易相信,因此问道:“你从什么地方过来的?”“从辽阳来。”“干什么的?”

“贺世贤副总兵有紧急军情让我交给你。”

“贺总兵在瑷阳,你却从辽阳来,这未免太不可信了吧。”

李继学于是按照范文程教给自己的话回答:“贺总兵的援军半道受阻,为了给你送信,特让我从辽阳方向来。这样可以避免后金察觉,再者就算被后金察觉了,看是从没有援兵的辽阳过来,也好消解他们的怀疑。”

范文程真厉害,这回答真可谓滴水不漏,但邹储贤并没有就此相信。

邹储贤又问:“贺世贤副总兵让你来这里就是为了送情报吗?”

李继学指了指身后的粮车,说:“贺总兵让我带了一些粮食过来,他怕城内缺粮,影响军心。”

就在这时,忽听远处有人冲李继学的商队大喊:“你们是干什么的?”

邹储贤在城楼上看到一群八旗兵朝李继学的人马冲过去,李继学的“伙计”也冲了过去,双方一顿厮杀,不少“伙计”倒地。

士官们着急地对邹储贤说:“参将大人,快开门吧,要不然他们都要被杀死了……”邹储贤还不愿开城门,但最终还是无奈地点点头。

城门一打开,这些“伙计”马上露出了真面目,斩杀城门处的士兵,然后把住城门,让早已埋伏在附近的八旗兵纵马进城。邹储贤大惊失色,率领将士们杀向城门。可惜为时已晚,越来越多的后金将士冲了进来,如潮水的后金军蜂拥而至,他只得退回城内。邹储贤奔回参将府,一把火烧了府邸,将家人烧死其中。

接着是一场血腥的巷战。

邹储贤上马提刀杀入八旗军中,杀死几个八旗兵后,忽然看到了李永芳。邹储贤对着李永芳破口大骂。大贝勒代善一看,好机会,忙让弓箭手把邹储贤射下马。城内一万余名明军和五百多户居民,与八旗军浴血奋战。明军个个都是玩命的,所以这一战八旗军死伤甚多。

经过一天一夜的厮杀,清河城血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一万多名守城的明朝官兵全部壮烈牺牲,五百多户居民全部被屠杀。八旗官兵伤亡达八千多人。

打下清河之后,努尔哈赤有些沉不住气了,他给明朝写了一封非常蛮横的信:“尔若不以我之值为值,我之是为是,欲战,我则订军期出边界,露师于外。或十日,或十有五日,挺身攻我,决一战……”

这口气狂妄得谁都受不了,由此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刻骨之恨,但同时也说明胜利可以让一个人自我膨胀。

萨尔浒之战

清河失陷,震惊了明朝上下。

万历皇帝当然不能坐以待毙,立即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大家共同拿出了六个对策:

重新任命剿贼元帅。万历皇帝将辽东巡抚李维翰削籍为民,任命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相当于辽东军区司令员;周永春为辽东巡抚,相当于辽东地区的行政长官。除此之外,万历还急调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辽阳总兵刘、辽东总兵李如柏、开铁总兵马林等一起协助杨镐打掉努尔哈赤。

调集兵马。万历皇帝将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甘肃等地兵马调往辽东。但这些兵都不太愿意去辽东,一路上懒懒散散,非常勉强。最后,总算是凑齐了十万人马。

增加军饷。以前不打仗的时候,朝廷是尽量克扣员工工资,现在知道不给这些人发工资,仗就没法打,军人吃不饱,国家就会危亡在即。朝廷拨出两百多万两白银,但真正到将士手中的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给朝鲜施压,让朝鲜一同征讨。万历皇帝给朝鲜写了一封信,要求朝鲜和天朝大国一起征讨奴贼。朝鲜当然是能应付就应付。

严明军纪。皇上说军纪一定得严明,不严明的话战斗力不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军纪不是一天就能严明的,其他方面搞不好,军纪想严明只怕也难。

万金悬赏。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就非常小气,万历皇帝能够拿出一万两悬赏努尔哈赤的人头应该说是够大方的。当然,努尔哈赤人头的价值远远不止一万两。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谁有本事拿努尔哈赤的人头啊!

经过十个月的准备,援兵总算到达辽阳。朝廷担心劳师动众,时间一长,花费越来越大,所以屡次催杨镐快点儿动手。打仗这东西就像生孩子,不酝酿好,那不就是早产吗?所以,这场剿贼之战我们可以想象。

杨镐本是个腐朽贪污的老将,现在压力也非常大,于是只好提前动手,在辽阳的演武场点兵,颁布了十四条军令。最后,杨镐底气不足地说道:“违令者斩。”为什么说杨镐底气不足呢?以前在抗倭战争中,他就谎报军情,明明吃了败仗,他却说击败倭寇,斩首多少多少。

这天,杨镐拿出皇上御赐的尚方宝剑,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斩掉抚顺之战中临阵脱逃的将领白云龙。白云龙也够冤的,主将投降了,自己能不跑吗?自己没跟着李永芳一起投降就已经是不错的。

誓师之后,杨镐兵分四路,直接杀向后金的国都赫图阿拉。

第一路是左翼中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等人率领,发兵两万五千,从抚顺出兵,直指赫图阿拉。

第二路是右翼中路,由前辽东总兵李如柏和参将贺世贤率领两万人,从清河出发,途经建州南部,向赫图阿拉进攻。

第三路是左翼北路,由开铁总兵马林率领两万官兵,外加叶赫部两千盟军,从开原出发,途经建州北部,进攻赫图阿拉。

第四路是右翼南路,由辽阳总兵刘率领一万官兵,外加明朝胁迫朝鲜的一万三千士兵,从建州东部进攻赫图阿拉。

四路大军,总兵力有十万,号称四十七万,洋洋洒洒地涌向后金的国都。杨镐自己坐镇辽阳指挥,原计划在二月二十一日出征,但是当时大雪满天飞,于是改为二十五日进攻。杜松比较了解敌人,认为现在出兵不利,请求暂缓出兵。杨镐不同意,因为上头一直在催。刘认为现在还不了解地形,不宜仓促出兵。杨镐听了大发脾气:“国家养士是干啥的?临阵就退缩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吗?如果再有推延塞责的,军法处置!”

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军在这场战役开始就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出兵之仓促让人咋舌。那努尔哈赤表现又如何呢?

事实上,在杨镐出兵之前,努尔哈赤就派人打探到明军的军情,知道杨镐准备兵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心想,你兵分四路,我就偏偏一路,集中优势兵力把你们逐个击破。

了解敌情后,努尔哈赤也不忘临阵磨枪,将武器擦得更锋利;还派出侦察兵,沿途搜集军情,一路勘察地形,在合适的地方设下埋伏。同时,坚壁清野,埋粮填井,撤回沿途的女真兵民,全部集中到赫图阿拉,这样就相当于把拳头捏紧了,只等对方过来,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杜松首先出发,作为一员猛将,杜松打仗的本领值得肯定,但他为人骄横,刚愎自用,而且又很贪功。他率领二万多人,抵达抚顺关后,急行军越过五岭关,一路到达浑河。这时已经是夜晚,大家都说就地宿营。杜松却自作主张,让人测河水多深,一看不到马肚子深,居然脱掉衣服,光着身子骑马过河。士兵们看他这样,都很吃惊,让他穿上衣服,他却豪放地说:“进入阵地,披坚执锐,全副武装,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河水虽然不深,还是淹死了好几个人。渡河以后,杜松抓住了十四个女真人,又焚烧了几个堡寨,同时还让人回去报信,说有所斩获。仗还没打,满脑子想的全是如何邀功。

三月初一,杜松军已经到达萨尔浒山,这时其他各路军还在半路上,除了杜松本人,大家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杜松孤军深入后,居然还将军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萨尔浒山下安营,自己率领另一部分人马前去吉林崖,攻打界凡城。

杜松还没走多久,努尔哈赤就亲自率领六旗的人马来围攻萨尔浒山下的明军。明军也不是吃素的,既然来到这里,早就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了。努尔哈赤一看,这帮明军还真是有备而来,火铳和大炮早已一字排开,就等努尔哈赤来攻了。努尔哈赤命令自己的先锋队伍冲,一时间,火光耀眼,炮声震天,八旗军被打得血肉模糊,肢体满天飞。不过,努尔哈赤丝毫不气馁,让先锋在前面冲,后面的骑兵负责射箭,那边枪炮隆隆,这边万箭齐发。努尔哈赤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只要靠近明军,这场战役就算结束了。

付出必要的代价后,努尔哈赤终于拔下了老虎的第一颗门牙。努尔哈赤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他知道这只是牛刀小试,更强的敌人还在后头。

努尔哈赤以极高的办事效率,率领军队来到吉林崖。此时,杜松正在攻打吉林崖山头上的伏兵,伏兵虽然只有五百人,但占据着有利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就在杜松对着山头上大吼“女真贼子们,赶快束手投降,大爷可以饶你们不死……”时,忽然一个探子过来对他耳语:“不好了,总兵大人,我们在萨尔浒山下的军队全部被奴酋歼灭。”

杜松满脸通红:“奴酋不得好死……”

还没骂完,一个士兵大喊:“不好了,总兵大人,奴酋带人杀了过来。”

困在山上的女真士兵听说努尔哈赤杀过来了,立刻冲下山。杜松腹背受敌,不久就被敌人团团围住。杜松用兵虽然不高明,但绝对称得上是一条汉子,全军将士和敌人浴血奋战,全部战死。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杜松,安息吧,为国而死,你是值得的。

杜松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央政府,皇帝和高官们纷纷扼腕叹息:杜松啊杜松,你咋就这么不争气呢!

这时,皇帝发话了:“好了,好了,大家不要叹气了,还是总结一下经验吧,免得再犯类似的错误。”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终于总结出杜松的六大错。一、杜松这人刚愎自用——是啊,没事你冒进个啥;二、队伍错乱,为贼所击——不懂这些高官是如何知道队伍很乱,乱的标准又是怎样;三、杜松没有设立岗哨,被敌人诱惑而不自知——这一条说到点子上了;四、不会打仗,背水一战;五、轻骑深入,撇弃火枪兵;六、智不能料敌,谋不能服众。

失败后做个总结就像胜利后论功行赏一样,少了这一环节就不能算圆满。

三月初二这天,左翼北路的马林终于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了尚间崖。尚间崖距离萨尔浒山有三四十里,杜松全军覆没的消息马林也知道,看到士兵们士气低落的样子,马林宁愿他们不知道这个消息。

为了避免重蹈杜松的覆辙,马林不敢有丝毫懈怠,强打着精神督促士兵备战。他似乎有预感,努尔哈赤会找上自己,所以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在这紧张的关头,马林灵感闪现,发明了一个方阵,方阵的最里面有三道土壕,土壕最外层是骑兵,骑兵的外层是火枪兵,里三层全是精兵。整个工事质量绝对过关,到了这要命的关头,谁都不敢玩豆腐渣工程,毕竟一旦出事,死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除此之外,在尚间崖的西面有山,山上还驻扎着两个大营。马林认为,当然只是个人认为,这种三角之势固若金汤,八旗军想拿下来不太可能。从小我们就被告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形状,马林的想法从数学上来说是有根据的。

只可惜,这是打仗,三角形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努尔哈赤也看出了马林的企图,所以他想先折断其中最弱的一条腿。这条腿就是驻扎在山上的一个大营——龚念遂的部队。龚念遂这支部队属于重装部队,大炮、辎重、火器特别多。龚念遂大概有一万人,还有许多门枪炮。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被皇太极一千人拿下了。

怎么会这样?

这就体现出努尔哈赤高明的战术了,他并没有让士兵们一窝蜂地冲上去,接受对方炮火的洗礼。他让皇太极挑选一千骑兵,也就是敢死队,从中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八旗兵从缺口中涌进,这样等于是把敌人的大炮和火枪废掉了,胜利再次属于努尔哈赤。对于明军,这又是一场悲剧。

拿掉龚念遂后,努尔哈赤带领几个人登上山顶,看到马林的队伍防守严整,命令士兵们停止攻打山上,下马作战。这次明军失败还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让八旗兵近身了。八旗兵能征善战,一旦近身,明军的火器就彻底失去作用。

马林倒也是个聪明人,看到八旗兵冲过来,自己抢先一步逃跑。主将逃跑了,这仗还有得打吗?有,因为副将麻岩还坚持在第一线,可惜,麻岩不久战死。这仗真的没法打了,明军开始了大逃亡,死伤枕藉。

解决马林后,就剩下潘宗颜驻扎在山上的部队了。现在我们大概也知道明军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没水平啦,三支部队就像三条腿,但这三条腿各自走动,根本谈不上任何配合。而且,他们完全没有共同的作战目标,只是等着敌人来攻。

所以,毫无悬念,潘宗颜全军覆没。

歼灭明朝两路大军后,努尔哈赤见好就收,回到大本营,犒赏八旗子弟。还没休息多久,努尔哈赤就得到消息,刘和李如柏正在快马加鞭赶往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并不慌张,先命扈尔汉率领一千精兵前去阻延,接着又派二贝勒阿敏带着两千人马援助扈尔汉。这只是前奏,两道命令发出不久,努尔哈赤就任命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率领大军给刘一个迎头痛击。努尔哈赤亲自带着四千人守着赫图阿拉,抵御李如柏的部队。

有人或许会奇怪了,努尔哈赤为什么把大部分的兵力用来对付刘呢?这是因为他对刘这个人比较了解,刘很早就参军了,是一个职业军人,不仅会打仗,自身的武艺也非常了得,一双大刀挥起来没几人敢上前。世人又称他为刘大刀,刘大刀不怕打仗,就怕被人逼着打仗。

这次出征,有点儿被明朝领导者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所以他心里也不爽,只想快点儿杀敌。刘果然是个狠角色,一出马就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看到女真人就杀,不论老弱妇孺还是残疾人,总之心中这口恶气得出。这口恶气既是女真人造成的,也是大明的领导者造成的,但出气的对象肯定是女真人。

代善、阿敏、皇太极在阿布达里岗设下埋伏,当刘的部队进入这片山林之中时,伏兵四起。刘和养子刘招孙力战而死。明朝又一路大军灰飞烟灭。

坐镇辽阳的杨镐得知三路大军全部覆灭的消息非常震惊,也算他有自知之明,立即命令李如柏的军队撤退。李如柏本来就是个胆小鬼,听到撤军的消息欣喜若狂,撤军的速度比进军的速度快多了,就在班师的途中碰到后金的一队哨兵,也就几十人的样子。这些哨兵故意装作后面有大军的样子,明军惊慌逃窜,居然被几十人的巡逻兵斩杀了四五十人。接着是一路逃窜,还踩死了一些人。

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而且败得一塌糊涂,整个朝廷都感到震惊。但很少有人反思,泱泱大国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这场大败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征兆。

从此,明朝和后金的关系发生逆转,曾经的孙子变成了大爷,曾经的大爷变成了孙子。明朝变成防守的一方,后金变成进攻的一方。

大明的灾难才刚刚开始,而它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咎由自取的。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灭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处理朝鲜问题

萨尔浒大战胜利后,努尔哈赤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朝鲜问题?

我们知道,在萨尔浒之战中,朝鲜被明军胁迫,也派了一万三千人攻打努尔哈赤。朝鲜既是明朝的属国,也是一柄可以插入后金后院的尖刀。试想一下,努尔哈赤忙着跟明朝打仗,忽然老家被人端了,老婆孩子被人抢走了,这仗能打得安心吗?

所以,对朝鲜得认真对待,不能让它捅娄子。朝鲜是明朝的“跟屁虫”,明朝鄙视努尔哈赤,朝鲜就两倍鄙视努尔哈赤。朝鲜还经常称呼后金女真族为“贼”“女真小丑”等。

天命六年(1621年),朝鲜使者郑忠信出使后金,努尔哈赤问他:“你们怎么老是骂我是贼啊,我哪里像贼了?”

郑忠信笑道:“你有盗取天下的野心,不是贼又是什么?天下又不是你一个人的。”萨尔浒之战,朝鲜元帅姜宏立听说明军覆没的消息后很惊慌。惊慌之后,他马上知道,现在不能跟后金作对,必须跟他们讲和。姜宏立暗中派人去联系后金,说是愿意求和。

四大贝勒收到姜宏立的信,给了他一个答复:“投降的话就派主将过来,否则开战吧!”

第二天,姜宏立就带着五千人马过来投降,对于投降的人,努尔哈赤总是欢迎的。他郑重地接待了他们,好酒好肉吃完之后,努尔哈赤修书一封,让朝鲜人带回国内。在国书中,努尔哈赤口气比较狂,现在我打败了明朝军队,还俘虏了你们的将领,你们以后是愿意为明朝办事,还是愿意为我办事呢?

两个月后,朝鲜才派使者答复。朝鲜在国书中详细陈述和明朝的关系,说明朝好比是朝鲜的父亲,你的要求我们实在办不到,不过我们愿意与你友好相处,互不侵犯。

朝鲜虽然打太极,互不得罪,但努尔哈赤还是比较满意,至少互不侵犯,以后可以放心收拾明朝了。

搞定朝鲜后,努尔哈赤开始打开原和铁岭的主意。说实话,萨尔浒战役让明朝上下胆战心惊,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非常惊慌,不少官员已经安排家属到南方去“度假”。言官们频频上奏章,但是大家都拿不出对抗后金的方案。怎么办?难不成就让这个烂摊子烂下去?

天命四年(1619年)六月初十,努尔哈赤率领四万八旗兵征讨开原,用突击战术攻下开原,上次那个逃跑的马林终于在开原战死。七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又率领五万精兵攻打铁岭。铁岭也是东北三镇之一,城池坚固,想当年李成梁就是镇守在这里。铁岭城军民死守,八旗军虽然损失颇大,最终还是拿下了铁岭。攻下铁岭之后,努尔哈赤下令屠杀铁岭所有居民,将铁林城烧毁,变成一座空城。

八月,努尔哈赤又灭掉叶赫。这种打仗的效率确实非常惊人,不光打仗,努尔哈赤还不忘安抚蒙古:“老兄,放乖点儿,我很猛很强大。”

努尔哈赤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 9VXnBXVbx6ritl0fWIoefj9ZYAafuyEHpE/3fKrFwpOwODhVgVQvs8N8cKLwJg7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