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露峥嵘

︻第三章︼

1.温酒盛威

在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也没有轻易束手,而是极力抵抗。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将献帝挟持到长安,将洛阳宫殿一把火烧了,又大肆挖掘陵墓,取走大量宝物。

在讨伐董卓暴行的过程中,《三国演义》极力渲染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刘备兄弟跟随公孙瓒参加了讨董战役。董卓部将华雄勇猛异常,令对手闻风丧胆,他先斩杀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又大败孙坚,杀得孙坚溃不成军。在汜水关前,华雄耀武扬威,斩杀敌将如秋风扫落叶,连续将南阳太守袁术的部将俞涉和冀州刺史韩馥的部将潘凤斩于马下。讨董联军一连串的挫败,使各路军阀胆战心惊。这个时候,只是县令刘备手下“弓马手”的关羽出场了。关羽身长九尺,威风凛凛,声如巨钟,面对袁绍的不信任,关羽愤然立下军令状。对关羽另眼相看的曹操,教人温酒一杯,让关羽饮下壮行,关羽却说回来再喝。说完,关羽飞身上马,关外鼓声大震,似天崩地裂,转眼间,关羽返回,手提华雄人头,掷于地上。这时,那杯酒还有余温。这是《三国演义》描写的关羽首战,关羽的神勇、威武,展现得淋漓尽致,“温酒斩华雄”也成为三国故事中的经典。

但是,《三国演义》描写的这个故事却严重失真。历史上,袁绍虽然身为盟主,但是对盟军既无有效的部署,更未给董卓以直接的打击,这些军阀都图谋占领地盘,扩充实力。能够力主进攻的只有少数将领,如曹操面对逡巡不前的盟军慷慨陈词,看到无人支持,曹操只好独自引兵西进,在荥阳(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西南的汴水,与董卓大将徐荣遭遇,结果曹军惨败,曹操自己还被流矢射中,依靠曹洪让给自己的战马才狼狈逃回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

另一个敢于攻打董卓部队的将领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进兵到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数达到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供应军粮,孙坚将其斩杀。之后,孙坚带兵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投靠了袁术,袁术表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就以鲁阳为据点,率兵讨伐董卓。在梁县(今河南临汝西)东,孙坚遇到了打败曹操的徐荣,双方交战,孙坚也失败了。孙坚又带兵绕到梁县西的阳人聚,董卓派遣大将胡轸率五千骑兵反击孙坚,还派遣吕布为骑督,但是,胡轸与吕布素有隔阂,很难合作,孙坚瞅准时机,大破敌军,将都督华雄斩首。

由此可见,在讨董战役中,曹操虽然失败了,也算是表现英勇,令人称赏。只有孙坚取得了较大胜利,称得上是“英雄”,其他诸侯都在暗中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

这些历史真实,都被《三国演义》扭曲了,尤其是孙坚,由唯一的取胜将领变成了败将,关羽也由无名小卒变成了神威大英雄。

【链接】《三国演义》的虚实描写

历史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的虚实描写,是指《三国演义》中有多少是历史真实,有多少是作者虚构。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是如何演变而成的。

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历史的框架下创作出来的,对于其历史真实性问题,历来学者都有探究。

最早的三国历史著作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代裴松之为此书所作的注《三国志注》,他们在记载历史事实的时候,记录了无数生动的故事,为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裴松之同时代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等著作,又为三国史提供了大量的补充材料,使三国史料更为丰富。

三国故事就是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不断流传、逐渐完善的。

因为三国历史复杂曲折、英雄众多,所以,三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开始,民间就不断流传三国故事。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内容的节目,据《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唐代,张飞、邓艾、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故事已经为一般百姓所熟知。宋代的“说话(说书)”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根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有“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苏轼《东坡志林》也记载道:有个顽劣的孩子,在家里一味捣乱,父母无奈,只好给他钱让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去听人家讲古代故事,他们听到刘备失败的时候,就一脸忧愁,眉头紧蹙,有些孩子甚至还伤心痛哭;当他们听到曹操失败的时候,就非常高兴。可见宋代三国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了。可惜宋代的这些话本没有流传下来。

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即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有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其故事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轮廓,突出蜀汉一条主线,情节略本史传,有大量的民间传说。结构宏伟,故事性强,然而叙事简单,文笔粗糙,保留着“说话”的原始面貌。宋、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三战吕布》《隔江斗智》等。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罗贯中就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民间故事创作出来的,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一些史籍所提供的材料,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均与史实相符。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归一等历史事件,汉献帝、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大部分的地点等,都是真实的。另一方面,作者又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这些虚构有的是完全凭空想象,如三英战吕布、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大战、舌战群儒、借东风、三气周瑜、华容道等;有些则是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对史实进行了改编,如张飞怒鞭督邮、温酒斩华雄、诛文丑、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单刀赴会、空城计等;还有一些则是在原来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饰、附会,如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刮骨疗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此外,作者还根据小说主题需要,对历史人物作出合乎自己思想的评价,如把曹操塑造成“奸绝”,把关羽塑造成“义绝”,把诸葛亮塑造成“智绝”,把刘备塑造成仁君等。经过这样的“虚化”处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思想表现更为集中,感染力更强,艺术成就更高,《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原因就在于此。

前人评价《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假”,而当代研究者对“七实三虚”也有不同认识,有些学者甚至根据计算机统计结果认为,《三国演义》的虚实程度是五五对半。

知道了《三国演义》故事的来历和作者的精心加工,就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三国演义》虚实问题的性质。所谓“虚”,是指作者的艺术创造,也是《三国演义》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所谓“实”,是指历史事实,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典范。

2.三英风采

关羽在汜水关斩杀华雄之后,董卓又领兵二十万,与另一员大将吕布率军来到虎牢关前,安营扎寨,与各路诸侯对阵。袁绍派遣八路诸侯前往迎战,吕布英勇无敌,八路诸侯纷纷败下阵来,公孙瓒还险些丧命,关键时刻被张飞救下。然后,张飞手持丈八蛇矛,与吕布厮杀,两人酣战五十余个回合,没有分出胜负,关羽见状,打马上前,与张飞一起夹击吕布,又战了三十余个回合,仍难击退吕布。这时,刘备也紧握双股剑,挺身而出,三人将吕布围在核心,轮番攻击,在周围观看的十八路诸侯,一个个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都为三兄弟的精彩表现喝彩。吕布终于抵挡不住,拨马退去。十八路诸侯趁势一齐攻杀,大败董卓部队。这就是三国故事中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董卓惨败之后,被迫放弃洛阳,西保长安。

虎牢关碑刻

不过,这个故事也出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为了表现刘、关、张三兄弟的武勇和他们在讨董战役中的功绩而凭空虚构的。

这个虚构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著名的京剧《甘露寺》中,乔国老夸耀张飞时,就唱道“虎牢关前战温侯”。

三英战吕布

【链接】《三国演义》的汜水关、虎牢关描述有误

汜水关和虎牢关是同一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北的汜水镇。虎牢关是春秋时秦国在虎牢邑所置。汜水关之名是隋代始有,隋代改成皋县为汜水县,与汜水县名称同时,虎牢关被称为汜水关。也就是说,同一个地方,隋代以前叫虎牢关,唐以后叫汜水关。

《三国演义》把汜水关之名用于汉代,并分汜水关和虎牢关为两地,虽错用时间和地名,但在书中却大有用意。本来孙坚在讨董战役中立了战功,《三国演义》却说孙坚战败,并对其失败大做文章,目的是引出关羽“汜水关温酒斩华雄”,将孙坚的功劳安到了关羽头上。然后又虚构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对刘、关、张的战功大加颂扬。刘、关、张兄弟连续取得重大胜利之后,董卓被迫撤出洛阳,迁都长安。

而在历史上,早在190年春,亦即讨董战役尚未爆发之时,董卓已经决定迁都长安,并逼迫献帝西行,自己则留在洛阳,一年多以后,董卓抵挡不住孙坚的进攻,才撤离洛阳。也就是说,董卓迁都与刘、关、张毫无关系。

虎牢关关庙关公像

其实,即便从小说的渲染来看,“三英战吕布”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主观上,作者是希望借此大战,表现刘、关、张的英勇无畏,合力对敌;而实际上,吕布以一敌三的雄风更令人称赞。刘、关、张三人先后出战,轮番出击,各个虎虎生风,威力无穷,却很难将势单力孤的吕布拿下。反观吕布,以一支方天画戟力敌三英,气概超群,武功盖世,称得上是天下第一,虽然最终退走,但丝毫不损其大将风采。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3.别部司马

讨董大军以失败告终,随即军阀之间相互争斗。刘备在高唐县令任上没过多久,高唐就被黄巾军攻破。刘备无奈,只好在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又带着关羽、张飞投奔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上表朝廷,任命刘备为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到四年(191—193年),冀州牧袁绍与公孙瓒连续发生冲突,公孙瓒命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抵抗袁绍的进攻。刘备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平原相,关羽与张飞一起被任为别部司马,统领郡属军队。至此,刘备三兄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支武装力量。

刘备曾任职别部司马,升任平原相后,关羽与张飞也一并被任命为别部司马,那么,别部司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据《后汉书·百官志》说:“司马主兵”。也就是说,司马是掌管军队的官职。又说:“司马所领军队有部、曲。即下设大将军营五部,每部设校尉一人,级别为比二千石。另设有军司马一人,级别为比千石。部下有曲,每曲设有军侯一人,级别为比六百石。曲下有纯(屯),设纯(屯)长一人,级别为比二百石。如果是不设置校尉的部,只设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侯,都是司马、侯的副职。另有一些军队归别部司马主管,所带兵力多少根据需要随时增减。”根据此处记载,“别部司马”应当是临时委任带兵打仗、无所谓职位高低的官职。大概是出于刘备做了平原相,其手下大将也应该有一个职位之考虑吧。之前刘备在任职别部司马之后,就立刻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领兵抵抗袁绍去了,可见别部司马所带部队有很强的机动性。

刘备起家

4.立足徐州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但是,黄巾起义力量的余威仍然不时在全国各地显现。

就在刘备任平原相之后,黄巾余部管亥对北海国(都剧,今山东寿光东南)发动袭击,北海相孔融为躲避黄巾军而迁居都昌(今山东昌邑东西),管亥步步进逼,包围了都昌。孔融忧惧,迅速派遣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大为感动地说:“孔北海竟然还知道天下有一个人叫刘备啊!”随即派遣三千兵力救援孔融,管亥看到救兵已到即刻撤退。

兴平元年(194年),袁绍进攻公孙瓒,刘备和田楷向东退守齐地。

这时,驻守在徐州的陶谦遭到了曹操的进攻。曹操攻打陶谦是因为其父曹嵩被杀。早在这一年的春天,曹嵩带领家小避乱,结果全家被一伙乱军杀死。杀死曹嵩的人在史籍中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曹操认定是陶谦所为,所以,带领大军先后于春、夏两次对陶谦疯狂报复,除了陶谦的部队之外,曹操还杀死了无数无辜的百姓。

看到曹操来势汹汹,陶谦十分害怕,急忙向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道援救陶谦。这时,刘备所拥有的兵力只有一千余人,另有一部分幽州胡骑等杂牌军。救援陶谦时,刘备又沿途收编了数千名饥饿的灾民,这样,部队人数大大增加。到了徐州,陶谦又将四千丹阳兵交给刘备统率,于是,刘备便离开田楷归依陶谦。

刘备救徐州

也算刘备运气好,曹操大军压境之时,没想到后院起火,驻守鄄城的部将张邈和陈宫联手背叛了曹操,投降了吕布。这一意外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附近各地原已归顺曹操的诸侯纷纷倒戈,响应张邈和陈宫。曹操无奈,只好放弃徐州率军返回。

曹操撤军,陶谦倍感轻松,于是他上表朝廷,任刘备为豫州刺史,因为当时豫州已经有郭贡为刺史,所以,刘备只能驻扎在徐州附近的小沛。

至此,刘备有了较为稳定的立足之地。

刘备被委任为豫州刺史后不久,陶谦病重。刘备深得陶谦信任,陶谦临死前对别驾糜竺说:“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别驾是州牧属下的最高长官。陶谦死后,糜竺等人立刻率领文武官员将刘备从小沛迎接到徐州,准备按照陶谦遗命,将徐州牧的职位让给刘备。

面对突然而至的喜讯,刘备并未失去理智。他深知自己在徐州立足未稳,仅仅凭借陶谦的一纸遗令,恐怕难以服众。所以,当陈登请他担任徐州牧的时候,他没有应承下来,而是推荐了当时无论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地位都高于各路军阀的袁绍。陈登当即否决了刘备的提议,并进一步表示,只有刘备才是最佳人选。这时,北海相孔融也表态支持刘备。这样,刘备在众人的拥立下,就任徐州牧。

任职徐州牧,对于刘备集团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一次重大转折,标志着刘备集团由四处奔波转变为暂栖一隅,刘备终于能够和其他诸侯一样,有了政治上的一席之地。 LN/rooJj0kp7ADiW1v3Wucj99j9/7Ligb5BL9DDF0EP/hxcdqHTXAdgdXWEloM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