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要旨、方法和缘起

我忝列南怀瑾老师的门下30余年,受他全面教导和关怀,真是师恩浩荡呵!值他百年诞辰,乃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撰成此书,望有以回报于万一。

更重要的是,2012年9月29日南先生逝世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立即致函表示深切的哀悼并慰问家属。函中云:

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

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此言代表了中央政府对南先生毕生功德成就的肯定和褒扬,也表示了传承南先生学术事业的期望。诚如古人说“检士行,扶世道”“故公赏,则赏一人而千万人劝”!温总理此言,含意何等深远!但怎样传承?思及“继志述事”本是门生的本分,我于是下定决心,抛开一切俗务,专心致志,撰成本书。

本书旨在探明三个大问题:

南怀瑾到底是一位什么性质的老师?

他连小学文凭都没有,为何有这般大的成就?

他留给社会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本书分为八章,就是要阐明这三大问题。

至于研究方法,主要根据是南先生的著述、我30余年亲炙老师的实际经验,他的家属及其他门人的相关著作。此外,再加上我研究相关文化问题之心得作补充,如此当有助于读者作深层理解。

各章的内容大致是:

第一章,说明笔者有幸认识南怀瑾老师的原因,并概述了我受教30余年的过程。最后,强调对我人生最关键的两项影响。

第二章,描述老师的品格。虽然我是他的学生,但自信此描述有高度的客观性,因为:我不是用美丽的辞藻来作抽象的颂扬,而是依据事实证得如下结论:他是一位高明博大的接引者。海内外无数的“凡人”,因他的接引而进入儒家、道家、佛家之门,使很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这种功德显然是不世出的,当代难有其他的著名学者或大师有同等的贡献了。

第三章,旨在探究南老师之所以“高明博大”的原因。我举出多件实事,以证明老师是何等的好学、超乎常人的不断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南老师是当世我见过最好学、最能“与时俱进”的人,这乃是我民族后起之秀应效法的典范。

第四章,叙述南先生爱民族爱国家的各种实际作为。一个人对国家有所贡献并不稀奇,难得的是有很多大贡献而毫不居功,坚守一个“方外人”的分寸。这是古代高士的风格!他正是“今之古人”,在当世恐怕难以找到第二位了。

第五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儒家思想和行宜。南先生虽然兼通儒、释、道乃至诸子百家,但他最重视的仍然是儒家,这从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论语别裁》就可以看出来了。本章也是以此书为纲,旁及有关问题,来阐明他的思想和实际做法。

第六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佛家思想和行证。他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子弟,但佛门有很多宗派,本章就是要明白地分辨出他走的是“禅宗净名路线”。因为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门义理深奥而难以通晓,故不揣浅陋,本章尽我所知,以“维摩经探微”“禅宗大意”两节作较详细的开展性叙述,方便读者理解南先生的有关思想。

第七章,旨在阐明南先生的道家思想和行持。南先生在1942年正式拜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为师之前,他的道家根底已极深厚,即使到了台湾之后,仍未忘情于道教术数的求知。是以本章主要内容,就是以南先生的“访道求仙”过程为经,以他对道家的观点和修持为纬。然而道家包罗万象,道教典籍庞杂,一般人实难通晓,故依我近年研究所得,归为本章的“道家几个重点问题”和“道教经典问题”两节的内容,此内容是南先生相关著作中少见涉及的,如此或有助于大众对道教的理解。

第八章,其性质虽属全书的结论,但内容多是前7章的延伸,即阐明中华文化必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才能自我壮大;进而阐明,中国不应只求壮大自己为已足,还要致力于世界大同的终极建构,这才是“中国梦”的圆满实现。

其次,应当说明的是,本书既以“研究”为主要目的,故采用较严谨的学术撰编形式。即“章”以下分“节”;章有名号,节则不表数列。节以下有“项”,项亦标明数列。如内容较多的项,可分为“目”,目则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之。每章之后,必有“附注”。附注的形式有二:一是出处注,即载明所用资料的来源;这既关系到学术忠诚,也为了方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二是解释注,有些问题应加以说明又不便在正文夹杂的,则放在注中。此外,每章之后多有“附载”,都是重要且同正文关系密切的文章,但不便夹入正文,故以附载方式,供读者完整地了解。

再次,有三个名词(行宜、行证、行持)在此解释一下。中国人所谓“学问”,自古以来就不像西方一样只是见闻性的知识追求,而是包含实践的“知行合一”。所以,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同样是重“行”的,但说法却有些不同:第五章主旨是儒家,称为“行宜”;第六章主旨是佛家,称为“行证”;第七章主旨是道家,称为“行持”。据何云然?韩愈曰:“行而宜之之谓义”,儒家讲究礼义,符合礼义的实践才合“宜”。佛家讲究“行证”,80卷《华严经》,目录就是以“信、解、行、证”四大纲目为分类的。道家追求“长生久视”,无论修炼何种功夫,必须持久有恒才能成功,故讲究“行持”。要而言之,儒、释、道三家均重视实践行动,却有不同的微旨,故第五、六、七章章名分别以行宜、行证、行持彰显之。

最后,谈谈此书产生的缘由。南老师逝世后,我心里一直惦念着应好好地写一本书纪念他,以尽一个受益30余年的门生之本分。但写一本书谈何容易啊!当时我忙于各种事务难以静心,所以只好把有纪念价值的拙著《古今法律谈》细加修正,并加上必要的说明,于2013年7月出版。因为南老师当年就是看到这本书,才叫学生找我去见面的,所以有纪念价值。

2016年9月,我与仍住在太湖畔南师故居的释宏忍法师通电话,她率先提起2018年3月18日是南老师的百年诞辰,建议我写篇学术性的文章来纪念。我想,这是我应做、想做而未做的事。随后,她寄来一些参考书。并此致谢!

此书自2016年中秋开始构思,今年春节动笔,努力了大半年才完成初稿。其间赖内人梁小丽(攸慧)女士内外操劳,家中小孩多由她照顾,广东开平农场事务也由她前往处理,“净名文化中心”事务又由她料理,而本书每章成稿就由她打字。所谓“贤内助”,她当之无愧。

本书成稿后,多蒙许惠玲女士费心校正。她是文学硕士,水平甚高,惠我书良多!特致谢忱。

书名蒙好友郭先伦(湛然)先生品题。他是一德书会会长,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为本书增光,特此致谢。

最后,向南国熙贤弟致意,本书能在大陆出版,是他促成的。他是南老师的最幼哲嗣,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为人忠诚干练,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主持“南怀瑾文化基金会”,继承父亲志业,成绩斐然,可谓大孝矣!

劳政武 谨识
2017年10月 flZyvn/tC6/3oHtbQG4OZpTEUt9OWfIgilcVbb+xbhyQnmbcjBz/u8qrgc6GnC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