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头棒喝的功效

2004年,南老师迁往上海长住,以便就近兴建“太湖大学堂”。此时,我的处境也起了大变化,无缘再向老师当面讨教了,唯有通过电话和书信问候了数次。

现在,我忝为南师门生的经过,该作一总结了。

到南老师去世(2012年9月29日)为止,长达33年之久,我除了写成《佛学别裁》一书,算是未负他找我见面的厚望之外,其他着实没有对老师丝毫的贡献。回首前尘,惭愧不已。反之,老师对我的影响太深远了,概括起来两大受益:一是扩大了我的知见境界,二是改变而且坚定了我的人生目标。

就第一点来说。我出生于广东开平农村,自小受尽困苦,这种环境,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有什么高境界人。幸赖老天“保佑”,青年时有了努力读书的机会,一直读到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及研究所硕士班毕业,进入了台北市政府从事法律性的幕僚工作。从事这项工作几年后,我渐渐领悟到,这项专业其实很无趣,是否值得以一辈子的光阴待在其间,实堪怀疑。诚然,法律对任何国家或社会都是重要的,可是正如《唐律疏义》说的:“前哲比之以提防,往贤譬之以衔勒。轻重失序,则系之以存亡;宽猛乖方,则阶之以得丧”,法律对社会国家,好比管马的缰绳衔勒,又好比堵塞水灾的堤坝,当然是不可或缺之具。但最重要的不是这种防卫性机制,而是需要这些机制的实质;换言之,法律只是“工具”而已,国家社会本身的内涵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如果把自己的一生浪掷在这种工具性的工作上,我实在不甘愿。但不甘愿又将如何?自己既已从事了这个行业,欲挣脱它的束缚真是谈何容易!我最终能做到这点,自己摆脱了羁绊在法律观念中的心灵,完全有赖于南老师的苦心指引与适时开示。

“人贵立志”,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但一个人能不能真的有志气,似乎是多属天生的,非后天所尽能教得来。记得当代大哲唐君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所谓“立志”,开始只能立一个模糊的大方向,如要确定一个具体的人生目标,则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历练、摸索,才能达到。很多本来有志气的人,最后不能坚定他的目标,就在“有志难伸”的感叹中陨落了。我幸而未至陷入这种悲剧,实在是得自南老师二次适时的开示。

首次是如前所述,1993年春我蒙他严肃责备而解脱了《龙旗》月刊的羁绊,立即到老师的身边,从而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第二次是老师阻止我向往大众传媒的努力。大约1994年底开始,我在香港《星岛日报》撰政治性的专栏,由于以往十多年在大众传媒工作上的积习,我一下子便沉心于这个专栏。有一次奉他的命撰写了两篇有关1992年海峡两岸高层人员来老师寓所密谈的事,因报纸赶着要发稿,而我又在农场,实在难以先送稿给老师过目。此稿见报之后,老师当晚亲自从香港来电训斥了一顿,接着又写了一封信斥责我是“图自己之任性”云云。我顿时觉得很诧异,明明是老师主动叫我写稿的,而且我怕违背他的意思,特录音为写作的根据,实际写的内容又没有违背所指示的范围,老师何以如此?心中一直纳闷不解。但今后如何面对老师呢?霎时闪过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名言:“不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于是决定“不管老师对我怎么样,只管我应该怎么样对老师”就是了!决心一下,纳闷也就没有了。

过了不久,老师当面提起我在报纸写文章的事,问我最终想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我说,希望自己能成为张季鸾。张季鸾是《大公报》的真正开创者,早在1926年,他以主笔身份,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社训”,此报纸成了全国最重要的大报,张季鸾也成了大众传播界的典范,受传媒界人士崇敬。老师听了我的话,说:“就算你当成张季鸾又怎么样?”此言令我大为震撼,原来张季鸾在老师心目中也不过尔尔!我一直认为张季鸾是值得自己效法的目标,却从未想过这一目标对我是否适合。经老师当头棒喝,我才深入地反省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去的失误等,终于确定了今后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个人生具体方向确定了之后,才不惧已逾半百之龄重新学习——进入能仁博士班,决心从戒律学这样“一门深入”,再旁及佛教的全部大义、儒家和道家的精深义理,乃至西方各派哲学的要旨。老师这次棒喝,使我领悟到他写信来苛责我“心态有问题”所指的是什么了。 FwehkeEMD2hRzl7nYbezPMmsvKiN/T3U2/XHHOgcsYtCkQvIsxdOLH4wYhn0pg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