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彼得螺旋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不胜任

不胜任问题有没有更深刻、更普遍的理论渊源?彼得在他的书中列举了一些格言与诗句对此加以说明。如英国诗人波普的长诗《论人》有这么一句诗:

会怎样呢?他想越飞越高,

但却无力达到真正的完善。

这句诗很好地描述了人类的心态,他们倾向于对自己胜任的职位不满意,因为他们已经成功了,需要进一步的挑战,总想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人们会不断努力。这些不断攀登的人无法确认自己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只有等到不胜任发生了,才能知道自己到头了。更悲哀的是,当不胜任出现后,依然有许多人不服气,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或者是有什么妨碍了自己的发挥,他还要绞尽脑汁来战胜自己的不胜任。

人性中有一个悖论: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可以称之为人的自由或可能性,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同时,人处处受到限制与束缚,即人的不自由或不可能性,所以,人类也是渺小的。人就是一个自由与不自由的结合体。

问题在于,人能区分清楚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吗?人能发挥自由的极致,又止步于不自由之前吗?西方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每天把巨石推上山去,快到山顶时巨石会滚下来,他又推上去,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很明显,用彼得原理来看,西西弗斯是不胜任者,但是我们能不能肯定地说“西西弗斯注定是个失败者”?

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化身,现实中又有谁能自称已经成为尧舜呢?而当我们没有成为尧舜时,又可不可以稍微地更接近他们呢?正是这种矛盾,可以看到彼得原理的真正根源。

在一个等级制组织里,员工总会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希望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因为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多的权力、声望和报酬,这是员工的一般心态。然而,或长或短的成功链条之尾就是不成功,员工总会达到晋升的极限,止步于此。所以,彼得声称他的发现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

层级组织的制度设计,正是要用职位的递升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产生活力与信心。但是,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在层级组织中出现不胜任者是必然的。这样,组织就会形成“彼得螺旋”,即在出现不胜任者的情况下,增加新员工,以保持胜任者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造成更多的不胜任者。

不得不提的是,彼得认为不胜任员工并不是故意不称职的。他们也想好好表现自己的能力,提高组织的效率,维持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不称职是等级制组织造成的身不由己。

大多数员工想要工作,甚至有很强的积极性,他们也会为自身的不胜任而苦恼,因成绩不佳而沮丧。组织之所以产生问题,不是因为这些员工懒惰,而是因为他们不胜任。 r8gCY+UuQ3JEFp9jpe32Be4eSdeyMKI9+iJ1q6wO7Ed2dzTTMBne2uNN6Fd5QV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