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在用人方面要抛弃个人的偏见,要科学、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人才,以选拔和任用企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与其“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的择人之道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他尊重人才,兼听广纳,选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治理国家。魏征等身边要人经常“犯上”而直言相谏,亦体现唐太宗惜才之情,容才之怀。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思想、志趣、经历、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难免会形成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好恶喜厌,但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领导的意志感情而转移的,顺我者未必有才,逆我者未必无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关键在于真正做到以事业为重,任人唯贤;客观公正,不以个人好恶亲疏而取才。
古今中外,嫉贤妒能的恶习,屡见不鲜。人才一旦得到重用,也难免会招致某些非议,乃至造谣中伤,打击陷害。特别是当某人快被提拔时,有时流言横飞,毁语四起,犹如浓雾遮城,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欲查无踪,欲用无据。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更应以无畏的爱才护才之胆,顶住压力,只要是看准的优秀员工,就应该大胆而果断地起用。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生活中很多事实说明,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平时默默无闻,是因为得不到崭露头角的机会,甚至一辈子难以施展才能。从汉高祖刘邦所用的人才看,张良出身没落贵族,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倘若不是时势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遇,可能同样遭到终身埋没的厄运。拿破仑在选拔将领时,摒弃传统的以出身择人的门第观念,他认为“每个士兵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在他的部队里,许多杰出的元帅都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来自士兵,著名元帅内伊就是一个饭店老板的儿子。发掘人才,既要发现那些崭露头角的人才,也要挖掘那些尚没有机会展露才学的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凡有才能的人,遇事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主张,不时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牛顿时空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破坏”。假使爱因斯坦顺从牛顿的时空理论,就不会有相对论的问世,爱因斯坦就不成其为爱因斯坦了。创造性行为的独特性基于创造主体的独立人格。爱因斯坦正是具备了“你要他这样,他偏那样”的独立人格,才使他对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不言自明的“同时性”问题提出了怀疑,从而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喜欢下级或他人对自己毕恭毕敬、服服帖帖、唯马首是瞻。如果以是否恭顺、听话而选才,结果很可能是人才难求,奴才云集,贻误了事业,埋没了人才。在识别和选拔人才过程中,要特别警惕盲目顺从者。盲从顺从,不是懒惰就是别有用心。
识人要敢于承认个性、宽容个性、发展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形成一大批敢于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一些人的小过,就像白玉上的小斑点,精明的商人不会因此而丢弃它,因为小斑点并不影响整个美玉的价值。所以,用人切忌求全责备。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过:“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一个人如果毫无失败的经验,才真正是可忧虑的,失败过的人尝过痛苦的滋味,他们才会更加小心,以免重蹈覆辙,即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领导者要有容人之过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