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我们身处逆境时代

所有逆境确实都是让灵魂成长的机会。

约翰·格雷(John Gray)

不妨问问年长一些的人:“您觉得现在的生活比年轻的时候轻松吗?”他们的回答肯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就像我积极乐观的88岁的祖母、92岁的祖父,以及超过200位75岁至95岁的老人,他们所给出的答案都一样。我本以为,他们会诉说在大萧条时期是如何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而奋斗打拼的经历;或者如何从两次世界大战中侥幸存活下来,所有人都做出巨大牺牲的悲惨遭遇;或者是关于往返学校途中需要艰难地翻山越岭、跋涉四英尺厚的积雪的故事。那个时代,只有最基本的食物和药品,没有空调,道路坑坑洼洼,通信系统落后,娱乐项目也少之又少,这些故事肯定会让我感恩现代生活的便利。

“啊,现在的生活艰难多了!”我的祖父母不停地这样感叹。“现在我可不愿当父母,”我的祖母严肃地说道,“父母都要工作,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过得艰难!”

“如今我可不想去工作。”我的祖父如此补充道,并摇了摇头。他曾经在路上兜售男士服装,挨家挨户地推销,一干就是45年。“竞争、信息……节奏简直越来越快。我当年总还有时间来陪伴家人和朋友。现在,人们根本就没有时间。”

我的祖父母,还有在过去30个月里所采访的超过200名美国人、企业领导,以及数千位参加过逆商项目培训的人都认为,生活艰难,而且越来越难。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希望危机。不妨看看你的四周:绝望正抽走组织、机构、家庭、孩子和学校的活力,耗尽我们的心力和灵魂。我们生活在逆境时代,这个时代将我们生吞活剥。

世界发生了巨变。我坚信,成功的能力或多或少会受到前进道路上各种条件的影响。是时候让我们仔细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做好充分准备,去直面困难,突出重围,继续攀登,坚持到底。

逆境的三个层次

随着每天遇到的逆境的加剧,逆商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业领袖、企业家、教师、专业人士、父母和青少年等都在抱怨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没完没了。无论一个人如何高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挑战的量级和频率依然会继续增加。逆境已然来势汹汹,而且比以前爆发得更早、更无休无止。

我们不妨用“逆境的三个层次”来勾勒出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见图2-1)。大多数金字塔状的模型是从下往上发展,而这个模型却是从顶部往下延伸至个体。由此,该模型展现了逆境会从两个方面给我们带来影响。

图2-1 逆境的三个层次

第一,这个模型呈现出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险途中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职场和个人三个层次的逆境,并承受这些逆境给我们带来的日积月累的负担。该模型描绘了一个日渐严峻的现实,那就是逆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逆境不该让你精神崩溃。

第二,逆境的三个层次也指出,所有这三个层次上发生的积极变化都是从个体开始的,然后往上影响工作,最终影响整个社会。要想引发变革,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攀越逆境,必须培养出足够高的逆商。

总之,逆境可以作为重要燃料,推动你戒除扎营者的自满、加强如攀登者一样的成功决心。要想将逆境转化为攀登过程的动力和进步,你必须考虑山上的各种条件。

社会逆境

当前,财富大量转移,人们普遍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而且犯罪率激增,人们对于经济安全备感焦虑;此外,家庭的定义彻底被重塑,出现美国全国范围内的道德危机,包括教育体系在内的组织机构失去公信力。这些变化加起来就是我所说的社会逆境。

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来自不知其名、不知其貌的陌生人的暴力侵害。执法机构总是安慰市民,说大部分的谋杀案都是受害人的亲戚或熟人干的。如今这个谎言已被揭穿了。

《大西洋月刊》( Atlantic Monthly

犯罪是最让美国人感到忧虑的事情,这并非平白无故就如此。据《大西洋月刊》报道,十个美国成年人中有八个会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四个人中有一个会遭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暴力侵犯。因此,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在1994年就曾通过了一项犯罪法案,在街道上增派10万名警力。然而,为了让警力与罪犯的比例回到1960年的水平,需要招聘500万名新警员。

对于少数族裔来说,街道尤其危险。据美国司法部的资料显示,每21名黑人中就有一个可能遭遇谋杀。这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人的死亡率还要高出两倍多。

最令人担忧的是,罪犯低龄化和致命武器呈增加趋势。对于孩子来说,学校不再是安全的港湾。有20%的高中生每天都会携带武器上学,其中包括了10万支手枪。据《今日美国》( USA Today )报道,42%的高中生认为过去一年里的暴力现象增加,其中有25%的人经常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少女来说尤为突出,30%的少女遭遇性侵。自1982年以来,单是未成年杀人犯的数量就上升了93%。

美国东北大学的迪安·福克斯(Dean Fox)是美国最著名的犯罪学家,他提醒民众:“虽然都市犯罪近来略有下降,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等新一代无人监管的孩子已进入青少年时期,犯罪率很可能会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

毒品肯定会让已然很恼人的犯罪趋势变得更糟,因为自1992年以来,美国12~17岁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上升了78%。致幻品的种类日益增加,其中海洛因的吸食人数增长最快,吸食者比例从10%升至40%~90%(在某些大城市出现的情况),街道上海洛因的价格下降了75%~90%。

对于持续增加的社会逆境,家庭既是病因又是病症。据说如今的新婚夫妇中有60%会以离婚或分居收场。在1984年,传统结构的家庭(孩子及其亲生父母)只占8%。自1970年以来,单亲家庭的数量增加了200%。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有私生子的可能性比常人高出164%。要是他们结婚的话,离婚率会比常人高出93%。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生孩子。1996年,有50万名婴儿是由十几岁的女孩生的。自1960年以来,私生子的数量增加了400%。因此,为何我们的贫困人口中有48%是孩子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教育支离破碎,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最大的。很多人失去了希望。青少年自杀数量自1960年以来增加了两倍:59%的青少年认识企图自杀的人,26%的人的认识自杀成功的人。在美洲土著儿童中,这些数字更为惊人,其中有30%的人尝试过自杀。75%的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由于父母离婚所致,80%是源于精神问题。专家告诉我们,青少年通过这些行为和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失去了控制。精神病学家指出,青春期女生群体中出现令人担忧的自残趋势,包括烧伤、割伤和毁容。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培养。三分之二的美国年轻人不相信《十诫》( the Ten Command ments )或是任何的是非原则,而76%的美国人认为我们处于道德沦丧的境地。

很多人转向教育体系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我们要问问,是谁在养育孩子?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四小时。平均来看,青少年每周阅读1.8小时,花5.6小时做家庭作业,花21小时看电视。青少年平均每天与父亲相处5分钟,与母亲相处20分钟。由于电视节目未经过滤,到小学毕业时,孩子们已看了10万次暴力行为。

很多人认为,教育未能提供孩子们迫切需要的希望。3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不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五年前这一比例为15%。

我们通过表2-1,比较一下在1940年和1990年面向美国教师进行的全国性调查,可以看出发生的变化。

表2-1美国1940年和1990年面向教师进行的全国性调查

职场逆境

好吧,职业安全感已经没了。我们将何去何从?

《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新闻周刊》( Newsweek )的封面直接写道:“工作就是地狱。”这篇文章指出,现在的工作者必须面对各种要求和不确定性的持续打击。随着我们向着新时代迈进,“这里一直在变”成了职场中的口头禅。对所有人而言,稳定薪水、长期雇用、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带来的安全感已经弱化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安全感已不复存在。《今日美国》报道,劳动者的焦虑程度空前地高。人们每天去上班都乐观祈祷不要踩雷。“今天会发生什么?”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近年来,流程优化改造、组织架构调整、裁员、缩小规模、重振业务和去中心化管理,都给无数劳动者造成损失。

只要恐惧感犹存,人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劳动者会学着变得更加自私,不会对管理层有太多的期望,这也意味着生产力的下降。

杰弗里·汉弗莱斯(Jeffrey Humphreys),乔治亚大学经济学家

其结果是,劳动者必须不断地抓紧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如此惊慌地采取行动是因为意识到了每个人都得自谋职业。那么,少花钱多办事究竟带来了什么呢?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劳动者每年要多工作一个月。他们的工作变多,收入变少,因此,他们的挫败感也随之加剧了。

职场逆境与日俱增,从暴力行为增加和实际收益减少等现象中就能看出。自1980年以来,35~44岁劳动者的平均净资产下降了33%。收入减少和职业安全感下降催生了人们普遍的恐惧感,还让很多人感到绝望,有时甚至会出现极端的反应。1995年,全美有超过200万人在职场中遭到攻击。

这些趋势无疑表明,很多人会感到恐惧。很多人会担心,在这个全球信息时代没有立足之地。

大多数中年失业的人最终在新的岗位赚得比以前少。

詹姆斯·麦道夫教授(James Medoff),哈佛大学

个人逆境

从图2-1所示的模型上层的社会逆境往下是职场逆境,接下来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层次,便是个人逆境。个人逆境位于底层,正如一位参与逆商计划培训的学员所说——东西都是往下流动的,个人要承担所有这三个层次累积下来的重负。

我发现了一件极富启迪意义的事情:六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笑300次,而成年人平均每天只笑17次。逆境产生的影响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如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没什么可开心的。

另一方面,个人位于底层是因为改变和掌控从这里开始,人们可以在这里扭转乾坤。

人们在思考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前面列出的那些难题时,可能会想:“我知道情况不妙,但是……”或者会问自己:“这些是怎么发生的呢?”

逆境的累积效应

没有什么能比高中同学聚会更能引人深思,回忆美好,甚至咀嚼失落的了。那是一段充满钟爱回忆的时光。下面是我的一个朋友所分享的聚会故事。

圣弗朗西斯科群峰(the San Francisco Peaks)的海拔最低值为7000英尺,然后一直攀升到12 643英尺。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镇(Flagstaff)坐落在山脚处。1980年,埃里克高中毕业,那时弗拉格斯塔夫镇还是个西部风格的乡村小镇,人口为28 000人。毕业的那天晚上,埃里克和他的高中小伙伴们决定开创一项传统。毕业典礼结束后的当晚,他们跟很多毕业生一样也去喝酒。他们买了酒后就开始出发了。他们把车开离商业街区,经过市郊,停在一个废弃的垃圾处理厂。

每个人都要喝下六瓶包装的啤酒,像是在庆祝自己永垂不朽一样。然后他们在月色中徒步登上海拔9300英尺的艾尔登山(M t. Eldon),还声嘶力竭地唱着学校战歌。抵达山顶后,他们躺在地上,看着星星,分享他们埋在心底深处对于生活的梦想,直至凉爽的黎明时分。埃里克当时最好的朋友巴奇神气活现地说自己会如何在大学里打篮球、如何周游世界、如何结识漂亮姑娘、如何在国际进出口行业干出一番事业。他说话间充满了激情和自信。

那个夜晚,世界是如此完美,而他们的世界触手可及。这看起来是他们高中生涯的完美句点。于是,埃里克和朋友们决定重温这一时刻。

在高中毕业15年的同学聚会上,埃里克和他的小伙伴们聚到一起。其中一些人呈现出来的老态让埃里克震惊不已。然而,他们疯狂地想要重燃旧日激情。几杯鸡尾酒下肚后,现已是生产经理、改名叫伯纳德的巴奇一把抓住埃里克的胳膊说道:“嘿,兄弟们!还记得毕业的那晚吗?”(他环顾四周人群)他们点头示意。“我们再走一趟吧!怎么样?”在爆发的激情驱动下,所有人都同意了。只是今晚已不同往日。

人们常说无法回到过去。同样,他们的仪式也无法重温。晚上,他们把车开上了15年前走的路——现在道路两旁都是商场和连锁快餐店。弗拉格斯塔夫镇如今已是个时髦的5.6万人的山区城镇了。当初的垃圾处理厂变成了灯火通明的停车场,周围有国家森林服务局(the National Forest Service)的人在巡逻。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路牌,上面写着欢迎标语并列出一长串登山须知。当然,他们也带了啤酒。但他们现在更加注意了,没人敢把六瓶全喝完。三个人喝了几瓶低度啤酒,还有一个曾嗜酒如命的人也开始戒酒了,老老实实地选了不含酒精的饮料。相当没有气势地喝完饮品后,他们开始徒步。他们开始唱起来,但这一次山路似乎更陡了,歌声则被这些30多岁登山者的喘气声所取代,徒步变成了爬山。埃里克仍然保持着良好身材,他惊讶地看到朋友们已变得如此虚弱,甚至连巴奇这个曾经的橄榄球跑卫也在艰难前行。他们半醉着埋头登山,声嘶力竭地唱歌,往昔仿佛就在昨日。而现在他们气喘吁吁,这座山就像珠峰一样高不可攀。

半路上,有三个人无奈地停下来喘口气,否则他们可能要犯心脏病了。其他人继续坚持。抵达山顶后,他们躺在地上,看着星星,疲惫胜过喜悦。只是这一刻,大多数人在十多年后首次回忆当年的梦想时,声音里饱含伤痛,而且每个人都在找理由解释自己一路走来所做的妥协。下山时,所有人都出奇地沉闷。大家怎么都老了那么多?埃里克想不明白。他们的精神和体力都怎么了?这就算没有让埃里克感到不寒而栗,也足以令他觉得奇怪。要是15年前他对巴奇说,你某天会秃顶、变胖、离婚,而且出门最远就到过西海岸,巴奇定会一拳打在他的脸上。今晚,巴奇就算不是认命的状态,也可说是接受现实。埃里克惊异于渐变的威力。15年前,要是他和小伙伴们一觉醒来就看见商场、混凝土建筑、政府法规、后移的发际线和渐渐形成的大肚腩,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然而,若这些变化是久而久之形成的,就算不会完全被忽视,也会被人接受。

回到家后,埃里克经过浴室的镜子时停了下来。这一次,也是第一次他仔细审视着朋友们同样见到了的这张脸。他虽然还健康强壮,但也变老了。刹那间,他看到了15年就这样飞逝而过。

埃里克已深刻领略到了日积月累的渐变力量。你在思考前文所列的社会、职场和个人逆境时,可能也会有类似的领悟。

直面逆境的累积效应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无论是一段关系慢慢疏远、对工作失去热情、多余的肥肉堆积、发际线日渐后移、房子逐年经受风吹雨打、汽车锈蚀、社区失修坍塌、环境退化,还是父母渐渐老去,这些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逐渐发生的变化。然而,面对日渐积累的整体影响时,我们会大吃一惊。

同样,面对疯狂增加的逆境数量,我们的反应也会如此。试想一下:

在1950年时,当你打开一份报纸,看到上面写着目前有20%的高中生会携带武器去学校!你会做何反应?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你会感到惊讶和害怕。你会跳起来,冲着身旁的人大喊:“快打电话给国民警卫队!”或者试想一下,要是现在有个老师在学校董事会议上站起来说:“我要汇报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立刻解决。我的班上有孩子嚼口香糖!”那么众人会做何反应。人们会笑死!

我所描述的这些变化是最为要命的一类:在悄无声息中渐渐发生。

虽然大量的逆境所产生的累积效应能激励一些人有所行动,但它也会给很多人的心灵施加重压。对很多人来说,危险就在于因此而丧失希望。

有希望就意味着有可能。你不必失去希望,也不必屈服于命运。不像变老那样让人无可奈何,正相反,你无须接受一个扭曲的世界。你可以用余生去实现改变,只要你不放弃攀登。

我发现,改善应对逆境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战胜逆境和坚持到底的能力。这可以通过了解、测量和提高逆商来实现。当逆境与日俱增,你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勇气、坚忍、毅力和韧性。

但是,请注意:要是你的逆商不够高,那你可能会误入危险的岔道。

登顶途中的四条危险岔道

随着逆境增加,登顶之路变得更加严峻。你背负着日益沉重的负担,每天面临着挑战。前行的道路会受阻于变革带来的巨石;会被洪水般的恐惧感冲刷;会被激化的全球化竞争所炙烤;会被曾经失败的尝试所侵蚀;还会被时间的狂风所摧毁。然而,你必须向上攀登。放弃攀登无异于放弃潜能、放弃贡献、放弃生命。

任何偏差都会在时间、生命和机会上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然而,道路日渐艰难,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攀登,于是他们可能选中其中一条危险的岔道。其实,这些可能有害的应对方式都是可以避免的。

岔道一:攀登者变成扎营者

山峰看起来高不可攀。登顶过程中的困难越来越多,攀登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胆量和冒险精神。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向前走、向上攀,而是选择了难度较小的道路(参见第1章中的图1-2)。无论是在成长、事业、人际关系、贡献方面,还是自我意识上,他们爬了一段就停下来,支起营帐,误以为自己在山中的小营地会永远安稳。

安营扎寨的举动可能会让这些人的精神、身体、思想和情感发生退化。扎营者可能会失去攀登的能力。他们牺牲掉梦想、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想要维持用辛苦工作换来的舒适安稳的表象。

然而,对于扎营者我们不应太过苛责。他们是社会和职场中的主流。越来越多做出相似选择的人会加入扎营者的阵营。扎营者在做一个看似合理的决定,想要抵御不断冲击帐篷的变革强风。然而,在现实中,风暴永不止息。他们等待风暴结束,就是在等待生命终结。亘古不变的是不断改变。

营地十分诱人。在营地里等待变革之风结束或纯粹是逃避攀登过程的持续挑战,这件事的确非常有吸引力。可是,扎营的后果很严重,而抗拒诱惑、不沉溺于坦途带来的喜悦则更强烈。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在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工作。我在本地的烧烤店当服务员。有一天,一位从纽约来的魁梧男士带着家人来到店里。他挥手示意我过去,“这附近有什么好玩的?”他不耐烦地问道。我微笑着指向群山。“噢,我们可没那个体力爬山!”他大声地说。我对他说,要是他出发得早,慢慢地爬,他和家人就可以领略到群山的魅力,可能还能看到一些野生动物。他看着我,好像我是个疯子。

第二天早上,我启程前往大提顿山,打算爬个22英里,就看见这位男士和他的家人站在路中间,一动不动。原来不到20码 开外,有只公麋在骄傲地展示着宽大的鹿角。这只麋鹿摇晃着缓步走远,消失在晨雾中。我走过那位男士身旁,他随即转过身,微笑着说:“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爬山的意义。”然后他和家人继续探索前行,虽然缓慢却很勇敢。

起码从这一刻起,他开始从扎营者变成攀登者。

岔道二:科技万能

第二个令人担忧的危险岔道是,人们开始寄希望于科技而不是人类自己来解决问题。随着攀登过程日渐艰难,人们容易从依靠自己的使命感和能力转而依靠科技。但这一转变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非常危险。通过分析从首个地球日以来这30年有关环境运动的文献资料,我的观点得以印证。在1971年,人们相信可以靠政治家、领导人、社区参与和草根运动来拯救环境。简言之,人们会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站出来反抗、团结一心、拯救地球。

现在,我们几乎一致认为,在环保方面的罕见成就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风能、太阳能、核废料清除事宜、电动汽车和海水淡化处理厂的发展的相关报道,好像我们根本没有增进合作、提高敏感度从而实现双赢一样,这些成就全靠科技发展。

如今的商业环境也是如此。我在新泽西州遇到玛氏公司(M&M Mars)的一位销售经理,他把这一转变说得很清楚。“什么都无法与科技创新匹敌,”他说道,“不出50年,我们还在市议会上相互吵嚷的时候,一小群天才早已悄悄把真正的大难题解决掉了。”人们说,解决重大问题靠的是科技,而不是团队的合作。有人会说,我们更相信机器,而不是我们自己。

从前,人们会认为一起努力可以解决问题,现在则打算什么也不做,等着别人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转变危机四伏。这样的转变表明,我们既不想承担责任,也不想解决问题。一个人一旦推卸了责任,也就丧失了掌控力、权力和担当。现在世上的硅晶片超过3500亿块,微处理器超过150亿个。据《新闻周刊》报道,世界上每个人都配备两个以上的硅晶片大脑。新思公司(Synaptics, Inc.)CEO费德里科·费金(Federico Faggin)认为,很快就会出现智能机器人,你只需告诉它们要做什么,它们就会想办法完成。科技将操纵我们的汽车、手机、空调、数据库、通信线路、飞行线路和国家安全系统,这些是很多科幻故事里的情节。我们已经将自己对于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控制权移交给千篇一律配备“智能”芯片的机器。对很多人来说,权力不在他们自己的手中,而在科技手上。结果就是无助感加剧,行动力减退。

岔道三:打鸡血

主题为“向弗雷迪·萨维奇 学习终极力量”的活动在凤凰城会议中心(Phoenix Convention Center)举行。这是一场盛事。弗雷迪的一位打扮精致的随行人员把我领到座位上。这时候,通过超级碗级别的音效系统播放出的摇滚乐明显降低了音量。一位主持人拿起台上的麦克风。

他讲开场白的时候,我环顾场内。我看到了全场观众——这些人在随后的自我介绍里说自己是学生、专业人士、企业家,以及暂时没有工作的人(优秀、认真的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退休人员、工人和家庭主妇。他们把辛苦挣来的钱花在这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想找到他们沿途丢失的东西——他们的动力。他们想逃脱无处不在的无助感。他们想过得开心。他们想拥有掌控力。

主持人宣布:“终于要开始了,你们期待已久的重大时刻即将到来。让我们有请成功之王、个人能力学教授、动力巨人……弗雷迪——萨——维奇!”全场沸腾。

他登场了,与众不同,他就是弗雷迪·萨维奇。他在舞台上跑动,然后抓过麦克风。“Yes!”他的声音隆隆地传出来。

“Yes!”观众大声回应。

“都站起来!”他发号施令。全场2000人立刻站起来。“现在,三个人组成一组!”我们分成三人一小组。“让一个人站中间。快!”一个人跳到中间。“给那个人做全身按摩。快!”

我和一个穿西装的小伙伴把一位素未谋面的社区大学秘书从头到脚搓了一遍。“感觉好吗?”弗雷迪问道。

“好。”300人回答道。

“不是这样,感觉好——吗——?”弗雷迪质问道。

“噢——!好——!”666人大声喊道。

“坐下。”弗雷迪发出指令。所有人都坐下来。

“你们掌控着自己的命运。你们拥有掌控权!”他停下来,对着崇拜他的粉丝闪现一个价值百万的微笑。“你可以跟野牛一起翱翔,可以跟老鹰一起游泳,可以跟鲨鱼一起漫游(诸如此类)。”就这样持续进行了11个小时。2000个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在认真听取每一个词的时候,我在观察着。全场显然活力满满。我从未见过那么多辛苦工作的人一天搞了11个小时的活动后还能如此精力充沛。他们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但他们有所改变吗?

在应对日益加剧的日常困境时,人们都想要过得开心。然而,在你坚持不懈地应对日常挑战时,这种“打鸡血”的感觉会持续多久呢?为什么要打鸡血呢?同理,为什么书店的励志图书区会日渐扩大呢?这个趋势显而易见。生活艰难,我们在寻找某样东西,可以带我们挺过去。

越来越多的人偏离了登顶的道路,想要逃离攀登的艰辛。励志的培训项目和产品似乎就是灵丹妙药。寻找见效快、打鸡血的解决办法已然成为登顶路上一条特别危险的岔道。很多人把这看作捷径,但这其实就是死路一条。

当一些技术娴熟的励志大师给你灌输“有价值的养分”时,你得仔细思考一下,或许你也已经体会到这些项目的潜在缺点了,就是鸡血很多而可持续的内容很少。可惜,对很多人来说,某一类书籍、某种程序化的肯定或者某位大师给予的激励可能更像是早晨喝的一杯咖啡,能暂时提提神。你得到了一点点迫切需要的某样东西,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心情变好。然而,一旦这样东西耗尽,你又迫切地想要一点。

我在博士论文里探讨了拓展训练等领导力和自我发展项目的有效性。这些项目让人去淌沼泽、爬峭壁,并且带上最少量的补给独自生存,项目结束时群情激昂。这种激昂状态叫做后群体兴奋(Post-Group Euphoria)。虽然拓展训练之类的项目有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人们经历难关并挑战极限,但我发现,鸡血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改变生活的动力很快就消亡了。

我在无数场合亲眼见过这种励志现象。激励及其带来的希望会逐渐消退。然而,人们一直在买励志培训班的长期票,还安装卫星电视天线,每天看励志类节目,从而每个月或每天晚上都能打鸡血。对于产值为240亿美元的励志行业来说,打鸡血行为已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引擎,而且打鸡血会上瘾!

岔道四:无助-无望

美国各大企业的各级人士对于工作越来越无助。他们奋力应对无穷无尽的变化,还要承受越做越多、越赚越少的压力。相当多的人认为做什么都没用。无助的情绪得不到纾解,就会演变成无望。这就是绝望循环(见图2-2)。通过借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所做的重大研究,著名的未来主义者、《心智模式》一书的作者乔尔·巴克把无助和无望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反馈环路。无助让人丧失希望,而无望则变成自证预言,证明一个人究竟多么无助。无助和无望相互证实,彼此促进。

图2-2 绝望循环

无望是心灵癌症,会吸干一个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全社会的人大都觉得现在还不如他们小时候,就更别说超越了。他们怀疑干出一番事业没什么用,而自己又在碌碌无为的海洋中浮浮沉沉。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未来以及孩子的未来越来越感到绝望。

这条岔道往往会出现在挑战最大、潜在回报最大的地方。很多人不去克服生活的难关,而是斗志涣散,甚至干脆放弃了。

更为保险的道路

与其选择这些岔道,你不如找一条更为保险的道路——学习拥有更高的逆商,我之前已经明确指出了这条道路。后面的章节将会告诉你,究竟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工具才能坚持目标、保持原路,无论沿途会出现什么挑战都不为之动摇。你不必再受岔道的引诱。你可以坚守原路。 yufvJgW6lACpPTA5K6OB1p9S/4X9f6ZMfBekuSRAY7GBe6mXLDrF7StE8ZcgcBU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