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人生就是在攀越一个又一个逆境

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些沉睡的力量。人们会为之惊叹,却从未想象自己会拥有。这些力量一旦被唤醒并付诸行动,生活就会被彻底改变。

奥里森·马登(Orison M arden)

这是一个车库 大小的地方,是一个由岩石和冰块砌成的险峻宝座,距海平面将近6英里 ,高耸入云。在高空急流层之上,在大多数客机的飞行高度之上,就是“万山之山”珠穆朗玛峰的峰顶。

这里是地球上离星辰最近的地方,气势雄伟,极难攀登,吸引了众多登山者前来挑战。但想要登顶的人却无法保证他们一定会成功,他们中只有七分之一的人能成功。峰顶附近的风速达到100英里/小时,极度严寒,而且能见度为零。每个登山者都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最终敌不过身体衰弱的结局。在海拔18 000英尺 之上,一旦受伤,伤口就无法愈合,体力会耗损得很严重,而且空气非常干燥,一咳嗽就会震碎肋骨。攀越这样的高峰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

1996年5月10日星期五,来自五支探险队的31名登山者成功登顶珠峰。突然,一阵猛烈的风暴席卷而来,让很多登山者陷入困境。数小时后,一些人得以生还,另一些则遇难。在遇难的人中,有一个来自华盛顿州兰顿市的叫作道格·汉森(Doug Hanson)的邮政人员。当风暴袭来时,汉森立刻躺下来。在下山途中躺下是极其危险的,没几个人能再爬起来。在那样一个极寒之夜,汉森因无法扛下去而离开了人世。

身处山中险境的并非只有汉森。另一位登山者贝克·威瑟斯(Beck Weathers)也倒在雪中不省人事。夜里,一支救援队找到威瑟斯,觉得他肯定是无法救活了。夜太黑,路太险,威瑟斯又离得太远。

然而,数小时后,威瑟斯激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力量,在严酷的环境中醒来,从而将自己从冰冷的厄运中拯救出来。据《新闻周刊》( Newsweek )报道,威瑟斯说:“我当时躺在冰上。你根本想象不出来有多冷。我的右手手套不见了,我的手看上去像是塑料做的。”

威瑟斯完全有理由放弃。他同珠穆朗玛峰较量,然后输了。他缺少补给,脱离队伍,没有避难之所,毫无生还的机会。但是,在死亡面前,威瑟斯下定决心去与这座巨峰对抗——这比他之前攀登过的山峰都要大。冰冷、疲惫、孤单、奄奄一息。威瑟斯必须想办法动一动,竭尽全力站起来,然后穿越危险的山路回到大本营——那是白茫茫一片中的一个小点。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行动起来。他说:“躺在雪里的时候,老婆、孩子的脸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我意识到自己可能还有三四个小时可活,于是就强迫自己蹒跚向前。”对威瑟斯而言,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就像几个世纪一样漫长。他知道,一旦停下来休息就肯定会死,所以他不断想办法让自己继续前进。

天慢慢亮了起来,威瑟斯偶然发现一块“蓝色石头”。万幸,那是一顶帐篷。他的队友把他拖进去。他的衣服都结冰了,他们就只能把他的衣服剪开。他们把一个热水壶放在他的胸前并给他输氧。谁也没想到威瑟斯还能生还。风暴引发了意外的灾难,比他更擅长登山的人都遇难了,就连斯科特·费舍尔(Scott Fischer)这样举世闻名的登山向导也不例外。

当时,威瑟斯的妻子已经收到丈夫去世的消息,但数小时后却发现他还活着。没人知道,在威瑟斯的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支撑着他在如此艰险的逆境中存活下来,而其他那么多人却都死了。

换作你,你能活下来吗?

生活犹如登山:重新定义成功

生活犹如登山。只有不懈地努力攀登才能获取登顶时的那种满足感,即使攀登的过程时而缓慢,时而痛苦。

登山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体验,只有同行者才能理解和共享。安心、满足和疲惫之中还夹杂着一种愉悦和平静的感觉,如山顶的空气那般稀薄。只有登山者才能尝到那种美妙的成功滋味。待在帐篷里的人或许会感到满足、暖和、安全,但是他们是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的,也无法活出自我,无法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喜悦。

由此可见,关于成功的定义应该是:不畏艰难险阻或其他逆境而努力前进和攀登,去履行一生的使命。

关于人类效能的根本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下来,而其他人则功亏一篑,甚至是放弃呢?本书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解答了人类和组织效能的最根本问题。这一问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像贝克·威瑟斯这样的人,他们在看似不可克服的难题面前,却仍然设法继续前进,而其他人被一大堆接踵而至的变故打倒。这些人却总能重振旗鼓,突出重围,一路下来,不仅技艺增进,还提升了能力。可见,逆境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逆境是一种挑战,而挑战意味着机会,而无论什么样的机会,我们都应当好好把握。变故也算是人生旅途中一段颇受人们欢迎的路程。

如果你也能像贝克·威瑟斯一样,会进行绝地反击,并在成功无望之际仍不言放弃,设法继续前行的话,那么本书会向你解释为何你会如此。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它能促成你更大的成功,并切实能帮助你增强你的领导能力。

可惜,大多数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在尚未达到自己的极限或竭尽全力之前,便中途放弃了。如果你曾经中途放弃,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为何会如此。更重要的是,本书会阐明如何才能不断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而有些人尚未付出就直接放弃了。要是你觉得自己属于这类人,那么这本书也适合你。本书会赋予你新的见解和工具,来加强你的勇气,使你重振旗鼓。

懂得如何应对负面情况比设法拥有“正面心态”重要得多。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Learned Optimism )作者

什么是逆商

本书的论述是基于众多顶尖学者的重大研究调查以及全球范围内超过500份的研究报告。本书不仅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生理学三大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各种实践观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科学理论和实际应用。本书介绍的概念和工具都是经过世界各类组织中成千上万人多年的实践检验的。你将从中了解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获得的成功。

经过19年的研究和10年的应用,我们对于成功要义的认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你的逆商:

而逆商会以下面三种形式呈现出来。

第一,逆商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和提升成功的各个因素。逆商是基于大量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结果,形成一套新颖实用的知识组合,从而重新定义了成功的要诀。

第二,逆商作为一系列衡量方法,用于评估人们应对逆境的反应模式。这些潜意识的行为模式如果不受抑制就会伴随你一生。如今,人们第一次可以衡量、了解并改变这些反应模式。

第三,逆商作为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工具,用于改善人们应对逆境的模式,最终全面提升个人效能和职业效能。本书将介绍这些技能,并指导人们如何将之运用于自身、他人及其所属组织中。

结合上述,逆商的这三种呈现形式——新的知识框架、衡量方法、实践工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通过此体系,人们可以去了解和改善日常的基本模式,培养自己的抗逆力(参见图1-1)。

图1-1 逆商的定义

超越个人

逆商始于个人,却超越个人。本书所介绍的理论、衡量方法和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提升以下方面的效能:

正如你所看到的,逆商在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中的运用已趋于成熟(见表1-1)。我们将在第8章中列出创建高逆商组织或攀登文化所必备的知识和工具。逆商不仅能增强领导效能,同时还能提升下属的效能。在这个重权力轻责任的时代,逆商重新定义了担当力以及如何对事情负责。

表1-1 逆商在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中的运用

组织中的逆商

获得成功的其他要素都是以逆商为基础的。以下涉及众多行业的数十家组织,如雅培公司、凯巴布国家森林公园(Kaibab National Forest)、勃林格殷格翰医药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戈尔公司(W.L. Gore & Associates)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 & Touche LLP)、明尼苏达电力公司(M innesota Power)、ADC电信公司(ADC Telecommunications)和美国西部公司(U.S. West),以及我的很多其他客户跟我本人都证实了逆商较高的人具有更多的优势。例如,与逆商较低的人相比,他们在绩效、生产力、创造力、健康、毅力、韧性和活力方面更胜一筹。

莫特公司(Mott’s)的领导者们发现,从逆商可以判断出人们是如何应变的;在第一数据公司(First Data Corporation),我和该公司的一些领导通过逆商测试,来了解谁会战胜逆境,谁会崩溃倒下;而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它们则通过逆商来判断谁会超常发挥,谁会无能为力,并运用逆商理论来指导和培养专业人员,使之能够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明尼苏达电力公司通过逆商理论来帮助其领导者突破改革难题,缩短昂贵的转型周期,加快改革的步伐;ADC电信公司凭借逆商理论的助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让其销售主管们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从而使公司的销售额涨幅始终保持在两位数;而某一蓬勃发展的学区利用逆商理论来培养教师的韧性和毅力,让其教学更有意义目标感;凯巴布国家森林公园通过逆商培训,让其员工和领导者都做好应对实现宏伟目标过程中的艰难困苦的准备;马里科帕社区大学(Maricopa Community College)利用逆商理论,让其员工在“事半功倍”原则的指导下获得成功;一个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奥林匹克训练基地,用逆商理论来判断游泳选手从挫折或失败中振作起来的能力。总之,逆商理论可以用来帮助个人增强应对日常挑战的能力,并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

逆商在自我领导和领导他人中的作用

领导力源自内心深处。接下来,你将学到关于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下去,并得以蓬勃发展的新知识,从而深化你的逆商学习之旅。

当然,作为领导者,就少不了追随者。尤其是在这个喧闹多变的时代,领导者仅仅做到引领还不够,还要肩负起让追随者具备一同共渡难关的能力的责任来。在以下章节中,我会为你提供用于测量和强化这种能力的基本知识、工具和策略。

另外,你还将学到如何构建一个韧性更强、灵活度更高和绩效更好的组织。在第8章中,我会教你如何打造高逆商的攀登文化。

责任与义务

父母、领导者、团队成员等常常会为以下两个问题感到困惑:

1.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担责解决问题,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如何将这种责任意识灌输给他人?

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也有以上疑问的话,那么这本书将教你如何具有担当力和责任感。

世界通用的预测成功指标:逆商、智商和情商

那些传统的预测成功的指标早已失灵。 毫无疑问,在生活中,有的人天赋异禀;有的人智商超群、体能极佳,拥有体贴的家人、强大的伙伴和无限的资源;而有的人却天资平平、一无所有。但就算是手握人生的一手“好牌”,那为什么还是有许多天赋很好的人无法发挥出其潜能,与成功失之交臂。而那些手握一手“烂牌”、看似根本无法成功的人却不甘于命运的捉弄,努力与命运抗争,逆袭成功,让人出乎意料呢?这其中涉及一个关于成功的关键问题。

智商不足以让人取得成功。 大众对于智商这种传统测量指标的看法早已过时了。长期以来,智商这种受基因影响、科学测量的资质,被家长、老师和企业视为成功的决定性判断指标。然而,拥有高智商并未能发挥出潜能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常常看到,与天资平庸的人相比,聪明的人做出的贡献反倒少得多。

这里,让我们举一个关于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的极端例子。

泰德·卡辛斯基被联邦调查局称为“大学航空炸弹怪客(Unabomber) ”。各种迹象表明,卡辛斯基拥有卓尔不群的智商:他是个神童,在高中时直接跳级,不用读高三;16岁上哈佛大学,20岁大学毕业;紧接着在密歇根大学完成数学硕士和博士课程,然后在世界一流的数学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任教。教书算是卡辛斯基为社会做出的最有益的贡献了。然而两年后,他却辞去教职。

可惜,卡辛斯基所受的教育只开发了他的智力,却从未培养他的社交能力,或者说情商。整个学生时代,他几乎是隐形的,不与任何人交往,也没有和任何人建立持久的人际关系。“泰德非常善于避免人际交往,总是快步穿过人群,然后猛地把门关上。”卡辛斯基的一位大学室友帕特里克·麦金托什(Patrick M cIntosh)如此说道。蒙大拿州的居民说他与社会脱节。在大学里,他有个绰号叫“哈佛的隐士”。

虽然卡辛斯基足智多谋,据说他研制并放置了炸弹,同时还规避了法律风险,但他却是个社交白痴。他没有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智力——来造福世界,反而借此杀死3人、弄伤22人。显然,智商并不能用来预测成功。

重新定义智商。 在畅销书《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中,作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颇有见地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高智商的人举步维艰,而很多智商一般的人却飞黄腾达。对于智商,戈尔曼提出了一个具有科学依据且含义更广的见解,强有力地证明了除了智商,我们每个人还要拥有情商。情商——这仍是一个假设性的衡量因素——反映出一个人体恤他人、延迟满足感、控制冲动、自我觉知、坚持不懈和与他人有效交流的能力。戈尔曼通过若干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在生活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然而,就像并非人人都能充分发挥智商的作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分地运用情商,就算掌握重要技能也无法发挥出潜能。情商仍是难以捉摸的,因为情商缺乏有效的测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

有些人拥有高智商,情商也不错,却仍然无法发挥出其潜能。智商和情商似乎都无法决定成败。尽管如此,两者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依然还是引出以下这个问题:为何在同等聪明且适应力强的人中,有些人能坚持到底,有些人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人直接放弃?也许逆商能给出答案(参见图1-2)。

图1-2 逆商——世界通用的预测成功的指标

想要了解逆商是如何在别人撤退的地方助你继续攀登的,那我们首先要更精准地界定山峰以及面对登山挑战所产生的三种反应。

向成功攀登

登顶前不要估量山有多高。登顶后你就知道这山是多么的矮小。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old)

我们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向上攀登的核心动力。攀登,既不是以莲花坐的姿势有条不紊地唱念着经文飘入云端;也不是在企业中获得擢升,在山上买房或积累财富。虽说这些可能都是人们在攀登过程中获得的奖赏,但我这里所说的是最具广泛意义上的攀登——无论目的为何,都在生活中不断推动自己的目标向前。不管攀登是为了赢得市场份额、获得更好的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把事情做得更好、完成一项学业、养育优秀的孩子、与上帝靠得更近,还是为了在这个星球上短暂停留的期间做出有意义的贡献,这一动力都是极为重要的。成功人士会始终如一地、动力十足地去奋斗、前进,去实现目标和成就梦想。

攀登:人类的核心动力

人类攀登的核心动力体现了我们本能地与时间赛跑,在我们所拥有的短暂时间内尽可能地完成更多的使命(书面的或隐含的)。无论你是否拥有正式的目标宣言,你都会感觉到这种动力的存在。如果你不相信,那不妨看看那些奇迹般战胜癌症或死里逃生的人所经历的事情。他们会迅速重新评估生命和“真正重要的事”,通常会带来其行为上的深刻转变。这些人将新获得的能量投入到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上,也就是与他们的目标息息相关的事情上。

另外,攀登不只是个人行为,每个组织和团队想走得更远。可见,企业所实施的全面质量优化、促进增长、调整组织架构、重组业务流程、挖掘多元人力的潜能、缩短周期时间、消除浪费和加强创新等举措,都是为了攀登一座有雪崩危险、气候条件恶劣、暗藏冰隙裂口的山峰。

如果人人都拥有攀登这一核心动力,那么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看到山顶上挤满了登顶者而山脚下空无一人呢?为什么实际情况却与此完全相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三类人。这三类人对于攀登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的成功和喜悦的程度也不同。我们很容易在组织中、在交往对象中、在高中同学聚会上、在孩子的学校里、在新闻里——在各行各业里辨识这些人。

放弃者

毫无疑问,很多人会选择退出、逃避、变卦或放弃,他们是放弃者。他们放弃攀登,拒绝山峰给予的机遇,无视、掩藏或抛弃人类向上攀登的核心动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许多生命馈赠。

扎营者

第二类人是扎营者。这些人只能走那么远,然后就说:“我最多就能走(或想走)这么远了。”他们不想登山了,于是就停下来,找到一个平稳舒适的高地,躲开逆境。他们决定在那里度过余生。

与放弃者不同,扎营者至少还接受了攀登的挑战,并获得了一席之地。他们的旅途可能很轻松,或是他们牺牲了很多,或者也为之拼搏过。他们完成的这部分攀登过程可能在一些人眼中就算是“成功”了,就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对于成功的常见误解,认为成功是一个特定的终点而不是一段旅程。虽然扎营者可能成功抵达营地,但若不继续攀登就无法保持既有的成功。攀登的意义在于终生的自我成长和进步。

去奋斗,去追求,去发现,不要放弃。

丁尼生(Tennyson)

攀登者

我把终生努力攀登的人称为攀登者。无论背景如何,不管优势或劣势、厄运或好运,他们一直在攀登。他们是登山的劲量兔子(Energizer Bunnies)。攀登者认为,凡事皆有可能,从不允许年龄、性别、种族、身心疾病或其他任何因素阻挡攀登的道路。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的生活方式

很显然,放弃者过的是妥协让步的生活。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并选择了他们眼中更为平坦和轻松的道路。当然,说来讽刺,随着生命慢慢流逝,放弃者遭受的痛苦会比当初试图通过停止攀登来回避的痛苦要深刻得多。无疑,他们回首惨淡一生的时候会极其痛苦。这就是放弃者的命运。

在所有伤感的语言或文字中,

最伤感的是:“原本可能做到!”

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尔(John Greenleaf Whittier),
《莫德·穆勒》( Maud Muller ),1856,诗节53

于是,放弃者常常觉得苦涩、沮丧、情感麻木。否则他们可能就会发疯、挫败,愤怒地攻击周围世界,憎恨那些攀登的人。放弃者通常会严重滥用物质。不管是依赖酒精、毒品或是沉溺于无聊的电视节目,他们都是想寻求致幻、麻木的逃避之法。

《要事第一》( First Things First )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罗杰·梅里尔(Roger Merrill)和丽贝卡·梅里尔(Rebecca Merrill)阐述了高效能人士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他们通常是把时间用在重要(也就是与目标有关)却不紧急的事情上。低效能人士则沉溺于无意义却吸引人的浪费时间之事。这些人往往都是放弃者。放弃者有意或无意地逃避登山并且忽视自己在生活中的全部潜能。

不必等到生命终结你就能知道,最害怕死亡的是那些知道自己从未真正活过的人。

啊!到生命终结时才意识到自己从未活过。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与放弃者一样,扎营者也过着妥协让步的生活。两者的区别在于程度。他们厌倦登山了,于是就说:“这样已经够好了。”浑然不知自己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扎营者以为可以维持现状,而且为此就不去做可能做到的事。他们或许对这桩看似合算的买卖相当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停下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是合情合理的,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停下来享受已完成的那部分攀登过程带来的美景和舒适。

支起营帐后,扎营者常常会努力用物质填满帐篷,尽可能过得舒适些。扎营者用尽精力和资源来把营地变得舒适,于是放弃了合理运用这些精力和资源可能带来的进步。

我们从未听过有人将成功定义为舒适,但是看到很多人确实是这样想的,好像这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一样。这些人就是扎营者。扎营者打造出一个“舒适的监狱”——这个地方太安逸了,让人不敢冒险离开。在这里,生活不能呈现所有可能的状态,只是足够好而已。我见过太多的扎营者,而且在我担任顾问的组织里常能见到这样舒适的监狱。扎营者工作体面,待遇优厚。然而,他们充满活力、学习力、成长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早已飘然远去。他们的生活显得很轻松,他们知道该期待什么,痛苦的时光早已逝去,唯一的烦恼就是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很多梦想未能实现便消散了,而且也会担心因周边持续不断的变化会对营地产生威胁。

扎营者易于满足。他们觉得够好就行了,不愿继续奋斗。按照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见图1-3),扎营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基本需求——食物、水、安全、住所甚至是归属感。他们已迈过山脚。扎营则表示他们牺牲掉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顶层——自我实现,也就是放弃登顶——从而坚守他们所拥有的。于是,扎营者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舒适和恐惧所驱动。他们担心会失去营地,他们寻求安逸的小营地所给予的舒适。

图1-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这三类人中,只有攀登者没有虚度人生。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热情。他们知道如何体验喜悦,把喜悦看作登山过程中收获的礼物和奖赏。攀登者知道峰顶可能难以到达,因此从未忘记旅途带来的力量比终点更重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攀登者知道,很多奖赏是以长期益处的形式呈现,而现在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会促成很大的进步。攀登者欣然接受无法避免的挑战。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花了20多年、做了50 000多次试验才发明出一种轻巧、持久、高效、可用作独立电源的电池。有人对此表示不解:“爱迪生先生,您失败了50 000次。是什么让您认为自己会得出结果呢?”爱迪生答道:“结果?哎呀!我已经得出很多结果啦。我知道了有50 000种东西是不适合的!”爱迪生也是个攀登者,他揭示了坚持的真义。

攀登者通常对强于自己的事物怀有强烈的信仰。当令人生畏的巨峰赫然显现,当前进的希望遭受阻碍,这一信仰便支撑着他们。就算别人悲观地认为某条路肯定行不通,攀登者却坚信,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莱特兄弟肯定对此也有话要说。

与珠峰上的贝克·威瑟斯一样,攀登者也是执着、顽强、坚韧的。他们坚持不懈地攀登,遇到令人生畏的悬崖或死路时就改变路线;深感疲惫而无力迈步时就审视内心,然后决意前进。攀登者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一词。他们足够成熟和明智,知道有时需要以退为进。攀登过程中自然会有挫折。于是,攀登者以真正的勇气和自律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攀登者也是人。他们有时会对登山感到厌烦,也会产生疑问、感到孤独、觉得受伤。他们可能会质疑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你会看到他们跟扎营者混在一起,但攀登者在那里是为了重振精神、恢复体能,然后继续攀登,而扎营者则是留在那里。对于攀登者而言,营地是驿站;对于扎营者而言,营地是家园。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的工作状态

放弃者显然是得过且过。他们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能力平平。他们鲜少冒险,不会创新(躲避巨大挑战时除外)。放弃者很少用心工作,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累赘。

扎营者毕竟攀登了一段距离,因此与放弃者不同,还是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拼劲的。他们会努力维持现状,完成所要求做到的事情。业绩不好就会被开除,大多数扎营者不会明知故犯。这是身为扎营者需要处理的一件非常困难且代价高的事情。要是你知道有人做到了,那么此人可能没有发挥出实力,只是尽力确保自己不被开除而已。然而,当今这个时代,业务能力和完美程度决定一切,各组织都争创“一流”,如果成员不尽力,就算不会危及组织的存亡,也会有损最终的成果。绩效好这一基准让扎营者得以留用,却让努力做到最好的有远见者感到挫败。

扎营者能够展现出适当的创造力,也会稍微冒险一搏,但通常他们都谨慎行事,只在危害极小的领域中展现创意和冒险精神。显然,扎营就不会产生信仰上的大转变,也不会带来巨大变化。在这个时代,对大多数组织而言,打破常规的思维已由奢侈品变成一项生存技能,扎营者倾向于墨守成规,就算不会致命,但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扎营太久,会对他的身心造成什么影响呢?影响是衰退。扎营时间越长,衰退越多。渐渐地,扎营者丧失了攀登的能力。而在衰退的过程中,他们日益感受到那些攀登者带来的威胁。扎营者可能也会失去优势,愈加缓慢和虚弱,于是他们的绩效会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意识到一个严酷的事实,那就是由于停滞不前,他们最终一败涂地。

与扎营者和放弃者不同,攀登者欣然接受挑战,时刻保持紧迫感。他们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努力活出生命的极致。攀登者行动力极强,总想着把事情办成。

攀登者致力于自我成长和终身学习,这一点类似于日本的改善(Kaizen)机制,即持续不断地改进,许多组织采用了这一机制。攀登者不会为了头衔或职位就停下,他们会不断寻找新的路子来实现成长、做出贡献。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致力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帮助那些过得比自己不幸的人。大多数总统卸任后就会选择隐退,但他的选择有所不同。他在1980年的总统大选中惨败给罗纳德·里根,之后便与罗莎琳继续通过卡特中心来践行帮助他人的使命:抗击非洲的疾病;监督第三世界国家的争议性选举;为无家可归者建房子并在全球进行和平谈判。很多人认为,吉米·卡特现在的影响力比他担任美国领导人时的要大。他之所以能拥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不断攀登,不断学习、成长。他本可选择放弃或扎营。他到达的地方比大多数人所渴望的要高,但他的攀登之旅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终结之日。尽管吉米·卡特在政治上失利了,但他仍是个攀登者。

攀登者在工作时心怀愿景。他们通常很有感召力,因此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印度的精神领袖莫罕达斯·甘地在推翻英国统治时并没有正式的权力,是他对于公正和自由的永恒追求让他成为全民族的抗议领袖。他对于攀登的热爱继续激励着全世界的人们。攀登者总是想办法把事情办成。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的人际关系

无论我们做什么,人际关系都是关键。也许最有可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方法就是与另一个人建立起终生的、协同的伙伴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强烈的信仰,要有所奉献和承诺,还要能展示脆弱且情感成熟。

放弃者不一定是形单影只,因为他们很容易找到非常乐于与他们一起虚度光阴的人,也很容易找到总是哀叹惋惜的人。他们混在一起,会滋生出无助的情绪,或是对“体制”和周围世界的冷嘲热讽。

放弃者还倾向于逃避真正的承诺所带来的重大挑战。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熟人,就算有真正的朋友也是寥寥无几——那些跟他们一样对山峰及登山挑战心怀怨恨的人不算。放弃者无法建立深厚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这正是最能达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地方。

为了获得满足,扎营者牺牲掉个人潜能,即使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他们倾向于寻找其他的扎营小伙伴,并顺利地与之交往。他们可能会冒险地做出承诺,最后却换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因为受了伤、吸取了教训,扎营者学会牺牲成就以获得满足。他们的婚姻状态很可能就是多年谨小慎微,不会让麻烦事发生,也不会大胆地增进婚姻关系,使之朝着富有新意、日渐充实的方向发展。他们只走这么远,这样一来就失去很多。

然而攀登者并不畏惧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无限可能。他们乐于向潜在的登山伙伴做出有意义的承诺。他们知道契合的婚姻是多么强大、多么值得。攀登者深知展示脆弱的风险,并对此欣然接受。最终,当一段双方都倾情投入的关系结束时,攀登者可能会跌入低谷。然而,他们也可能享受到极致之爱所带来的极致幸福,也就是无尽的狂喜和强烈的满足。

与山间的环境一样,攀登者的人际关系不会无风无雨——时时刻刻都晴空万里、无灾无痛。但是,他们一直前进,朝着前方和高处迈进,会战胜所遇到的挑战和不可避免的恐惧。攀登者接受这些挑战,并继续寻求最美好的关系状态。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如何应对变化

与高管们谈及变化这一主题或是查看同样话题的数据统计时,总是能暴露出很多问题。最近我跟一位高管会面,他任职于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我的这位客户抱怨说:“每当我们想要引入一项新的变革,基本上就能预料到,不管是什么变革,大概20%的人会积极参与,60%的人会被安逸和恐惧驱动,采取‘观望’态度,剩下的20%会立刻拒绝变革,完全不管变革会带来什么。”一般来说,这些人都是放弃者。面对变革,他们表现出典型的战逃反应。放弃者会拒绝变革并蓄意阻碍变革成功,或者主动绕开变革。

犹豫不决的那60%是扎营者。因为他们是被安逸和恐惧驱动的,因此他们的变革能力有限,尤其不愿做大的改变。他们可能会赞成对营地进行一些改良(如给电脑升级),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消极或积极抵抗更大的转变(如调整组织架构)。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舒适以及对他们世界的可预测性,扎营者会认真工作。这比继续攀登容易得多。扎营者集体表现出来的所有小心翼翼,足以让重大的变革流产。

最好的情况是:扎营者不热心参与重大变革。他们可能会欢迎甚至是推进那些可以接受的变革,只要这些变革没有动摇他们目前的舒适生活就行。最坏的情况是:扎营者发现,来之不易的现状受到真真切切的威胁,于是就极力阻止组织的变革。

变革有时促使扎营者重拾攀登的喜悦。尽管困难重重,坚定而专注的扎营者会再次进行攀登。

攀登者就算不会主动发起变革也最有可能欣然接受之。他们借助变革带来的挑战成长起来,并欢迎一切可以使之向前走、向上冲的机会。其实,攀登者通常是我们可以指望促成变革的人。攀登者知道,在山上,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住在高地区域的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跟天气有关的话是:“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天气,眨眨眼,天气就变了。”若无法适应和利用变化,将摧毁一个人攀登的能力。攀登者总是能借助变革成长起来。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使用的语言

放弃者善用消极的语言。遇到问题时,他们会马上指出事情办不成,他们会说“不能”“不会”“不可能”之类的词语以及这样的语句:“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谁在乎”“这不值得”“好吧,我试过了”“这不公平”“这样很蠢”“又来了”“我太老(太胖、太瘦、太高、太矮、太蠢、肤色太深、肤色太浅、太弱、是男的、是女的等)”“我想做就能做到”。有一位退休的销售经理在回答“你好吗?”这个问题时,最喜欢说“只要活着就是好的”。放弃者的语言创意通过他们精心炮制的借口和回答呈现出来。

你可以在扎营者的语言中找到妥协的根源。他们会使用这样的语句:“这就够好的了”“这项工作的最低要求是什么?”“我们只需要做这么多”“事情可能会更糟”“还记得当初……吗?”“这不值得”“我年轻的时候……”扎营者会强行解释为什么攀登并不会像众人吹嘘的那样美好,也就是说为什么应该避开。

攀登者的语言则充满可能性。攀登者会说可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到。他们会说如何行动,越来越厌倦光说不练的行为。

圣母大学橄榄球队的传奇教练卢·霍兹(Lou Holtz)从不接受借口,也无法容忍不作为。霍兹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不擅社交,口齿不清。他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因此需要做口头报告的时候就会逃课。

有一天,他认识到设立目标的重要性。他定了107个目标,其中包括跟美国总统吃饭、在斯内克河中划木筏、与教皇会面、跳伞、在圣母大学执教、赢得“年度教练”称号、赢得全国锦标赛冠军,等等。截至最近一次统计,他已实现了这107个目标中的98个。大众称赞他是一个具有创造获胜能力的人。他常说的是“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做不到”。

你会听到像卢·霍兹这样的攀登者说“做得对”“竭尽所能”“不要退缩”“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一点?”“总是有办法的”“问题不在于提出设想,而在于该怎么做”“还没做到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到”“领导、服从,不然就在我眼前消失”“开始行动吧!”“现在就该行动起来”。攀登者追求成效,而他们的语言体现了行动的方向。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的贡献

放弃者对于未来没有愿景和信心,他们觉得没有理由去让他们投入时间、金钱和心血来提高自己,从而导致其碌碌无为,贡献极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弃者的贡献能力其实是在不断缩小。无论当初牺牲的是什么潜能,这种能力都会像未收获的果实一样在藤上枯萎。因此,放弃者可能会因为没有好好活过而感到痛苦,也可能对曾经存在的机会完全麻木。无论哪种情况,结局都是悲剧。

请注意:放弃者并非总是处在社会底层,喝着凌晨时分在街角的便利店购买的廉价酒。在社会中大多数地方,如学校、组织、家庭、街头,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诚然,很多依靠政府救助的人确实是需要帮助的,他们可能是由于身体或心理缺陷而无法实现财务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对于那些能够自给自足却偏不这样做的人,人们会越来越痛恨他们。

然而,并非所有放弃者都应受到强烈批评。不少人确实想继续攀登,对此,我们就算无法产生共鸣也应深深同情。你可能曾想要迅速逃下山去。我坚信,要改造放弃者,首先就应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权选择不放弃。

扎营者呼吸不到终极成就和贡献所带来的纯净空气。虽然他们可能获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和认可,如徽章、奖赏,甚至还可能是金表,但扎营者显然没有发挥全部的潜能。他们做出的贡献也没有达到最大值。扎营者在学习、成长和获得成就的过程中就停了下来。

据《旧约全书》记载:“给予的行为是世界的根本。”我们需要做出贡献,生命才会有意义,如今更是如此。道格拉斯·罗森(Douglas Law son)在《给予生活》( Giving to Live )一书中强有力地证明,助人为乐能延年益寿、增强免疫系统、有利于精神和心理健康。

在我指出的这三类人中,攀登者的贡献最大。攀登者最接近于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潜能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继续增长。攀登者通过终身学习和进步来提高其贡献的能力。

其实,在如今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里,一小队攀登者其实可以碾压一大堆扎营者。我们看到了IBM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这样的大型企业蹒跚前行,而较小且更加灵活、专注和坚定的公司却在蚕食它们的市场份额。IBM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原本是有能力重振攀登者天性、继续向上进发的。

同样,曾经活跃的微软公司止步不前。更有活力的网景公司(Netscape)在硅谷图形(Silicon Graphics)前董事长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和Mosaic浏览器的幕后设计者、技术天才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的带领下开发出了革命性的、屡获殊荣的软件浏览器。网景公司一夜之间飙升为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公司。这超出预期的巨大反响给微软公司带来压力,考验该公司继续发展的能力,看它是否选择停下来安营扎寨。微软雄心勃勃,耗资数百万美元运营Explorer网页浏览器,虽落后于人,但也回到了正轨上。现在,微软公司又重新成为现存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了。

攀登者敢于冒险,经受挑战,克服恐惧,坚持愿景,引领风潮,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的抗逆力

面对现实吧!虽然很多人以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但是没人能保证定会如此。放弃者能力很小,或是根本没有能力,因此他们选择放弃。好在放弃者并不是注定只能远远眺望山峰。在外界的帮助下,他们可以重振旗鼓。

扎营者可能经历了很多逆境才爬到所在的位置。遗憾的是,逆境最终让扎营者开始权衡风险和奖赏,于是不再继续攀登。与放弃者一样,扎营者对于逆境的接受度也是有限的,会为自己找强大的理由来放弃攀登。扎营者认为,辛苦了这些年或是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生活应该变得没那么难。攀登的代价很大,但获得的奖赏也很丰厚。永久的扎营者所付出的极大代价就是永远都不知道或无法实现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

攀登者对于逆境并不陌生。的确,他们的生活就是在面对和克服无穷无尽的困难。因此,攀登者继续攀登并非因为他们遭遇的逆境比扎营者和放弃者的少。恰恰相反,攀登就像逆流而上,需要付出无尽的精力,做出大量的牺牲和奉献。其实,很多攀登者来自贫困家庭或是困难重重的环境。我们看看企业家所共有的特质就会发现,他们通常都会在生活的某个时刻面临重大困境。攀登者明白,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逃避逆境就是逃避生活。

《成功》( Success )杂志每年都会刊登年度非凡的励志故事和最伟大的企业家。这些传奇人物的共同点就是都要经历非常大的困难和挫折。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苹果电脑公司和新近成立的皮克斯工作室(Pixar Studios)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成立苹果公司时心怀一个强大的设想,那就是让普通人享有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公司时已然是个富有而传奇的大众英雄。他有充分理由不再去尝试。然而他却成立了Next计算机公司,与苹果公司抗衡,却在硬件行业的残酷竞争中遭遇惨败。Next计算机公司现在为苹果电脑供应新的操作系统,同时进入软件和互联网应用市场,此举有望让该公司东山再起。

乔布斯创立的皮克斯工作室,即家喻户晓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 Toy Story )的创作者,迎来了巨大的成功。皮克斯工作室上市的那天,乔布斯的身价超过12亿美元。一直以来,他要做的就是募集资金,招揽最佳人才,让全世界相信这是世界一流的动画工作室,落实重大合同,然后让公司上市。为了将皮克斯打造成顶级的计算机图像制作公司,乔布斯在公司成立之前就有了一些构想,然后坚持不懈地使之成为现实。其他人也许会选择放弃,但经过了那么多的挫折之后,乔布斯还能面对和克服逆境,他的成功正是来源于这样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高逆商的体现。通过乔布斯的不懈努力,他又让苹果公司夺回计算机行业的领军地位。

逆境困局

逆境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逆境困局(Adversity Dilemma)。这就类似在美国边境进行探索和定居的拓荒者所面临的两难之境。冬季来临,越来越冷。温度下降,则生存所需的能量增多。然而,抵御严寒所需要的食物却变少。寒冷和食物呈现反比关系。

逆境和攀登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天气越恶劣,继续对抗挑战的攀登者就越少。实际上,形势越严峻,能够或愿意解决问题的人就越少(见图1-4)。身为领导者、父母或关心社会的市民,你肯定会发现这个情况不妙。想想过去20年里登记为选民的人数下降了多少。

图1-4 逆境困局

对于人类未来生计及生死存亡的最大威胁莫过于不断攀升的逆境之墙所引发的大量放弃行为和丧失希望的情绪。放弃和丧失希望会让所有人陷入更大的困境,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无论什么样的挑战都已变得更加严峻,愿意去抗击逆境的人越来越少。

希望(相信所做的事情有用)、无助(认为所做的事情没有用)和逆境的关系如图1-5所示。要知道,逆商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在困难时期仍抱有希望、拥有掌控感。迎难而上的能力是由逆商决定的。不妨想想,在你的成功路上,逆商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图1-5 对于希望和掌控感,逆商就是决定性变量

成功之树

在一次攀岩时,我偶然看到一棵孤零零的松树得意地从岩缝里伸出来。那棵树的生命力让我大为震惊,而它能够抵御严寒、劲风和酷暑,在山间这个无树生长的地方茁壮成长,这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是什么促使那棵孤松得以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呢?

大多数人都知道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跟那棵树一样,我们拥有不同数量的成功基本要素。然而,事实上,因逆商较低而无法抵抗逆境的人是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的,而拥有足够高的逆商的人就能像那棵树一样在山间茁壮成长。成功之树(Tree of Success)这个新颖的综合模型(见图1-6)阐明了逆商在经受逆境、发挥潜能上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图1-6 成功之树

树叶:个人表现

树叶代表着我们的表现,是我们身上最容易被看见的部分。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人的产出,因为这是最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最经常受到评价或评估的东西。无论事关晋升、友情、约会、求婚还是工作,我们总是会评价或评估他人的表现和结果。然而,表现并非凭空出现的,就像叶子必须自树枝上生长一样。

树枝:才能和渴望

第一个树枝被我称为履历因素(the resume factor)。履历写明了你的技术、能力、经验、知识,也就是你所知道的和能做到的。我把这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称为才能。培训费用大多是花在培养才能上面。然而,若你在面试职位候选人时遇到一个履历很优秀的人,你会不假思索地聘用此人吗?可能不会。

这位候选人还要展示出另一样东西,我称之为面试因素(the interview factor),或者说渴望。渴望指的是动力、热忱、激情、内驱力、雄心、抱负和活力,我们在招聘时想要看到这些。你可能会掌握世间的所有才能,但若没有渴望,一切都是白费。没有渴望就无法把困难的事情做好。你会聘用一个缺乏渴望的人吗?当然不会!

若要成功,才能和渴望缺一不可。然而,这两者和树枝一样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因此,我们要仔细看看树干部分。

树干:智力、健康和品格

什么是智力?对很多人来说,智力就是智商、平均绩点(GPA)或学习能力测验(SAT)等传统方法测出的数值。众多研究者拓展了我们对于智力的整体认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者告诉我们,智力又分为语言智力、运动智力、空间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社交智力和内省智力七种。

每个人都有这七种智力,只是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占主导地位。通常,占主导地位的智力会影响一个人对于事业、学业和爱好的选择。不管哪种最强、哪种最弱,智力显然会对成功造成影响。这个是树干部分的内容。

情绪和身体健康也会对取得成功的能力造成影响。要是你病得很重,那么疾病会把你的关注点从山峰上强拉回来。你的攀登过程可能就只是为生存而战,或是每天挣扎着活下去。另一方面,情绪和身体健康可以大大推进攀登过程。因此,健康是树干部分的问题。

品格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部分原因在于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 in Franklin)所著的《穷理查德年鉴》( Poor Richard ’s Almanac)、威廉·贝内特(William Bennett)所著的《道德指南针》( Book of Virtues, The Moral Com pass )、劳拉·施莱辛格(Laura Schlessinger)所著的《你怎么能那样做?!放弃性格、勇气和良心》( I Can ’t Believe You Did That: The Abdication of Courage, Character, and Compassion )和很多其他人的著述中对于品格的描述。这些作者让我们想起亚里士多德近2400年前的论述以及《旧约》和《新约》所记载的一些人类文明的根本法则。公平、公正、诚实、审慎、善良、勇气、慷慨——这些都是我们得以顺利相处、与和平共存的根本。有人会认为,美德缺失的社会谈不上是社会。因此,品格是树干部分的问题。

树根:基因、家庭影响和信仰

以上谈到的所有因素都对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没有树根因素则根本培养不出上述这些因素。例如,基因问题。虽然遗传基因不一定能决定命运,但肯定能影响命运。实际上,近期涌现的研究表明,基因对于行为的影响程度,可能远远超出我们愿意承认的范围。

关于基因对于行为的影响,最著名的研究就是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的双胞胎研究。该研究追踪了数百对一出生即分离的同卵双胞胎。尽管这些双生子的成长环境迥异,但是他们的相似点却十分惊人。

在一个案例中,一对双胞胎在不同地方成长,活了40年后首次见面。他们的相似点包括:

该项研究在其他双胞胎身上发现的相似点有喜欢相同的食物、使用同样的手势、展现同样的言谈举止、选择同样的事业、选择相似的伴侣(有些还同名)、喜欢同样的音乐、偏爱相同的着装、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使用同款古龙香水、长得一样。这些研究表明,我们所说的选择大多受基因影响。新近的研究指出情绪和焦虑程度也与基因有关。

第二个树根因素让很多治疗师得以发挥作用。跟朋友一道享用热腾腾的咖啡时,席间极为流行的话题无疑是家庭影响问题。我最近跟一群安保和物业经理坐在一起聊天。席间的对话就很典型。

一位经理在午餐时说:“我的朋友们继承了女性顺从基因,而我的父母并没有把这种基因传给我,所以我做事显得男性化。”

另一位经理说:“我爸爸喜欢‘爹地的小公主’之类的玩意儿,他从不让我弄脏自己或是变得坚强。现在我每天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与基因相同,家庭影响也会对人们的智力、健康习惯的形成、品格的培养有所影响,进而也影响了人们的技能、渴望和表现。

第三个树根因素是信仰。从古至今的政商领袖所共有的一个特质就是对于比自己强大的人或事怀有强烈而持久的信仰。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在《呼吁社会》( The Call to Community )一书中说,信仰对于社会的存亡至关重要。不管这是什么样的信仰,很多非常成功的人都拥有它。

关于信仰对健康的影响,哈佛大学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赫伯特·班森(Herbert Benson)认为,我们的基因图谱形成了我们对天性中的某种绝对无限(Infinite Absolute)部分的信任。他还说,祷告行为会影响人体内肾上腺素和其他皮质类固醇或是应激激素的分泌,这样可以降低血压,让心率和呼吸放缓,还会带来其他的益处。

瓦茨拉夫·哈维尔(Vaclav Havel)和尼尔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世界领袖都认为信仰是关乎人类社会存亡的根本因素。商业领袖则更为开放地讨论所在组织和文化的精神健康。几年前,在书店的商业类图书区域还没有几本关于心灵类的书籍,但现在却有很多,如《耶稣——CEO》( Jesus as CEO )、《灵魂手册》( Handbook for the Soul )、《领导力之魂》( The Soul of Leadership )、《路径》( The Path )和《成功的七项心灵法则》( Seven Spiritual Laws for Success )等图书入选了很多商业类畅销书单。在希望、行动、道德、贡献和待人方面,信仰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必要因素。

逆商

良材生长不易。风越强劲,树越强壮。

威拉德·马里奥特(Willard Marriott)

你在阅读这些段落并审视图1-6时,可能会想:“好,这就是我毕生的工作!我需要做的是坚持信仰、战胜基因、解码家庭影响、强身健体、发展七种智力、磨炼性格,而且我会不断地提升我的才能和渴望,从而实现一大堆成就。”是吗?也许吧。

就算拥有这些因素也不能保证一个人或一棵树能在逆境中屹立不倒。如果一棵树生长在沙子里,它一样会倒下。要是它扎根于岩石中,并拥有必要的韧性,然后茁壮成长起来,它会弯折,但绝不会倒下。

撇开我所提到的上述这些因素,逆商真正决定了你在逆境面前是屹立不倒、继续成长,还是会受创或崩溃。逆商是成功的沃土,是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因素,它能决定你的态度、能力和成就该如何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以及表现到何种程度。与花园中的土壤一样,逆商也可以变得肥沃、得到提升。至此,我们可以开始真正理解逆商的实践意义了。

幸好,不同于基因特性,逆商是可以习得的。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情绪发展领域的顶尖研究员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研究指出,人们对于逆境的反应受到父母、老师、同辈以及童年时期其他重要人物的影响。

在研究儿童如何应对失败难题时,德韦克发现,在早期,老师会让女孩子把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而会让男孩子把失败归结为动力不足——一个更为暂时和可塑性的理由。幸好,这些模式是可以被打断并永久改变的。你可以重塑模式,迈向成功。

通过发现、衡量和运用逆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可以出乎周围人的预料和预期,以及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也会明白,那些无法战胜逆境的人会到处碰壁,而那些逆商够高的人很可能会坚持到底,直到成功。而且他们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收获益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仍能保持积极性。正是逆商把攀登者与扎营者、放弃者区别开来。前路不顺时,放弃者放弃、扎营者扎营,而攀登者奋力攀登。

低逆商会让世上所有的才能都无法发挥出来,所有的渴望都无法实现。不要再将注意力和更多的资源放在智力的提升上了。为了继续攀登,是时候武装自己了。本书接下来的内容会让你知道,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充分、永久地提升逆商。 RJSaFL9Q0vEniZSPjkUheXBPs5FyMiCXFNrzqrdIsyKA3ZZxKh17d/fRjBb8Qr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