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难得,欲成就一番伟业,必得做一等人才,也可说“得人则兴,失士则崩”。有齐桓公见稷之诚,刘备三往隆中之志,人才可得,事业可成。
臣闻黄石公曰:“昔太平之时,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罚、德同无以相加,乃揽英雄之心。故曰:‘得人则兴,失士则崩。’”何以明之?昔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见,从者止之。桓公曰:“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
我听黄石公说:“从前太平的日子里,诸侯有两支军队,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世道混乱时就会爆发叛乱,王恩枯竭就结盟、立誓相互讨伐。当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时,由于无法决出高下,争霸的各方就会招揽天下的英雄豪杰。所以说得到人才的国家就会兴盛,失去人才的国家就会衰亡。如何才能证明这个道理呢?从前齐桓公去见一个叫稷的小吏,一连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侍从劝阻桓公不要去了,但桓公说:“世上有才能的人多轻视爵位、俸禄,当然也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主,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难道我还敢轻视霸主吗?”就这样,齐桓公总共去了五次才见到稷。
诸侯争霸,战乱四起,群雄逐鹿,谁能够真正领悟“得人则兴,失士则崩”这个道理,谁就会在通向霸业的道路上占据主动。齐桓公五请小臣稷,其礼贤下士的品行足以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何以明之?齐宣王见颜触曰:“触前。”触亦曰:“王前。”议曰:夫触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触为慕势,不若使王为趋士。宣王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者贵乎?”对曰:“昔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言之,生王之头,曾不如死士之垄。”宣王竟师之。
《尚书》中说:“能得到贤人并拜其为师的人可以称霸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齐宣王召见颜触时说:“颜触你到我面前来。”颜触也说:“大王你到面前来。”颜触到宣王面前去表明他仰慕权势,齐宣王到颜触面前去表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颜触仰慕权势,不如让宣王礼贤下士。宣王听后愤然变色说:“是君王尊贵呢,还是士人尊贵?”颜触说:“以前秦国攻打齐国时,曾下达了一道圣旨:如有敢去柳下季的坟墓五百步之内打柴、采摘的,一律处死,不予赦免。还下过一道圣旨:有能得到齐王人头者,封他为万户侯,赏赐黄金二万两。由此可知,活着的大王的人头,却还不如一个死士的坟墓。”宣王被说得心服口服,于是拜颜触为师。
作者在此引用了《尚书》中的“能尊贤为师者王”,然后又引用了颜触见齐宣王这个著名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论点明确,论据充实有力。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能礼贤下士者不在少数,其中成就帝王之业者更是不在少数,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谚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何以明之?淳于髡谓齐宣王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髡曰:“古有骅骝,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有豹象之胎,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有毛嫱、西施,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
俗话说:“洗澡不一定要到江海中,只要能去污就可以了;马不一定非是骐骥,只要它善跑就行了;用人不需要多么贤德,只要能懂得如何做事就可以了;娶妻不必出身名门,只要能保持贞节就行了。”为何这么说呢?淳于髡对齐宣王说:“古代君主喜欢马,大王也喜欢马;古代君主喜欢美味,大王也喜欢美味;古代君主喜欢美女,大王也喜欢美女;古代君主喜欢士人,大王却偏不喜欢。”齐宣王说:“那是因为国家没有士人,如果有,我也会喜欢的。”淳于髡说:“从前有骅骝、骐骥,现在没有了,大王从马中挑选良驹,说明大王是喜欢马的;以前的人爱吃豹子、大象的胎盘,现在没有,大王从众多美味中挑选佳肴,表明大王是喜欢美味的;以前有毛嫱、西施,现在没有,大王就从众多美女中挑选佳人,说明大王是喜欢美女的;大王要等到尧舜禹汤时的贤士出现,才去喜欢,那么像尧舜禹汤时的贤士就不会喜欢大王了。”
本节提出了“选贤任能,重在识别”和“要在诚心”的论点。诚心诚意是求才的关键,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在此旁征博引,特别引用了战国时期的淳于髡的论才观点,增加了论据的力度,使“用才必先识才”这个观点更具说服力。
黄石公曰:“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刑胁。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何以明之?郭隗说燕昭王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者与厮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乃古之服道致士者也。
黄石公说:“品行高尚的人,不能用高官爵位、丰厚俸禄打动他;坚守节操的人,不能用严刑惩罚逼迫他。招募品行高洁的人,要以礼相待;招募坚守节操的人,要能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为什么这么说呢?郭隗劝燕昭王纳贤的例子就是证明。郭隗说:“帝王者与老师相处,君主者与朋友相处,称霸者与臣子相处,亡国者与仆役相处。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比自己强百倍的人才也会慕名前来;接近贤士为先,休息为后,先向别人求教,过后再默思,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人才主动前来,自己才去迎接,那只能得到与自己相仿的人才;趾高气扬,只能得到奴仆;放纵暴戾,怒吼喝叫,那就只能得到奴才了。”这就是招募人才的方法。
人才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与奴才有本质的区别。用人者如何摸透人才的志向和追求,是得到人才的重要一步。得才是为了用才,如何得才?首先要做到尊重人才,因为人才多是有德之士,所以用人者的品德又直接影响着所得人才的高低,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有能之士总是喜欢为德行高的明主做事。
黄石公曰:“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矣。”何以明之?魏文侯太子击礼田子方,而子方不为礼,太子不悦,谓子方曰:“不识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大夫骄人而亡其家。贫贱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乎?”
宋燕相齐,见逐罢归,谓诸大夫曰:“有能与我赴诸侯乎?”皆执杖排班,默而不对。燕曰:“悲乎,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君不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于己而责诸人也。”燕曰:“其说云何?”对曰:“三升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是君之过一也。果园梨栗,后宫妇女,以相提挃,而士曾不得一尝,是君之过二也。绫纨绮縠,美丽于堂,从风而弊,士曾不得以为缘,是君之过三也。夫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畜之,干将用之,不亦难乎?”宋燕曰:“是燕之过也。”
黄石公说:“礼遇能使人纷至沓来,重赏能让士人视死如归。把礼义和赏赐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你所需要的人才就会到来。”为什么这样说呢?魏文侯的太子向田子方行礼,田子方却不还礼,太子很不高兴,对田子方说:“不知是贫贱者傲慢,还是高贵者傲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者傲慢,高贵的人怎敢傲慢呢?身居高位而傲慢就会失去国家,大夫傲慢就会葬送属地,贫贱之人却不会有任何损失。不高兴时穿上鞋就走,到哪儿还不是一样的贫贱?”
宋燕做齐国宰相,被罢免后,对手下官员说:“谁愿跟我去投奔其他诸侯?”大家都整齐地站在那里,沉默不语。宋燕说:“真让人伤心呀!为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呢?”门人陈饶说:“并非士大夫易得难用,是主人不用啊!主人不用,士大夫就会心生怨言。你不会用人,却反过来责备他们,这是你的不对呀。”宋燕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陈饶说:“士人连三升粮食都得不到,但国王的仓库里却有剩余,这是国君的第一个过失;果园中梨栗甚多,以至于后宫妃女用以互相投掷来嬉闹,而士人却品尝不到,这是国君的第二个过失;后宫里漂亮绸缎堆积而腐烂,被风吹散,士人却无法得到一件,这是国君的第三个过失。财物被国君轻视,但对于怎样死、为谁死,士是很看重的。国君不能赏给他们自己轻视的东西,却希望他们为自己卖命,这就如同把士人当作铅做的刀子一样存放着,使用时却希望能像干将宝剑一般锋利,以发挥其最大作用。这怎么可能呢?”宋燕说:“是我错了!”
贤能之士并非不需钱财利益,他们同样离不开五谷杂粮,功名利禄,只不过他们坚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原则。凡夫俗子尚且需要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更何况贤能之士呢?如果用人者不能以丰厚的礼遇对待贤能,满足他们物质利益的要求,就无法招来有才能的人。
所谓礼遇,就是说用人者与所用之人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如果居高临下,呼来唤去,或是不能同甘共苦,就不可能得到有能之士的真诚帮助。
《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合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在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
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
《论语》中说:“拥有国家的君王,不可轻易说举国上下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朝堂上下没有计策高明的士人,这完全在于君王是否能精明、慎重地发现人才。”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的汉高祖是英明之主,他采纳陈恢的计谋攻下了南阳;因没有采用娄敬的计策而被困平城。广武君可以说是足智多谋的人,韩信采用他的计策攻取了燕、齐;陈余不用他的计策而兵败泜水。所以说,不能说事情成功就是出谋划策者的缘故,失败就说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虞公不用宫之奇的计谋,被晋所灭;仇由不听赤章的劝告,被智氏所灭。秦国老臣蹇叔痛哭也不能挽救崤渑之败的秦国;赵括的母亲也不能挽救长平之战的失利。这都是由于当权者不听谏言造成的。因此说,只要身居高位者善听善察,天下的忠臣谋士随处可见。
黄石公说:“网罗英雄豪杰,敌国就有危险了。英雄豪杰是国家的栋梁;有教养的国民是立国的基石。只有得到栋梁之材和民众的支持,国家的政策才能得到贯彻,人民群众才无怨言。由此可知,知人后才会明哲。对于帝王来说,这是最困难的。”千万要谨慎行事啊!
为君者想得到贤者辅佐,但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得到贤才相助。如果是胸无大志的君主,又怎能得到贤能之士。只有圣德明君,才会招来贤能之人的辅助。以上所举历史事例颇多,足以说明问题。能听从臣民良言相劝的君主,便能建功立业;不虚心纳谏的就会失败,甚至国破家亡。最后作者以能听从良言相劝作结,说明这是为帝者难以做到的,对我们今人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