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燕策二

※原文

昌国君乐毅 1 ,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2 ,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 3 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 4 之遗事 5 也。闲 6 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 7 ,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 8 ;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 9 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 10 及萌隶 11 ,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 12 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释

1 乐毅: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原是魏国的大臣,奉魏昭王命使燕,受到燕昭王的礼遇,便留在燕国,被封为亚卿。后来死在赵国。昌国君:是乐毅的封号,因为助燕昭王破齐有功,昭王封他为昌国君。2 “为燕昭王”一句:燕昭王伐齐有其历史原因,燕王哙的时候,曾想效法尧舜让贤,将君位让给丞相子之,结果引起国内大乱,齐国趁机打败燕国。燕昭王即位,决心报复齐国。于是筑黄金台招揽人才,人才纷纷从各地来燕。五国,指赵、楚、韩、魏、燕。3 立:位置,这里指给以高位。4 骤胜:屡次战胜。5 遗事:旧事。6 闲:同“娴”,熟悉。7 不顿命:不辜负使命。8 春秋:史册。古代编年史都叫春秋,并非专指鲁《春秋》。9 八百岁:从姜太公吕望建立齐国到齐闵王为止的大约年数。10 施:普及。11 萌隶:指老百姓。萌:同“氓”。12 离:同“罹”,遭受。

※译文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集合韩、赵、魏、楚、燕五国的军队共同去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全部改为郡县归属于燕国。还有三座城池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他听信了齐国人的离间,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乐毅便逃到赵国去,赵国封他做望诸君。后来齐将田单用计诈骗骑劫,燕军大败,又收复七十多座城池,光复了齐国。

燕惠王感到后悔,怕赵国重用乐毅,乘着燕国被齐国打败了的机会来攻打燕国。燕王就派人去责备乐毅,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没有谁不震动,我哪敢忘记将军的大功呢?正碰上先王抛下重臣与世长辞,我刚刚即位,左右的人骗了我,我叫骑劫代替将军,是考虑到将军长期风餐露宿在外,所以召回将军,暂且休息一下并共同商议国事,将军误会了我,因而同我有了隔阂,便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将军为自己考虑是可以的,可是怎样来报答先王知遇将军的恩情呢?”

望诸君乐毅就派人送信回答燕王说:

“我没有才智,不能够承受先王遗留下来的教诲,顺从您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刑,以致损伤先王知人善任的英明,又使您落个不义的名声,因此逃奔到赵国。自己宁愿背着不贤的罪名,不敢为自己辩解。如今大王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过,我怕您不了解先王为什么要厚待重用我的道理,而且又不明白我事奉先王的一片忠心,因此大胆地写下了这封信来回答您。

“我听说贤圣的君主,不私自拿俸禄给他的亲信,功劳多的才授给他;不随意拿官职赐给他偏爱的人,能够胜任的才任命他。因此审察谁有才能就授给谁官职的,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君主;衡量谁品行好就和谁结交的,是能够树立名声的贤士。我凭所学到的知识来看,先王的举动措施高出当今一般人的见解,因此我向魏王借用出使的符节,得以亲自来到燕国考察。先王过分抬举,把我从宾客中提拔上来,安置我的职位高于许多臣子,没有和父老兄弟商量,便叫我做了燕国的亚卿。我自以为只要奉行先王的命令,接受先王的教诲,便可以侥幸免除罪过了,因此接受了任命,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我说:‘我积累了几代的冤仇,对齐国深为痛恨,因此不顾自己国小力弱,也想把报复齐国作为首要大事。’我回答说:‘那齐国,还保持称霸的遗业,而且有屡屡打胜仗的经验,熟习军事,惯于作战。大王如果要出兵伐齐,那就必须联合天下的力量来对付它。联合天下的力量来对付它,没有比联络赵国更直接了。况且淮北、宋地是楚国、魏国都希望得到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结约,楚、赵、魏都能尽力,四个国家攻打齐国,就可以大破齐国。’先王说‘好。’我便接受先王的亲口命令,拿着符节,出使赵国,不久就赶快回来复命,接着跟随先王起兵伐齐,凭借上天的佑助、先王的威灵、河北的地利,一下子占领了齐国的济上。来到济上的燕军,奉令进攻齐军,取得巨大胜利。轻装的精锐部队长驱直入,一直攻到齐国国都,齐王逃到莒城,仅仅保住了性命。齐国的珠玉、财宝、战车冑甲等珍贵器物全被收缴到燕国:大吕钟摆在元英殿前;被齐夺走的燕鼎又回到燕国,放在历室;齐国的贵重器物陈列在宁台殿;而燕都蓟的竹木种植在齐国汶水的竹田里。自春秋五霸以来,功劳没有谁比得上先王的。先王感到如愿以偿,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割地封我,使我能够和小国诸侯相比。我没有才能,自认为只要奉行先王的命令,接受先王的教诲,便可以侥幸免除罪过了,因此接受任命,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起来了就不会废弃,所以能加载史册;有预见的贤士,名声成就了就不会毁坏,所以被后世称道。先王报仇雪耻,削平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收取齐国蓄积八百年的珍宝;待到抛下重臣逝世之日,给子孙留下遗诏,意义深远。因此,执政任事的大臣能够遵循法令,预防庶出的儿子争夺王位,把好处施给全国百姓。先王的这些遗教,都是可以教育后世的啊!

“我听说善于开创事业的人不一定善于守成,有个好的开头不一定有个好的结果。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接受,所以吴王阖闾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都城郢。吴王夫差却不是这样,还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口袋里抛入大江。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预见是能够实现,因而把伍子胥的尸体沉到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没有及早认识到阖闾和夫差两个君主的胸怀度量不同,因而到死也没有改变态度。

“避免自己一死,保全伐齐的功劳,以显示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受诽谤责难,败坏先王知人善用的好名声,这是我最大的恐惧;面临不可预测的大罪,却想侥幸助赵伐燕来谋取私利,在道义上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绝交后不说人家的坏话;忠臣蒙冤离开朝廷的时候,也不毁谤君主来洗刷自己的名声。我虽然没有才智,却多次从贤人君子那里受到教诲,恐怕您听信左右亲近之人的话,不能考察我这个被疏远的人的行为,因此冒昧写下这封信回答您,希望大王用心考虑一下吧!”

※评析

文章起笔简要地交代了背景,然后记述了燕惠王文过饰非的“谢”。正是这一饰非之举使乐毅明白不可被用,遂写下此篇报燕王书。从礼制上说,臣指责君的过失是害礼,乐毅先以此答燕惠王,以为己辩,随即回顾往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他未负于燕,但鉴于往事,又不可留在燕国。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乐毅对燕昭王、燕惠王两主前后心胸、度量之不同的明察。正因为如此,乐毅拒绝了燕惠王请他返燕的要求,以免重蹈伍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不改”的覆辙。由此而显示出乐毅的精明和练达。而乐毅之所谓“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也表现了乐毅身在他国也绝不加害于燕国的君子风范。同时这么做也保全了燕昭王和燕惠王的名声。

乐毅此书,语气婉转,语意恳切真挚,忧愤于心而不露,堪为传诵千古的书信名篇。 qkoIMfvLO3Mewgo2qPjy5OZz6Kn2D0HKxXcq1ioXJFP2jgbj9LAIt7LYzlFBKR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