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上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 1 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 2 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 3 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 4 ,决之使导;为民者,宣 5 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 6 献典,史献书 7 ,师箴,瞍 8 赋,蒙 9 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10 ,亲戚 11 补察 12 。瞽、史教诲,耆、艾 13 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 弭:消除,止。2 障:筑堤防水叫障,引申为阻塞。3 壅:堵塞。4 为川者:治水的人。5 宣:引导,开放。6 瞽:盲艺人,这里指乐官太师。此言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歌曲。7 史献书:史官献书于王,使知往古政治得失,作为借鉴。8 瞍:没有瞳仁的盲人。9 蒙: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10 尽规:尽规谏的职责。规:进谏,规劝。11 亲戚:指与天子有亲属关系的大臣。12 补察:弥补王的过失,监督王的行动。13 耆(qí)、艾:古称六十岁以人的人为“耆”,五十岁以上的人为“艾”。这里指朝中年高有德的人。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内的人民指责他的过失。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您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很恼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指责自己过失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国内的人民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
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谤言了,他们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了他们的嘴!堵人民的嘴,比堵塞江河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水被堵塞,一旦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民讲话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应该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无阻;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让他们敢于直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进献讽谏的诗篇,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歌曲,史官进献可供借鉴的史书,少师进献寓有劝诫意义的文辞,瞍者朗诵,蒙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辗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进行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这样,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有嘴,就像大地有山有水一样,财富用度都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像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都从这里产生。放手让人民讲话,政事的善恶成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好的加以推行,坏的加以防范,这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人民在心里想的,用嘴巴说的,是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塞他们的嘴呢?如果强行堵塞他们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从此,国内没有一个人敢说话了。过了三年,厉王就被流放到彘地去了。
周厉王以刑杀为威,压制国人对他的批评。召公劝谏厉王,应该让人民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因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周厉王不听劝告,最后被流放到了彘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再一次得到印证。君王是为人民服务的,当他把自己定位为至高无上、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一切为自己服务的时候,离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要维持一个国家的统治,就要赢得人心,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世代传承,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