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文君免士工师籍

※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师籍,相 吕仓,国人不说 也。君有闵闵 之心。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 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 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注释

①相:任用某人为相国。②说:通“悦”,高兴,喜悦。③闵闵:忧愁的样子。④三归:管仲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命名为“三归台”,以掩盖桓公罪过,表明非有意伤害民心。⑤《春秋》:东周时代鲁国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修订而成的。

※译文

周文君免去了工师籍的职务,而改用吕仓做相国,周的百姓对这件事不高兴。周文君很担心。这时有人为吕仓来劝说周文君,说:“国家做出一个决策,人们必定会有诽谤和赞成两种态度,忠臣使诽谤全都加在自己的身上,而把赞美的话都加在君主的身上。宋国的君主贻误农时来建造娱乐用的高台,因此百姓都非议这件事,这是因为没有忠臣来为君主掩盖过错罢了。子罕辞掉了相位而改做司空,百姓非议子罕但褒扬他们的国君。齐桓公在宫中设立了七个市场和七百个国家妓院,国人非议这件事情。管仲因此故意在家里筑“三归台”,来掩盖齐桓公的过错,而不是自己有意伤害民心。《春秋》所记载的臣子杀国君的事例数以百计,这些臣子都是很受赞誉的大臣。所以说大臣受到赞誉,并不是国家的好事。由此看来,人越多力量就越大,积累微小的土石就能成为大山。”周君于是就没有免掉吕仓的职位。

※读解

本篇是吕仓的说客为了吕仓对周文君的劝说,劝说的策略是摆事实、讲道理,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说服周文君不要忧虑,不要太在意百姓的意愿,不要免去吕仓的职务。首先他用一句话作为立论的基础,提出忠臣会将人们对国君的诽谤加在自己身上,而将人们赞美的话加在国君的身上;接下来分别列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和一个正面的例子,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达到了自己劝说的目的。

这样劝说,既有观点又有事实例证,是最有说服力的。最后将结论归结到《春秋》所记载的臣子杀国君的事例上来,似乎从这里强调了一下免去吕仓职务的严重性,因为国君这样做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就像《春秋》中所记载的臣子杀国君的事例一样。在整个劝说的过程中,那位说客只字没有提到吕仓的事情,而只是在谈论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君臣关系状况对国家造成的影响。这样就说服了周文君,而继续让百姓不满的吕仓做相国。

在《战国策》中,有很多的游说和劝说都采用了例证法,也就是列举古代帝王或大臣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代的君王大多思慕远古时期帝王所建立的功业,那些前来劝说的谋臣策士往往抓住国君的这种心理进行说服,而这样的言论往往能够打动被劝说的国君。

事实胜于雄辩。在我们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应该学习这种方法,列举典型的、恰当的事例来为自己的论点提供论据,增强说服力。 9JASg+s92sTGCQU7OuLPVz1zZ+0wSvQrYOkNjbscI8nYxxWGW+WQXPjxpcs3IP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