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问类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古往今来,许多世家的名声都是靠积德行善而取得的;天地间最高洁的品质无不是依靠读书获得的。

※评注

要想传家久远、家业世代兴旺,如果离了“读书积德”四个字是根本做不到的。古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孙”的座右铭,今人有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的感人事迹。无疑这样的人家大都为忠厚善良之辈。如果热衷于追求纷繁的权势财利,其家业反而像过眼的烟云飞花,顷刻间就消散了。因此,必须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奠定孝敬和友爱的根基,多做好事,造就白璧无瑕的人品,才能继承祖先大业;而读书修业,传授圣贤经典,方可有所作为,为子孙造福。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刻苦读书,即使不能够成就名声,还可以使人的品行高洁优雅,气度不凡;道德高尚,并不企求获得回报,而是以能时时刻刻恬然安静地生活为目标。

※评注

人生在世,无论是积德行善,还是修身养性,不能为了贪图回报,一切都应该出自本心。同样,读书求学也不能只为了成就名声,而应该以读书明理为本,以拯救国家危难为己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做善事帮助他人,是最让我感到愉悦的;认真读书求学问,以求提高自己的修养,是最让人赞许的事。

※评注

人生在世,要多做救人危难的善事,这样不但会得到对方的感谢,还会使自己心情舒畅,感到无比快乐,因为世上没有比帮助他人能得到更多快乐了。假如只是为了求得丰盛的宴席和华美的房屋作为报答,而去施善救困,那就是出于私心的自利行为。同样的道理,认真读书,应注重自身的修养,这也是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有人只看到现在社会上许多读书人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而纨绔富豪之辈,不学无术却反而纸醉金迷,且多有行为不轨,于是就以为圣贤迂腐,读书无用。他们不了解读圣贤经典著作的重要性,不知道子孙后代都不读书,就会不懂得孝敬长辈,不懂得提高自身修养,不懂得教育子孙后代。这样不识羞耻地代代相传,后世的人就会禽兽不如。所以,对读书这项宏大长远的事业,我们应当竭力提倡,世代相承啊!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

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

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译文

你们到这里来做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求取学问,写作文章吗?如果只是在学问或文章上有一点特长,就能算作真正的读书人吗?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我们所追求的是表面的宽容大度,不过就是为子为臣为弟为友,也就是尽各自五伦的本分,一起成为恪守礼教的人。

※评注

在广州香山书院有此楹联。刘直斋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若夫少时无所持养,不为事亲从兄之事,不闻礼义廉耻之说,但为无根浮伪之文,骤登青云之路,其不蔑弃君亲、草菅人命者,鲜矣。”读书求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不但要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上有一技之长,还要尽量拓展自己学问的广度和深度。在五伦之上,不但要遵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因为五伦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从一个人的才能(六艺)和为人(五伦)来看,我们的衡量标准应首先是他的处世为人,然后才是他的技能才学。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

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

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译文

如果人的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那么他越聪明,对他自己和社会越有利,而他的学问和功名就越能够使他的美德传颂天下;如果人的聪明是用在邪道上,那他越聪明,道理就会显得越荒谬,而他所谓的学问和功名就会进一步助长他的奸诈。

※评注

俗话说,用人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可以说是用人的标准,但在这一标准之上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自己的才能应用到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地方。如果空有一身才学,却走上了邪路,或是违背社会潮流而行,甚至与人民为敌,破坏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这样的才能又有何用呢?就如同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本想往南,却执意往北走,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达不到目的地。与其适得其反,还不如不做的好。所以说,人在行事之前还是要有明确的目标,首先要明白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事成之后的结果等问题,我们才会在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悬崖勒马,不至于使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

战虽有陈,而勇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战场交锋,虽然要求列阵有方,但关键还是要以士兵的勇猛为根本;操办丧事,虽然要求礼节周全,但重要的还是要以哀痛的行为为根本;有知识见地的文人志士,虽然学富五车,但关键还是要以品德修养为根本。

※评注

事物的细枝末节当然要注意,但断断不可因此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一旦舍本逐末,必将尝到失败的苦果。到了山穷水尽时,悔之亦晚矣。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看待事物时,千万不要被事物外表的假象所迷惑,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世上有才能的人不在少数,但才能的高低与品德修养却又是两码事,如果才高德低,我们所看重的只是外在所表现出的“才”,却不去深究内在的“德”,就容易因用人不当而影响自己的事业。所以,我们考查人才时应以德为先,以才居后,最好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

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译文

回旋的风刮起时,不能调和乐器的音调;精巧的妇人未必就能主持好家政;只会写文章的好手,是不能用他来治理好国家的。

※评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秀的事物也存在自身的缺陷,而有缺陷的事物也必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应用一些事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把握,且不能拘泥不变。以为一好百好而死搬硬套,那样,将有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贻误事业前程。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

经世济民的本领,从学问中来,这本领才是经世济民的本源;远大的理想抱负,只有体现在事业的成功上,才称得起理想抱负圆满实现。舍弃了事业就不可能成就学问,而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不外乎文章了。

※评注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样掌握的东西才有实际的用处,也不枉花费了许多时间来学习和锻炼才能,而在用的同时,亦在完善所学所备的才能,使之圆满。做事都应该抓住关键,只有这样才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如果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只知一味盲目地去做,可能付出了很大努力也不见成效。牵牛要牵牛鼻子,好刀要用在刀刃上,指的就是要善于把握关键点去做事,这样才会避免费力不讨好。读书立业就是这个道理,做学问不是单纯地为了读书而读书,要有联系实际的地方;追求建功立业,又不能放弃经书文章的锤炼,因为这是道德追求的根本,也是建立事业的基础。

何谓“至行”?曰“庸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

何以“远到”?曰“近思”。

※译文

有人问:“什么是一个人的最高德行?”回答说:“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有人问:“怎样才算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回答说:“谨慎谦逊、遵守礼节的人就是。”有人问:“怎样才能够使学问有所长进?”回答说:“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有人问:“怎样才能达到高远的精神境界?”回答说:“体察人情世故,从近处思考。”

※评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高的德行是中庸之道,要上知天命必须下学人事,而要远达目标必须首先从近的地方思考,这些都是圣贤在经过了实践之后得出的结论。虽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理解的,但是一定要牢记于心,当细咀嚼,为己所用。如果通晓了以上道理,推而广之,我们就会明白:要想品德高尚,从谦逊恭敬做起就可以了;要想学有所成,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起就可以了;要想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从细微之处做起就可以了。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

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译文

能够做到竭尽忠孝,才可称得上仁义之人;能够做到治国安邦,才可称得上有经世之学;能够平定叛乱、扭转败局,才可称得上有用之才;能够编织天地自然万物,才可称得上风流文章;能够有爽朗温和的胸怀,才可称得上有儒学大家的风度;能够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才可称得上有君子的仁德之心。

※评注

学问道德有深有浅,有治国经邦之才,才可称之为大学问。做人跟做学问一样,要深明其中三昧,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使自己成就一番功业。

以心术为根本,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畲;

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

出歌咏为鼓吹,出义理为膏梁,出著述为文秀;

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

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

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译文

以运用心思的方法作为根本,把条理作为树干,把学问作为田地;把文章作为花朵,把事业作为果实,把书史当作园林;把歌咏当作音乐,把义理当作食物,把著述当作彩绣;把诵读当作耕耘,把记问当作积藏,把古人言行当作良师益友,把敬忠笃信当作修持,把行善降祥当作受益,把乐天知命当作归依。

※评注

春天是耕耘的季节,夏天是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是孕育的季节,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感和动人之处。这与育人育树一个道理,根须、树干、花朵,都是由不同的时令季节所孕育的。与之相匹配的是,我们要学会选择相应适当的心术、伦理、文章,来作为营养成分充实自己,以求得到茁壮成长,成就一番事业。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

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译文

一个人清闲独处时应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谨慎,预知每一个念头的含义,严谨处事,安于天命,敬人伦以成就圣贤之道,以把自己的各种品行作为检验道德的标准,纠正自己的错误,一心向善,以成就圣贤之士的美名。

※评注

俭以养德,静可消噪。人在闲散独居时,容易养成懒散而不知节制、消极无为而虚度时光的恶习。所以当我们独自行走在人生之路上时,一定要经常激励自己,不可有丝毫懈怠,更不可心灰意冷,甚至产生绝望放弃的念头,而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地不断追求。散漫的人看不到散漫的坏处;散漫的人也总是在为自己的散漫找借口;散漫的人不会在乎任何人的忠告,直到他们因此吃足苦头,才会醒悟过来。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有一个严谨的作风,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误。这样也许会辛苦一点,但比起因散漫而带来的巨大损失,这点辛苦还是值得的。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译文

把良心放在心中是先贤圣哲的最高学问;尽自己的本分为人行事,是圣贤之士的最高功夫。

※评注

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以上谚语都是说在为人处世时能行得正、做得端,就不要害怕他人的非议与讥讽。认认真真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活得清清白白,做得问心无愧,这才是圣贤之人追求的一等学问。如《三字经》中所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人的本心都是向上向善的,只不过在后天的成长中因众多的人不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才有了善恶之别、好坏之分,在此基础之上,人才又有了君子和小人、圣贤和愚钝之分。

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能够参透万物的事理,心里就会越显得清楚而专一;能够把精力集中于一处,心底对万物的事理就会越通晓畅达。

※评注

有一首佛教偈语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其所说,心灵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只有在心清性明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自己在所从事的事业上有所作为。如果能够把精力专注于一,定会学有所成;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朝三暮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很可能就会半途而废,甚至一事无成。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如果能够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那自己的分内之事也就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了。

※评注

宇宙原指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在《庄子》中有:“有实而无乎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在《尸子》中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此处是说世间之人应有乐观豁达的博爱胸怀,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与自然相连相通。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体虽然处在天地万物之后,但心灵却在自然万物之前;身体虽然处在天地万物之中,但心灵却在天地万物之上。

※评注

身处喧嚣的尘世中,但能够保持一颗纯洁宁静的心灵,就如同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样,这便是最高尚的追求,是最完美的生活。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许多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迷失了本心,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一心只知追逐金钱方面的利益,沉迷于酒色财气之中不能自拔。而那些懂得修身自持的人,则过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生活,他们不被世间的纷纷挠挠所迷乱,而是一心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让人觉得他们是那么洒脱自然、逍遥快活。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自然的景象,学习先哲圣贤修身养性的本领。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奋斗不止,最终必会在学无止境的道路上成就一番事业。

※评注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能够自强不息、真心诚意地追求事业,朝着理想的目标脚踏实地奋斗,不管是顺境也好,逆流也罢,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寻求动力的源泉,就会在一片诚心的推动下迈向胜利的彼岸。如果不能以一颗真诚之心探求学问,不能善始善终,就会如同逆水行舟,一旦有了丝毫懈怠,就会被水流冲回来。只有奋力划动前进的船桨,才能保证我们一直向前。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译文

以圣贤的道理教导别人容易,但以圣贤之道要求自己就难了;把圣贤的道理表达出来容易,但是要身体力行地去做就困难了;按照圣贤的道理去做事容易,但是能够坚持到底就困难了。圣贤的道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施行仁政必须要从自己的品德性情做起;后代人却正好相反,不能够把学问和实践统一起来,不知道修养自身的性情,而只知道管理别人。

※评注

古人说:“一言学问,治人便当修己。不修己而治人,真谓之未尝学问。”其意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以圣贤君子的道理教导别人,表面看起来容易,其实是很困难的。首先自己要遵守圣贤之道,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去做他人的榜样,教导他人。如果自己不遵循圣贤之道,却一味地指责他人过失,表面说的是甜言蜜语,背后做的却截然相反,像这样言行不符的人,只能算作是打着行圣贤之道的幌子招摇过市,想为自己求取好名声,结果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落得个虚伪小人的恶名。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

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凛明旦,幽畏鬼神,

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嘴里说着伊尹和周公的名字,好像充满仁义道德,但内心里却想着偷盗等邪念之事,只知指责别人,从不约束自己,这样的人是“挂榜圣贤”的虚伪之士;在白天能严于律己,行光明正大之事,在黑暗中仍能够敬畏鬼神,知人事与天命,这才是有根有据的实际学问。

※评注

当着人说好听的,暗中却侮辱诽谤;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就说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话,遇到比自己地位低的就自命不凡、趾高气扬。表面一套,暗中一套,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可谓屡见不鲜。而真正的圣贤君子却通过直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从不因外界的纷挠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更不会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所坚持的道义;头可断,血可流,但是君子的志向与气节不能丢。

无根本的气节,如酒汉殴人,

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的识见,如庖人炀灶,

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立身处世的应有气节,就如同醉汉打人,醉的时候勇敢,可等醒来后勇气就无影无踪,没有了丝毫的力气;没有以学问为基础的见识,就好像厨师在炉火前面,面前是光明,而背后却是一片黑暗。

※评注

不明事理的人,如果一时教诲他理解了某方面的知识,他最终也会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走入歧途,关键还是要让他从根本做起,立德求信,树立自己的气节。如果能及早立志,培养自己的性情,坚持自己的道义,即使是小人也能有君子所为。一念之差,也很可能会沦落为欺世盗名的小人。

有些人之所以无法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就是因为最初恶念的误导,使自己久久不能做出决断,而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雅趣和节操。能够居安思危、临危不惧、愤然而起,坚持自己的追求,就能冲破世事的诱惑与束缚,惟有如此,才能求得圣贤的学问与节操。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

用心体会事情中所蕴含的道理才能精确得当,这就要求我们做事要沉稳老练,如果凡事不由心,说过听过之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了;事理要以典故为解说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博学多识,否则就会凭主观思想随意推测,胡编乱造。

※评注

寓意深刻的道理有时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必须要用心去领会、去参悟,如果自认为知识渊博,不能专心致志地研习,学问势必难有长进,即使得出了新的认识也是浅显的,甚至庸俗的,不足称道。只用心追求,抱着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才会从学问中提炼出独特而新颖的真知灼见来。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

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

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译文

即便有丝毫的疏漏之处,就可能导致对真理的认识不准确,所以才有了精确的要求。如若不然,众说纷纭的事必然会导致混乱而使一些人产生疑惑的心理。哪怕有一点粗心大意的意外想法,就可能会放松坚守事理,所以要求用心专一,如若不然,当面临利害关系时就必然会发生混乱。

※评注

佛教中认为万物由心造,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因心而生,因心而灭。虽然这句话有浓重的佛教色彩,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深刻而广博的。心是成事的根本,如果只知埋头去做事,却不知用心去寻求方便快捷的方法,就如同只知死读书的书呆子一样,虽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做任何事都要有专一的精心投入和坚持不懈的追求。如果有丝毫的懈怠,就可能会导致整个事业的失败。为人处世如此,对真理的追求更是如此,就如同哥白尼坚持“日心说”一样,虽然在发现真理的那一刻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甚至哥白尼本人也遭到讥笑与迫害,但只要坚持下去,真理总会有得到社会认可的那一天。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

待人接物要平和而有节操,处理事情要精明而果断,认知事理要正直诚实而通达。

※评注

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面对真理,都要有行为标准。对人要谦虚恭敬,有礼有节,这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因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反过来就会怎样对待你。处理事情要有果断干练的作风,这样才不会贻误时机,如果遇事犹豫不决,模棱两可的话,就可能会错过成事的最好时机,结果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挽回。对待事理就要洞晓其中的成败得失,能够把握并理解事理的趋向与内涵,让真理永远伴在自己身边。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在古人之后的人议论古人的得失优劣是容易的,可要是设身处地站在古人之位上做古人所做的事,就感到有困难了。

※评注

作为今人,我们在古代每位先哲圣贤的身上都能找出他们各自的优劣,可对于自身,我们却很少能够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当批评他人时我们总能说得具体而详细,显得头头是道,可每到进行自我认识时,总是不能切中要害,原因就是我们不能够抱着公正的态度自我反省,这样我们就无法认识到自身的缺陷,无法使自己日趋完善,达到更完美的结果。而在批评他人时,我们往往会求全责备、过于严厉,这样就可能会深深伤害他人的感情,甚至使自己陷入众叛亲离的绝境。对待他人,我们应首先发现优点,这样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共同点;对于自己,我们首先要发现缺点,并努力改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被他人所接受、喜爱。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会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而今天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则必定要先取悦他人。古代的君子害怕别人耻笑自己无能,所以便不断地学习,以求增进知识;今天的君子对于自己的无能也感到十分羞耻,但他们不是充实自己的学问,而是极力地掩盖避讳。

※评注

在当今社会,人们失去了古代圣人君子虚心求教的传统美德,而过多地追求爱慕虚荣的浮华之风。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群,他们一心只想随潮流而动,在吃穿住行方面与人攀比,以显示自己的高贵与荣耀。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油头粉面,而内心却空洞无物、胸无大志。每天就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出家人一样,只知安逸地享受生活,却没有追求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由于富贵多是昙花一现,这也就决定了安逸的生活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译文

如果想要有开阔的眼界,就需要游历名山大川;如果想要有恢宏的气度,就需要熟读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之作。

※评注

实践出真知,如果一天到晚封闭在书房中,只知道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却不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不通过实践来检验,是难以获得真知的。这与开阔眼界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死守家门,而不知看看家门外的世界,这样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自以为有独到的见解,等跳出家门后才知自己的渺小。想要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就要以知识来填充自己的头脑,尤其是古代那些意境深远、内容丰富的经典之作,才能够培养我们大度的情怀。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文

先读经书,后读史书,那么议论起事情来就不会与圣贤的观点相违背;已经读了史籍再去读经书,那看书的目的就不能只是为了摘章引句了。

※评注

经书多是讲义理的,而史书则是记载史实的,两种书可谓相辅相成、互相诠释,互相推动着不断进步。按一般的读书方法应是先明白了事理之后再去阅读史书,这样才会对史事做出准确的评价。如果不明事理就去拜读史书,可能会陷入一知半解的地步。对于经、史两类书籍,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史书中不明白的事例要用经书中的义理去解释,经书中难以明白的道理就用史书中的事例去阐述,只有把两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我们才会从中获得真学问。

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

观云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译文

读儒家典籍,就能为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看史书鉴古今,就能使宏论滔滔、切中肯綮;游山川圣景,就可使志气凌云、眼界开阔;戒嗜好、弃私欲,就使胸怀磊落而一尘不染。

※评注

儒家经典之作是治学的基础,通古辨今是言论宏韬伟略的基础,游览名山大川是开阔眼界的基础,摒弃嗜好私欲是胸怀坦荡的基础。尤其是最后这一条,个人的嗜好与私欲是最难克服的,也是危害最大的。不良的嗜好会导致人误入歧途,私心杂念会让人变得惟利是图、争权夺利,只有戒掉这两方面,才有可能做好其他。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译文

自家庭院虽小,但总能找到赏心悦目的乐事;除了六经之外,就没有更奇特的书籍了。

※评注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中那个小小庭院就是我们玩耍的乐园。酷热的夏天,坐在树下乘凉,挥动着竹扇看云卷云舒;寒冷的冬天找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依然坐在庭院中接受温暖的照耀。如有闲情雅志,在院中开垦一小块土地养花种草,盛夏之际在花草丛中看蝶飞蜂舞,这是何得的惬意与安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是古代圣贤思想的精华所在,熟读这六部经书,将对我们的学问、修养大有裨益。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阅读没有见过的书,就像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样,情投意合;重读看过的书,就像故友重逢一样,显得亲切自然。

※评注

对于一个渴求知识的人来说,一本新书意味着与一个好朋友的结识,这个朋友带给他的不只有快乐和知识,还有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和谋生的本领。重读过去的书,虽如故友重逢,但此时更多的是心得体会,没有了结识新朋友时的激动之情和新鲜感。这就如同故友相识后,无须用过多的言语来表达离别之苦一样,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微笑,就足以达到心灵间的默契了。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住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思考些什么,忧虑些什么,心应如静水般平静,不得有丝毫的急躁情绪;不停留,不忘记,读书应当如流水般永不停息、坚持不懈。

※评注

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面临各种忧虑的境地,都要保持心平气和、沉着冷静的心态;遇事要深思熟虑,且不可有丝毫急躁冒进的心理,否则就可能会因一着不慎,而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而求知为学却正好相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孜孜不倦,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才会学有所成,获得真知。如中途有丝毫的懈怠或疏忽,则在学问方面的长进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就如那逆水而上的船只,只有让自己的速度超过水流的速度,才能确保自己有所长进。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神则疲而不入。

※译文

心境不能产生私心杂念,杂乱就会使心神恍惚而不能集中;用心也不能太过劳累,心神太劳累就会使精神疲惫,无法记住所学,而没有任何收获。

※评注

如果做事过于费神劳力,就会使心力交瘁,这并不会有什么收获。能够在诵读学习的闲暇时间闭目养神、调神静气,以劳逸结合的方式做事才会有所成就。如果读书得不到乐趣,而是满身心的疲惫,那倒不如不读书。求学时的心情能如同在水中游玩的鱼、在林中清闲的鹤那般轻松洒脱、活泼自然,这才是我们从读书中应得到的快乐。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文

内心谨防私欲杂念,才会使心神更加安详;眼睛能够避免杂乱的景象,才会使眼睛更加明澈。

※评注

因我们世人有着众多的执着与妄想,而在很多时候不知该何去何从。可要是我们驱除杂念、静心细想,就会明白生活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我们没有找到快乐面对生活的方式。抛开私心杂念,就会获得一颗逍遥自在的心灵,对眼前的功名利禄、灯红酒绿视而不见,就会摆脱束缚心神的牢笼,自由自在地屹立于天地间。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译文

放在桌案上的书不可过多,心中的书却不能少。鱼离开水就会干枯而死,人离开书就会失去精神的寄托。

※评注

水是鱼儿生活的最基本条件,鱼离水则亡。人也如同鱼一样,在满足了必备的生存条件后,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此时,书本便成了精神的支柱,成了颐养身心、消遣时光的最好工具。如果离开了书本,闲暇之余就会无所事事,难以管束自己松弛的身心,精神也会变得日益颓废,心灵失去了依靠,精神失去了寄托,这样的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以书为伴,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译文

只要心中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也是不能阻隔的;追求心中的志向,没有攻破不了的阻碍,就是再精锐的军队也无法抵御。

※评注

记不下书中内容,熟读多遍便可烂记于心;不能精确理解书中义理,细心思考便可精益求精。只要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动摇,并努力为之奋斗,终有功成名就的一天。现在的人因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略了自身道义的培养,宁愿做个高贵显赫之人,也不愿做个乐于助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好人,其根源就是不肯立志这一弊病。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译文

如能使意念沉稳下来,所有的事理都能够通达明彻;人只要奋发图强,再困难的事也能够取得成功。

※评注

追求学问心浮气躁,自以为是,不能保持一个沉稳谦虚的心态,那么对事物蕴含的真理也只能一知半解,得不到深刻的领悟。现在的人都以浮躁的心态去观察事理,只做表面文章,从不深剖其里,以至于妄下结论,糊涂一生。而真正的求学之人表面虽是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洞晓事理,潜心研习,使自己的学问日有所进。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译文

没有谦虚的态度,就如同用水浇石头,水一点也渗不进去;不能用心去领悟,拘泥而不知变通,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一点也转动不得。

※评注

读书最怕自满的心态,谦虚之心是一种渴望,这样的人敞开心扉接纳知识,而自满之心令人厌恶,这样的人关闭窗门,拒绝吸取新的知识,而且还不时向他人炫耀自己。读书首先要明白出入之法,有亲切之感,这是入书之法;能看透其中玄机,这是出书之法。就如同一只气球,当气少时就需要补充,当自满之气过盛时就要释放。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译文

读书不体验自身的感悟认识,就如同闪电照物一般,一点也把握不住;读书不能身体力行,就如同在水中前行有车无舟、在陆地前行有舟无车一样,一点用途都没有。

※评注

为学不能只妄谈一些空洞无物的道理,而应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详细审察,认真体会。如果只知观看天下之事中蕴含的道理,而分辨不出善恶真假来,这开阔的眼界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毫无用处的。真正的学者在读书求知时,须把书中的每一句话与自己的行为作比较,一面思索体会,一面反躬实践,这才是读书之法。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译文

读书贵在有怀疑的精神,有疑问才能引导我们对事物作进一步的了解;读书要按部就班,这样才能坚持到底、学有所成。

※评注

怀疑的精神是觉悟的先机,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思考和询问,这样距离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不远了。如果只知道个大概,却不求甚解,停止了进一步探索的脚步,这对获得真知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就如同一个行走在沙漠中的路人,只要他再多坚持一会儿,就可以看到前面的水源,挽救自己的生命,可惜的是,他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前行,失去了生命。生死与成败往往都只有一步之遥,积聚力量迈出最后一步,你可能就会取得成功,幸运地活下来,否则,就是失败甚至死亡。

天地是循环往复的,没有终点和极限,读书求学也是如此,没有止境,我们必须从头做起,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坚持不懈地进行点滴的积累,这样才能继承和发扬先哲圣贤的学问。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就要明白其中事理,必须让自己感到满意;与他人谈论道理,必须让对方得到认可与信服。

※评注

读书就是为了明理,如果看过之后不解其中道理,于己没有任何收获,自己又怎会满意呢?所以说,读书的底线就是心有所得。与人谈论道理,不能只知海阔天空地发表意见,关键是使自己所说的道理能够让对方接受,使对方认为我们所说的言辞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而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道理讲得透彻明白,使人心服口服,这样才算达到了说理的目的。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译文

珍惜爱护自己的精神,以便日后担当世间大任;虚度年华,浪费青春,凭什么报答君主亲人的恩德呢?戒酗酒,酗酒容易伤神。戒贪色,好色之徒容易腐蚀精神。戒美味的食物,美食容易使人精神昏愦。戒吃饭过饱,过饱容易使精神郁闷。戒多动,多动容易使人神志错乱。戒多言,多言容易使人精神受到损害。戒多忧,多忧容易使人精神郁结颓废。戒多思,多思容易使人精神受到刺激。戒久睡,久睡容易使人疲惫不堪。戒久读,久读容易使精神过于劳苦。

※评注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凭着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可能是为了艰辛的生活,也可能是为了追逐利益。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太多的人过着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可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显得空虚、枯燥。每天忙碌于两点一线之间,行色匆匆,根本无暇顾及街道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天的车马劳顿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感受不到生活中一丝轻松快乐的气息,这是多么可悲!所以,如何解脱身心,换来精神的解放,便成了许多人的渴求。摒除生活中的诸多不良嗜好,在生活之余与家人感受一下阳光雨露,看百花争艳,慢慢地,从心得体悟中你可能会觉得:生活原本是美好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享受生活的方式罢了。 oFeDDxKYq4wittSXjOChEVB7rN83ucQsyJCaKia9XSFAF4/sMf6wprZddWcwqV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