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春纪

重己

※原文

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译文

倕是手最巧的人了。可是人们不爱护倕的手指,而是爱护自己的手指,这是自己的手指对自己有所帮助的缘故。人们不爱护昆山的宝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护自己的一块成色不高的宝石、一颗形状不圆的小珠子,这是自己的东西才对自己有用的缘故。现在,我的生命归我所有,给我带来的好处也很多。从贵贱方面来说,即使地位高到做天子,也不能够和它相比;从轻重方面来说,即使富裕到拥有天下,也不能和它交换;从安危方面来说,一旦有一天失去了它,就一生再也不能得到。这三个方面,是有道行的人小心的地方。有虽然小心但却造成损害的人,这是没有领悟人性与生命的情理。不领悟人性、生命的情理,小心又有什么用?这就像盲人虽然疼爱儿子,但却免不了让他枕在谷糠上;这就像聋子养育婴儿,正在打雷的时候却让他在堂屋里向外观望。这比起不知道小心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道小心的人,对生死存亡、可以不可以,从来没有辨别清楚。没辨别清楚的人,他们所说的正确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所谓的错误也未必是错误的。对的说成不对的,不对的说成对的,这就非常糊涂。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用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用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必定衰败,必定灭亡。这种死亡、遭祸、衰败和灭亡不是自动找上门来的,而是糊涂招来的。长寿也常常是这样。所以,有道行的人,不察看导致的结果,而察看引起它的原因,那么达到的结果就是不可遏制的了。这个道理不能不彻底理解。

※原文

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

※译文

让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去拉住牛的尾巴,即使尾巴拽断了,人的力气用完了,牛还是不走,这是由于它违背了牛的性子。让五尺高的小孩子去牵住牛鼻子上的环,让牛去哪里牛就去哪里,这是顺从了牛的性子。世上的君主、贵族,不论好坏,没有不想长寿的,却每天都违反自己生命的本性,这对长生有什么好处呢?大凡要想长寿的,就得顺从自己的生命本性;而使生命不顺应的就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会先抑制自己的欲望。

※原文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 热。 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译文

房间大了阴气就重,台子高了阳气就多;阴气重了就会生脚病,阳气多了就会肌肉萎缩。这是阴阳不适宜所造成的害处。于是先代的君主不住大屋子,不建造高台,不吃珍奇的食物,不穿过于保暖的衣服。穿的衣服过厚就会经脉阻塞,经脉阻塞就会气血不流畅;吃珍奇的食物胃里就会不舒服,胃里撑得慌就会肚子胀气,肚子胀气就会不通畅。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吗?以前圣王的院子、池塘,只是够观望和活动而已;他的宫殿亭台,只要避开燥热和阴湿就可以了;他的车马衣服,只是使身体舒服暖和就行了;他的饮食,只是够吃饱就可以了;他的音乐,足够自娱自乐就行了。这五种情况,就是圣王修身养性的方法,不是因为要节俭,而是要控制自己的本性。

※读解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孔子、孟子、荀子甚至告子都做出了自己的解答。但是他们的说法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本篇中,作者不再试图解决“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而是告诉我们,不管人的本性是什么,只要你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就会达到长寿的目的。

生命只有一次,在战国末期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个真理,于是乎,一大堆的养生学说开始产生,甚至连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都成了养生的法宝。特别是一些王公大臣、君主,更是恨不得生生世世都是人上人,秦始皇还派人寻求所谓的仙丹妙药,企图长生不老。但是,《重己》篇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顺从自己的本性,简朴、淡泊地生活,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长寿。

※事例

孟浩然归隐山林、浑然忘我

孟浩然是一位唐代颇有名气的文人,富有灵气,其文采卓尔不群。他年轻时,和其他人一样,希望靠自己的诗书和才华求取功名、光耀门楣。但是年轻气盛的他,锋芒太露,结果因为一首诗惹怒了唐玄宗,从此仕途不济。孟浩然见做官无门,就怅然地离开了古城长安。

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坐冥思,他参透了人生之味和宦海沉浮,于是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当时,朝中有一位清官韩朝宗身兼数职:既是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又担任着襄州刺史,还是山南东道来访处置使。他久闻孟浩然的才华和名气,并且深知孟浩然的遭遇,于是有心举荐他。韩朝宗深得皇上信赖,曾经为朝廷发掘了许多栋梁之材,如果这次孟浩然和他一同去长安,应该有很大的希望被提拔。在韩朝宗的一番劝说之下,孟浩然答应了,并和他约好了出发的时间。

可在临行前,有一个和他意气相投的朋友前来拜访,孟浩然兴致勃勃地和他把酒谈笑,竟然把去长安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韩朝宗左等不见人来,右等还是没有半个人影,大失所望,只好一个人走了。

从此,孟浩然彻底地脱离了仕途的俗念,忘情于变幻多姿的大自然之中,从中汲取灵感,并以山峦、树木、松月、飞鸟和鸣蝉等为素材,创造了意象万千的诗歌。

一天,孟浩然与一位朋友走在乡村的小道上。道旁修竹幽篁,别有一番风韵,孟浩然禁不住驻足观赏。远处的渔夫收拾好渔网,在暮色中归来。孟浩然赶忙上前,询问渔夫的收获,然后仔细端详篓子里的鱼儿,看完后,他莫名其妙地笑了。朋友觉得他的举止有些怪异,问:“你在想什么呢?有什么好笑的事情吗?”

孟浩然开心地说:“刚才看到那翠竹,诗兴大发,琢磨出两句,其中有竹和鱼。只是平时没有注意竹有多少节,鱼有多少鳞,所以刚才看了个明白,心中甚是高兴!”说完就爽朗地笑了。

孟浩然在民风淳朴的田园中生活了大半辈子,以山水为伴,浑然忘我,创作了大量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这位隐逸之士一直隐居至终老,诗人李白专门以诗称赞他为“白首卧松云”。

孟浩然摆脱世俗的纷扰,归隐山林,虽然有些消极,但确实让人羡慕。在现代社会,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中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快乐。

贵公

※原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译文

以前圣王治理天下的时候,一定把公正放在首位。把公正放在首位就会天下太平。太平是公正得来的。曾经考察过古代典籍,得到过天下的人很多,得到的人都是把公正放在首位,失去的人都是把偏颇放在首位。君主的设立,是出于公正的目的。所以《尚书·鸿范》中说:“不要营私,不要结党,君主的统治平平坦坦。不要偏向,不要倾斜,遵守先王的法则。不要施加个人的喜好,遵循先王的路子。不要施加个人的憎恶,遵循先王的路子。”

※原文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译文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的融合,不只是滋长一种物种;甘露时雨,不偏爱一物;万人的君主,不能偏护一人。伯禽将要启程的时候,请教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为民谋利而不要为自己谋利。”荆国有人丢了弓,却不肯寻找,说:“荆国人丢了它,荆国人又得到了它,为什么还要寻找呢?”孔子听到后说:“去掉他话里的‘荆’字就可以了。”老聃听到了说:“再去掉‘人’字更好。”所以老聃是最公正的。天地是那么伟大,生育民众而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孙,造就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万物都受到天地的恩泽,得到天地的好处,却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功德。

※原文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於户。

※译文

管仲患病了,齐桓公前去慰问,说:“您的病很严重。如果一旦发生不幸,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以前我尽心竭力,还没能找到这样的人。现在得了重病,生死在朝夕之间,又怎么能说得上来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请您教导我吧!”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想要任用谁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说:“不可以。我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的为人,清廉正直;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偶尔听到别人的过错,就终身不忘。”“万不得已的时候,隰朋可以吧?”“隰朋的为人,能够记住先代的事例,又能不耻下问,自愧不如黄帝,而且同情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家,有不去过问的事情;对于事物,有不去了解的方面;对于人,有不看重的细节。实在万不得已,就用隰朋。”宰相,是一个很大的官职。处于大官的位置,不要仔细查看细小的地方,不要在小事方面动脑子,所以说,高明的工匠不亲自砍削,高明的厨师不亲自陈列餐具,大勇的人不去私斗,真正强大的军队不进行劫掠。齐桓公施行公正,抛却个人的恩怨,任用管仲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他后来徇私偏袒自己喜欢的人,任用竖刁而使自己的尸体生蛆,爬满屋子。

※原文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译文

人年少的时候无知,长大就聪明了。所以如果聪明却出于私心,不如愚笨却出于公心。每天都醉醺醺的却要修饰衣服,谋求私利却要求树立公正,贪婪暴戾却要做天下的君主,即使舜也无法做到。

※读解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尚书·鸿范》上的一句话,让古人引来引去,表达的意思虽说略有不同之处,但都是要求君主按照先王的教导来执政,即“法先王”。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句话明显与《诗经》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明显带有朴素的民主思想,而后者却是君权思想。当然,这时的民主思想与我们现在说的“民主”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思想只是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中得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具有民主的萌芽状态。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这种可贵的民主思想的萌芽又被封建“家天下”的严霜覆盖了。

宰相是一个国家的大官,身为宰相之人,不能囿于自己的偏私而影响整个国家。管仲没有举荐与自己友善的鲍叔牙,是因为鲍叔牙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宰相肚里能撑船”,看来这句话不简单啊!

※事例

鲍叔牙大公无私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齐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他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zTLTUvoFSToZ7FEfjGXRFTshH/GcIX3t0whbN5WbhTrK5S73MlNbUATbkNN91Z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