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仲秋纪

论威

※原文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过胜之,勿求于他,必反于己。

※译文

义这东西,是万事的法度准则,是君臣、上下、亲疏的基础,是治乱、安危、胜败的关键。取胜,不用求助于其他,一定要反省自己。

※原文

人情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若此则敌胡足胜矣?故曰: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于此,则必胜之于彼矣。

※译文

人的性情都是想要活着而不愿意死去,想要荣耀而厌恶耻辱。生死荣辱的道理统一了,三军将士就能同心。

大凡军队,都是想要人多势众,更愿意心意一致。三军同心,就能有令必行,天下无敌了。命令能够天下无敌,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古代最好的军队,是尊重号令的人民,号令对他们来说比天下还重要,比天子还尊贵。它隐藏在人民心中,关乎肌肉、皮肤,深刻牢固,不可以随便动摇,外物不能改变它。像这样的军队,敌人怎么能取胜?所以说,命令有效的军队,它的敌人就弱小了,命令得到执行,它的敌人就会屈服了。在命令上得以执行的,就必定会在战场上战胜敌人。

※原文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枹鼓干戈哉?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

※译文

大凡兵器,是天下的凶器;大凡勇猛,是天下的凶德。拿起凶器来行凶德,这是万不得已才能做的。拿起凶器一定要杀人,杀人是为了人民生存;运用凶德一定会显出威力,威力是用来威慑敌人的。威慑敌人来使人民生存,这是正义之师受到欢迎的原因。所以古代最好的军队,就是还没有交战,而威力已经发挥作用,敌人已经屈服了,何必要用战鼓和干戈呢?所以善于发挥威力的人,是在它没有发出来的时候,是在它没有通达的时候,深邃奥秘,没有人知道它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最大的威力。

※原文

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并气专精,心无有虑,目无有视,耳无有闻,一诸武而已矣。冉叔誓必死于田侯,而齐国皆惧;豫让必死于襄子,而赵氏皆恐;成荆致死于韩主,而周人皆畏;又况乎万乘之国而有所诚必乎?则何敌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虽有险阻要塞、铦兵利械,心无敢据,意无敢处,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今以木击木则拌,以水投水则散,以冰投冰则沈,以涂投涂则陷,以疾徐先后之势也。

※译文

大凡军队作战都想要迅速抢先。想要迅速抢先的方法,在于清楚缓慢、落后与急速、快捷的区别。急速快捷,这就决定了正义之师的胜利。但不能长久停留,明白了不可以长久停留,那就应该像兔子快跑一样迅速、像野雁飞翔一样迅速地脱离这死亡之地。即使遇到江河一样的阻险也要越过它,即使有大山的堵塞也要摧毁它。精神专注,心里没有杂念,眼睛里没有别的事物,耳朵里没有别的声音,全部用来打仗就可以了。冉叔发誓一定要和田侯死战,齐国于是都害怕他;豫让坚决要杀死赵襄子,赵氏家族都恐惧;成荆要和韩王死战,周国人都害怕他;又何况万乘的大国一心要达到目的呢?哪里还有什么敌手?刀剑还没有接触,恐怕愿望已经实现了。敌人担心害怕、精神颓废,都好像失魂落魄,魂不附体,走路都不知道目的地,逃跑也不知道方向,即使有险阻要塞、快枪利刀,心里却不踏实,精神没有寄托,这就是夏桀死于南巢的缘故。用木头打击木头,就可以打断;用水打击水,就可以散开;将冰投到冰里,就会沉落;将泥投进泥里,就可以陷下去,这就是快慢、先后的不同形势。

※原文

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则得之矣。专诸是也,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壹成。又况乎义兵,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密其躅路,开敌之涂,则士岂特与专诸议哉!

※译文

用兵的关键,在于了解敌人不曾想到和不能防备的地方,这样就掌握它了。专诸就是这样,独自举剑就到那里了,刺杀吴王一举成功。又何况正义之师,多则数万人,少则数千人,密密麻麻的脚印把道路都盖满了,所到之处,又岂是和专诸一个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读解

天下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谁都希望活下去,不希望死去,这样的心情是全人类共有的。而战争是一个巨大的怪兽,它吞噬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所以,人民的内心是极度讨厌战争的。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兴兵的人总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置天下苍生的生命于不顾,是拿着人民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私利的自私的家伙。兵器和军队,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足够用于防御外国的进攻就可以了,不能为得到别国的一点儿利益,就把两个国家的人民推到战争的腥风血雨之中。

※事例

展喜一番言辞退齐师

齐孝公率领军队要攻打鲁国,鲁僖公就派遣展喜去犒劳齐国军队。

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齐孝公,对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

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

展喜回答说:“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

齐孝公说:“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磬,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什么不害怕?”

展喜回答说:“凭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与他们定下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因此集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是为了将齐太公的业绩发扬光大。等到您当上国君,诸侯们都盼望着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我们敝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人们会说:‘难道他继承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代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人们凭借这一点就不害怕。”于是齐孝公就领兵回国了。

聪明的展喜不费一兵一卒,只靠自己的一番言辞就让堂堂的齐国军队乖乖地撤退了。

决胜

※原文

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民解落;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能若崩山破溃、别辨霣坠;若鸷鸟之击也,搏攫则殪,中木则碎。此以智得也。

※译文

大凡军队有几个根本:一定要仁义,一定要智慧,一定要勇敢。仁义就会使敌人孤立无援,敌人孤立无援就会上下不踏实,人民懈怠;孤立无援就会使父兄怨怼,贤能的人埋怨,内部产生混乱。智慧就知道时机变化,知道时机变化就会知道盛衰的道理,知道先后远近的收放之术。勇敢就能决断,能够决断就能像暴风雨一样,就像山崩一样,就能分辨异变;就像老鹰的搏击,搏击攫取就会使对方死亡,击中木材也会使木材破碎。这就是聪明的办法。

※原文

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亡。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幸也者,审于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

※译文

民没有恒久的勇敢,也没有恒久的怯弱。有精气的支持就充实,充实了就会勇敢;没有精气就会心虚,心虚就会怯弱。怯弱、勇敢、心虚、充实,这其中的缘由非常微妙,不能够不了解。勇敢就会作战,怯弱就会败逃。作战而取胜的,实际上是凭借他的勇气;作战而败逃的,是由于怯弱。怯弱和勇敢都不是恒久的,忽来忽往,却没有人知道它的道理,只有圣人才知道它的由来。所以商、周会兴盛,桀、纣会灭亡。巧妙和拙劣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提高民气还是丧失民气,就在于能使众人争斗还是不能使众人争斗。军队即使强大,士卒虽然众多,对胜利也没有什么作用。军队强大、士卒众多却不能战斗,人多还不如人少。人多势众,福气就大,但危险也大。就好像在深渊捕鱼,得到的鱼比较大,危险也比较大。善于用兵的人,边界之内没有不为他战斗的,即使没有武艺的奴隶,方圆数百里的都来为他战斗,这是情势的缘故。幸运啊,这是他审察了民气、笼络引诱的结果。

※原文

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稳必微,必积必抟。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译文

大凡用兵,贵于因势利导。因势利导,就是把敌人凭借的险地变为自己的安全屏障,根据敌人的计谋将计就计。能够审察因由而加以引导,胜利就会无穷了。胜利无穷就叫作神,神就不可能战胜。作战,贵在不可战胜。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可战胜的,对于敌人来说则是可战胜的。圣人首先关注的是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是破敌之策。所以怀有不可战胜的方法,遇到了不能取胜的敌人,像这样,就会使战斗没有失误。凡是战争的胜利,都是来自于敌人的过失。胜败双方的军队,必定有一个是军机巧妙隐蔽,另一个则缺乏灵活应变。军机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军机潜藏,就能战胜暴露的敌人;军机积蓄,就能战胜力量零散的敌人;军机集中,就能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这就像各种动物猎取食物时,在它们使用头角爪牙之前,一定要先躲藏起来,这是他们捕猎成功的原因。

※读解

军队的根本原则有三个:义、勇、智。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或缺。没有义的军队就没有团结一心的基础,没有勇气的军队就没有战胜对方的信心,没有智慧的军队就没有战胜对方的条件。

民没有永恒的勇气,也没有永恒的怯弱,靠的是精气的支持。有了精气的支持,内心就会感到充实;只有内心充实了,才会勇敢作战,才会有战胜对方的信心。

※事例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又给一些起义将领和六国贵族封王。刘邦被封为汉王,他的封地在汉中、巴蜀等地,这些地方在当时十分荒凉。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顾忌之心,命令士兵走一段栈道便烧一段。

士兵们到了这里,人心很不稳定,很多人都悄悄溜走了,刘邦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是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韩信从项羽那里历尽艰难到了汉中,本想在这里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汉王迟迟不打算见他。于是,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终于骑马离开了。萧何一听说韩信走了,心急如焚,就赶快骑着马,趁着月色去追韩信。

快到天亮的时候,萧何才气喘吁吁地追上韩信。他把马停下,对韩信说:“韩壮士,请留步,我有话对你说。”韩信看见萧何这样,心里很感动,就把马头调转过来。

萧何说:“你这样不辞而别,对得起我这个朋友吗?我已经向汉王推荐你三次了。汉王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不会轻易听别人的,但是他若发现你是个人才,一定会重用你的。你若是这样走了,怎么能让人发现你的才能呢?你若是真的要走,我也不勉强。但是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再向汉王推荐你一次。要是他还是不重用你,我就不再为难你。”

韩信见萧何说得恳切,就答应了,和他一道回来了。

这边,汉王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心里真是又急又怒。又听回报说萧何回来了,就冲着萧何说:“别人跑了,我都不怪,你怎么也跑了?”萧何赶紧解释:“我没有跑,我是去追跑了的人,来不及报告您。”刘邦问道:“你去追谁?”

“韩信。”

刘邦一听是韩信,更来气了:“我十几个将军都跑了,你一个也没有追,一个无名小卒跑了,你却招呼都不打就去追他,这明明是欺骗我。”

萧何见时机成熟了,就对汉王说:“大王,我汉中正缺一位有文韬武略的大将,其他的将军都没有这样的才能,所以他们跑了,我不去追;韩信可以统率千军万马,帮助大王打败项羽,所以我才去追的。”还说,“大王要是想称霸天下,非得用韩信不可。”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军,郑重其事地向他请教。韩信给他分析了天下形势,还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计。韩信派一队老弱残兵,去修复烧毁的栈道,让别人认为他要经过栈道,进攻关中。暗地里,他却率精锐之师,绕道陈仓,直指关中。最后,韩信一举攻下了咸阳,收复了三秦。刘邦终于得到了关中。

爱士

※原文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译文

人们穿衣服是因为寒冷,吃饭是因为饥饿。饥寒,这是人的大祸害;救人于饥寒之中,这是仁义。人的穷困,比饥寒还严重,所以英明的君主一定会怜悯处于穷困的人,一定会哀怜处于困顿的人。这样才能名声显扬,国士就有了。

※原文

昔者,秦穆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穆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穆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穆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穆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穆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译文

从前,秦穆公驾车出去而车子坏了,右边的马丢失,被野人捕获了。穆公亲自去寻找,看见野人在岐山之南刚好要吃这匹马。穆公叹息说:“如果吃骏马的肉而不能马上饮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让他们都饮了酒才走。过了一年,穆公与晋国在韩原开战。晋国已经将穆公的车子围了起来,梁由靡捉住了穆公车驾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夫路石奋力用兵器投中了穆公的甲胄,已经打中了六片甲叶。在这个时候,那些曾经吃过马肉的野人有三百多人,竭尽全力为穆公奋战,于是大败晋国,反而捉住了晋惠公。这就是《诗经》上说的:“作为君子的君主,就会用公正的法令来推行君主的道德;作为卑贱的人的君主,就要宽恕他们而让他们尽力。”君主怎么能不致力于实行德政爱护人民呢?实行德政,爱护人民,人民就会爱戴他;人民爱戴他,就会都乐于为他的君主去死了。

※原文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译文

赵简子有两匹白骡子,他非常喜欢它们。阳城胥渠担任广门的小吏,晚上他敲了赵简子的门说:“您的大臣阳城胥渠有病,大夫说:‘吃了白骡子的肝,病就会好的,吃不着就会死。’”门人去通报,董安于正在赵简子身边侍奉,非常生气地说:“嗬!好个胥渠。打算吃我君主的骡子!请您给他处罚吧!”赵简子说:“杀一个人而让畜生存活,不是不仁吗?杀了畜生而救活了人,不是仁义吗?”于是把厨师招来杀掉白骡子,取了肝脏给阳城胥渠。没过多长时间,赵国兴兵攻打翟。广门的人,左边七百人,右边七百人,都抢先登上城头去取披着甲衣的人头。君主怎么能不喜欢士人呢?

※原文

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夫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也。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译文

大凡敌人来侵犯,都是为了夺取利益。现在敌人来犯却只有死路一条,那么只有逃跑才是有利的。敌人都会认为逃跑有利,就会放弃打仗了。所以敌人的生命在我这里获得了,而我就会因败于敌人而死。敌人死于我的手上,那我就会从敌人那里获得生命。从敌人那里获得生命,或是敌人从我这里获得生命,怎么能不认真对待?这就是用兵的精妙,生死存亡就取决于这个方面罢了。

※读解

仁义,是儒家学派极力推崇的品德,那么什么是仁义呢?本文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仁义:“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一个君主若是能够把人民从饥寒之中拯救出来,那么,他就是一位仁义的君主。

秦穆公驾车出去而车子坏了,右边的马丢失,被野人捕获了。穆公亲自去寻找,看见野人在岐山之南刚好要吃这匹马。穆公叹息说:“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让他们都饮了酒才走。过了一年,穆公与晋国在韩原开战。晋国已经将穆公的车子围了起来,梁由靡捉住了穆公车驾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夫路石奋力用兵器投中了穆公的甲胄,已经打中了六片甲叶。在这个时候,那些曾经吃过马肉的野人有三百多人,竭尽全力为穆公奋战,于是大败晋国,反而捉住了晋惠公。秦穆公的成功就在于他的仁义。

※事例

刘备三顾茅庐得卧龙

起初,琅玡诸葛亮居住在襄阳的隆中,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但人们并不认可,只有颍川人徐庶与博陵人崔州平认为确实如此。

刘备在荆州,向襄阳人司马徽询访人才。司马徽说:“一般的儒生与俗士怎么能认清时务?能认清时务的只有俊杰之士。在襄阳这地方,自有伏龙与凤雏。”刘备问“卧龙”和“凤雏”分别是谁,司马徽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

司马徽为人高雅,善于鉴别人才,与他同县的庞德公一向名望很高。司马徽把他当作兄长般对待。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里,都在床边向庞德公下拜。庞德公当初也不阻止。庞德公的侄子庞统,从小朴实,沉默寡言,大家都没有看到他的才能,只有庞德公与司马徽重视他。庞德公曾经说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所以,司马徽与刘备谈话时,向刘备称赞诸葛亮与庞统。

徐庶在新野县见到刘备,刘备对徐庶很是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乃是卧龙,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请你与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您可以去见他,但不可以召唤他来,将军应当屈驾去拜访他。”

刘备于是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对诸葛亮说道:“汉朝王室已经衰败,奸臣窃据朝政大权,我不度德量力,打算伸张正义于天下,但智谋短浅,以至于遭受挫折,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的雄心壮志仍然还在,您认为应当如何去做?”诸葛亮说:“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确实不可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营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能人才都为他尽力,此人可以与他联盟,却不可算计。荆州地区,北方以汉水、沔水为屏障,南方直通南海,东边连接吴郡、会稽,西边可通巴郡、蜀郡,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主人刘表却不能守卫。这恐怕是上天赐给将军的资本。益州四边地势险阻,中有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地,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平庸无能。北边还有张鲁相邻,虽然百姓富庶,官府财力充足,却不知道珍惜,智士贤才都希望能有一个圣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朝王族,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这样,就能建成霸业,复兴汉朝王室了。”刘备说:“很好!”从此与诸葛亮的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对此感到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得到诸葛亮,是如同鱼得到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止抱怨。 dCBpgCg8sih9u7qnMoe5lo11ogK7bOPJBjn4CiR+fT2wgz3FKet2K7bUy/qz0yX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