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该书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吕不韦(前292—前235年),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商人,于赵国经商期间,结识了流亡在外的秦国公子嬴异人,当时异人在赵国处境艰难,得不到重视和尊重,而吕不韦却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异人,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异人继承王位,即秦庄襄王。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秦庄襄王死后,其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吕不韦被称为仲父。吕不韦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吕不韦免职,并使其迁居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载,战国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包罗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

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之长,因而自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的,主要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

《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裘”。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被综合进来。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由此看来,《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杨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由于《吕氏春秋》的编著者有这种兼容并包的气度,故能取精用宏,融会百家。

本书精选《吕氏春秋》中的精彩篇章予以精心翻译,同时对所选篇章进行解读,并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对古人的思想进行更深层的发掘,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和品读这部国学经典巨著。 cDO4bbtopdnPuTcD5qIMPeQwCde9raDnoLVig8MmD2UAEuxof2W6L2axrl9hLf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