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季夏纪

音初

※原文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译文

夏后氏孔甲在东阳萯山打猎。突然来了一阵大风,天色昏暗,孔甲迷路了,到了当地住户家。主人正好生孩子,有人说:“夏后来了,这是个好日子,这个孩子一定有福。”有人说:“这个孩子受不了这个福气,这孩子必有灾祸啊。”夏后就带着这个孩子回去,说:“把他当作我的孩子,谁敢伤害他?”这个孩子长大成人,用斧子劈柴的时候,柴突然迸裂,斧子坠落,砍断了孩子的脚,于是只能当看门人。孔甲说:“啊呀!有了残疾,这是命啊!”就做了《破斧》歌,这就是东方国风的音乐源头。

大禹巡视治水的成就,遇见了涂山氏的女子。大禹未娶她,就又巡视南方去了。涂山氏的女子就让她的婢女在涂山之南等候大禹。涂山氏的女子就做了一首歌,歌词是“等待君子啊”,这实际上是南方国风的音乐源头。周公和召公到这里采风,于是有了“周南”“召南”。

※原文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馀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于汉中。辛馀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穆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译文

周昭王亲自率领部队征讨楚国。辛馀靡长得高大又有力气,做了昭王的车右。回来的路上经过汉水,所乘的船坏了,周昭王和蔡公都坠落水中。辛馀靡救了周昭王渡过了河,又返回来救了蔡公。周公就把他封为西翟的侯王,就是长公。殷整甲把自己的住宅搬到西河,还思念原来的住处,开始做西方之音。长公继承这个音乐住在西山,秦穆公到这里采风,实际上,这就是秦国音乐的源头。

有娀氏有两个美丽的女儿,他为她们造了一个九重的高台,饮食时都有鼓乐相伴。帝命令燕子去看,燕子鸣叫声声。两个女儿喜欢它,争着捉了它,把它用玉筐盖住。一会儿打开来,发现燕子留下了两个蛋,就往北飞去了,再也没有回来。两个女儿就做了歌,叫作“燕燕往飞”,其实,这就是北方音乐的源头。

※原文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

※译文

大凡音乐,都是在人心中产生的。心里有所感应就表现在音乐上,音乐成于外却能教化人心。所以,听到那里的音乐就能知道那里的风俗,了解那里的风俗就能知道人们的志向,知道他们的志向就能知道他们的德行。国家的兴衰、人性的贤和不肖、君子和小人都能从音乐中表现出来,藏都藏不住。所以说:从音乐中可以考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土地贫瘠了,草本就不会兴盛;水被搅扰多了,鱼鳖就长不大;世事混乱了,礼节就烦琐,音乐就放荡。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桑间的音乐,这些都是混乱的国家所喜欢的,是无德之人喜欢的。散漫而无法纪、邪僻而轻佻、过度的音乐的出现,就是放荡之气、奸邪之心所产生的。这样的话,众多奸邪的事情就会发生。所以君子返回正道修养品德,修养品德之后再创作音乐,音乐由于和谐而顺畅。音乐和顺了,人民就都遵循道德了。

※读解

本篇详细地讲解了我国音乐的源头。夏后氏的《破斧歌》是东方音乐的源头;涂山氏之女的“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殷整甲思念故居的音乐就是西方音乐的开端;有娀氏两个可爱的女儿召唤燕子的“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文章的最后总结了音乐的产生原因,那就是人心。“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所以,根据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音乐,就能够知道这个地方人民的心声。

※事例

欧阳修谈论自然之声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才出众。他写的《秋声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谈论了音乐和自然、人事的关系。全文如下:

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而来,恐惧地侧耳倾听,心想:奇怪啊!初来时淅淅沥沥十分凄凉,忽然间奔腾澎湃非常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里翻滚,狂风暴雨突如其来。它碰在物体上,铮铮作响,发出如同金属的撞击声。又如奔袭敌阵的战士,衔枚急走,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走之声。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吧!”书童回来说:“月亮、星星晶莹洁白,银河横挂天边,四周寂静、人声杳然,奇怪的声音来自树间。”

我说:“啊,啊,好悲伤啊!这是秋声,为什么要来呢?要说那秋天所呈现的情状:其色忧郁,烟雾蒙蒙云气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洁日色新;其气凛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萧索,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叫。茂盛的青草在绿地上媲美,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惹人喜爱。但是草被秋风一拂,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吹,叶子就落。那股摧残树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节上属阴;又是象征用兵的,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之气,常常以肃杀作为核心。自然对于万物,是春天生长,秋天结果。因此秋天在音乐上属商声,商声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调;而所谓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伤,万物衰老就悲伤。夷,就是戮,万物过盛就杀戮。啊,草木无情,尚且按时凋零;人作为动物,乃是万物之灵,许多忧愁有感于心,许多事情劳其外形,心中有触动,定会动其神。何况还要忧虑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这就必然会使红彤彤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如同繁星。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胜?应该想想究竟谁是害我们的贼人,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关的秋声?”

书童没有回答,垂下头已经熟睡,只听得四周墙壁上虫声唧唧,好像因同情我而叹息。

制乐

※原文

欲观至乐,必于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故成汤之时,有谷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于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译文

要听最好的音乐,一定是在治理得最好的时代。国家治理得好,它的音乐就受到重视;国家治理得不好,它的音乐就不会受到重视;乱世之中,音乐就受到怠慢了。治理天下的人,即使关闭门窗、不出屋子,也会惊天动地。所以成汤的时候,有谷子生长在院子里,黄昏的时候出生,等到早上就有两手合围那样大了。吏官请求占卜弄清原因。成汤斥退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吉祥的东西是福气的先兆,看见吉祥的东西却做下不好的事情,福气就不会来。奇怪的东西是祸患的先兆,看见奇怪的东西却做好事,祸患就不会来。”于是早早上朝,很晚才下朝,关心群臣的疾苦,努力安抚百姓。三天之后,谷子就死亡了。所以,祸患潜伏在福气之中,福气隐藏在祸患之中。圣人的见识,一般人怎么能清楚地知道?

※原文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文王曰:“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后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译文

周文王建立国家八年,那年的六月,周文王病卧五天,发生了地震,而震动的范围没有超出周朝的国都。百官都请求说:“我听说发生地震,是由于君主的原因。现在君主您病了五天,发生地震,并且没有超出国都的范围,群臣都很恐惧,说‘请求把地震移走’。”周文王说:“怎么移走呢?”回答:“兴师动众,来增强国家的城墙,大概就可以移走了。”周文王说:“不可以。上天呈现异象,是惩罚有罪之人。我一定是犯错了,所以上天用这来惩罚我。兴师动众地修筑城墙,那是增加我的罪孽,不可以。”周文王说:“我请求改做大好事来移走它,大概就可以免于灾难了。”于是恭谨地用礼物和皮革来结交诸侯;对那些豪杰修正自己的言辞,增加钱物,以礼相待;赏赐群臣爵位、等级和田园。没过多长时间,周文王的病就好了。周文王即位八年发生地震,地震之后四十三年,周文王在位五十一年才去世。这就是周文王消除妖邪的结果。

※原文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译文

宋景公的时候,火星在心宿,宋景公害怕,召见子韦问道:“火星在心宿,是什么意思呢?”子韦说:“火星,那是上天的惩罚;心宿,那是宋国的分野。看来,祸患是应在您的身上。但是,可以将它转移到宰相的身上。”宋景公说:“宰相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迁祸到他身上,不吉祥。”子韦说:“可以把它转移到人民的身上。”宋景公说:“若是人民死了,我还当谁的君主?我宁可自己死了。”子韦说:“可以将它转移到年成。”宋景公说:“年成不好就会使人民饥饿,人民饥饿了一定会死人的。作为人民的君主却杀掉人民来保全自己,还有谁会把我当成君主?是我命数该绝,你不用再说了。”子韦转身走了几步,面向北连拜了两次说:“我来恭喜君主。上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低处的谈话。您有这最高道德的三句话,上天一定会恩赐您。今晚火星将从心宿移去三舍(即九十里),您将延寿二十一年。”宋景公说:“您是怎么知道的?”回答:“有三句好话,就会有三次恩赏,火星就会移走三舍。一舍历七个星宿,一个星宿就是一年,火星离开星宿三舍共历二十一星宿,所以我说您会延寿二十一年。我请求跪在您面前来等候。火星若是没有移走,我愿意被处死。”宋景公说:“可以。”这晚火星果然移开了三舍。

※读解

“欲观至乐,必于至治”,要想听到最好的音乐,一定是在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之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拥有最明智的君主和最贤能的大臣,所以就会有最好的音乐产生。那些将要灭亡的国家,君主昏聩,大臣不谋其事,没有贤能的人,怎么会有好的音乐呢?即使有音乐,那也一定是人民怀着巨大悲痛发出的哀叹。

在我国古代,非常相信天上的星象和地上的人事有莫大的关系,所以非常重视天象的变化。地震、彗星的出现,以及月食、日食都会得到重视,都被看作是上天对君主的启示。

※事例

墨子论“圣王不作音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音乐方面的主张主要是“非乐”,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有所不同。有人问墨子说:“先生曾经说过:‘圣王不作音乐。’以前的诸侯,治国太劳累了,就以听钟鼓之乐的方式进行休息;士大夫工作太累了,就以听竽瑟之乐的方式进行休息;农夫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也要借听瓦盆土缶之乐的方式休息。现在先生说‘圣王不作音乐’,这好比马套上车后就不再卸下,弓拉开后不再放松,这恐怕不是有血气的人所能做到的吧!”

墨子从容地回答:“以前尧舜只有茅草盖的屋子,所谓礼乐不过如此。后来汤把桀放逐了,统一天下,自立为王,事成功立,没有大的后患,于是就承袭先王之乐而自作新乐,取名为《大护》,又修《九招》之乐。周武王战胜殷朝,杀死纣王,统一天下,自立为王,没有了大的后患,于是袭先王之乐而自作新乐,取名为《驺虞》。周成王治理天下不如周武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不如成汤;成汤治理天下不如尧舜。所以音乐愈繁杂的国王,他的治绩就愈少。由此看来,音乐不是用来治理天下的。”

那人说:“先生说‘圣王不作音乐’,但以上这些就是音乐,怎么能说圣王不作音乐呢?”墨子说:“圣王的教令,凡是太盛的东西就减损它。饮食于人有利,若因饥饿而吃的就算是智慧,也就无所谓智慧了。现在圣王虽然有乐,但却很少,这也等于没有音乐。” +zjOBiCIxS2qD8KyK4GMhJPY663r4bn45+Vzeean/LUkF8XBeY4iEPhUNEoFnk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