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夏纪

劝学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译文

先代圣王的教化中,没有比孝顺更荣耀的了,没有比忠诚更显赫的了。忠诚和孝顺,是君主和父母都非常想得到的;显赫和荣耀,是每个大臣和儿子都想要得到的。然而君主和父母没有得到想要的,大臣和儿子没有得到自己希望的,这是由于不知道理义造成的。不知道理义,是由于没有学习。学习的人遇到的老师比较通达,自身又有才华,我没有听说这样的人不能成为圣人的。圣人所在的地方,就天下太平了。圣人站在右边,右边就显赫荣耀;圣人站在左边,左边就显赫荣耀,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敬老师就不应该计较他的高贵、低贱、富有、贫穷。如果这样,就能名声远扬,德行显耀了。所以,老师教育学生,不应该计较他的贵贱贫富,而应计较他的道义。这个人若是可以,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想要得到的都能得到,想要成功的都能成功,这是由于圣人出现了。圣人是由学习产生的。不学习而能成为杰出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尊敬老师才能听从老师说的话,才能明白道理。所以没有找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学生也不能被老师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使学生信服,看不起老师的人不听信老师。老师拿着不能使人信服、不能教化他人的学说,却勉强教化学生,想要道义得到实行、自身受到尊重,那不是相差太远了吗?学习的人处于不可教化、不听信老师的状态,而是自行其是,却要名声显赫、身体安逸,这简直就是揣着腐臭的东西却要闻到香味一样,进入水中却不愿意被水沾湿一样。

※原文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译文

大凡说教,就是使人心悦诚服,而不仅仅是说话。世上的说客,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只是说话。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只是说话,就好比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使他沉下去,好比救治病人却让他饮用毒草水一样。让世道更加混乱、让没有才能的君主更加疑惑,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身体力行地遵循道义。事理辨明,道义确立了,老师的地位才会尊贵,即使王公贵族也不能怠慢,上至天子,朝见时也不会惭愧。大凡遇到,就会合在一起,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和道义,来追求不必要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重自己,不是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实行道义,这样才会得到尊贵的地位。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译文

曾子说:“君子在路上行走,可以看出来谁是父亲健在的,谁是有老师教导的。那些没有父亲和老师的人,怎么能比得上啊!”这句话说的是对待老师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曾点派曾参办事,过了预期的时间没有到达,别人见曾点说:“莫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吧?”曾点说:“他即使遇到了什么事情,我还在世,他怎么敢先死?”孔子被困在匡地,颜渊落到了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在,我怎么敢死?”颜渊对待孔子,就像曾参对待父亲一样。古代的贤者啊,他们尊敬老师到这种地步,所以老师才会竭尽全力地教导他们。

※读解

学习是君子修身养性的第一要事,所以孔子在《论语》的开篇第一句就要求自己的弟子好好学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学,不可以已。”此篇也高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完全全听从书上的见解,那么还不如不知道书上见解的好。赵国的赵括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最终导致长平之战兵败、赵国几乎灭亡的灾难。

※事例

赵括纸上谈兵终大败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及。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兵法,赵奢即使难不倒他,也从不夸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性命攸关,而赵括说起来却不把它当一回事。赵国不用他当大将便罢了,否则让赵军吃败仗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行将出征之际,赵母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担此大任。赵王问道:“为什么?”

赵母说:“当年我侍奉他父亲,后来他身为大将时,亲自捧着饭碗去服侍的有十多人,所交的朋友有上百人。大王和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都赏给将士。而且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反观赵括,才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军政官员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钱绸缎,他全数拿回家里收存,而且每天忙于察看良田美宅,只要有合适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父子两人的心性迥异,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

赵王不听,说:“老人家,你不必多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母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请大王不要株连到我而治我的罪。”赵王同意了赵母的请求。

在长平之战中,纸上谈兵的战略不管用了,赵括穷急,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尊师

※原文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支,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译文

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大禹拜大成贽为师,商汤拜小臣为师,文王和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支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文种为师。这十个圣人和六个贤能的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地位没有皇帝尊贵,智力没有圣人聪明,却不想尊重老师,怎么会达到皇帝和圣人的功业呢?这就是五帝绝迹、三代不再现的原因。

※原文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釐。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译文

况且上天创造了人,并使人的耳朵能够听,若不学习,还不如聋子;使人的眼睛能够看见,若不学习,还不如瞎子;使人的嘴巴可以说话,若不学习,还不如哑巴;使人的心可以感知事物,若不学习,还不如癫狂。所以,大凡学习,不是能够增加什么,而是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毁坏,就叫作善于学习。子张是鲁国地位低下的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都跟随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市场上的经纪人,跟随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暴徒,被邻里指责,跟随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的大骗子,跟随禽滑釐学习。这六个人都是应该受到刑罚、砍头、遭人唾弃的。现在他们不仅仅被免于刑罚、砍头、遭人唾弃的下场,还成为天下的名望之人,最后寿终正寝,王公贵族都跟随他们并以礼相待,这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啊!

※原文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辩说,以论道,不苟辩,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译文

大凡学习,一定要致力增进学业,这样内心才不会有疑惑。要努力背诵,注意听老师讲解;愉快地看书,询问书中的真意;顺从耳目,不违背老师的意志;回去认真思考,寻求真谛;时常辩说,来讨论道理;不随便辩论,一定要合乎法则;有所收获的时候不要自夸,有错误的时候不要惭愧,一定要返回到本性上去。

※原文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译文

老师活着的时候就小心奉养,奉养老师的方式,以奉养心神为最好;老师死了就要恭敬地祭奠,祭奠的方式,以遵循四时的节令为最好。这是尊敬老师的方法。整治场圃,辛勤浇灌,种植树木;编制麻鞋,编织罗网,捆扎蒲草苇子;到田野中去,致力耕耘,种植五谷;到山林中去,到河水里去,捕捞鱼鳖,寻求鸟兽。这是尊敬老师的方法。仔细查看车马,谨慎驾车;在穿着方面,一定要轻暖;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干净整洁;调和五味,一定要甘美;一定要恭恭敬敬,和颜悦色,谨慎说话;行走要有节奏,一定要严肃。这也是尊敬老师的方法。

※原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译文

君子的学习,说话议论一定要引用老师的话来论说道理,听从老师的教诲必定尽力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却不尽力发扬光大,就叫作“背”;说话议论不引用老师的话,就叫作“叛”。背叛的人,英明的君主不会让他进入朝廷,君子不会与他交朋友。所以,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学习是求知的重要手段。最大的仁义,莫过于给别人利益,给人利益莫过于教育人;求知没有比成为君子更好的,成为君子莫过于学习。成为君子,作为儿子不用指使就会孝顺;作为大臣,不用命令就会忠诚;作为君主,不用强制就会天下安定,得势的时候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所以,子贡问孔子:“后世将会怎么称赞先生呢?”孔子说:“我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如果一定要称颂,就是喜爱学习而不满足,喜爱教育人而不厌倦,大概就是这些了吧!”天子进入太庙拜祭先祖,就与曾经是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着,从中可以看出他敬重学习和尊敬老师的程度了。

※读解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优良品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形成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学校的老师是学生终身的老师。老师对于学生来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而且是道德、品质的引路人,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就一定要挑选出认真、负责、有责任心的老师来教育。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胎教”,这都是重视教育的表现。

但是,现在对老师的尊重还远远不如古代的人。现在有的老师只是在上课的时候讲解课本的内容,等到一走出教室,就不在乎什么是教师该做的事情,什么是教师不该做的事,所以,这样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自身品德不高的老师,怎么会产生尊敬之情呢?看来,在这个方面我们还要向古代人学习啊!

※事例

韩愈愤世著《师说》

在唐朝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拜师,对老师不尊敬。韩愈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收了一位徒弟,还写了一篇《师说》,提出尊师重道的观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全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得到解决了。在我前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应该比我早,我跟他学习;在我后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远不如圣人,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这真糊涂。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会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停顿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读书不懂得怎样停顿的,一种情况是疑难问题不得解释的,有的不懂句读就从师学习,有的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音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把相互从师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这类人,一提到叫“老师”“学生”等称呼,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为何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屑与其为伍的,现在这些上层人物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巫医等人,岂不是很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过。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多少。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而已。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传统,因而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EbpAea9kPPC47RjbRCbAhd3prYLDjpxcVo9U3H1qWoj9UFduKvPbbssToeUNfLF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