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当敌人内部互相争斗、浑然无序时,我方应静观其内部发生变乱。敌人残暴凶恶,自相残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其自然,就能像《豫》卦中所说的那样,要有所得,就必须顺势而动,不能操之过急。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逐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当敌人残酷狠毒、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若直接进逼,必然遭到敌人拼命反击;若是退避得远远的,敌人必然内部自乱。古时候袁尚、袁熙二兄弟败逃辽东时还有几千骑兵。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离曹操遥远,并不臣服于曹操。后来曹操击败乌桓,有人建议曹操立刻乘胜去征服公孙康,并顺便擒住袁氏兄弟。然而曹操说:“叫公孙康自动杀掉袁尚、袁熙,把首级亲自送来吧!”到9月间,当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归还,公孙康果然杀了袁氏兄弟,并把他们的首级送上。众将领向曹操请教其中道理,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尚二兄弟,如果我从外部急追紧攻,他们必然会联合起来对付我;相反,如果我镇静地远远回避,他们必然会互相残杀,这种形势是客观必然的。”有人说,这是孙子兵书《火攻篇》所讲的道理。《孙子·火攻篇》,前面部分阐述火攻的方法,后面部分阐述用兵慎重的道理,这与“隔岸观火”的计谋恰好吻合。
“隔岸观火”意同“坐山观虎斗”,也就是敌人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不宜急于去逼迫他,否则对方就会反击。正确的做法是避得远远的,看着敌人自相残杀、自相削弱、自行瓦解。在这里“观”不是单纯消极地看,还要设计让“火”烧得更旺、更猛烈,甚至趁火打劫,从中捞取好处。
使用本计的正确方法就是要静观其变,随变而动。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及时出击。
另外,运用本计谋必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火”可观,即敌方内部发生混乱;二是要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必然会引“火”烧身。
“观火”的方式有多样,其主要的方式有:袖手旁观、静而暗观、退而远观、顺而动观。
在运用此计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不可急功近利,以免引火烧身。《孙子兵法》上有“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敌人在“火”旺盛的时候,切不可趋近取“栗”,免得引火烧身。应当“隔岸”观察“火”的动向,待到机会到来时,再采取行动,这样既保证了自身的安全又能取得成功。
(二)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在两虎相斗时,可以坐山静观,让它们互相撕咬,两败俱伤。趁此有利时机采取行动,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取得胜利。
当敌人运用隔岸观火之计时,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一)要以大局为重,做好内部团结。不考虑大的共同的利益,只是为了一点局部的、小集团的利益而同室操戈,这就等于把屠刀交到敌人手中,使亲者痛、仇者快。即使内部发生了矛盾,也应该及时反省,不可把矛盾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让敌人坐收渔翁之利。
(二)封锁内部矛盾。内部发生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不能把这些情报提供给敌人,使敌人有隙可乘。内部的问题要解决在内部,切不可到处宣扬。在敌人面前我们一定要表现出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气势来。
1966年1月,印度总理夏斯特里突然逝世。消息刚一传出,印度政坛各派便纷纷出马,试图角逐新总理的职位。
当时,争夺总理位置的有力竞争者为在国大党内最有资历的德赛和当时的代总理南达。在各派之中,英迪拉虽有其独特优势,但就其政治实力而言,却算不上强大。然而,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英迪拉决不袖手旁观。当夏斯特里的死讯凌晨3点传到首都时,英迪拉立即召集她的幕僚们商量对策。英迪拉表示了自己要参加这一角逐的决心,并且自信,只要运筹得当,问鼎完全有可能。然而强手如林,自己实力又有差距,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呢?在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之后,她决定不过早地投入角逐,等到政敌们两败俱伤、各方力量削弱时再予以出击。
主意已定,英迪拉表面上无意问津,跟谁都不争夺,而暗地里她却在观察形势的变化,并寻求支持。形势的发展果如英迪拉所料。德赛虽是党内元老,资历很深,在议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忠诚于他。然而他却不善于吸取教训,在夏斯特里死后,便以唯一的候选人自居,似乎总理之位非他莫属。
他骄横固执,不愿意跟别人分享权力,对在1964年选举中剥夺他的应得权利的那些人怀恨在心,丝毫没有宽恕之意。德赛的表现大伤人心,尤其伤害了党内辛迪加派的感情。辛迪加派在国大党及政府中势力十分强大,并且擅长于幕后操纵。德赛骄横冷漠的表现使得他们十分担忧,因为在1964年,他们是阻止德赛上台的魁首,如果德赛上台,他们的前途堪忧。因此,他们决心要阻止德赛上台。然而,他们自己却选不出能与德赛抗衡的候选人。至于南达,他想由代总理直接升为正式总理无可厚非。然而,他在尼赫鲁和夏斯特里的内阁中都是第二号人物,辛迪加派对他做了衡量,觉得他还不能击败德赛。
英迪拉所盼望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各派之争到了白热化程度,而且裂痕很深,难以弥合,这对英迪拉非常有利。由于她在一开始就采取了静观的策略,各派对她比较放心,她几乎没有受到攻击,在公众心中仍保留着完美的形象。看准时机,英迪拉决心马上出击。她像救世主一样来到辛迪加派面前,辛迪加派在她的极力争取之下,决定支持她参加竞选,因为她现在几乎成了唯一的完美候选人,她是尼赫鲁的女儿,闻名全国,任何地区或党内任何派系都对她没有特殊恶感。凡是那些由于德赛专横刻毒或思想保守而担心他来当政的人,也都认为联合起来拥戴英迪拉最好。英迪拉得到的支持日益增多,势力日益强大。她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把大多数党员都团结在自己周围。德赛的政敌中,那些既不愿支持南达,又不甘心支持恰范(另一位候选人),也不甘心支持辛迪加派的人,似乎颇愿意投英迪拉的票。国大党执政的十个邦的首席部长,经过辛迪加派的疏通,也都公开支持提名英迪拉。他们的联合声明实际上是暗示他们那几个邦选举出来的议员们都投英迪拉的票。南达看到十个邦的首席部长都支持英迪拉,知道自己败局已定,马上退出了竞选。只有德赛仍决心要与英迪拉一见高下。
德赛开始在竞争中对英迪拉进行谩骂和攻击,试图激起英迪拉应战,抓住她的破绽予以进攻。然而,英迪拉让他大失所望。她的态度仍如初始时那样谦逊有礼,其风度让公众更加满意。大选终于进行了。不出所料,英迪拉在526名党员投票中,共获得355票,而德赛仅得169票(2张废票)。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聚集在议会大厦外面,庆贺她全面获胜。
英迪拉成功之处在于她在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善于守拙,隔岸观火。同时,善于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周旋,在各方矛盾之中,寻求自己最大的利益。最后终于以弱胜强,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以“闪电战”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终于爆发!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个相当顽固的铁杆反共分子,他既憎恨纳粹,又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把共产主义视作洪水猛兽。从战争一开始,他就希望苏德之间能互相厮杀,最终两败俱伤,由他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丘吉尔强烈希望苏德尽快开战。但当时英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和现实敌人是德、意法西斯,其次是苏联。所以,丘吉尔在得悉德、意军队已经开始进攻苏联的确切消息后,如释重负,并于当天发表了一篇颇得世界舆论好评的支持俄国的声明。
7月12日,苏、英两国政府签订了对德战争采取共同行动的协定。然而,丘吉尔却迟迟不采取具体行动。
1941年和1942年是苏联红军和希特勒军队殊死相拼的两年。尽管在1942年苏联军队基本遏制住了希特勒的“闪电进攻”,但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承受着400多万装备精良的法西斯军队的进攻。为此,苏联红军元帅斯大林多次向英、美两国提出了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借以牵制法西斯军队,减轻苏联战场压力的方案。这个方案,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同意的,并派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前往伦敦同英方会谈,可丘吉尔却很搪塞,持消极态度,借口条件不成熟而故意拖延。
其实,丘吉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尽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来打击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正像希腊记者L.杰烈比在他的《丘吉尔秘密》一书中写的那样:“丘吉尔希望苏联在战争中流血牺牲,希望苏联在胜利时已完全筋疲力尽,无法在欧洲和世界起首要作用……丘吉尔企图通过战争削弱苏联,他希望俄国人孤立地同德国人斗,这样,不论战争的结局如何,双方都将财尽力竭。”
正因为有此想法,丘吉尔顽固地拒绝斯大林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
然而,正直、善良的英国人民却与丘吉尔的想法相反,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诚挚地履行对苏联的盟国义务。英国的进步党派和爱国人士积极要求英政府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无数次的游行和集会。
慑于国内外的双重压力,1942年7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单独进行了会谈,在丘吉尔的鼓动下,英、美决定1942年不在欧洲登陆,而是进入北非,让苏联继续同希特勒厮杀。同时,丘吉尔还通知本国的有关部门停止第二战场的准备工作,并必须做好准备,如果一旦苏军突破希特勒防线,我们(指英军)应当毫不迟延地溜进大陆。
丘吉尔就这样坐山观“虎”斗,又过了一年。
1943年开始,苏联的卫国战争已经度过最困难的阶段,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苏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世人关注的“三巨头”在德黑兰的苏联大使馆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即“德黑兰会议”。
这次会议尽管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但关于第二战场问题到最后还存有争执,丘吉尔权衡再三,最终才勉强同意于第二年五六月份实施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盟军庞大的部队终于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始了对德国的进攻。
从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盟军终于在诺曼底登陆,经过了漫长的两年,而这两年正是苏联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而此时丘吉尔却采取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消极策略,迟迟不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致使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中,2000多万苏联人死在了德、意法西斯军队的铁蹄之下!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这场举世瞩目的世界性体育大赛,不仅体育竞争异常激烈,各国大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在开赛之前也已进入白热化。
当确定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主办人尤伯罗斯就夸下海口:“我个人来承办这次奥运会,不要政府一分钱,而且还要净赚2亿美元。”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夸口,因为历届奥运会的承办还没有盈利的先例。面对众说纷纭,尤伯罗斯不动声色,显得信心十足。因为一个出色的举办奥运会盈利的周密计划早已在他心中孕育成熟。
尤伯罗斯的谋划是这样的:他首先派出大批人员到美国、日本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广泛调查那些有可能参加赞助奥运会的企业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有准备赞助奥运会的计划和策略。不久,各种情报汇集到了尤伯罗斯的办公桌上。
当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开始走向兴盛,想要一展身手的企业家,全都看重这次奥运会,都积极地报来了赞助申请,共有12000多家厂商。依照近两届对奥运会的赞助经验及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的教训——尽管有400多家赞助单位,但每个赞助单位平均出资仅为2000美元,非常少。目前,倘若根据原来的惯例,尤伯罗斯也只能收到5000万到1亿美元,离计划筹款数额还相差很远呢。
怎样使这些企业家多掏腰包呢?尤伯罗斯先在十多个有名的企业里散布同行业竞争计划和出资数额,挑起两家企业决一雌雄的态势。然后,尤伯罗斯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第23届奥运会的赞助单位仅限30个,多一个也不要,每个赞助企业至少出资400万美元,且同行业只选一家。有前面的离间铺垫,又有这个决定,各大厂商立刻行动起来,害怕自己被淘汰,都抢先登记,互争位子,这使得赞助费越抬越高,竞争日益激烈。因为如果哪家企业能成为赞助单位,其产品在同行业中就会遥遥领先。
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马上电告组委会,价码为500万美元,并表示若有必要还能再增加。美国的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公司也不甘落日本人之后,立刻商讨对策。通用公司表示,日本汽车大量倾销美国,这口恶气已在胸中积压了多年,这次在美国举办奥运会,再让日本汽车横冲直撞,招摇过市,那就把美国人的脸都丢尽了。几经竞争,通用汽车公司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出资900万美元,同时提供500辆轿车为大会服务而夺魁。另一场竞争是在饮料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展开的。可口可乐以1300万美元的巨额赞助获得成功。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享誉世界”的德国盖达电器公司以1000万美元战胜意大利的罗奇电器公司而登上赞助宝座。
总而言之,在这场本来就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尤伯罗斯先是巧妙地隔岸大把大把地烧起竞争之火,致使各厂商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进行一场大决战,然后尤伯罗斯再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如此一来,不仅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而且的确净赚了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