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唐代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而开创唐代辉煌历史的无疑是被历代所称颂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缔造者是一批有着远见卓识与开山破土之功的非凡人物,他们就是贞观年间的政要们。《贞观政要》这部书便记载了这些非凡人物的非凡举动。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其作者为吴兢。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他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器重。吴兢一生著述丰富,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唐书》100卷、《唐春秋》30卷、《唐史备阙记》10卷、《太宗勋史》1卷、《贞观政要》10卷、《中宗实录》20卷、《睿宗实录》5卷、《唐名臣奏》10卷;此外,他还参与《则天皇后实录》20卷的修订和《唐书》130卷的集体撰述工作。吴兢的史学风格为叙事简洁、秉笔直书。他因叙事简明、准确,被人称为“良史”。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而作的,全书10卷40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23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所讨论的问题,大臣们的诤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道德和治国思想;此外,书中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作为史书,《贞观政要》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以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的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通过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的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贞观政要》以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再现”了“贞观之治”的面貌和唐太宗君臣论政的风采。《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设置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来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正是因为此书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所以书稿完成之后便受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推崇。历代帝王都从中吸取经验,以期长治久安。

吴兢一生著述良多,流传至今的却只有一部《贞观政要》。这部书之所以能够经历1200多年流传下来,不仅是因为其带有传奇的色彩,而且是由于在千百年岁月的砥砺中,越发显示出它经久不衰的魅力。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此书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上自皇帝、下至普通人的推崇、重视乃至效法,可见它的历史分量是很重的。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人们从认识“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的关系中,仍然可以获得许多启示,这正是其至今依然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所在。本书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用现代的语言加以翻译,并在每篇结尾用解读的方式配以简短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WSCRJxxKT5u12DtIk2ThT9tMjNlhiX7vXF5oV38NnNo6PKFrGygXZ7PLbsLkkg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