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前是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弃留物品的?
即使是要丢的东西也分几种情况。例如,既有“已经完全坏掉了”“需要组合使用的物品少了一个部件”等物品自身丧失使用功能的情况,也有时是因为“设计样式过时”“用它的时机已经过去了”等。像那种丢弃理由明确的物品还算是简单的, 最难的是那些没有强烈丢弃愿望的物品 。正因如此,针对那些“总是不愿丢弃的物品”所产生的烦恼,坊间流传着许多用过渡计划来解决的方法,如“如果一整年都没用的物品就丢弃”“制作一个暂时放置此类物品的箱子,每隔半年检查一次”等等。
但话说回来,请各位明白, 当“如何选择要丢的东西”变成主题时,其实就大幅偏离整理的焦点了 。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整理的话,真的太危险了。
我曾经真的是一架“丢弃机器”。自从十五岁时,我读了《丢弃的艺术》这本书,顿悟了“应该丢弃”的道理之后,我对整理的研究就逐步升级,对它的好奇心越发浓厚。无论是兄弟姐妹的房间,还是学校公用的更衣室,只要一发现新的场所,我就会一个人偷偷地前去整理。脑袋里全都是整理的事,而且还有一股莫名的自信——不管是什么样的场所,自己都能整理。
当时我最关心的是“怎样丢弃”的问题。两年没穿的衣服,丢掉!买了一个新的就要丢掉一个旧的。如果一时拿不准的也先丢掉再说。我读遍各种整理书,按照书上提过的所有标准不断地丢东西,有时一个月竟能丢掉三十个垃圾袋的物品。不过, 不管我再怎么丢,家里或房间还是没有变整齐 。不仅如此,出于心理的压力我还会一口气买好多东西。于是,房间里的物品依然没有丝毫减少。
在家的时候,我劳心费神地寻找着那些“讨厌的家伙”。“还有没有可以丢的东西?”“还有没有多余的物品?”我心里不停地嘀咕着。一旦找到了那些似乎不用的物品,我就会大声叫道:“怎么会放在这个地方呀?”接着我就像充满仇恨似的抓住这些东西狠狠地扔进垃圾袋里。 因为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所以即使待在房间里我也感到很紧张,简直没有放松和喘息的机会 。
某天放学回家后,我一如往常地想要开始整理,当打开自己房间的门时,我发现里面依然是一片杂乱的景象。就在这一瞬间,我只觉得头脑里“嗡”的一下,好像有什么地方突然“短路”了一样。
我终于无奈地说:“我已经不想再整理了……”
在这三年间,我已经丢弃了许多无用的物品,可是房间里的状态依然使我感到难受。我沮丧地盘坐在房间的中央,双手抱在胸前,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我这样努力还是整理不好房间呢?谁能来教教我?”
其实,我并没有对谁说话,只是急不暇择地在心中这样绝望地叫道。
这时,我突然仿佛听到房间里响起了一个声音: “请再好好看看物品!”
“物品?我不是每天都紧盯不放地看着吗?”
我脑袋里一片空白,恍恍惚惚地嘟囔着,就势躺在房间的地板上昏睡了过去。
如果当时的我能够再聪明一点,那么在因整理而致的神经衰弱引起昏迷之前就能发现: 整理时只考虑“丢弃”是不行的,因为整理的本意不是选择“要丢的东西”,而是选择“要留下来的东西” 。
“请再好好看看物品!”当我醒来时,终于清楚地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以前我只把焦点放在“要丢的东西”上,光把矛头指向这些“障碍物”,而对那些真正值得重视的“留下来的东西”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选择物品的标准,我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碰触时有‘心动感’吗?”
把东西一个一个地拿在手里,留下令你心动的东西,丢掉不心动的东西 。这是判断时既简单又正确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这样摇头道:“什么?采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标准?”
我估计许多人光看文字无法明白其中的道理。
重点是,必须碰触到物品。例如,当打开衣柜看着挂在里面的衣服时,不能信口就说:“这些衣服都让人有心动感。”
“用手一件一件地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接触时会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反应 ,而且这种反应明显地因不同的衣服而异。如果心存疑虑,不妨亲自试一试。
“接触那个物品时,会心动吗?”这个标准是有依据的。
话说回来,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整理呢?归根到底,无论房间还是物品,若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幸福”而存在的话,就失去意义了。
因此, 在判断物品该留下还是丢掉时,当然应该以“拥有它是否幸福”“拥有它是否觉得心动”作为标准 。
穿着不令自己心动的衣服能感到幸福吗?
买了大量的书回来堆着都不读,让一点都不令人心动的书籍围绕着,真的感到幸福吗?
同样,拥有明知自己绝不会戴在身上的首饰,幸福的瞬间真的会来临吗?
答案应该是“不!”。
请想象一下只被心动的东西所围绕的场景吧,这才是你想拥有的理想人生,不是吗?
因此, 只留下令你怦然心动的东西,其他的,则毫不犹豫地全部丢掉 。
于是,从那一刻起, 以前的人生将重新启动,全新的人生由此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