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案例评析:联想分家

(一)案例描述

郭为在大学里学的是管理,可从事的却是IT这么一个高深的行业。自从联想一开创,郭为就作为第一批大学生,应聘进了联想。当时,联想也不过几十号人马,郭为就跟着“IT教父”柳传志开始闯江湖、跑码头了。

作为仅有的几个创业元老,郭为对联想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联想初创时,品牌还不够响亮,做的也是汉卡、代理PC之类的生意,但好在傍着中科院,也算是有个温饱。可温饱不够呀,几十号年轻人都想干事业,都想温饱之余还能有些余钱过过小康。为此,郭为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事情。

联想的汉卡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技术含量已经很高了,但是一直品牌不够响亮。刚好每年国家和中科院都要评比中国的科技创新奖,柳传志知道了,觉得是个好机会,吩咐下去:“一定要得奖,还要一等奖”。接命令的就是郭为,这可让郭为很为难了,因为当时中科院已经决定给联想汉卡颁发个二等奖,一等奖眼看着就要没戏了。看似不可能更改的事情,到了郭为这里可不一定,他硬是在中科院磨了几个月,终于将二等奖改成了一等奖,这在当时大大提升了联想品牌。

随着联想的成长,郭为像个救火队员一样,转战南北,帮助联想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按理说,郭为这样的丰功伟绩,柳传志应该指定他做接班人吧,其实却不是如此!

接下来说说杨元庆。杨元庆进入联想时,联想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在此时,联想开始决定建立自己的PC品牌。杨元庆作为一个暑期实习生进入联想,本想着干满两个月挣点钱就出国了,可进来后一发不可收拾。联想上下和柳传志都觉得杨元庆是个人才啊,刚来几个月就将PC的销售业绩提升了一大半,就这样,杨元庆在联想PC事业部“嗖”的一声就一飞冲天了。

杨元庆在联想的事业越做越大,郭为在联想的功绩也越积越深,终于有一天矛盾产生了。柳传志想退居二线,让年轻人来领导联想。可让谁接班呢?

柳传志想了很久,终于想了个方法。据他后来说,联想的业务发展是以人才为基准的,有相应的人才才会去开拓新的业务。也就是说,先看人,再看业务方向。为此,柳传志将联想分拆了,一半给了杨元庆;一半给了郭为。现如今,联想控股从两分天下,又变成了五分天下。

(二)案例点评

杨元庆和郭为虽说同为公司副总裁,可是过去几乎从来没有在一起工作过,在心理上互相竞争的感觉更多些,彼此都对合作毫无准备,现在总裁说要“试验半年”,两人嘴上答应,心里别扭,很快便意识到无法在一起工作,公司业务中固有的冲突也日渐严重。杨元庆一心只想把联想微机卖得更好,而郭为扛着一大堆“最佳代理”的牌子,一心只想做“代理”。这两人后来回忆当时的分歧,各自都有一番表白。

柳传志早就预感这两人合不来,现在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只好承认还是“一山不容二虎”。他看过太多的人事纠葛,知道这种情形下即使劝和也是徒劳,还会导致公司业务出现难堪的局面。他和董事会里的其他成员想来想去,最后得出结论:“这两人的摩擦是必然的,不是他们的品格太低——钩心斗角,而是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所以只好分开。”

因为人的问题而将一家公司分拆,这在中国商业史上罕有成例,西方大公司的老板们听了也会难以理解。两位“少帅”的不能合作与他们各自代表的公司业务的冲突交织在一起,成为后来联想分拆的真正原因。至于这两种因素孰轻孰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论。杨元庆认为是业务的因素多一些,郭为认为是人的因素多一些。朱立南则认为:“他们两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有困难,这是分拆的根本原因。”柳传志当时口口声声说,公司的分拆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就像不久前惠普公司成立安捷伦公司一样”。后来也承认那是说给股票市场听的,“实际的原因还是打算让杨元庆接班,又舍不得让郭为走,所以才要另外搭出一个舞台”。

综上所述,“联想分家”的原因主要源于创业机会选择与创业团队成员拟合不充分两个方面,创业团队拟合不充分的因素对创业成功的影响更大。对于创业成功而言,选择对的创业机会仅是给了创业行为一个好的起点,配置合理且经过充分拟合的创业团队,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保障。 +DC8ycpKoykOqRPyrpwDH9qemDFzoB4CMCF9neSe+HIhrPbb8zfVKXC4l9uwbxb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