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城镇关帝庙牌坊

襄汾县古城镇原来曾名古社、固城,在襄陵和汾城两县合并之前是汾城县北部的大镇,其实这里早在北周时期曾经就是太平县城的所在地,虽然后来县治迁到了汾城,这里依然是旧时的四大集镇之一。明清以来古城镇因为地处两县交接的交通要道上,曾经极度繁荣过,是南北客商来往和货物集散的枢纽之地,每月都有数次大集,届时周边各县之内众多乡镇村庄的人流货物便如潮水般汇聚而来,号称无所不有的“太平(县)小上海”“拉不完的新绛,填不满的古城”,足见其昔日的辉煌和当地人的自豪。

据《古城镇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泰岳帝庙记》中有:“……辚辚而络绎者,羁旅过也;阗阗而声闻者,市人语也……”。由于新绛、太平、平阳为主的商业资本集团形成,出现了平阳府亢家、太平四大家族等商业巨头,在其带动下,古城商业在清末到民初达到了鼎盛。民国时期,古城的商业更趋繁华,担负了太平县大约一半的税收。古城旧时商号很多,至今从一些碑记和账簿中仍能感受到彼时繁华气息,清代时本地商号有55家之多,外地在古城的商号有北京29家,山东东昌府20家。与外地商号的密切往来,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民国期间虽然全国连年军阀混战,但山西地区较少受到波及,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富庶繁荣,甚至到侵华日军占领古城前夕,镇上仍有商号七十余家。

上面说到的泰岳帝庙,俗称花庙,相传创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古城棉花、布行、估衣行逢会祭祀的场所,虽然叫泰岳帝庙,看起来是供奉东岳泰山大帝的,但实际上平常民众祷告所涉及的诸教神明基本都被汇聚其中了,堪称一座全神庙。昔日庙会炙烈的场面至今仍为老人们所称道,可惜时过境迁,规模宏大的庙宇早已灰飞烟灭,现在只遗留下一对清朝嘉庆年间的铸铁旗杆和一座木牌坊。也许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也许仅是被用来装点门面,花庙这两组遗物如今都被迁建到了东街,旗杆竖立在一个规模不小的集贸城大门前,好像是为商家撑场面的仪仗,牌坊被建在集贸城庭院的中央,无论怎样,倒是把这水泥楼房环绕的大院子点缀得有点与众不同的味道。

山西省襄汾县古城镇集贸城内关帝庙牌坊

这座牌坊修建在近米高的石台基上,为四柱三间的庑殿顶式木牌坊,整体造型敦厚稳健,飞檐向外向上高高挑出,檐下斗栱密集交错,是典型的清代繁缛风格。当心间正面镶嵌的匾额上书“汉夫子”三字,背面为“智仁勇”,可见牌坊原本是为关帝庙所设置,将扶保汉室的武圣人关羽同文圣人孔子并列尊称夫子,这是山西的许多关帝庙中所常见的称谓,也有直尊关羽为“山西夫子”者。虽然花庙已经不复存在,但从这座华丽的牌坊上还是可以领略些许当年庙宇宏大与奢华的气象,仅其建筑群中所包含的关帝庙就应该有相当的规模了,所以寻古久了,真是相当锻炼人的想象力。

古城镇北街村还有一座寿圣寺钟楼,地点就在镇医院里,但我前后院仔细寻找,却根本不见古建筑的影子。经向村中老乡打听,钟楼多年前就塌了,前几年把剩余的底座也清理掉了,啥都没剩下。

古城镇过往的繁华早已远去,今天仍然是一个面积巨大人口众多的地方,主街边也是店铺林立,白日里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我在北街两旁还看到了几处残存的老铺面,是古城旧日辉煌岁月最后的见证。 PV9jLRfx5b4EFFz2XZJkD6d/iJuewVnDZKCeGvZUeY5jPPZP43TWCNqTpoUwdJ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