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introduction
本节导读
初中正式接触美术,我对有艺术创造力的同学羡慕不已,同样的颜料他们就是能画出看得人觉得很不一样的作品来,树,仍然是绿色,太阳仍然是红色,并没有创造出新色彩或新构图,但就是不一样。
高中看闲书,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Gone with the Wind)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斯嘉丽的爱恨情仇。中国作家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20世纪30年代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一段华丽而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本质都是讲述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一去不返,女性自我的成长、命运的变迁。如同初中看画,此刻的我感受到文学的创造力,但打动我的书其实并没有讲出新故事。
创造力是什么?我也不清楚,我想,这是一个外来词,如同变通力、精进力是翻译过来的,但不论它是什么,它一定不仅仅是创造新东西,它一定还有其他内涵,同时也不妨碍各国人民向往它。党章总纲也说:要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由党章,我大胆推测:创造力,是使我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要因素。
工作后,因为有了中学时代的领悟,在创造力上,我从来不追求“不一样”,我也不要求自己和子女做“独一无二”的人,在我的理解中,创造力是打破常规,敢于冒险;是澄清问题、逻辑思考;是不断改进,是比别人更快解决问题。
大公鸡和小母鸡的故事
表妹的女同学小花一定要请我吃饭,这妹子咋啦?有新情况?见面才知,小花要升职了。
小花是毕业时求我润色简历结识的。今年毕业一年多了,做打杂出身,因吃苦耐劳,老板在年会上宣布即日起,调入人力资源部,任人事主管一职。这是好事啊,我为她高兴着呢,可妹子说:我什么都不会。
这句话怎么这么熟悉?我不得不停下刀叉,沉思起来。在我被称作“77老师”的各种群中,这句话不绝于耳,在工作中,也不少人年轻人这么跟我说。
“你听过大公鸡和小母鸡的故事吗?”我问道,小花扑闪扑闪大眼睛看着我不语,一身红衣衬得脸更白痴。我懂了,她并没听过。“大公鸡,就是我这样的职场老鸡,经验丰富,目标明确,你给个问题我,我就能想到解决方案,俗称目标导向型职场达人。”
“小母鸡,就是你这样的,没有目标,但好奇性甚重。有一天,咱们两只鸡都在栅栏里呢,有人在栅栏外撒了一大把米,咱们都想吃啊,于是目标导向型的我,伸长了脖子,企图啄到外面的米,努力,再努力,只要脖子伸得够长,就有希望。”
“而你呢,啥都不懂,不懂要伸长脖子,不懂要爪子掂地,你东转转,西晃晃,已经忘了外面有米这个事了,突然,栅栏的后面有条缝被你发现了,咦,外面是啥呢,出去瞅瞅,转个弯,发现地上的一摊米了。所以说呢,懂不懂没关系,你有强烈的好奇心,总能另辟蹊径。”
“你的明白?”我问小花。小花若有所思的样子,一脸明白样,我知道,她一定没明白,这么复杂转弯的故事,90后是不想去弄懂的。
餐桌上的话题就被转移到热剧《太子妃》上了,小花说:“剧组真是穷啊,大家都穷得没裤子穿。”
“那你知道,《太子妃升职记》的服装总设计师,跟你一样,才毕业一年吗?他去年才毕业,还不如你职场经历久呢。你觉得,他毕业一年,懂很多吗?不懂,不代表他不会设计啊,我就觉得剧里的服装时尚感满满的。”
小花眼睛一亮,我知道,她有好奇心了。以下,是我给她剖析的关于工作经验只有一年,什么都不懂的服装设计师如何成功挑起《太子妃》服装设计大梁的:
第一,他胆子大,不因为自己没经验就畏首畏尾;
第二,他听得懂老板的话,导演说要另类要时尚,他深刻领悟了导演指示,从各大秀场找创作元素;
第三,他审时度势,8月拍的剧,不穿裤子多凉快,受到演员好评,让演员舒服了,才能更好表现,在很多剧里,服装只起到装饰效果,而他能把服装融入到演员喜好中;
第四,他会抓重点,拍戏赶时间是重点,精雕细琢就不是重点了;
第五,他谦虚,网友说服装简陋,他就坦荡荡承认简陋,因为时间赶。
第六,综上所述,他的设计得到高层认可,并始终保持与高层的密切沟通,以免走偏,同时,他也得到演员认可,舒服才是真的好,再次,充满了个性化的设计,太医帽子上的香奈儿,你以为仅仅是香奈儿的标吗?那是服装设计师的个人意识在作品上的体现。
这几点,在工作中,同样适用。不懂?什么都不会?那就对了,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领域,找到属于你的正解。人生的烦恼大多数都没有正解,面对这些苦恼,你必须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实际上,很多问题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小花,再给姐姐点份榴莲比萨。”
工作跟榴莲一样,闻起来粑粑味,你去尝试了,才发现并没有那么难吃,也许还很美味,也许你从此还乐此不疲了。当然,它极有可能就是粑粑,人在江湖,吃屎难免,怕吃到而不去学会分辨恐怕会错过美味无数吧。
小花给我点了榴莲味比萨后,又扑闪扑闪着大眼睛问:“77姐,那你说,明天我上岗了,我要做什么?以前的同事变成了下属,我要怎么跟她打招呼?还有,我不知道老板给没给我长点钱,这个可以问吗?”
小花所在的公司情况我还是蛮了解的,小型销售公司,不到100个人。一个老板管业务,一个副总管内务,没有人事经理,副总直管人事,人事两个人,小花和另外一个姑娘叫小咪咪。为啥我这么清楚呢?小花是个爱碎碎念的姑娘,每次见到她,她都有无穷的问题要问。
为什么他们家公司工资是财务做而不是给人事做呢?为什么不给她招个经理好带带她呢?为什么副总什么都不懂还管人事呢?为什么小咪咪每次办社保都要她帮着去找副总盖章,自己的事不自己做?在她的碎碎念中,我对他们公司的了解比自己公司还深刻了。
我问小花:“你知道你是怎么当上主管的吗?”小花晃脑袋,一头长发跟着摇曳,快甩到我的比萨上了。
“一种可能,老板直接看上你了,委任了你,绕过了副总,副总现在正在不开心呢……”听我这么说,小花一口水差点喷出来,她还要在副总手下混,被钦点了,就是得罪副总了,小姑娘心思还是很敏锐的。“一种可能,是副总向老板推荐了你……”小花一口水终于咽下了,埋怨我:“你怎么说话还大喘气啊,吓死宝宝了。”
“那你觉得是哪一种可能呢?”我问小花。小花哼哼哈哈说不出来,觉得都有可能。
“现在,你就跟副总打给感谢电话,谢谢他推荐了你,你能升职这和他的一路帮助分不开,你一定会继续好好工作,还请副总不吝赐教。”
我接着说:“不论是不是他推荐的,你都表了忠心,即使不是他推荐,也买他的人情,愿意还他的人情,如果他说其实是老板看中你,你就说,那也和您平时在老板面前替我担待分不开;如果他说不用客气,是他推荐你的,你继续谢谢,也问问,哪里不足需要指导,明天当面再请教。”
"77姐,你给我写下来,我记不住这么多话……”小花不好意思地拿出小本本。随身带本本的习惯,大约是我愿意和她说这么多的原因吧,谦虚好学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人的欲望决定他说话的方式,听听副总如何说,就知道他在想什么:毁你还是爱你!去打电话吧,皮卡丘!
学专业,不需要死磕
正等着榴莲比萨上桌呢,小花吭哧吭哧从包里掏出一本书,上面写这几个大字《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妹妹,你和我吃个饭还看书啊?虽然我觉得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是学霸的好习惯,但是,咱们都不是学霸,聊个天不好吗?”
“不是的,77姐,这本书,我买了半年了,你看,到现在才看到第三页,我就想问问,这么枯燥的书,我要怎么能在半年内看完呢?”
我接过书,封面半新不旧了,可见在包包里被蹂躏了多日,每天带出带进,可就是没翻开过,一小半还有被打湿过的痕迹。
“这湿印子,你别告诉我是你枕着睡觉的口水,我嫌弃。”小花说:“哪能呢,我口水没绿篱多,这是吃早餐想看书来着,不小心洒上去的牛奶,你闻闻,是奶香味儿。”牛奶我也嫌弃,我心里默念。
既然小花诚心请教如何半年内看完一本专业书,我也开始掏包包,掏出一个笔袋:“小花,你仔细看好了,我现在是刘谦,给你变个魔术。”
我从笔袋里拿出一沓小贴纸,花花绿绿的,这是从朋友的女儿那里顺的,“你看,该书共6章,我们用醒目的蓝色标签纸竖着贴,做分页;第一章共4小节,我们用柔和的黄色标签纸横着贴,做分页,以此类推,现在我们有了21个黄色小节,一节少的几页,多的也才十几页,每天看一段黄的。”
“你看看,下一个黄色标签马上就会翻到了,这样你就不会觉得一本书有多难看完。”
“一本书才几十块钱,你还可以只撕下当天要看的页数随身带,而不是背着一本书,累是次要的,主要是每次从包包里掏出来、翻开,就要1~2分钟,这个时间你能看1~2页书了。”
小花深深沉浸在贴少女系标签纸的快乐中,边贴边应声:“真的哦,这样一贴,觉得一次也就看那么一点,好像不难。我懂了,跟跑马拉松一样,分小段设立里程碑。”
我又问:“小花,你认识我一年了,见过我穿裙子吗?”小花晃脑袋。“为啥我一年四季不穿裙子穿裤子,是我腿不够长吗?”
“当然不是,因为裤子有兜,顺手就能从兜里掏出个手机看看,掏出个小本子记事,省了从包包里掏的时间,一天掏10次,也是20分钟、半小时呢。”
从裤兜里掏出一只双色荧光笔:“你看,这也是个法器,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分了4节,企业组织结构图的绘制、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你顺手用黄色的荧光笔涂上,你就知道这一章的结构了,其中的小单元你也同样可以这样画出结构。”
“看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理解不了的,不要死磕,你用蓝色的荧光笔做关键词的标记,等一章读完,回头看看蓝色部分能理解了吗?不能,不要死磕,等一本书看完,再回头看蓝色部分。这支笔的神奇在于,你看书的过程中,就在舍弃,几百页书,这么舍弃下来,有记号的就是你该重点理解的。”
有时候,第一次接触一个知识类别,一本书大部分都是你不懂的,每一个小节你都死磕、想弄明白,只会让自己疲倦,从此心生恐惧,一旦你怕了,就更看不进去了,这个时候,让你的身体带动脑子,通过动手,比如贴贴标签纸啦,画个彩色线啦,写上一句话点评啦,让脑子不断有新的输入物,受刺激了,也就活跃了。第一遍一定是泛读,通篇泛读下来,有了一定知识结构和概念的积累,也许回头去理解一个问题就好理解了。
穿裤子的好处在于,能随时掏出一页书去读,让阅读变成随心而至,跟掏手机一样顺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但吃饭的时候,忘掉你的裤子兜,好好吃饭。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小花顺利当上了小主管,虽然只有一个下属,虽然上头也没有经理,副总直管,但她就是主管了。
小花致电:“77姐呀,要过年了,都下雪了,好冷好冷的,副总还让我招人,说一天至少约到三个来面试,你说,他是不是变态?”
“他是变态,我也是。亲爱的小花,我们不能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我们要今天做明天、后天的事。大雪天还愿意来面试的,来一个准入职,就算没来,至少开年他记得你,你再打次电话试试,约来的可能性比较大。每年的除夕是我的面试高峰期,你信吗?
“好多北上广只有除夕才能回老家,这个时候顺便到公司坐一坐,彼此初步接触,有合适的机会,一拍即合。而除夕夜的邀约我是什么时候做的呢?中秋前。”
小花又说:“可我约不来人,简历都刷灰了,每天都没有更新的,让我大变活人吗?”
“请问小花,你认识才华吗?她也这个行业的HR,问问她有没有离职回家的,或准备回老家发展的员工;你认识杜杜吗?她也是这个行业的HR,你问问她上一家公司的同事还有联系吗?你认识77吗,77家公司正裁员,好多人苦坐家中;你们家跳槽的产品经理在新公司还开心吗,有身边的人想换工作吗?你认识蛋蛋吗?她家的前招聘经理的新公司据说垮了(说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有够八卦,别人家,前招聘经理,新公司,我都能知道)……消息放出去,多多少少总有些反馈回来。朋友,是最好用的招聘利器,你能帮人找到工作,大善事也。”
小花说她试试去,这点挺好的,勇于尝试。
今天做明天的事,未雨就绸缪,这就是预见性,这就是战略思维,多难呢?一点都不难吧。战略不是喊口号,不是一句空话,战略是有清晰的、明确的、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且,有行动目标(比如一天约到三个人)!在行动中不断追求、不断选择、不断取舍。
亲爱的小花,想想你的(你们公司的)使命是什么,你的(你们公司的)定位是什么,你的(你们公司的)优势又是什么,就能吸引合适的人来,找对象和招聘理同。
《太子妃升职记》已经下架了,只能回忆下我们的梅长苏哥哥,他是怎么做筹谋的?“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这句江湖传言谁传出来的?梅长苏之闺蜜琅琊阁少阁主;梅长苏怎么进京的呢?朋友萧景睿带进京的;有困难谁帮他?蒙挚、言侯、霓凰郡主。
“筹谋”这个词听起来太高级,其实无非就是筹划筹划,找找朋友,想想办法。一天约来3个,10天也能累积30个,这30个再帮你推荐30个,60个人中总有6个是合适的吧,即使大雪天,即使你不懂战略,不会筹谋,10天也能招到6个人。如果你上个月做了这个事,现在就有6个人在手,如果你现在做了这个事,开年就有6个人在手。
梅长苏哥哥神机妙算、步步为营、意志坚定、永不妥协、执着隐忍、神秘莫测,你看,你就差个神秘莫测了。你和梅长苏的筹谋比,一点都不差。
三分钟掌握逻辑思维
微信群里海燕问:如何提高语言组织、准确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问得真好,语言的表达一定是思维的表达,说不好,不是不会说,是没想好。我是一个语言表达不怎么样的人。
群里的大师兄怒吼:77,你这是说啥腻,你算语言表达不好的人吗?还给别人活路吗?
真的,我真的是,我文字功力并不深厚,让你们觉得语言能力不错,不是因为语文,是因为我初中数学还可以。
下面以上一节《不徐不疾,有如走路的速度》写作思路为例:
是一位朋友的提问,他问:工作两年,都是事务性工作,没有当年的激情了,怎么自我激励?
刚收到这个提问,是周五,下班回到家就刷刷开写:自我激励有哪些方法,但并没有回复他,总觉得哪里不对,暂时放了放。第二天,周六,休息日,突然就想通了,于是列了一个表,写出《不徐不疾,有如走路的速度》。
我问你啊,你知道我解题步骤为什么是这样吗?正常情况下,不应该5是1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老师都是这么教的。但我看电影发现,大家都把最重要的悬念放在最后,我就把看电影学到的方法参考用上了。
为什么文章问的是如何自我激励,而我偏不说激励呢?是我想从同质中闪亮一下吗?当然不是,有时候,问问题的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问题,跟你去看病一样,你跟医生说你感冒了,开药吧。医生一定不听你的,而是问你有哪些症状,从而判断你是什么病。你看,从看病这件事上,我也能学思考的逻辑。
也有人推荐海燕每天做一道逻辑题,做逻辑题能提高逻辑思维,但还是不能解决语言表达问题,而用初中数学功底,好像又能解决逻辑又能解决语言表达,当然,以上只是一种解题法。我承认,我看了那段视频《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广告最终表达的,我理解,不是剩女不要怕,不是独生不可怕,不是被亲情绑架,这些视角都太小,它说了一个大题目:女性,独立,改变命运。
独立,先从有女性独特的思维模式开始吧!
是什么让前台成为HR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前台成为HR?是什么特别原因,使得优秀的HR能调动企业一切力量?能带动绝大多数员工?又是什么让一个普通HR能经常写出干货?(此处在说我)
印度裔导演塔西姆·辛说过:他30秒的广告作品,是过去所有生活的结晶——喝过的每一口酒、品过的每一杯咖啡、吃过的每一餐美食、看过的每一本书、坐过的每一把椅子、谈过的每一次恋爱、眼里看到过的美丽女子和风景、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优秀HR其实也一样,你处理事情的方法,不仅仅来源于专业技巧,而是你所有生活的结晶——你看过的书,爱过的人,唱过的歌,自我的训练,成就了现在的你。
所以,结论一:HR,是一种语言,可以训练。
我们去做一件事,我们也去反思,如同演奏家除了用手,也会用耳朵听,反思,往往是我们忘记去做的,HR的训练其实蛮简单;去看或听+练习+反思。
去看或听+练习+反思,这就是逻辑,所以,结论二:HR需要逻辑。
在工作中什么时候不需要逻辑思维呢?
我们总觉得好像在所有的交流中都需要有逻辑性,并不!在别人向你倾诉烦恼时,在讨论中提出想法时,或者是在交换信息时,并不一定需要逻辑性。你在和别人聊自己的烦恼时,听到的都是大道理,心里肯定不好受吧?另外,在讨论中提出想法时,用发散性思维反而能提出好想法。在交换消息时,不用逻辑性语言会更亲切。
什么时候一定要逻辑性语言呢?在需要得出“结论”的时候。想要说话有逻辑,就必须有结论。无论传达什么信息,都是为了让对方知道“结论是什么”。
孙孙汇报:77,财务说原本明天发工资的钱不够。猜猜看,她想表达的结论是什么?可能是:
1."77,你能和我一起去财务那里协调下吗?”
2.也可能是:“我马上发员工通知。”
3.还可以理解为是:“77,麻烦你去找财务或老板交涉一下。”
4.或者“我现在马上去财务或老板进行交涉”。
不说出结论而让对方去思考,说的人会太简单,但是对方理解的并不一定如你所想。于是误会丛生。
所以,结论三:简单逻辑训练,从有结论、有理由、结论和理由有联系开始。
犹记得去年夏天,编辑宋文先生说,看到你的头像一个大红围巾就热,去,去给我换了。换了一身黑,挺职业的,宋先生却说,还热。今年秋天,不等宋先生催,我自觉换了专栏头像,这,也是逻辑。
很多很多人,是这么说的:姐姐,我工作一年多了,除了招聘,感觉自己什么也不会,招聘也做得不专业;77,我工作三年了,也考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可我还是不能有你那样的创意,关于工作,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大白兔姐姐,我工作五年了,还是专员,不知道怎么提升自己……
工作,如果只是拿时间换钱,那真的不要做人力资源管理,穷啊。每当小元问我年薪,我都羞于回答,也算大城市,也算高管,也许不如小元公司的销售经理拿得多。中餐在一个荤菜还是两个荤菜中纠结,什么时候才能毫无顾忌地点三个荤菜啊!
但如果你把人力资源管理当创造性的工作,在其中充分发掘你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不要仅仅想着天天有肉吃,则有趣、好玩得多,且在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强非常多,不再担心找不到工作,而是随着个人品牌的树立,工作开始来找你。
事实上呢,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你不是万事通也没有关系,你知识不足够丰富也没有关系,你是零蛋都可以。
重要的,是保持期待。即使你现在是什么位置,不代表你永远是这个位置,而,为了未来,你必须时刻准备缝合零蛋。
缝合零蛋技术一秒钟揭秘
1.孩子一样,对事务保持兴趣。
2.立刻采取行动,不要等。
3.收集、分析掌握的信息,整理出属于个人的想法。
4.在此经验上,逐步形成逻辑思考的习惯。
缝合零蛋技术行动指南
1.现在你手边有什么活在做?想想有没有其他完成的方式,想想按常规完成,能不能从绿皮车提速到高铁?中间要采取什么技术?
2.这件活完成后,有没有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和以前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次会这样?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或者觉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提升自己的时候,试试从手边的活开始,你去投入了,去钻研了,舍得下力气了,会发现更多的门窗打开了,零蛋,就是这么在前面加1变成10的。
我,不爱旅行,因为,好累哦。Travel源自法语,原意“辛劳的”。看来,古时候的人们本来就认为,旅行当然伴随着辛劳和困难,换句话说,没有辛劳和困难,就欠缺了旅行或冒险的本质。
我,开始改变我的观点,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冒险或旅行中必然会遭遇的挑战。如果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人的思考就会陷入陈规旧套。
第一阶段:轻冒险
1.稍微改变一下平时的路,即使只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候却能有令人惊喜的新发现。
2.挑战未知的食物。
3.活动身体,激发五感。
4.习惯性“惊讶”,小小的惊讶也能带来惊喜,成为打破常规的契机,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制造惊讶或惊喜也能发挥自己创造力。
第二阶段:轻冒险
发现自我效能高的群体,并融入其中。
是什么让有些人能够走出失败、并最终获得成功,而有些人却在挫折面前认了输?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一些人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自我效能”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是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引自网络)
我们HR喜欢用自我效能这个词,也喜欢观察自我效能高的团队,他们长这个样子: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或是公司,必定都有气氛愉快、思考积极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涌现出精力与干劲。他们开放,来者不拒;大声交谈,笑声不绝;想法积极,面对未来有明确的愿景;精力充沛,有行动力;不说别人的坏话或抱怨。
如何融入?
1.时常到处走动,观察周遭的环境。
一个人坐在桌前沉思苦想,绝对无法找到正面积极的群体,不要局限自己所属的领域,要积极尝试参与自己有兴趣的领域。
2.刚置身于群体,不需要勉强参与对话,只是待在那个场合即可,仅仅是共有那个环境,也能逐渐熟悉与融入。
3.不与他人比较,维持自我风格,自然地表现自己就好。
4.发现共同话题、工作内容、研究主题、嗜好等等。
冒险,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是一种实验,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心态,就能够在每天的生活中,拥有新的发现和体验,进而在读书或者工作上,刺激出必要的思考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