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你自我的真实,并且它必须像日夜更替一样,你不能对任何人弄虚作假。
——《哈姆雷特》
introduction
本节导读
一直觉得认清自己很重要,类似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才知道要去哪里、怎么去。原以为这是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活到一把年纪,看MBA教材,第一章赫然写着:开发自我意识。原来,大学老师没教的、以为不需要懂的,再多读点书就发现:你要成为什么人,你得先知道你是什么人,在你审视你的价值观、你的情商、你的认知风格时,你开始顿悟、开始成长。
当你明确了自己是谁,换不换工作,换什么样的工作,换不换伴侣,换什么样的伴侣,如何在职场胜出,都不再是难题,变成顺理成章自动匹配答案的“人工智能”。
成年人职场成功的方法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人能泡到领导,或者被领导泡到,这种做法最高效,我十分仰慕,但其中有缺陷——逃避了成长过程。当然,心机如我也想快速晋升,但我只想踏踏实实、通过正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自我成长。
但,我的踏踏实实和多数人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刷又不同,因为我刷不到最后就退休了。
我的方法是对这个脚踏实地过程的优化:找高频、核心、有价值的难题去解题。以下小节涵盖职场人最容易遇到的个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请自行搜索,网络如此发达,讲“是什么”“为什么”我觉得有浪费你钱的嫌疑,我只讲述“怎么做”。
我懂你此刻的想法:亲爱的作者,您是管理界老人了,经验何其丰富、老辣,最好这本书是一个疑难问题库,你给我列出一个个标准答案,我直接抄过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书了。
我也想啊,但不能够啊,不是我写不出标准答案,是管理的世界并没有标准答案,公司、地域、大环境、你的个性等等,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影响到解题过程和最终结果,我只能给你一本参考书!
参考书的错误用法:1.买来翻看下,就扔一边去了,建议您好歹把目录翻完,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能知道在哪里找解题思路。2.买来拿来做题,你是嫌时间太充裕吗?这本参考书有非常详细的解题过程,但不是给你刷题用的,还是那句话,管理问题无穷尽,刷不完。
那参考书怎么用?一看目录,熟悉脉络;二看章的提要、节的提要;三看参考书的题目,此处的题目指案例、故事的意思,理解其大意。
照这个用法,你可以熟悉参考书的脉络甚至细节,根据你不懂的题目,迅速找到参考书上面同类型的甚至是相同的案例,去参考其详细的解题思路。并不是更快速地找到答案,而是通过案例索引找到相对应的解题过程,获得属于寻找你自己的思路的参考。
当我们遇到一个职场难题,忽然一闪,“咦,这个题目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就是本书的作用——参考书的用法在于“参考”。
你追逐的,你错过的
2017年2月14日,我和他一起看《爱乐之城(La La Land)》,他在深圳,我在武汉。他说:很好哭的一部片子。我说:我们这里除了我,大家都在笑,我只好偷偷哭。我哭的,不是电影所表述的梦想和爱情,当然,追梦很值得哭,爱情也很值得哭,但人生的莫名其妙、没有逻辑和必然更值得我哭。
如同我们的职业选择,总是莫名其妙地开始。女主一心要当演员,不过源自她童年家对面是图书馆,图书馆里有电影角,从小看了很多老电影,家里有长辈做过演员……
我们当上HR,往往不是心怀大梦想、不是梳理过自己的优劣势、不是评估过社会最具价值的职业,也就是这么莫名其妙去逐梦的,也许因为不懂填专业、也许因为看过一本HR的书、一个偶遇过的人、一部电影、一个校招海报、家里一个长辈……
我们都是在没有职业规划的时候,开始了我们的职业,和我们生命的起源一样,充满了随机性。
华为清退34+,不管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但这样的事,绝对有可能真的发生!不仅仅是技术人员会遇到,我们都有机会遇到,跟我们职业选择的随机性相反,职业生涯中的“清退”有其必然性。
是,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钢铁丛林里,我们要有饭吃,都要一路奔跑,34+?你的价值等于年轻人或机器,你的人力成本又超过,或者被人取代,或者被机器取代。
或者,有些人,甚至我看到的大多数言论,是指责34+们:你们没有及时训练与时俱进的能力,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没有在35岁前从16级升到18级,没有,没有保持斗志……或者苦口婆心建议20+们,还不赶快学习,增加核心竞争力?
我,并不这么认为,自然领域的优胜劣汰,用在人身上何其可怕,白痴也许在另一个领域是天才。和34+无关,和清退无关,和职业规划无关,我们只是到了一个又一个岔路口。
活着,真的是一件蛮心酸、蛮艰辛的长途旅行。终其一生,可能我们就在饭碗中游走,但,活下去的欲望,何尝不是倒逼我们去完全绽放生命无限可能的最伟大的力量?
不久前跟一个朋友说,我能坚持到现在,不是因为我的学历好,不是因为我的资历好,不是因为我够专业,不是因为我职业规划做得好。仅仅是因为我有足够顽强的生命力,我要绽放生命更多的可能。而这样的生命力,不是专业书给的,不是各种技能学习给的,是从小看过的文学、艺术作品给的。
每个人一定都有他的价值,如果你只是做一份工,比如华为的工程维护人员,你在消耗你的价值,如果,其间你有补充的价值进来,就是增加你的价值。
当遇到“人生转场”,算一算你的剩余价值,只要是剩余价值多了的人,转场一定是华丽的。少了的,会有点难渡过,但,也不是不能过,补充价值存量就好。
我的价值进项,是文学、艺术。你的价值账簿上,进项是什么?出项又是什么?我不知道,每个人应该都不一样吧。
我不认为,有价值的事,只是和职场竞争力有关的事。只要你投入过,爱过的事,同样有价值,同样会存入你的价值账簿。换句高大上的说辞:你建立了多维竞争力。
我愿意把这样的职业危机称为“人生转场”,外界力量强势插入,倒逼我们去寻找更好的生活,或者,至少是要给自己内心那个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一个作用力。
跳槽问卷
来自很多人的提问:作为职场新人,公司并没有新人培训且长期被指挥做无价值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多久跳槽比较合适?
我的第一份工作做了一年,找到机会立马跳了,当时只有一个目标:混一年工作经验就不再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再需要挤人才市场!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实在是够了!
第二份工作的老大说:在外企,能待一年半的人很少。当时很崇拜他,他说得都对!一直用这个标准当职场新人换工作的标准,虽然也不知道这个标准怎么来的。
职场新人跳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我也说不好,应该无公式、无标准,全凭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吧。对自己的了解,不是一个容易的话题,比你大一轮可能还转弯的77同志,仍在孜孜不倦探究自己。
下面呢,大白兔77专门为有这样疑惑的朋友们,设计了一套问卷,请在晨间无力掀被时、午夜辗转反侧时、暖阳高照时、雾霾阴郁时等一切你觉得可以的时候,去苦苦自问自答。
一、你想要什么?
经历?资历?成长?扩大圈子?扩大圈子找男友?活下来?
建议你问自己这个问题,写10个,记得哦,一定要10个理由,然后排序,选取排在前面的三个。
不要笑例子中的“找男友”项,有心机的适婚青年,去到他们理想对象所在的圈子工作,也是比较一箭双雕的好想法。换句高大上的说辞:思考问题的维度尽可能广一点。
二、你想要的,现在的公司能给予吗?
这个问题不要轻易回答,而是要找到第一个问题“前三甲”答案和第二个问题之间更多的路径,此刻,可以想想这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
举例,你最想要的前三甲是:资历、成长、找男友。继续问自己:我想要的资历是什么呢?名企?某个行业?从业资历?我希望5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公司能帮我一把吗?通过什么形式帮呢?前三甲都这么问问,你猜,你能得到什么答案?
三、如果要换,我希望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尽量具体到工作地点、行业、职位、公司性质等等,如同我们在招聘的时候为候选人画像,此刻,你要为你理想的工作精准定位。
你不一定有运气找到一家如此符合你理想的公司,但你至少清晰地知道,你喜欢的是什么样的公司。这一点,跟谈恋爱类似,你要有理想对象的画像,但遇到非理想型,如当时有感觉,也要牢牢抓住,不要死磕你的标准。
四、如果要进这样一家理想中的公司,我的差距在哪里?如果一步到位有难度,有没有可能分成几步走呢?
找差距的方法也蛮简单的:
第一步:搜你理想公司、理想职位的JD(职业描述);研究JD所列举的要求的具体含义。
第二步:利用你的职务之便,多找几份符合你理想公司、理想职位的简历。我们HR真没什么职务之便,就搜简历、下简历那点小权限,还不赶紧用?如果你不是HR,不妨多交几个前公司HR的朋友,这个时候他们会帮到你。
第三步:为什么你会觉得这些简历是匹配的?你能学到什么?还缺什么?怎么去改善?
以上,问卷结束,答案自显。
具体到你的公司:
1.并没有新人培训;
2.长期被指挥做无价值的工作。我的解题思路: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一句名言:实操即最好的培训、工作上一切的机会都是培训、职场自我培训占主导。关于第二个问题,不知道你看不看韩剧,我看。韩剧中“前辈”“后辈”的称谓告诉我:职场需要必要的礼仪、跑腿是很好的人际关系黏合剂。再者,每天30分钟跑腿,对你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巨大到哪种地步?何况,应该没有30分钟,就当休息颈椎也是极好的。
当你怀揣问卷上的答案时,打开水这样的事,绝对不再是值得一提的烦恼。如果回答完问卷,它依旧顽固盘踞脑海,那么,建议你在被指挥前就花5分钟干掉。有朝一日,你有了指挥你的那个姐姐的江湖段位,不要学她就好。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走到尽头,你什么都带不走,如果你能经历更多,让你有限的时间更鲜活、更浓郁,亦或即使平淡日常,也能比他人感受更多,是不是更划算?这样的经历,在工作维度,可以通过跳槽换取,也可以通过在岗精耕换取,换工作不是唯一改善生命质量的方式。
走,你走,你走不走?
关于职业规划的提问:过低的薪资与过长的加班时间,现在我该继续“沉淀”,还是“出走”?
一、其实可以三句话说完主题
1.你在这家公司再也无法提取剩余价值,或剩余价值虽然有,低到你觉得不值得留,当然就另谋出路!
2.沉淀和另谋出路不矛盾,可以同时做!只要有人问我要不要跳槽,甚至是自己公司的员工,我都会回答,一点都不需要纠结,动起来!不要问是跳好,还是不跳好呢,先是刷新简历,面试几次,不过花了几块钱车钱,加一点看电视剧的时间,而你能换来长久的不纠结。
3.通过更新简历、面试,重新评估自己的市场价值,不一定就是换工作。一定是有两个实际的东西,才可以对比,否则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和虚拟的工作做比较。你想象中的出路,搞不好是个更大的坑。
小结:因为不知道沉淀什么,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所以才纠结,你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道理都是朴实的、简洁的,字数从来不会多,但大家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讲完道理,还要继续解惑:“那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是我怎么做的个人经验,但其实——双重转折表示强调!我更愿意:
看到这里之后,你先思考你会怎么做,再接着看我的经验,而且,不是照搬,仅供参考,我哪里就十项全能了呢。
二、评估现有公司对你有哪些价值,就问题的背景介绍,我们来作分析
1.几个领导间的斡旋,你的沟通协调力锻炼出来了吗?(锻炼出来就利用完毕,下同)
2.反复修改中,文档快速修改技巧锻炼出来了吗?
3.你自己在操作或协作的所有工作,它们的工作流程你都梳理出来并优化了吗?
4.你能接触到的其他关键岗位,比如核心技术人员,某些管理岗位,他们每天都做哪些事?哪些事又是最能体现出他们价值的?你和他们的交情怎么样?
5.你们公司最好的普工是谁?他为什么能做到做好呢?他的经验可不可以复制呢?你和他的交情又怎样呢?
6.你有更多的机会结识外部客户(比如招聘网站、社保大厅、人才市场等工作人员)吗?你跟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吗?
7.你有更多的机会结识适恋对象(面试发现、同事介绍等)吗?
小结:建议除了我列出的,你再增加7条,并在6个月内完成。很多时候,我们说,现在的工作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没有什么大场景能给我训练,实战不了。其实不是没有场景,是我们不会发现场景,不会自己给自己出题。
三、帮你谋划出路
1.当你在做“二”的时候,搞不好已经在公司内部得到更多机会,不需谋划下一步,能力推着你向前。
2.如果评估“二”之后,毫无价值,你要远走高飞,第一步先更新简历,盘点自己,列出你全部会做的事,事无巨细,全写下来,作为简历底稿。
3.永远不要期望新公司有人带你、教你。公司一定不是大学,他用你,是因为你的现有及未来价值。而你“二”学到的在职成长法,同样可以用在新公司。于是乎,你要明确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样的成长?
4.参考上一篇:跳槽问卷。
总结:如果某工作触犯了你的底线:比如活不下去的薪资、影响到健康的加班、同事关系恶劣无法改善、领导处处打压无法重新获得信任等等,走,你走,裸辞都比现在强。
你走不走?
一言不合就打包走人
蛰伏,我很喜欢这个词,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地结束。长久的蛰伏,必定内涵历练得饱满,而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因为绽放得太早,各方面资源无法配合,注定会很快竭尽力量而凋萎。
以下有两个经典的蛰伏案例。
韩梅梅@77: 自己在上家公司招聘压力太大,现在工作比较清闲,突然没有了压力,自己不适应,没有找到方法对待。其实我自己已经发现没有进步,需要系统地学习,听课都是零碎的知识,听过也就忘记了。
李雷@77: 最近公司做了重大调整,却没有考虑我的薪酬与岗位提升的问题,虽然老板与我都知道我很重要,但是我却不知道我到底多么重要,我很焦躁,然后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在为自己做。所以我的触角越来越深,我需要学习绩效,我学习战略,我学习各种部门的知识以及整理这两年所有我自己做的事情,在脑子里制定流程图,已经定下来的东西整理归档,随时准备一言不合就打包带走。
在空闲时,能思考到自己缺乏系统性,在遇到职场不公正待遇时,学会整理自己的系统,韩梅梅和李雷都很棒!
再讲我的故事。最初入职场,非常年轻、帅气的老板就对我们说:我是大专生,刚上班就是一工厂的会计。上班时间2小时就把事都办了,其他时间看注会的书,不论同事、老板怎么看待我,我都会反问:那我哪一点工作没有做好?还有什么没有做完?他们对我做的工作无可挑剔,于是默许我学习。
这点我学到了,上班的空闲时间,我会捧着书看,遇到懂事的老板,反而鼓励我的行为;遇到不懂事的,我就偷偷摸摸看,也不公然当刺头,当刺头挺累,容易被盯上。
其实,上班看书的这段日子,一定是职场发展不顺的日子,如果在发展的上升期,再能干,效率再高,也不会有太多空闲时间给到我看书。所以,心情其实是忐忑的:要不要冲破桎梏?要不要改变现状?
而我的回答都是:自己还需蛰伏,不如趁空闲,梳理、整理、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我的选择,和上面两位一样。
一言不合就打包走人的前提,李雷已经说了:你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知识能力库,挖掘所在企业能学到的,一言不合的时候,才有包可打。这个“包”也是对企业负责任的交接包,想走更快,有这个“包”想刺溜走人,老板也没怨言,估计会久久握着你的手,感激涕零。
尤其对现代企业,都短命得很,变化都快得很,搞不好还没等到一言不合,公司先垮,必须时刻准备着呀。而你的准备,不仅仅可以“走人”用,企业发展好,你的准备一样有用武之地。
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小兄弟们呀小姐妹们呀,我们的将来是无穷的呀。
以上,摘自我们每个人都唱过的、久违的儿童团团歌。
留在家乡,还是去北上广深?
问题:姐,您好,我目前在中部城市的某某公司做人力,已经三年,有点像国企,很安逸,这种安逸让我觉得有点恐惧,无法获得快速的成长,决定离开。我目前收到本市一家知名公司的邀请,但在犹豫。我更想去一家上海或深圳的互联网公司,因为我觉得行业发展趋势会更好。目前我纠结的是:一是行业的问题,到底哪个行业更合适一点,第二次择业,希望谨慎一点;第二,地域的问题,是留在本地呢还是去上海呢。听听您的建议。
大家都知道,选行业,当然要选朝阳,比如互联网、金融、教育,而曾经的朝阳——汽车、地产行业,现在是斜阳。
从提问者个人情况看,原来待的行业转汽车容易,转互联网跨得厉害了点,再则,同行业,大公司难进,小公司进不进意义不大,一则稳定性太差,二则小跳大机会渺茫,所以,就这个个案,我建议地产。斜阳不可怕,等我们个人发展到中年,他还日不落呢。
地域也是个难题,年轻人,我都建议去,去大城市看世界,也镀个先进城市的金边。但,这仍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的个性喜欢安逸,我就选择中小城市,你能把我怎么样?(当然,年轻时,我还是在北上广待了十年的)
最后,谈顺势。假设有上帝,在武汉,他扔给我一个饼子,我不捡,因为我要去上海捡包子,上帝只好无奈地摇摇头。
真的最后一句话,请试试投目标区域互联网行业简历,与其彷徨,不如尝试,去投投简历,去面试几家,即使不一定就职,去身临其境感受下,更贴近实际的模拟下,你的选择会更坚定。
类似,我到底要选择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想,是想不出来的,见几个不同类型的妹子,喜不喜欢以及适不适合你就出来了。无非花了一点点时间,而这个时间,原本,你也只是在刷剧啊。
平行的空间的梦想
当不得不打包行囊,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的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要远离父母,追逐梦想?而那个梦想,到底是什么呢?
是高档写字楼的小白领?衣着光鲜的在面试评估表上做记录?我们对候选人的评价其实说明什么?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一遍遍拿起电话邀约面试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在说服候选人还是在说服自己?
招聘,一直是我觉得人力资源工作中最有趣的工作了,谈起招聘,很多人是不屑的:不就是刷新招聘岗位,搜简历,收简历,打电话,面试吗?
最多在渠道上玩玩花样,拉手、拉钩、猎聘、测聘、内聘、扫楼、摆摊、朋友圈广发招聘二维码,还有什么?
最多在文案上玩点创新,用牛逼的团队、二货的前台来吸引人,还有什么高招、妙招呢?之所以觉得招聘有趣:
第一,它是一场竞技赛,指标苛刻,完不成就死,没有战争的年代,热血的你,靠键盘、电话打仗,还不有趣?
第二,它是一场宫心计,要一点腹黑和决绝。
第三,它是一场重生,每一个职位,你读透了,和候选人谈多了,你宛若新生。
第四,它是一场穿越,原本唯唯诺诺的小人物的你,在面试他人的时候,突然变成一场戏的男(女)一号,你去引导、启发、检视、考量坐你对面的男(女)二号,收服他?还是废了他?你内心万匹草泥马奔腾。
第五,它是一场属于你自己的盛宴。你会审视面试评估表上熟悉的字迹,问自己:我的评估说明什么?标准是什么?当你填写一个候选人“性格内向”,其实你在把他和自己做比较;在你填写“具备一定大局观”,其实你是希望你自己有更高的视角;当你填写“逻辑不清晰”,其实你想说你自己逻辑棒棒的。
从候选人身上,你总能看到自己的一点点影子,好像平行的空间,很多的你,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而哪一个才是你的梦想呢?
我想到的是:关于招聘,是审视自己的绝佳机会。
我想要的生活
水果台有档何老师和黄厨师的节目《我向往的生活》,和友人说:我们也去找个没什么娱乐、消费的地方住住?摆脱城市的桎梏,感觉好放松。友人答复:我看,您家挺符合这项要求。
我家真的挺适合,三公里外才有大型超市、菜场,家里无冰箱,不可大型采购,也素不爱逛超市,曾经做过便利店的小经理,看着货架,强迫症般想去摆放规矩,比如按生产日期先进先出……
楼下小菜场,菜品非常少,十块钱都花不完,偶尔会有骑着三轮车买菜的阿伯,五块钱的菜能吃一整天,完全符合钱花不出去这一项。
所谓娱乐,应该就是喝酒、吹牛了,家里也无电视。
走出家门就是山,真的,城市中海拔200米的山丘,就在家门口,一路绿荫环绕。再走上八百步,比长江清澈的汉江水逶迤而过。
如此世外桃源,距离地铁站1公里!于是莞尔一笑:我想要的生活,就是现在的生活。
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有个相交多年的小朋友,理想是想当上总监,成为小中产,等他当上了总监,成了小中产,他说,他并不快乐。
有人将财务自由分成5个等级:一级财务自由,菜市场买菜不看贵贱;二级财务自由,商场购物不看贵贱;三级财务自由,珠宝奢侈店血拼不看贵贱;四级财务自由,楼盘买房不看贵贱;五级财务自由,买公司不看贵贱。小朋友说:我终于实现了菜场自由,但我还是不快乐,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尚未实现菜场自由,经常在买一斤虾还是半斤这样的人生难题中辗转反侧,但我似乎还蛮快乐,因为,我过着,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的生活和金钱、权力、职位、地位没有一分钱关系。
如果他没想清楚这一点,我估摸着,即使他实现了买公司自由,仍然不快乐。
上面这位朋友的提问,我觉得有类似的地方。
她更愿意现世安稳,但又怕别人说她不思进取,所谓现在是“本该在努力的年龄”,和我述说,更多想要同为中年妇女的一个肯定。
比如我会说:当然,适当的时候要分重点,现在孩子就是重点,那么,事业稳固即可,不需要走上升曲线。做好适当准备,如果现在的企业有变化,你还能披挂更光耀夺目的披甲、脚踩更醒目的五彩云、重新杀回江湖。你看,我呀,我就是例子,为了更多时间陪孩子,选择更闲、更便宜的工去打,副产品是利用闲出了书,等孩子不需要我陪了,携带更厉害的武器出江湖。
是,我会这样说,但我想,不仅仅这样说。
你要想清楚,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我现在做的事是不是和我想要的生活在靠近?才能去判断:现在公司的价值观是不是完全不符合你的价值观?融合起来是不是没有可能?总监是不是唯一的职业规划?还是说能力或其他方面的提升也能带来成就感和职业发展帮助?
另,还记得我讲过的《生活应激指数》吗?一年内的指数超过300,就会因为压力过大,导致之后2~3年身体会出现病症。换工作,本来就是人生大事件,你的应激指数会飙升,而此刻的重心,应该放在调整身心平衡上,去安稳地过几天小日子,再去接受更多挑(压)战(力)。
想多陪陪家人?那就多陪陪家人。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8小时以外
最近全国各地天气骤变,环境超过人体忍耐极限,就,就不想上班了。
有人发出一则异地高薪的职位,我说,我想去,大家笑了。看见钱,我总会眼睛发光,如同看到帅哥,但并不会行动,可见,并没有那么爱。
我有很多的开司米披肩,曾经的白日梦是不用上班,披着披肩,端着酒杯,聊天,写字。但,武汉真的没有批披肩的季节好吗!直接从短袖跳到毛衣!我甚至还有好多风衣,秋风荡起衣角,无与伦比的美丽。同理,武汉连穿风衣的季节都没有,如果你觉得一件白衬衣不足够的时候,需要添一件风衣的时候,绝对需要添加的是厚外套!
对了,我还有很多白衬衣。白衬衣,卡其裤,干净清爽,卷起袖口,全身的装饰只有耳垂的卡地亚钻石耳钉,书里的妈妈说,行走江湖,人敬罗衫,需要一件价值不菲的饰物低调傍身。
然而,这还是梦,并没有耳洞,妈妈也没有传家宝,但不妨碍一次次采购白衬衣,同理,武汉,连穿衬衣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周。
困在少女的幻想中,攒了好多用不上的物件。
我们想成为的样子,和我们真的能成为的样子,总是不一样。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成为想成为的样子呢?
举个例子,年轻的时候,一直羡慕飞机轮船到处跑的人,忙到早上醒来,哀怨地低叹: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城市。
有点精英阶层的鬼作感。30岁前,我特么过上了这种日子,不知道是因为记性太好,还是不足够累,不同的城市醒来,我都能确切地知道,我是在成都的7天,还是苏州的速8,这份辛苦,居然没有我想要的哀怨低叹!
再举个例子,年轻的时候,一直羡慕有独立办公室的人,一个电话,张三进来,李四进来,等他们出去,默默从柜子里拿出酒杯,喝上一口。当我有独立办公室的时候,还喝酒?喝水的空闲都没有,还电话?不等你电话,张三李四川流不息地进来请示、汇报、交活给你!
年轻时,我们的白日梦,大多从书上,电视上看来的,我们只看到别人想呈现给我们的,书里会说麻质的衬衣,其实特别容易皱,让你看起来总是很疲惫地皱成葛大爷,完全不适合职场吗?电视里会演穿真丝睡裙在空调房,其实会得肩周炎吗?
即使我的书,也不会呈现一个HRD的全部,如何真实,也只能是真实的一部分。
那些年,我们做过的白日梦,是年轻的我们只看到了工作和生活的表象。不一定要披着批肩才能写字,你保持写字这个爱好就好;不一定要穿白衬衣就干练,你做事如白衬衣一样简洁明了就好;没有风吹起风衣的日子,你把自己忙得跟风火轮似的,自带鼓风机,让你的衣角刷刷抚过同事的小腿,带走他们敬佩不已的目光就好。
40岁退休的白日梦?让他见鬼去吧,你把8小时以外的日子过得像退休一样就好。
相亲,去还是不去?
一、心理学角度:相亲和自由恋爱一点都不冲突
年轻的我们,都很反感相亲这种模式,觉得感情一定是没有附加条件、相看两顺眼的。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真相:你以为的、如红楼梦中般的“这个妹妹看起来眼熟”的缘分天注定,只是因为黛玉和宝玉小时候真见过!潜意识里有模糊的样貌!
我们对一个看起来眼熟的人,总会有莫名的好感,这就是真相。
读书时,老师讲过的一个案例:如果你看中了某个女孩,以她为中心,在脑子里画一个半径为2.5米的圆,在圆圈附近找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然后安静地站过去,坚持20分钟,等对方抬头、低头、转身时,多多少少就会对你有所注意。甚至会觉得好奇:这个人是谁啊,怎么一直在那里。就这样,她对你的脸有个印象,当有一天你跟这个女孩搭讪的时候,对方会觉得你似曾相识,或许她就误会这是缘分天注定了。
自从听了这个例子,我就特别注意哪些男生总在眼前出现,还真的给我发现了三个,我一直觉得这三个男同学对我有意思,苦苦等待,一直到毕业也没有人跟我表白。
二、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相亲是开启恋爱旅程的一种形式
下图是谈判课上的内容,我手打的,适用于整个相亲过程!看完觉得有帮助,请点赞!
第一条、第二条:关键目标和问题点。
你想实现的新年目标是:为了安慰父母,“我要去相亲了”。你的问题是:相亲对象不可能有趣。
当你写下这个目标和问题,你会发现,你真正的目标并不是去相亲,而是找到一个恋爱对象,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判断相亲对象是合适的恋爱对象。
当你挖掘潜在的目标时,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你看到其他可能,让你不再反感父母的相亲安排。如果你不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也可以从你认为是问题的地方开始分析。
第一象限的第一条、第二条几乎是整个谈判50%的重要内容:找到你的目标以及阻碍你实现目标的真正问题。
第三条,找到关键的谈判方,你会发现,决定是否和相亲对象谈恋爱,不是父母,不是陪同的闺蜜,不是相亲对象,而是你自己。谁说了都不算,只有你说了才算。
第四条,失败了怎么办?
大多数人,觉得相亲是以条件为中心的活动,并非以情感为中心,但,事情并非如此,条件只是一个起点,如果觉得对方不合适,他会杀了你,还是你父母会杀了你?好像都不会。如果对方觉得你不合适,你会少块肉吗?好像也不会。
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没有结果。
第五条,准备。
情绪的准备,注意力的准备也许是最好的准备,如果对方过于紧张,也许你还要准备一两个得体的笑话帮他平静下来。
其他条款,不再举例,你自己琢磨。
三、结论
如果父母安排了相亲,去看看,并没有任何损失,也许,缘分就在今天。
和谁签一张心灵的契约?
你明明是个讲人力资源管理的,怎么谈起恋爱、婚姻、家庭?太不专注了。恩,我只是想放假休息。
专业是什么呢?可以是兴趣爱好,可以是吃饭的家伙,可以是行走江湖的护身符。专业,更像是原始人手中的石头或木棍。
虽然我顶讨厌讨论恋爱、婚姻、家庭,一讨论起来没完没了、各说各法,但我的内心还是觉得恋爱、婚姻、家庭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说婚姻是人类繁衍的自然选择后的结果,那么,恋爱这个事完全不符合人类进步的需求,完全可以省略,不省略是因为人类还有情感的需求,人类又是一种群居动物,于是要有家庭。
看来,我们人类作为智能动物还真不是一般的麻烦。
婚姻和恋爱我觉得都是契约,婚姻有两张契约,心灵的和法律的,恋爱只有一张契约。作为社会人,多一张法律契约是合理的,就跟现在注册任何网站,你,没有手机号?都无法注册。没有婚姻的法律契约,也有类似的麻烦,但也不是没法绕过去。我以为我想谈论婚姻,写到这里,发现其实只想谈论心灵契约。
我们真的老了,你会身体疲倦,曾经闪闪发光的头发上,有了白霜,我更惨,工作战斗力只是高峰时的一半又一半,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走过青春,走过中年,走着走着,就老了,老了老了,就做伴了。
春天看来是真的到了,窗外灰色的房子,开始染上浅绿的光晕,映衬在透蓝的天空下。如许的柳暗花明,梨花白桃花红,没有专业的生活,也很美。
要二胎会影响职业规划吗,父母催婚怎么办,春节该回谁家?
在中国,就没有这个又可以工作又可以带小孩的环境,基本上就只能二选一,你选娃就老实在家待几年带娃,中间参加点沙龙学习班之类的,有个人爱好的,比如我,边带娃边出一本书也是可以的(报告老板:本人现奋斗于职场,无二胎计划,就是举个例子!)。你选职场,就要不了二娃了,以上个人观点。
想起跟一个老同志话家常:心理学上一个原理,谁痛苦,谁改变。这句话,很多情况都很好用:比如,被催婚,春节回谁家,年饭吃菠萝鱼还是酸菜鱼。遇到郁闷、纠结、愤愤不平之类事,第一问:这事能改变吗?比如妈妈的唠叨,应该完全无法改变吧,一则年龄大了,是有点唠叨,二则她不唠叨你难道去唠叨隔壁小王?
第二问:在这件事上,谁痛苦?你郁闷、纠结、愤愤不平,当然是你在痛苦了,七大姑们一定不会痛苦的。
第三问:既然不能改变,我能做些什么应对之策呢?
这个时候就开动智商、情商了。妈妈唠叨,我当她在唱歌,听朋友唱卡拉Ok,即使把韩红唱成周杰伦,我会忍不住回嘴吗?一定不会,我还会鼓掌;如果七大姑追问不停,我可以转移话题,顺口问她小外甥可爱吗?提到小孩,绝对她会照新话题讲3小时;老婆一定要点酸菜鱼,那就点吧,我自己和朋友聚餐再点菠萝鱼不迟……至于回谁家,机智的你,一定比我更有办法!
感情的事不是讲出来的,不是被教会的,妹妹的小孩两岁,教他背诗:谁知盘中餐……小宝宝开心的接话:我吃!
谁知不重要,我吃最重要!
我们会经常性地纠结、两难,我,我就很典型,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原则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有哪些规矩,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想想这句话是不是好奇怪?但真的如此,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规矩,所以我们不会抉择。举例:当你在纠结选择中午吃汉堡还是清粥小菜的时候,如果你的原则是健康,可能你会更容易选,如果你的原则是节省时间,也会容易选,如果你的原则是健康为主,偶尔放肆,也会更容易选。
今天就告诉大家两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不费力气知道自己的价值观?
一、你最爱你的朋友哪几个优点?那些就是你的本质
比如我,大家会奇怪,我的朋友看起来和我好不一样啊,但其实本质一样:讲义气、大方、简单、爱自由、不拘一格、开放、不拘泥。只是我们把这些特点表现在不同的地方了,所以看起来不像。
你也可以找身边最好的三个朋友,分别写出他们的三个你最爱的优点,那就是最真实的你。
二、找三个你最敬佩的人,写出三个重要的品质,这九个品质,就是你追求的价值观
比如,你爱孙俪的低调、踏实、坚韧,我,普通爱,最近朋友圈都是她,就拿来举例,你爱居里夫人的智慧、独立、奉献,你爱大白兔77的远见、感染力、善良,这些就组合成你的价值观。
三、以上两个三三得九,进行对比
你会发现,你的本质和你的价值观一定有重合项。毋庸置疑,重合的,即核心价值观,非重合的,也要重视,按你觉得的重要程度排序,挤进前三名也是核心。
当你再遇到纠结时,翻出你的三三得九,试试看,是不是可以从容地做出决定?
举例1:当你写出洋洋洒洒的薪酬改革方案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清,于是翻出你的三三得九,重温你的核心价值观是低调、踏实、坚韧。你会发现,你觉得哪里不对,是因为方案的范儿太高调,要搅动一江水,和你的低调范儿严重不符。
举例2:当你写出公积金调整方案,尽管有三个方案给老板选,但你还是觉得都不是最好的,最好方案是:员工现在扣的不会增加,但公积金账户余额会增加,你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翻出你的三三得九,重温你的核心价值观是善良、严谨、此处省略。你会发现,原来善良,也要分近期的善良和远期的善良,看远还是看近?你继续纠结三分钟,觉得远、近无所谓,反正你的方案都对员工有利,遵循了你善良的价值观,于是,把问题抛给老板,让他两难去。
备注:此方法可用在很多地方,比如培训或点点点,开动脑筋,既然学到一招,不妨让它适用范围更广,学,并习。
四、进阶
知道了自己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规矩变得容易,如同建立公司的制度,给自己来个十要十不要。从此发现,你的人生变得那么的清晰,该出手就出手,做决定不再是心头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