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于我们民族有伟大的爱,所以对于我们民族,由历史上,社会上各方面研究得极深。他在青年留学时期,就已经致力于民族性的检讨过去和追求将来这种艰巨的工作了,从此抉发病根毫无顾忌,所呼吁异常迫切,要皆出于至诚,即使遭了一部分讳疾忌医者的反感也在所不计。正惟其爱民族越加深至,故其观察越加精密,而暴露症结也越加详尽,毫不留情。他的舍弃医学,改习文艺,不做成一位诊治肉体诸病的医师,却做成了一位针砭民族性的国手。他的创作和翻译约共六百万字,便是他针砭民族性所开的方剂。
他常常劝人多看历史,尤其看野史杂记,有云: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他又云: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华盖集·忽然想到(四)》)
他又劝人要正视社会的各方面,勿害怕,勿遮盖,有云: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坟·论睁了眼看》)
他又指示民族性研究的多方面,旧中国特产的毛病实在不少,因之可以研究的方面也实在不少。例如评论日本安冈秀夫《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书,结束有云:
中国人总不肯研究自己。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此外,则道士思想(不是道教,是方士)与历史上大事件的关系,在现今社会上的势力;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战国游士说动人主的所谓“利”“害”是怎样的,和现今的政客有无不同;中国从古到今有多少文字狱;历来“流言”的制造散布法和效验等等……可以研究的新方面实在多。(《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七月四日)》)
他更坚决主张民族性必须改造,否则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口号虽新,骨子不改,革命必无成功之一日。真革命家只有前进,义无反顾的,有云:
说到中国的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五四运动,本也是这机运的开端罢,可惜来摧折它的很不少。那事后的批评,本国人大抵不冷不热地,或者胡乱地说一通,外国人当初倒颇以为有意义,然而也有攻击的,据云是不顾及国民性和历史,所以无价值。这和中国多数的胡说大致相同,因为他们自身都不是改革者。岂不是改革么?历史是过去的陈迹,国民性可改造于将来,在改革者的眼里,已往和目前的东西是全等于无物的。(《出了象牙之塔·后记》)
以上是说国民性之必须经过改造。鲁迅在创作里面,暴露社会的黑暗,鞭策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实在很多。例如有名的《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创造出这个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俱足以使人反省。鲁迅对于阿Q的劣性如“精神胜利法”等等,固然寄以憎恶,然而对于另外那些阿Q如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恕。他利用了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了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Q,而回头看一向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至赤贫如洗,无复人形的阿Q本身,反而起了同情。但是为整个民族的前途着想,要荡涤旧污,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从前只有两样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见《坟·灯下漫笔》,阿Q的劣性必须首先铲除净尽,所以非彻底革命不可。
此外,鲁迅描写我们民族性的伟大,可以代表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故事新编》中,便有好几篇,如《铸剑》,取材于古小说《列异传》: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御览》三百四十三(《古小说钩沈》)
从这短短的几行文字,鲁迅演出了一大篇虎掷龙拿,有声有色,最富于复仇战斗精神的小说,使人们读了,看到英姿活跃,恍如亲接其人。
又如《理水》《非攻》,鲁迅在描写大禹,墨子伟大的精神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有他自己的面影和性格反映于其中。……鲁迅生平真真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不愧为中国的脊梁!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
抗战到底是鲁迅毕生的精神。他常常说:“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两地书(四)》)又说:“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越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又说:“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他要反抗,他要复仇。”(《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又在抗日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他临死时,还说:“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人人所共的问题,是民族生存的问题。……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到现今,抗战胜利后一年,他的逝世已经十周年了,台湾文化协进会来信征文,指定的题目是《鲁迅的精神》,觉得义不容辞,便写出下面的几点意见:
鲁迅作品的精神,一句话说,便是战斗精神,这是为大众而战,是有计划的韧战,一口咬住不放的。这种精神洋溢在他的创作中。他的创作可分为二类:一是小说,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野草》(散文诗),《朝花夕拾》(回忆文)等。二是短评及杂文,即《坟》(一部分),《热风》《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共三集),《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一部分)等。
鲁迅的小说,以抨击旧礼教,暴露社会的黑暗,鞭策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是其特点。例如《阿Q正传》(《呐喊》)是一篇讽刺小说,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一切传统的结晶,创造出这个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足以使人反省,他对于阿Q的劣性像“精神胜利法”等等,当然寄以憎恶,施以攻击,然而憎恶攻击之中,还含着同情。因为阿Q本身是一个无知无告的人,承受了数千年封建制度的遗产,一直被士大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至于赤贫如洗,无复人形。鲁迅对于那些阿Q像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恕。他利用了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了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Q以及人世的冷酷,而对于阿Q的偶露天真,反觉有点可爱了。又如《祝福》(《彷徨》),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性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攻击的力量是何等威猛!又如《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取材于《列异传》(《古小说钩沈》),是一篇最富于复仇精神和战斗精神的小说,表现得虎掷龙拿,有声有色,英姿活跃,可以使人们看了奋然而起,此外,如《理水》《非攻》,在描写大禹,墨子的伟大的精神中,有他自己的面影存在。至于《野草》,可说是鲁迅的哲学。其中,《死火》乃其冷藏情热的象征;《复仇》乃其誓尝惨苦的模范;《过客》和《这样的战士》,更显然作长期抗战的预告呢!
鲁迅的短评及杂文,以锋利深刻明快之笔,快镜似的反映社会政治的日常事变,攻击一切黑暗的势力,指示着光明社会的道路——这特殊的战斗文体,是鲁迅所发明的,贡献于中国新文学至为宝贵。分量之多,占其创作的大部分。任举一例,如《论雷锋塔的倒掉》(《坟》),运用了妇孺皆知的传说白蛇姑娘和法海和尚,指出压迫制度的不会长久,而压迫者法海和尚的躲入蟹壳不能出头,倒是永远的,这样巧妙的艺术,使读者仿佛受到催眠,不能不俯于真理之前(参阅茅盾著《研究和学习鲁迅》)。
鲁迅的战斗精神,分析起来,实在方面很多,有道德的,有科学的,有艺术的等等,现在略说如下:
一道德的鲁迅表面上并不讲道德,而其人格的修养首重道德,因之他的创作,即以其仁爱为核心的人格的表现。例如《兔和猫》(《呐喊》)因为两个小白兔忽然失踪了,接着有一大串的话: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S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不听到……
正义也是仁爱的一面,鲁迅的创作也重正义的表现。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坟》),说革命先烈不主张除恶务尽,徒使恶人得以伺机反噬,“……咬死了许多革命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沈入黑暗里,……这就因为先烈的好心,对于鬼蜮的慈悲,使它们繁殖起来,而此后的明白青年,为反抗黑暗计,也就要花费更多的气力和生命。”这样摘发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的祸患,真是“义形于色”。
二科学的鲁迅深慨多数国民之缺乏科学的修养,以致是非不明,善恶颠倒,所以他的创作中竭力提倡真正的科学。现在引几节于下,以见一斑: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据我看来,要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那种“孔圣人张天师传言由山东来”的方法,是全不对症的,只有这鬼话的对头的科学!——不是皮毛的真正科学!(《热风·随感录三十三》)
……到别国已在人工造雨的时候,我们却还是拜蛇,迎神。(《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
鲁迅又为青年的读物计,提倡通俗的科学杂志,他说:
单为在校的青年计,可看的书报实在太缺乏了,我觉得至少还该有一种通俗的科学杂志,要浅显而且有趣的。可惜中国现在的科学家不大做文章,有做的,也过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现在要Blem的讲动物生活,Fabre的讲昆虫故事似的有趣,并且插许多图画的;但这非有一个大书店担任即不能印。至于作文者,我以为只要科学家肯放低手眼,再看看文艺书,就够了。(《华盖集·通讯(二)》)
三艺术的鲁迅鉴于国民趣味的低下,所以他的创作中,竭力提倡艺术,有云:
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热风·随感录四十三》)
鲁迅倡导艺术,其实际上的工作范围也很广。一,搜集并印行中国近代的木刻。二,介绍外国进步作家的版画。三,奖掖中国青年木刻家。总之,鲁迅熟于中国艺术史,明其何者当取,何者当舍,又博采外国的良规,其目的在创造新时代的民族艺术。他曾用了卢那卡尔斯基的话:“一切有生命的,真正地美的艺术,在其本质上都是斗争的。倘若它不是斗争的,倘若它是疲倦的,没有喜悦的,颓废的,那么我们要把它当作疾病,当作这个或别个阶级底生活上的解体和衰灭底monument反映,把它否定了。”来鼓励青年艺术家,使中国的艺术,尤其是木刻能够欣欣向荣。他最后精印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引用了德国霍普德曼(Gerhart Hauptmann)和法国罗曼·罗兰的话如下:
……一九二七年为她的六十岁纪念,霍普德曼那时还是一个战斗的作家,给她书简道:“你的无声的描线,侵人心髓,如一种惨苦的呼声:希腊和罗马时候都没有听到过的呼声。”法国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则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实在伟大,鲁迅精印的选集实可宝贵,他说:“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见同上)
其他方面尚多,姑且从略。总之,鲁迅为反对不真,不善,不美而毕生努力奋斗,以期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虽遭过种种压迫和艰困,至死不屈。《摩罗诗力说》所云:“……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这话可以移用,作为鲁迅的战斗精神的写照!
鲁迅的创作,国际间多有译本,苏联翻译尤盛,日本在战前已经出版了《大鲁迅全集》共七大册。
蔡元培先生序《鲁迅全集》,有云:“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又云:“综观鲁迅先生全集,虽亦有几种工作,与越缦先生相类似的;但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蔡先生这话是至言。
一九四六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