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日常之毒

日常之毒

前两日,我见到了一个学生时代的女友。几句寒暄之后,她就讲起了她的情感生活。

三年前,她和男友结了婚。此前和这男友相交了八年,觉得大家年龄都差不多了,就结了婚。她说,他们也说不上有什么感情,特别是到了结婚的时候,彼此都觉得是一个交代,对婚后的生活都是不抱什么大的指望的。

她的工作忙,回到家后,就只想一个人安静一下。

他的工作更忙,每天比她早出门,一星期只有后三天在家吃晚饭。

她一般回家后,就在楼下小店吃点东西,然后就在家里上网。

他偶尔会通知她,他会回来吃晚饭,她也懒得做,最多在楼下小店多叫两个菜。

她说,我也知道,如果我多付出一点,他就会高兴,但现在我已经懒得付出了。我没有心思为了讨好他,辛苦了自己,我的工作还不是一样的忙。

那你们什么时候说话?我问她。

她说,基本上不说话。早上他先起床走了,晚上他回来的时候,我又在上网。不只是说话,我们连其他都没有了。这方面怪我,我可能有点冷淡,我主要是累了,我不想。我知道他有需要,所以他经常表现得很焦躁,但我觉得工作累人啊,回到家里就不想再委屈自己。

那休息日呢?她说,休息日我会用来和老同学老朋友聚会。我觉得和老朋友聚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对我是十分重要的。

我对女友的生活觉得很奇怪,问她,那你有没有想过,久了,他会出轨?

她说,我当然想过,说不定已经是这样了。但我想,如果他不提出离婚,我是不会提的,夫妻久了,两个人没有了激情,却有一种亲情,他就是我的家里人,我怎么可能不要家里人。更重要的是,谁知道离了婚会比现在更好?我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恐惧。我也知道现在这样拖着不好,但我没有勇气改变,不如等外力吧。

我问,那你可有其他的情感?

她说,我每天晚上上网,也在网上认识了可以寄托情感的人,但我们不见面,我不想把现实生活也搅到一起。但这已经很好了,要不我就太不平衡了。

听这位女友跟我描述她的生活,实在让我很惊讶。

她是一位外企白领,她口中跟她兴趣不合的老公其实是她的同行,在另一家外企工作。

我能想象很多人都过着的这种生活,这是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之类流行的基础。但我仍不能理解我这位女友她如何平静地面对这一切。

这位女友在学生时代是以风格另类反叛著称,而现在她生活得这么心灰意懒。

能劝她什么呢?

劝她,在网上寻找激情,不如“惜取眼前人”?

或是劝她,没有了爱,不如离婚,当一个快乐自由的单身人?

保罗·科埃略在小说《韦罗妮卡决定去死》里面,写了一个对生活厌倦的女子决定自杀,而精神病院的院长认为,人们对生活感到麻木厌倦,是因为日常生活里有一种毒素让人中毒。只有清除这种毒素,人的精神才能恢复健康。

科埃略是个十分积极的人,在他的小说里,女主人公当然是戏剧化地被唤起了求生的愿望,生活在她的眼中变得无比美好。

小说里是这么描述这种中毒症状的:染上这种病的人会渐渐对一切都失去渴求,他们继续日常生活,但一切都是机械地进行的,内心并无任何激情冲动。患者每周日的下午,由于没有工作或常规例事可以减轻其症状,他们便会察觉到某种东西很不对劲。但到了星期一,他们立刻忘记了自己的症状,并诅咒从没有时间休息,抱怨周末过得太快。对于中毒的原因,院长认为,是因为患者由于害怕外界,因此对外界一切事物(比如陌生的人或新奇的事)过于防范,因此削弱了内部的抵抗。

科埃略的小说极富想象力与感染力,让你真的以为有这么一种毒素,也真有这么一位医生。

也许真是有吧,我这位女友,以及更多心灰意懒的人,都是中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慢性毒素。

除了文艺你别无选择

好些年前,一好事者,分别对我和我的一女友说:“你比她文艺。”

我和女友当时的反应都是:“她才文艺呢。”

这家伙便对我们分别翻话,说:“她说你比她文艺。”

这话一传,我和女友都生了气,半年不理对方。

当然,现在看来,这似乎也可以定为文艺女青年的一大罪状。

现在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那个好事者说:“她比你文艺。”可能结果也好不了多少。

“文艺”什么时候变成了个怪怪的词呢,特别是和“青年”“女青年”合用的时候?

要是你现在说我“文艺”,我可能仍会环顾四周,对你说:“小声点,说什么呢!”

如果你现在去追求一个女孩,对她说:“你一点也不文艺。”她绝对不会认为是赞扬,会一翻白眼,怪腔怪调地说:“哦,那么你喜欢文艺了?”

我认识一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她见到别的女青年,一般看上几眼,就把对方分类。只有两类,一类是文艺女青年,一类是女文秘。

如果对方衣着规矩、言谈拘谨、神态保守,看起来像一个安分的公司女职员或者机关干部,那就被归类为女文秘。

反之,谈吐有趣,外表特别,表情生动,就是文艺女青年啦。

这种分类法当然很粗暴,但是,粗暴自有粗暴的痛快。你听了这两分法后,你怎么选择,你是选择当“女文秘”还是“文艺女青年”?

女文秘也有女文秘的好处。想必是人生按部就班,将来嫁个门当户对的人,步入婚姻家庭,然后有孩子,养孩子,送孩子去学点儿艺术,弹个琴画个画什么的,盼着孩子长大,盼着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盼着孩子风度翩翩气质超群多才多艺,有很多异性追求。唉,就是女文秘,也曾有过不切实际的梦想的。

当文艺女青年的坏处大家更是公认的。稀里糊涂,白日梦不断,为了点儿感情,常常搞得要死要活。亲者痛,仇者快。亲者说:“你怎么就不能踏实一点儿呢,像你的中学同学某某某,人家都有小孩了。”仇者说:“知道吗,那个谁,疯疯癫癫的,为了去那个什么什么地方,把工作搞丢了……那个谁,为了什么爱情,爱她的人她不要,偏要去追不爱她的人,现在……”

甚至,仇者可以把一大堆话,简化成:“那个谁,就是个文艺女青年。”

于是,关于文艺女青年的恶形恶状,就呈现在听者的眼前了。

大家要罗列文艺女青年的罪名,实在太多了,轻的像说话要说书面语,穿衣服东披一块西搭一块,重的就是换工作、换男友、换居住地,什么都换,只要是非物质的,然后声称自己不结婚,声称只爱陌生人,等等,有一大堆口号宣言。我还知道,更严重的是说话说的是舞台话,趁着激情闹自杀,一次两次三四次。

但是,你愿意选择去当女文秘么?

青春的时候没有燃烧过,等着下一代替你燃烧?成为黄脸婆以后,每天折磨下一代?和老公相互以冷脸折磨?当然文艺女青年也可能成为黄脸婆,毕竟概率要小很多,有以前的文艺底子,至少还是能知情识趣吧。

广大的男青年们,你们做好了选择么?如果你为了安稳踏实,不自卑,就怕了文艺女青年,那就去找一个女文秘吧,她会适合你。我认识一个非文艺女青年,她说:“啊,你们居然会说‘我爱你’三个字,太肉麻啦,怎么好意思说!”男青年,你要是怕文艺女青年,那么这个“女文秘”一定适合你。

话说回来,早些年的分类要细很多,那时,有“文青”“艺青”“滚青”等等,那时的分类分得细致温柔,大家对号入座,相安无事。现在合称了,这概念才变得这么粗暴,让人觉得又爱又怕。

恐无爱症

一个女友来找众女友借钱。一张口就是几十万。这一下就把大家吓着了。一方面对于靠写字维生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个很大的数目,另一方面,这女友平时经济状况并不好,但为人平和谨慎,处处替朋友着想,怎么一下子会有这种举动。

细问原由,她是替她爱的人借的。

她爱的人是个有妇之夫,是个生意人,她爱上他已经五六年。生意人最近要扩大再生产,所以要筹措一大笔资金。生意人最近很少见我的这位女友,女友十分焦虑,生意人解释是因为需要资金。她说,他的妻子是个十分吝啬的人,不肯拿出钱来支持他,她要找到这笔钱和他共渡难关,这是上天给她的一个机会。

共渡难关之后呢?女友也许认为他终于明白了她才是一片真心,会离了婚,和她永远在一起。

如果投资失败呢?我们问这位女友。她咬咬牙说,那我就把我妈妈的房子卖掉还债。

如果不是我们的女友,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报纸上的一条社会新闻的前半截。后半截多半就是“痴情女子失财失色”。

如果我们的女友年方二十,相信自己爱情能最终取得胜利,那谁都没有权利去批评她,她年轻嘛,涉世不深,世界总会慢慢教育她。可我们的女友已经三十五岁,走过许多地方,换过许多工作,也见识过不少男人,现在仍然相信一个等了五六年的,几周相会一次的男人有一天会为她离婚,而她应该为他付出所有。

这实在过分。这让人想到张爱玲这个冰雪聪明深谙世故的女子,当初在面对所爱的坏男人时也是“很低很低,低到尘土里”。

我问她,你如果不借钱给他会怎样?她说,那他和他妻子同甘共苦,他们就会永远在一起。

那又会怎样?我继续问。她说,那他就会离开我,我会没有爱情,我什么也没有了。

她对失去爱情的恐惧远远胜过了对失去朋友、亲人以及自己的尊严和未来的恐惧。也许这就是症结所在。

女人真的那么离不开爱情吗?

我的一个记者女友,前阵子去广东某地采访中国最后的自梳女。自梳是当地以前独特的一种现象,1949年之后才消失。当地女子出嫁时应由母亲梳起头发,如果女子成年后立志不嫁,便举行一个自梳的仪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涉男女,如果违反,将被族人处死。

我的记者女友满怀同情与怜悯地来采访这些终生一人的老太太,以为会有很多悲惨故事。谁知这些老太太大都活得很正常。她们自己劳动,性格健康。

问及她们当初立誓自梳的理由,有的人是因为觉得穷,不想子孙仍然过同样的生活,有的人是因为觉得媳妇的生活太苦,忙里忙外,还要受气。她们认为,嫁有嫁的好,不嫁有不嫁的好,“一个人过,可以有自由”。自然,这个“自由”,也包含有尊严的意思。

我这位记者女友最终感叹,她们没有爱情也能同样面对生活,虽然出于许多客观原因,但她们也是一些女权的先行者。

自梳女虽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更可以知道没有爱情的人生活也是很平常的。没有爱情不是最可怕的,还有很多东西比爱情更重要,更不可缺失。这个道理堪不透,有了爱情也未必会幸福。

中年猥琐男

我的青春偶像在唱歌。在电视上。

他是我青春时期的偶像,但现在大家都已不青春了。

他不仅不青春,还胖了,头发不多了。虽然仍穿着绿衣服,但是在肩上加了块莫名其妙的绿毡子,上面缀满了莫名其妙的流苏。

他唱的歌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无所顾忌的愤怒劲当然早就没有了。

他现在唱的一首歌里说,一个男人在家里哄好了老婆出门去偷腥。

我心里顿时蹦出了个词:“中年猥琐男。”

我看到这个词是在我一位网友的签名档上。他勇于这么写,当然他自信自己不是。他当然不是,他是一个晚熟青年,没正经恋爱过,总是对身边经过的女青年想入非非,却又不敢行动。他总觉得她们太纯洁,太高大,“照出自己的小来”。

中年猥琐男也是这样的,对身边的女人想入非非,不过他们不是不敢行动,是怕麻烦,如果感觉不麻烦,没什么后果,他们倒是乐于沾染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果的事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他们一般就过过嘴瘾,过过心瘾,讲讲黄段子,走过女人身边的时候蹭一下子。当然最好在单位有一点职权,这样,让女人自动扑过来,之后再还她们一点好处。两下扯平,谁不欠谁,这也便算是没有后果的事了。

我的一位女友曾说,她喜欢的男人都是在二十八岁到三十二岁之间。因为二十八岁的男人比较成熟,有男人味,三十二岁以下的男人不那么功利,有人味。

当然这个分法太绝对。有的男人不到二十八,都已经修炼到没有一丝人味,怎样能达成他的愿望他就怎样来。也有的男人能永存一颗年轻的心,所谓赤子之心,到老都是那么可爱。

但这种分法,放到很多人身上却是基本准确的。

许多男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把功名利禄放在了第一位,信奉成功哲学,只要能成功,其他的一切都要为此开道。我就听说过有的中年猥琐男是这么区分这个世界的女人的:“上床的和结婚的。”他认为,对上床的女人,就可以要求她品味,气质,美貌;对结婚的女人,最重要的是温柔善良,相貌差一点更安全。他为了怕麻烦,认为一切最好用钱来解决,他觉得这是公平交易,他也认为,在这个世界,没有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本来想把文章做成一个中年猥琐男测试题,后来想想,编辑可能会觉得这文体太不符合。后来我发现,其实列出中年猥琐男的种种特色,读者自己对照一下,你如果像上面那个男人那样的想法,也就算一个比较标准的中年猥琐男了。

不过,真是一个中年猥琐男,怎么会阅读书报呢?要阅读的人本来就是对世界有更多了解愿望的人,也大都是有梦想的人。当然功利性的阅读除外。

所以回到我的青春偶像身上,我并不认为他真的变成了个中年猥琐男。我往好处想,大约他当年的粉丝有许多进入了中年猥琐男的行列,他现在为他们歌唱,就得唱他们的生活。

我的其他青春偶像,比如周星驰,比如齐豫,都转了型,他们往更个人的方向发展了,因为更个人,也让我更喜欢和敬重。唯独这个青春偶像,他总是得当代言人,代表一群人,往后,他难道得代表中年猥琐男?好配合他们偶尔的怀旧?

不爱的大多数

表弟年方27,硕士毕业后进入机关工作,几年下来,职也升了车也配了房也有了,我以为正是一个大好青年情感生活最丰富的时候。他来出差,我们聊天,才知道他是一点情感生活都没有。

我问他,怎么不谈恋爱?

他说,我上学的时候,班上女同学很少,我又忙于学习,想着反正大学里的恋爱成功率低。工作这几年,也忙,又没有机会,女同事大都是已婚。现在27,早错过恋爱年龄了,现在如果要交女朋友都是奔着找老婆去的。别人介绍就去见面,看一下她是否合适当一个老婆。

我听着他这老气横秋的话就晕。27岁,多好的年龄啊,正是风流倜傥,一天天变得对女人更有吸引力的时候。别说27岁,我周围的朋友里,大他十岁的,二十岁的,都还在花开不败,一恋接着一恋,他怎么就老了。

我想着前几天写文章,还在给别人支招,怎么鉴别花花公子,和花花公子在一起的利弊,恋爱了到底要不要结婚,现在听到表弟讲这些,才想那文章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全部都是废话。

以前也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那时我常在专栏里讲我们一个朋友阿多的故事,阿多是多情种子,每认识一个女孩就要追,其实也没多大的成功率。因为他总是花样翻新,百折不挠,我和其他朋友特别喜欢调侃他。

一次我碰见一个外企白领,他说他看了我的文章,对阿多佩服之极,觉得自己应该有一点他的精神,因为自己是绝对没有勇气去对一个在路上碰到的女孩搭讪的,以致光棍多年。

这个外企白领,几年后又来找我,跟我讲他的进步。他在出差的途中,认识一个女孩。这女孩漂亮大方,主动跟他说话,他们聊天很是投机,最后女孩要留地址电话,却被他拒绝,因为他觉得要陌生女孩的电话,这样太像一只色狼。

他讲到这个结尾,让我目瞪口呆,他却还独自沉浸在那场旅途艳遇中,他觉得这足以他回味一生了。

他跟我的表弟很有相似之处。跟我表弟聊天,更知道,像他们这种情况的并不是少数。因为我自己平时所处的是传媒圈、写作圈,这个圈子里的人情感活跃度仅次于娱乐圈吧,所以完全忽视了还有许多我们平时看不到的那些工作勤奋而生活平静的人。

表弟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恋爱机会和经验,但概念还是很多的。我问他,什么样的人是他想找的老婆。他说,家里不要是当官的,因为他不想让别人以为他是图这个,不要太有钱,因为他会不爽,不要太漂亮,因为会变心,还是要高学历,但不能是学文科的,特别是不能是搞娱乐搞传媒的,她在她那个领域里要是很有前途的,当然,家里也不能是农村的,因为生活上会合不来……

我听他讲了种种,唯一没有提到的就是两个人要有感觉,有激情,要相爱。我想,那些不爱的大多数,因为长期处于感情空白,他们欢乐的阈值是很低的,只要一点点的情感元素,就能使他们感到幸福了。只是,这一点点的元素,也会得来不易。

请问姑娘,你的性别

以前很清楚的事情可能突然一下糊涂了。

比如性别。

我们熟识的一个女子去查她的雌激素。

大约每个圈子里都会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热情开朗,粗鲁直率,讲黄段子,喜欢调戏男人,对他们动手动脚,如果男人能控告性侵犯,一定会有很多人告她,但她也毫无惧色,依旧我行我素,阴柔的男人对她想入非非,阳刚的男人对她敬而远之。女人对她的态度也会很复杂,一方面觉得她直率大方,和她相处轻松简单,可以讲一种女人之间的哥们义气,另一方面,又受不了她随时做出的那种色情姿态,就像随时要扑向身边的每个男人。这个猛女会让别的女人感到威胁和不安。

这个猛女进攻男人的同时,顺带着也喜欢进攻一下周围的女人。

比如,她喜欢在一个公众场合讲一个很下流的笑话,或者做一个A级动作,然后看着周围的女人面红耳赤,觉得很有成就感。当然,如果在场的男人也面红耳赤,她的成就感就加倍。她哈哈大笑,无比满足。

现在去查雌激素的女子就是我们这个圈子里的猛女。她见男人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手去摸别人,口中说着,好久不见啊,胡子留起来了/头发长了嘛/肚子大了嘛/帅了……她的手就伸到了别人的胡子或头发或肚子或脸上。她看见女人甚至也会有相似的动作,会说着,你的腰真细/皮肤真滑/脖子真白/耳朵真好看……接着手也跟了过去。

这种触摸,是有点性意味的触摸,于是,被摸的人第一反应都是躲闪。男人被摸中了,多数会觉得尴尬,会不知所措。女人被摸到了,反应就会更大。因为这种摸,在女人的感受中,不比被男人性骚扰轻松。于是有的女人不堪其扰时就呵斥猛女:“你,同性恋!”

后来,看到有的医学报道,说,男人和女人的遗传基因不同,男人是XY,女人是XX.但也有一些隐性遗传的,比如有的外表是女人,基因其实是XXY,所以她的内在更接近一个男人。

报道中列举了一些知名猛女。

这样的猛女,有女人的外表,可性格行为更为大胆,更具进攻性,对男人和女人都虎视眈眈。比如《欲望城市》里的萨曼达就是这样的一个猛女。

我们看到这个报道,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圈内的这个猛女。

从心理上,我们也早就觉得她更像一个男人了。她喜欢的男人是害羞腼腆的像小男孩一样的男人,喜欢他们红脸低头的样子,觉得这样的男人才让她有安全感。她讨厌的是那种阳刚的,高大威猛的男人,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在一个场合出现,她就喜欢百般挑衅。她对我们说,这样的男人让她不安全。而大多数女人,只会觉得阳刚的男人才带来安全感。

她的安全感是来自征服男人和保护男人,而别的女人的安全感来自被男人保护。

当我们对血清素啊、基因啊之类的听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也开始为她分析,是不是荷尔蒙啊雌激素跟常人不同,导致这些性格与行为呢?

她听了很多这些言论之后,终于从一个强者变成了弱者。如果活了二三十年,忽然对自己的性别都搞不清了,谁都会变成一个迷惘的弱者。

最后她去了医院做检查。几天后,她兴冲冲地拿着一张单子向大家展示。

我们看见那上面是些数字和字母。她说,雌激素正常。

这之后,她又变回了以往的那个强势猛女。

崩溃之年

我的几个女友,从她们男友或者老公身上,总结出了男人的崩溃之年。

男人的崩溃之年在33岁。

她们说,男人到了这时,差不多都要崩溃一次。

所谓崩溃,就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从前种种,怀疑自己的爱情婚姻,怀疑自己的工作事业,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念,感觉受不了之后,他们就会干出些让别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来,或者闹分手,或者离婚,或者辞职,或者离家出走。

咋听这个怪异的理论,人是一下子不能接受的。

但套到身边许多男性朋友身上,倒好像比较有道理。有的人时间可能不在33岁,而前后有一年的误差。

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崩溃,但百分之七八十的面积大约是有的。我认识的许多男人,大约在33岁上下,着急换工作,改行,开业,甚至重新选择一个城市,更有忠贞老公离婚,花花公子结婚,个个都像是在改弦更张,恨不得把从前的自己统统否定。

为什么是33岁?我和我的女友们讨论。

按我们的想法,30岁更是个让人崩溃的年龄。

早在大学或者更早的时候,女孩最害怕的就是30岁。

那时,常有女孩声称,自己绝不活到30岁。在十多二十多岁女孩的眼里,30岁实在是个太可怕的概念。30岁是体型变坏,脸上长皱纹,没有人喜欢,变得婆婆妈妈,变成妇女的年龄。

那时,说自己一到30岁就自杀,算不得什么耸人听闻的言论。因为大多女孩都对青春消逝非常害怕,不得已要运用这样激烈的言辞。

30岁,变成了一个里程碑,女人战战兢兢朝这一个关卡前进。

所以,在30岁的前一两年,就变成了女人的崩溃之年。

我看到女人在这崩溃之年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在情感上忽然转性。

其实现在单身的女人已经很多了,社会也是前所未有的宽容,但28或者29岁的单身女人特别容易在这个问题上着急。单身的女人很容易就变得有亲就相,只要基本条件相宜,恨不得马上把自己嫁掉。

相反,对自己婚姻不满的女人,在这个年龄,也特别难以安分。她们希望有新的情感来改变自己的一切。我的一个29岁的女友说,现在是自己寻找一个真正适合的人的唯一机会了。

此时,外界的压力好像变大了。其实,那些压力是通过自身的恐惧来放大的。

真的到了30岁,女人就一下子恢复了常态,从容面对一切。我想,大约是因为真到了这一天,女人发现自己也并没有年老色衰,自己仍然有能力,有活力,信心也就回来了。

30岁对男人没有青春消逝的压力,却有30而立的压力。30而立是中国的古训,对男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男人一到30往往喜欢写点总结自己20与30之异同的文章。但现在的男人往往心理上比我们的前辈年轻,所以要再过几年,他们才开始为自己的前程事业、情感家事担心。他们开始觉得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他们觉得要最后一搏。

于是便进入了他们的崩溃之年。

同女人一样,如果能安全地度过他们崩溃之年,他们便又会重新做回以前的自己。

爱凡·高还是毕加索

编辑打算让我去爱凡·高,我却执意要爱毕加索。虽然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对于平凡女子来说,他们的差异是多么重要啊:一个默默无闻,卖不掉画,被兄弟养着,急了还要动刀子割自己;一个是现实的宠儿,被评论家捧着,被收藏家供着,被女人包围着。女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所以,毕加索恋爱到80,而可怜的凡·高只能和几个丑妓女混混。

爱艺术家是女人最有益的一种活动。而这个艺术家必须是毕加索一类的艺术家。

他有激情,但不会烧坏你——去爬山吧,裸泳吧,在阳光下撒野,在阴郁的天气里打架,然后把你被他打出的眼泪画进画里,让眼泪们名垂青史,跟着他移情别恋,也让还正青春年少的你重获自由,最后是有你名字的他的传记被捧在子子孙孙的手里,让他们诚惶诚恐。你因为一段恋情就不朽了,这样的事情想想都过瘾。

你的影子留在了艺术史里,而你的青春却自由了,带着他价值连城的画和毕加索女人的名声。倾慕者自然源源不断。

我有个朋友,发胖前也是貌比潘安,画油画,颇有才华,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他的桃花运。有一天他吐露秘密:那些粉子最后离他而去,都会找到有钱人,成为贵妇款姐,无一例外。

据说以前巴黎贵妇都要和艺术家暧昧,看来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成立——和艺术家暧昧了,就会成为贵妇。我那位朋友和众多的艺术家都在办贵妇速成班,女人如果有机会,上到毕加索那样的大艺术家办的大贵妇培训班,那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呀!

当然女人一定要有慧眼,如果一不小心爱上了凡·高那种不被现实社会认同的艺术家,忍受了所有艺术家都有的种种怪癖后,还要贫贱一生。

青春、美貌、快乐和虚荣,女人哪样能输得起?

与陌生人相爱

这样的一个镜头是经典的:一对不相识的男女约在某处见面,(此前,他们必定通过某种方式非常向往对方了),当男的见到那个拿着玫瑰暗号的女士时,愣住了,女士已经很有一把年纪,他稍一犹豫,就勇敢地走上前去,那个老夫人告诉他,旁边那个美貌的妙龄女郎才是他要找的人。男子经住了考验,妙龄女郎芳心大悦。

这是一个极端俗套的故事,典型的读者文摘式的矫情。但它却流露出了这样的心态:人们对陌生人的向往。

还有一句被用得极滥的话:“我们因为误解而走到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这话也可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因为陌生才相爱。

以上的都是概念,而我知道的更多的都是事情,身边的事情。

我知道一对结识多年的笔友,办公室的抽屉里都锁满了对方的信,但他们都没有勇气给对方打电话,说是每周等信已经够煎熬的了,不要再多一种电话铃的折磨。男子出差来到女子的城市,深夜情不自禁地走到了女子的楼下,看了她的灯光,第二天离开了,女子才知道。他们继续通信,故事好像延绵不绝。

他们应算是古典的,古典得不敢见面,把未来的相逢放到了一个无限远的地方,大家便蛮有兴致地走下去。

很难设想,他们如果见面,甚至结婚生活,又会怎样。我想,他们肯定也尝试作过这样的设想,只是结果也难以想象。

也有见了面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声音沙哑而成熟,由于工作关系,他常和一位声音甜美的幼儿工作者通电话,两人从有好感逐渐到了有想法,便开始电话调情,终于他对她说,你过来吧,我请你吃饭。结果双方都很尴尬,因为声音的妹妹,原来是年龄的阿姨。

现在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交到陌生朋友的方式,比如上网聊天,比如上好男好女版,但朋友的陌生还能维持多久?我们还有没有陌生的耐心?通讯这样发达,交通也不成问题,我们现在喜欢用的词是:快速、节奏、了解、沟通……好像都很容易:从陌生到熟悉,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神秘、暧昧、似有无限的可能到透明、唯一,从夜晚到了白昼。

陌生人的结局不外有两种,相识或者继续陌生,恋人的结局也不外两种,分手或者继续相恋,这样一想,陌生和相恋的确像一种很近似的状态。如果我们恋爱,就中了有开始就有结束的圈套,如果我们想逃脱命运的必然,唯一的办法好像是永远不完全进入状态——和陌生人恋爱,并且一直保持陌生。只要保持陌生,我们爱上的就是心目中的恋人,与现实无关,谁会厌烦自己心目中的恋人呢?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迷茫的恋人在问,我们怎样才好嘛?而另一个一定会说,像以前那样多好。其实以前的以前,就是陌生的状态。

花花女子

有个女朋友,一天讲起,她这辈子只收到过一束花。

我以为她马上要讲,这花让她感动不已,记忆深刻。接下来她讲的却是,这花是单位工会在她生日那天送的。

她讲起这些的时候,神情淡淡的,只是当个笑话在讲,我却恨不得马上冲下楼去,订一束花给她。

送女人鲜花是老旧的方子,可惜愿意照做的人仍然不多。我还听到一个女友的老公说,咳,那些为女人送花的男人都是些油嘴滑舌的人,是靠不住的人,踏实的男人是不送花给女人的。

也许花花公子是掌握了送花的这一绝招。我就听说过,有人异地追女孩就是每天一束玫瑰地硬攻下来。但这绝不能成为那些懒人不肯为女子送花的借口。

我知道,男人举了一束花在街上走,是很引人注目的,大家都会想,哦,这是个幸福的男人,这是个被幸福冲昏了头的男人,大家甚至还会从那花束上猜测一下女人的容貌。

在街上,我见到举着花在走的男人,也总是会多看他几眼,我觉得他们都有一种腼腆的神情,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我从他们的脸上能看到另一个女人的幸福。

女人都是喜欢打开门,就接到一束鲜花的,鲜花是对女人最好的恭维和奉承。

我像每个女人一样记得我接到过的鲜花。那是小时候邻家男孩爬铁丝网为我摘来的花,暗恋的男同学情人节的时候夹在书中送来的玫瑰,刚认识的男子试探性送来的放在水果篮中的鲜花,爱人去郊外为我带回来的花,也有花花公子送来的玫瑰。

那花花公子,我原本十分讨厌,他来找我,我也不想见,隔着门对他恶声恶气,最后他只好把一大束玫瑰放在门卫那儿,希望门卫转交。最后这束玫瑰,让我对他的看法好了许多,我想,人家就算是花花公子,可也不欠我什么,我不理他就可以了,也用不着那么凶巴巴。

我知道女人都喜欢花,所以有时候也会想起给我的女友们送一束花。来自女友的花带来的喜悦当然及不上来自异性的花,但也好过那种通过鲜花公司送来的花。

鲜花公司都会细心体贴地帮客户送花,包扎得很精致,包装纸比花还多,比花还鲜艳。这也有点像送花的诚心远不如送花的意图声势浩大。

我一向觉得这样的送花很不像送花,像一种公关活动。我想,除了女白领要在办公室里和别的女白领斗法,比魅力,谁会需要这样的感觉呢?但当我听到我还有女友只收过一束工会的花,也有女友的老公宣称踏实的男人不送花,我觉得对那些怕羞的、懒惰的、对女人不上心的男人来说,鲜花公司也是很尽力了。这些懒男人,至少应该找鲜花公司送一些花给他们的女人吧。

这么方便就可以送花给女人,要是他们还不肯送的话,那希望花花公子们都把他们的女人统统勾引走。

女人收到鲜花,才是幸福的女人,也才觉得自己是美丽的女人。鲜花让女人柔软如花。

恋爱平台

这个平台不是天台,虽然有很多人到天台去恋爱。这个平台平时不出现在恋爱中,大家说起平台的时候,一般是说工作平台。

一份工作薪水低而强度大,领导会让你看看平台问题。领导会开导你,这个平台提供给你了,你的能力资历就上升了一个平台,知名度也上升了一个平台,你就有了一个高的起点啦。

我就知道好多例子。一个记者从小报拼搏到大报,以前的报社会说,还不是我们给了他一个报纸的平台,不然他还在当文学青年呢。当这个记者再奋斗成一杆全国名笔,现在的报社也会说,这完全是因为我们给了他一个全国大报的平台,还搞明星制,不然他还是个娱记呢,只能写写哪个街头打架,谁家的猫生了个八胞胎。

总之,这个记者再成名成家,都会有以前的单位领导觉得多亏自己栽培有方。

平台有平台的道理,只不过也不该抹杀人家自身的素质和努力,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如果人家不在你这儿高就,你怎么就知道别人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发光发热,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的前程呢?

好像这深受老板们喜欢的平台理论还是个什么叫曼昆的经济学家爱讲的东西。

其实这平台理论应用得一样广的是恋爱领域。大家有点心照不宣罢了。

有好多知名的女人,能干美貌,不是女明星,就是企业女强人,就是美女作家。其实细究起来,都是通过一个个平台努力成功的。

我以前认识一个成功人士,连带着认识了他的女友。他另有家室,她年轻漂亮。她有一天得意地对大家说,她的每一任男友都比上一任男友更成功。她数了一下给我们听,听得我们目瞪口呆,因为好些我们都知道,商界政界的名人们,的确是每一任都胜过前一任。她穿裘皮开跑车,却最不喜欢别人把她当小蜜看,她搞了个公司,经营与男友产业相关的行业,以女金领自居。后来这成功人士忽然因拖欠贷款,搞得一下子名誉扫地,公司破产。这女友当然在第一时间内忘记了他。

其实还有很多成功名女人,对待恋爱没有这么直白,也许是因为错播情种,也许身不由己,也许造化弄人,但最终结果也是在一次次恋爱中吸取营养,开阔眼界,广结善缘,终于走到了很高的高处。这些就不用数啦,比如你我知道的谁啊,谁谁啊,还有我知道你也许不知道我又不好说出来的谁谁谁啊。

这恋爱的平台带来的机遇其实远比工作的平台更重要。工作也许会东方不亮西方亮,恋爱却可能离了这村就不是这店。也许那个曼昆应该来研究一下恋爱中的平台问题,研究一下恋爱经济学原理。

恐惧与诱惑

还没翻开,就觉得这本书是一本漂亮的书。有漂亮的书名,《独粒钻石》。有漂亮的封面,一幅有着金属色泽的艳丽的绘画,热带丛林,鲜红的果子,黄色的香蕉,中间有一只色彩漂亮的老虎,但仔细一看,就会看见老虎正狠狠地咬住了一头牛,牛已无法摆脱这个局面,眼里流露出平静的神色。

这的确是一本漂亮的书。小说的内容如同书名一样,描写着一个独特而梦幻的世界,南美的丛林生活,动物和人,也如同封面的色彩一样,斑斓而神秘。但细读后,就发现,那封面上老虎和牛的战斗就像小说中从始至终笼罩的那种情绪,老虎好比死亡与命运,是注定的胜者,而万事万物只能平静地接受。这种平静,是彻底的绝望。

这本书,从阅读开始,先是会被作家描绘的那个奇异世界吸引,惊叹作家的叙述能力,小小的故事,被作家用特殊的角度叙述,就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平淡地讲述,不分析,不多加描述,而魔力就在平淡中产生,短篇小说能达到这种程度,应该算是一个相当的高峰了。

我在越来越被书中的小说吸引的时候,也越来越感到了背脊的凉意。小说有一种相当深的绝望,对作家这是绝望,而作为读者,我感到的是恐惧。

这本书读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不大敢读下去,放在床头,每天早上又忍不住翻开,看上两个短篇,一边继续感受更深的惧意,一边为作家的精彩写作折服。不能看得更多,不然用一整天的时间也暖和不过来那种哀凉的心绪。

这本书读到一大半的时候,我终于觉得不能忍受它对我的吸引与折磨,把它借给了另外想看的朋友。朋友听说这本书让我恐惧,非常的好奇。我打电话问她,感觉怎样,她居然咯咯地笑着,一边赞叹,写得真好,真好看,并且说,她准备去买一本送给她几岁的侄儿当作童话书。我对这种反应很是惊讶,是不是由于我神经过于敏感,所以会得出跟他人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在朋友中是以胆小闻名的,平时不听恐怖故事,尽量回避看恐怖电影。但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恐惧的感觉是心理上的绝望苍凉的感觉,而不同于平时那些恐怖电影之类的商业制造。

结果,不久,我那位胆大的朋友也把书退还给我,说,她看到后面,也感觉到了那种绝望。

这种从三十来篇短篇小说中渗透出来的绝望让我再一次仔细观察这位作家。

这位乌拉圭的作家奥拉西奥·基罗加(1878-1937)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死亡绝望的气息。他出生不久,父亲因猎枪走火死亡,幼年时他反应迟钝,12岁时继父因病自杀,基罗加24岁时玩手枪时,走火打死了旁边的好友,40多岁时,第一位妻子自杀,后来和一位与前妻同名的女子恋爱,被对方家庭拆散,49岁时,和女儿的朋友结婚,年龄相差29岁,59岁时,基罗加因患绝症自杀。

了解了作家这样的一生,就能明白他的作品为什么充满了绝望与死亡气息。基罗加在我的想象中,他是这样的性格,因童年的迟钝与父亲死亡,父爱的缺席,等等,带来的是自卑与敏感,成年后的一切也都造成了他的自责与内省的习惯,但这些让他更加地难以与人相处,他的种种经历都导致了他对死亡的格外关注,而这种关注最终带给他的是绝望。

在这本集子大部分的小说里,最终的结果都是死亡。而且死亡来得非常不合读者的愿望,虽然它一步步地逼近,已经早已让读者有所预料,但最终冷酷地来到读者面前,仍然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比如那篇《荒漠》,一个男子带着他的一对小儿女在荒漠上生活,男子面对艰难的生活有着非凡的勇气与能力,他披荆斩棘,同时还充满爱心地教导那对幼小的孩子。这样的一个形象,放在别的文学作品里就是海明威笔下硬汉,放在电影作品里,就是好莱坞大片里的美国父亲,总之,怎么都会有一个让读者充满希望的结局。但在基罗加的作品里不是这样,这样一个勇敢的男子,因为地方偏僻而无法找到愿意前来照顾孩子的保姆,正在发愁的时候却被一只小虫咬伤,导致感染,挣扎着最后照顾了一次小孩就死了,而孩子们最后还不知情,等着父亲起床给他们做饭。

如果不是作家心中就充满了这种彻底的绝望,绝望就不可能在作品中这么深地浸淫。你看完这篇小说,你根本不能放下,虽然只有几千字,虽然那些生活跟现实世界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是那种困境,绝境,让读者和作家一样无法解脱。

如果基罗加的作品只有冷酷与绝境,也就不会让人读下去了,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极引人的魔力,这除了他高超的写作能力外,就是拉美文学那种魔幻之美。

在许多方面,他的作品和马尔克斯有相似之处,甚至文字中的氛围都会相似。我最近又看了马尔克斯的中篇《爱情与其他魔鬼》,马尔克斯也不给人希望,让美好的一切最终毁灭,但他终究做不到基罗加的那种冷,马尔克斯对美好的事物一步步被毁灭充满了惋惜之情。

基罗加的笔下看不到这种激情,他像个更现代的艺术家,最终是靠了内心的悲凉来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寂寞如斯

记不清上次是什么原因,这本《野草在歌唱》看了个开头就放下了。而且,算下来,已经是两年前。

似乎是因为当时,忽然买到了《金色笔记》,开始看《金色笔记》,就把《野草在歌唱》放下了。想着,从一个体裁更具实验性的读起吧。谁知《金色笔记》,也是拿起,读一阵,又放一阵,再读一阵。断断续续地,总被其他书引诱。

这次来深,在当当上买一些书,再随身带两三本书。一本是连岳的《我爱问连岳》,这本书早就读完了,但因为答应要给《南方都市报》写一篇3000字的关于这本书的年度盘点,所以,只能把这本书带上。想过带帕慕克的《雪》,但因为在当当订了他的另外两本,所以,准备回来以后再读这本。有的书太重,有的书质量不保险,这些都不适宜带着出门。忽然就想起了《野草在歌唱》,应该是一本宜静读的书。

另带了《有人喜欢冷冰冰》,准备在机场读。哪知,这本在机场无聊时,都仍旧不吸引人。看来看去,丧气得很。

这两天,开始读《野草在歌唱》,很吸引人,线索不复杂,不像《金色笔记》那样累。看进去以后,越来越惊讶。多丽丝·莱辛的心理把握能力太强了。

以前看她的其他小说,就知道她的心理掌控能力超强,但那些小说大都是她后来写的,没想到她早期的《野草在歌唱》,就已经这么强悍了。

那女主人公、男主人公,我简直就觉得是我的熟人一样。他们的人生故事,似乎就在我身边发生。我一边读,一边想,难道他们是莱辛生活中的人,是她的亲人,她这样透彻地了解?

那种阅读她作品的特有的绝望感就又浮了上来。

作品读完后,读了一些介绍,知道,她早年的生活有相似的背景,她的父亲也很不善地经营着一个农场。她也读过女子寄宿学校,当过打字员速记员。但那些说到底都只是生活的表面,那种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真是得靠着超强的感悟和想象才能得到。

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相处的那些微妙处境,细致入微的变化,心理上一强一弱的随时转换,别的作家很难体察到那么深,就算能体察一些,也未必有耐性一点点挖出来,一点点展示出来。

而且这展现出来后,竟是这样的吸引人,这种悲伤困难的处境,一步步地陷入人生绝境,无法回头。最后无法避免地迎来末日。让人读后怅然不已。

今早,在我所在的这个小区,来了警察与法医。昨夜,有一个女人跳了楼。摔到那幢楼二楼的一个平台上,所以,夜里没有人发现。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那女人和丈夫分居了。也有人说,那女人并不住在这里。

我不由得也想到了《野草在歌唱》里的玛丽。她迎向末日,无可挽回。她看见连树木草丛都向她杀过来。她看到她伤害的,唯一给她安慰的,她又无法面对的人,举着刀迎向她。

她其实早已知道,末日就要到来。

风凉八宝粥

老少恋从来都是老少咸宜的新闻。

这次某某之恋最得利的当然是媒体了,但大众也收获很大,多了茶余饭后,甚至工作开会中的嗑牙点心,网上也充满了对此事的讨论,甚至一向以严肃面目示人的《参考消息》这次都大篇幅报道,可见大家对老少恋的热情。

当然有关注的热情却未必是有参与的胆量。

首先是把私生活公开化的胆量。老少恋的主角是名人,所以传播面甚广,其实就算不是名人,只是街坊老王头娶了巷尾的张小妹,这个消息也肯定不会烂在小巷,一定也是半个城区都知道。老王头和张小妹从此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天分一定会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老王头是不会娶张小妹的,因为我们看到的老少恋差不多都是名人。因为常人没这个胆量,而名人就不同了,反正私生活本来就是公开的,不如演戏演到底。

以上都是风凉话,因为看花边新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乱讲别人风凉话。

老少恋一定是很让人眼红的,所以看老少恋的花边是可以最充分地讲风凉话的。

听到的关于老少恋的风凉话还有如下内容:

老的也太不负责了,过十几年二十年,他都全方位退休了,留人家少妇一个怎么办?

少的又看上了人家什么呢,人家是什么什么毕业,身家多少多少,她和人家有什么沟通啊?

前一种风凉是关心人家卧室生活的,大家都可以本着一副人道主义精神的样子,谈论一番,很是过瘾,好像已经知道别人一定会在一起过下去,搞不成白头偕老,也可以红颜偕老。自己都知道好就在一起,不好就分开,难道浪尖上的名人还想不通这个道理吗?

后一种风凉也好玩。本来所谓共同语言都是婚恋关系平时遭人议论的话柄了,女主角自己还要往上凑。比如她说,她和他最开始是在一起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好上的,拆地雷拆得好开心,现在不玩了,因为拆地雷死得太快了。但凡玩过电脑拆地雷的都知道那是个弱智游戏,要死得太快并不容易,更何况共同投入玩这种弱智游戏,只是因为人家存心泡你。

好在恋爱是没道理可讲的,一个人可以投入地爱小猫小狗,不求回报,当然更可以莫名其妙地爱一个人。想那老少恋中饱经风霜的那个,一定阅过无数春色,什么玲珑人物没见过,现在一足陷进爱河,多半爱的就是这种无知,反正越是无知就越显得青春,青春与无知相得益彰,老夫发回少年狂,多少金钱都买不来啊。

被少的爱上的老者,必定是功成名就,面对风吹浪打,让少的只看到闲庭信步,必然是显出成熟深沉的魅力,何况让一个小他二三十的女人爱上,内心一定也有非常的成就感呀。

有一种关于爱情的陈词滥调是说,你被什么样的异性喜爱,就是社会对你的评价。年老了被年轻的喜爱就说明社会认为你年富力强,无知的被一个有不错的社会认可的人喜爱也说明你也会有无穷的潜力。

以前通常会认为相差十多岁的恋爱是小的那个有学习欲望,从大的那儿能学到丰富的社会经验。但相差更大的可能不好套用这个道理了,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小的那个从利益角度看也是大有斩获的。

倒未必是金钱,更主要的是些看不见的东西,但那对于人生可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无形资产啊。一个人一步步正常前进,可能要三四十岁,甚至更以后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比如交际面、阅历、机遇,如果通过老少恋改变这个进程,在二十岁就接触到这些,必然会触发更多的事情,一个人的人生前景便不可限量了。生活不一定会富足安定,但一定会比别的人丰富许多。

不知是不是老少恋的主人公都有这样的高瞻远瞩。一种人生格言是说,爱情是盲目的。还有另一种人生格言是:如果爱情是盲目的,那旁人更盲目。

反正都是盲目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当事者和旁观者。

这段时间还看到另一个关于老少恋的新闻。一个《花花公子》的封面女郎在前几年嫁了一个年逾九十的亿万富翁,当年老人家就过世了,没有一分遗产给她,她不屈不挠,打了五六年官司,终于到手一大笔,现在刚刚过三十。

太像一个俗套故事了,可这次是真事。老的有风光残年,少的有美好未来。剩下我们正好来熬一锅风凉八宝粥。

风凉八宝粥主要用料如下:老少名人各一,恋爱事件一起,市场化报纸杂志若干,外加口水无数。慢熬几年,直至事件了断。

可疑的富婆

富婆,一直是个可疑的词。

如果在报纸上用到这个词,肯定跟着是一连串的搞笑新闻。搞笑新闻不是绯闻,绯闻是让人艳羡的,引人遐想的,网上电视上报纸上被人越传越大的,而搞笑新闻则不是。诸如国际富婆收编三流帅哥影星,国产富婆自曝风流艳史之类。这种新闻只博得大家轰地一笑,然后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是在口头上提起富婆,语气必然有些狎昵。比如在饭桌上,某讲某某被一富婆猛追,车子,美酒,某某不肯就范。而某某某就说,要不我也找个富婆来包我一下。

如果富婆前面加个“小”字,小富婆,似乎就要可爱些了,但也是傻乖傻乖的。在酒吧里谈起小富婆的时候,多半会有人讲,一位小富婆如何追求他,对他百依百顺,他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富婆这个词,发现除了一些女明星被称为富婆,其他还有这样一些“富婆”:《靓仔当堂坐,富婆逐个挑》《与富婆争男友女明星陷入三角恋?》《某财团女继承人:大富婆变成媒体金矿》《与富婆周旋的日子里》《富婆痴情少年郎离夫抛子反被害》《上海滩亿万富婆跳楼之谜》《一个百万富婆的悲剧》……

好像有个不成文的定理,凡是富婆,不管大小,均是情感生活、性生活有问题。男人在金钱世界里输掉的面子,在这儿就理直气壮地找了回来。

这真是个奇怪的逻辑。

为什么没有人如此轻慢地讲起富翁呢。

富翁这个词从诞生起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词,明确,明白,大家讲起的口吻是羡慕佩服的。最有钱的富翁是亿万富翁,没老婆的富翁叫作钻石王老五,年轻的富翁也没有人会称之为“小富翁”。

说到富翁,大家联想到的是艰苦创业,好运当头,宏图大展,日进斗金,当然还有身边的美女如云。

至于富婆怎么成为富婆的,大家联想不出这些,在这个话题前一般都笑一笑略过,这个笑,是十足暧昧的笑。背后的台词是:离婚致富嘛,爹妈那继承来的嘛,等等。

如果还有人非要探讨后面这个“等等”,就有民谚说了:“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再仔细想一下生活中使用“富婆”这个词的人,全是男人。男人们在理性上只能接受男人是这个金钱社会的主宰,女人的钱基本都属于不义之财。他们在潜意识里都认定:如果女人真的有了太多的钱,那她们一定会用许多的金钱来求我们男人。这样,世界就在男人的想象中重新取得了平衡。

以宠爱的名义

昨天下午,我和笨笨在街上走着,走到一个药店的门口,忽然看见一只半大的黄狗,在我们身边转悠。

我一眼就看见,它背上有一个很大的新鲜伤口,像张开的嘴,红色的,很吓人。

那伤口有一只饭碗那么大,黄狗瘦瘦的,伤口占了黄狗后背的小半个身躯。我一下被吓着了,转过头,不敢看。

笨笨看到后,很吃惊地说:这是谁干的?

我们想,那黄狗就在药店门口转悠,也许是想找药医治吧。

笨笨想招呼着黄狗,想领它进药店,想个什么方法,替它包扎伤口。他弯下腰来,对黄狗拍拍手,想让黄狗过来。黄狗很迟疑,看着笨笨,犹豫不前。

旁边守车的老头说:你要给它东西吃,它才会听话。老头还说:这伤肯定是被人砍出来的。

于是笨笨在旁边小店买来一个蛋糕,分成小块,扔给黄狗,黄狗试探地吃了一块,又一块。周围行人一下子就围拢来看热闹,黄狗见人多了,再也不肯停留,头也不回地就跑掉了。

我跟笨笨说:这狗这么警惕,会是谁伤它的呢?它不知心里受了什么创伤呢?

笨笨说:有可能就是主人干的呢。守车的老头也是这么说。似乎他还知道谁是那黄狗的主人。

我们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主人虐狗的消息,也常在街头看到类似的事情。

就在刚才,我们还看见有一女学生,用绳子拖着一个小奶狗在街上走。小狗太小了,根本跑不了那么快,于是就被一路勒着脖子,像一块东西一样被拖着走。

但这女学生也不是不喜欢这小狗,拖一段路,她又把它抱起来,摸一摸,玩一玩,然后又拖着往前走。

关于动物被虐的新闻,经常发生在被人养来谋利的动物身上,比如被抽胆汁的黑熊。平时大家都忽略了,被人当成宠物来养的动物,又有多少生命应享的权利。

有的大型狗是很活泼好动的,但许多人没有条件给它提供活动空间也要圈养。有的人喜欢小狗小猫,于是猫狗长大了就会被遗弃。更不要说在细节上,给予它照顾,不离不弃,把它作为家庭的一员,不要把它作为自己心情的发泄对象。

这养宠物的人,有多少意识到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呢。想到这些,我连宠物这提法都反感,宠物嘛,一听就像在说一件没有生命的玩具。你喜欢它,它就有价值,一旦不宠了,那就弃如破履。似乎跟道德问题太挂不上钩了。

我想起了以前在课堂受到过许多教育,比如说,人是唯一有感情的动物,人是唯一有智力的动物,人是唯一有意识的动物。这就能推导出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连岳甚至在文章里教育有的想要小孩子的人,不要像奴隶主有了廉价奴隶一样高兴,要尊重那是一个自由的生命。

其实不能善待自己所养的动物的人,你也难以想象,他会把自己的小孩当成个平等的生命。 o5mV0WDbtr7hi5HF+KvjCHcjeX2NJ9RVfrPCMlVAC3emJExKdoiE6Ye4AE0Pbk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