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鸟”牌香烟

我妈仗着自己聪明,在汉话和哈萨克语之间胡乱翻译,还创造出了无数新词,极大地误导了本地牧人对汉语的理解。实在是可气。

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回家,一路上遇到的女人都会过来扯住袖子捏一捏:“呀,什么布料啊,这么亮?”

“是……”我想了又想,最后说出它的准确名称:“丝光棉的。”

“丝光棉?”

“对,丝光棉。但其实不是棉,是一种化纤。”

“化……纤?”

“对,也就是过去说的那种料子布,腈纶啊涤纶啊之类。”

“腈纶?涤纶?”

她便疑惑而苦恼地走了。

而我妈呢,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塑料的!”

“哦——”立刻了然。

一个小伙子来店里买香烟,要“小鸟”牌的。我问了好几遍,的确是“小鸟”,而且那两个字还是发音极标准的普通话。

但是我在货架上极其有限的几种香烟里搜索了好几遍后——

“我们没有‘小鸟’烟。”

“有的!那里那里!”

我顺着他指的地方一看,什么啊!那是“相思鸟”!

一来“小鸟”和“相思鸟”在读音上稍稍相近,二来烟盒上的确印了只小鸟,所以嘛……

再想想看,就凭我们这点哈萨克语水平,要想给乡亲们解释“相思”为何物,并且还要解释这“相思”何以与“鸟”联系到一起……实在难于爬蜀道。

所以我妈虽然粗枝大叶、办事轻率,总算还较能符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的。

但是又有一天隔壁小姑娘来买“砰砰”。

一头雾水。

“什么东西?”

“砰!砰!”

“什么砰砰?”

“就是砰砰,砰砰砰!”

拿给她榔头,摇摇头;再给她拿一把钉子,仍然不是。

只好微笑着对她说:“我们家没有鞭炮卖,也没有核桃卖。”

“不是的!”小姑娘胳膊长,干脆自己把手伸进柜台里取……原来是瓶子为手雷形状的白酒……不用说,又是我妈的杰作。

早先在夏牧场的时候,她发明的词汇“喀啦(黑色)蘑菇”,即“木耳”(阿尔泰深山森林里生长有野木耳),音节响亮,易懂好记,一直被当地人民沿用到现在,并且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横跨了全地区六县一市。

此外老人家还自作主张翻译了“金鱼”——“金子的鱼”,“孔雀”——“大尾巴漂亮鸟”。

我们家卖烟除了“相思鸟”,还有“红雪莲”“青城”“哈德门”等等。对此我妈懒得再作创意,于是除“小鸟”烟以外,其他的烟一律被称为“红色烟”“绿色烟”“白色烟”及“黄色烟”。如果有两种烟的包装纸同为白色,则区别为“这边的白色烟”和“那边的白色烟”。

我妈还用奇怪的方法传授给了当地牧民很多外来名词,什么“抱窝鸡”啊,“三开肩式西服”啊,植物的“休眠期”啊什么什么的。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本来就很奇怪,这么复杂——甚至是这么深奥的事儿,她怎么就能干净利落地让人豁然而知呢?……更奇怪的是,牧民又不养鸡,知道了“抱窝鸡”又有什么用? gG7Tv5OTNSu82kw1avemYMTFGJ4msxqSDlVOl5kAKAsBHd1pFOqRP4RGtz+dv2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