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音乐思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亦是该学科领域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而近现代音乐史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成分,又鲜明地反映着自19世纪中叶以降,在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迈向新时期的艰难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动向亦成为传统与现代、中国固有理念与西方舶来观念碰撞与交融的指针与前驱,从中衍生出的种种“落后”与“先进”、“经验”与“科学”、“反动”与“进步”、“民族特色”与“普世价值”、现实利弊与抽象理念之间的对立与交锋,其实质也可以和其他众多人文学科一样,化约为“古今”之争,即“前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差异。如果说近代以来,除了技术与物质层面的突变以外,中国文明最根本性的变化在于如何看待 自身与他者 的方式上,那么近现代音乐思潮就从音乐这一人类文明的基本产物和需求这一文化角度,具现了古代中国向近现代中国的演变过程。 [1]
在漫长的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19世纪中叶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临界点,其重要意义要超过战国之际和唐宋之交,这不仅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内部,种种变化因素的合力正在促成某种根本性的变化,还在于整个世界形势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趋势:强有力的西方文明开始无情地冲击古老的中华文明,一度雄踞东亚的古老帝国也不得不被纳入到一个由他者所建立的世界结构与国际秩序之中。从1644年后开始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尽管在18世纪晚期正处于空前的鼎盛,“但是到19世纪中期,它就证明是一个躯壳中空的巨人”。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统治阶层和精英人士震惊于西方的坚船利炮,同时也使其意识到此时的中国和西方“在语言、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人开始系统地接受西方文明中的某些元素,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中国的领导者和文化精英看待自身经典文化的心态逐渐出现扭曲,以自身文明优越性为立足点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开始发生解体和嬗变:
当比较古老和变化较缓慢的文明在较现代和更有生气的文明面前步步退却时,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中一代先行者寻求改革的目标,并逐渐形成对于世界以及中国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新的观点。产生于季世的这种新观点,不可避免地缺乏它以前的传统观点的一致性。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思想领域的混乱增长了,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一种新的历史正统观念才得以建立。
从晚清“华夷观念”趋于瓦解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包括音乐活动和音乐观念在内的中国固有传统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地反映了一种历史悠久、曾经取得举世罕有的骄人成就的文明与文化系统在保持自我和求得生存之间痛苦选择的过程。从总的趋势来看,旧秩序不断地(有时是强势地)维护自身,但始终处于劣势;而受外来影响生成的新思潮却也很难顺利地在中国土壤里生长,不得不经常性地做出重大调整和妥协。这种“交相胜,还相用”过程直到今天还未完成,而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造成的巨大效能,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激荡的背景和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