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患者:久病也会郁郁寡欢

我们时常会看到,久病的患者总是满脸愁云、精神不振的样子,而且很多人住院后会出现性情大变、脾气暴躁等现象。其实,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而且有可能深受抑郁的困扰。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患病,比如常见的感冒发烧,或者意外受伤,虽然这些会令我们倍感痛苦,但是一般不会旷日持久。这些急性病一旦消失,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就好转了。但是慢性病不同,它会一直纠缠患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肾病、哮喘、红斑狼疮、关节炎等。这些疾病除了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楚之外,还会从精神上折磨甚至拖垮患者。

事实上,慢性病给患者带来的挑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要设法去深入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且适应患病后有诸多不便的生活,还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治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活动可能会因疾病而受到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因此降低,可能外貌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在长期的疼痛、疲惫成为常态之后,患者很难应对这些挑战。长此以往,他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工作能力乃至自我评价都会因此大打折扣。甚至有很多人会变得性情孤僻,远离人群。这些疾病在他们身上为抑郁埋下了隐患。

慢性病患者通常会充满负面情绪甚至导致抑郁,这需要人们给予理解。但是,应该避免这种状况成为常态,否则,抑郁会令他们身体上的疾病更加难以治愈。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如果出现以下这些情绪超过1个月,那么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1)由于生病而自怜自艾,甚至感到愤恨。

(2)由于身体上的不适甚至是疼痛而变得情绪暴躁和易怒。

(3)由于生怕会加剧疼痛,对于有些活动过分焦虑和恐惧,并且担心病情会继续加重,对日后生活造成影响。

(4)由于疾病给生活带来改变甚至使行动能力丧失而感到悲伤和抑郁。

(5)由于生病后无法承担自己原本的责任与义务而产生负罪感并时常自责。

那么,面对这种抑郁情绪应该如何去扭转呢?

当然,前提是需要慢慢学会接纳自己的疾病并且带着它一同生活,通过练习和适应让自己的生活回归正常的轨道。

1.了解疾病信息

对疾病的恐惧源于对疾病知之甚少。当详细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之后,患者的情绪可能会很容易平复下来。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我们获得疾病相关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包括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医护人员、病友等,都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比如疾病起因、发病率、疾病进程、治愈率、病中感受、护理方式、调理方法等。

2.积极配合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不要持被动的态度,可以主动了解自己有哪些可选择的医疗方案,与医生积极地沟通。比如,很多患者会纠结于是保守治疗还是进行手术治疗,以至于难以入睡,但是对于这两种方案各自的优点却并不了解。如果对于治疗有任何疑问或者想法,患者要及时反馈给自己的医生,一味地发愁显然对于促进康复没有任何作用。

3.注意健康饮食

饮食虽然不能直接治愈疾病,但是有利于增强身体与疾病抗争的活力。如果医生为了治疗疾病对饮食做出特定要求,那么就需要严格遵照医嘱。可能医生给出的建议比较模糊笼统,但是自己在日常饮食中要有自觉做出健康选择的意识。

4.寻找同伴

慢性病患者很多会感到孤独,这就需要主动寻找一同对抗病魔的伙伴。比如很多城市会有一些疾病互助小组,在医院认识的病友也是很好的伙伴,还可以在网上寻找病友论坛。与病友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得到理解与认同,这样会减轻孤独无助的感觉。

5.坚持信念

有自己坚定信念的患者往往在治疗中有更多的动力。信念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带来的不适,而对美好事物的专注与积极探索也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无形中也是对抗抑郁的一件法宝。

6.懂得感恩

在生病的时候,尽量去寻找周围生活中那些值得感恩的人或事,比如家人的悉心关怀、医生的恪尽职守,都值得我们对之心怀感激。感恩能让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疾病的挑战。 Wvi7ACDHIERGCqPsAtNll8yT9zSVVLdIax13COCSbhdT6vzZ2oEdNgRBGMfL+/ol



空巢老人:老年人的孤独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空巢老人也在逐渐增多。当年轻人外出求学、工作时,他们便开始独守“空巢”,与寂寞和孤独为伴。近年来,空巢老人的数量更是不断攀升,孤独、疾病、生活无人照料是困扰他们的三大难题,而疾病就包括抑郁症。

空巢老人很容易感到孤独,此时抑郁就会找上门来。但他们抑郁的表现往往并不明显,这时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如果出现以下这三个信号,我们就要当心了。

信号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

假如老人平时性情开朗、乐观,突然变得寡言少语、拒绝社交,甚至常常哭泣,为一些小事或旧事而自责,那家人就应该引起注意,带他去医院寻求治疗了。

信号2:时常感到身体不适

这是抑郁者普遍的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心慌胸闷,腰背肩颈乃至全身酸痛,忽冷忽热,时常出汗等。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具体病因。

信号3:焦虑烦躁,紧张不安

老人常常感到紧张焦虑、烦躁不安,以及莫名其妙的担忧。比如担心自己的资金不够维持生活,子女未来不能孝顺自己,年老力衰无法做家务,家人不知何时会出意外等。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是杞人忧天,但是他们会因此坐卧不安。

除了以上这些表现之外,老人的抑郁很隐蔽,严重时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因为此时老人的思维和动作都会受到限制。老人的抑郁往往产生迅速且发展较快,持续较久;智能方面的障碍是暂时和局部的,并且脑CT检查没有表现阳性;一旦用了抗抑郁的药物之后,老人便会得到治愈。而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则与之相反。

空巢老人因为长期独居,难免倍感寂寞清冷,抑郁惆怅。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三点。

(1)不适应离休或退休后的生活。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进入闲居状态,老人可能无法适应这种角色转换。

(2)对子女有很强的情感依赖性。他们普遍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但是在人到暮年希望有儿女作为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难免会深感失望、无助、自怜。

(3)有些老人自身性格上存在缺陷,自卑退缩,在生活上常兴味索然,也缺少独立自主规划自己晚年美好生活的勇气。当身边的亲朋好友相继离世时,他们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时日无多,难免黯然神伤。

那么,空巢老人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呢?

(1)心理调节。每当出现心慌、焦虑的情况时,可以静坐、听音乐、深呼吸,这些能帮助自己缓解抑郁的情绪;发觉自己的情绪时常波动的时候,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加强自控力,让自己内心恢复平静。如果发现自己仍然无能为力,则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2)老有所乐。老人要学会关爱自己,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太极、书法、下棋、摄影、园艺等,让生活丰富多彩。同时,老人还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广交朋友,经常走动、聊天也可以让内心的压抑得到释放。

(3)老有所为。假如老人身体比较健康,不妨在社会中发挥余热,比如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样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更加充实。

此外,老人的子女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关怀、体贴老人,常回家看看,或在闲暇时给老人打一个电话,写一封邮件,问候一声,都能够帮助他们驱散抑郁的阴霾。 Wvi7ACDHIERGCqPsAtNll8yT9zSVVLdIax13COCSbhdT6vzZ2oEdNgRBGMfL+/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