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顾客对着一款产品侃侃而谈,从头到尾地详细分析,表现得就像一位产品设计师一样专业。此时,如果你轻飘飘地说:“不对!你根本就不懂。”然后把顾客刚才所说的话一句句挑出来,逐字逐句地点评。顾客此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他还会耐心地听你说话吗?恐怕不会。
人都有情绪,没有人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还能保持愉悦,也没有人愿意接触那些自己讨厌的事物。当顾客心中充满不满的时候,从你口中说出来的每一个字,他们都不会相信。
有时,为了保障营收,店家会做出一些硬性规定,比如顾客进店不可自带酒水和饮料、最低消费××元、最长停留时间××小时等。然而,顾客在面对这些规定时,往往感到不满,在他们看来,这完全是霸王条款。他们无法改变条例,只有改变自己的选择——不来还不行吗?可见,硬性规定看似保障了消费底线,实则将很多顾客拒之门外。
2018年2月24日,《成都商报》上刊载了一则标题为“餐厅喝酒规定,别损害顾客权益”的新闻。新闻中说,成都一位舒女士为了招待朋友,特地请朋友在宽窄巷子的一家餐厅内吃饭,却因为店家的硬性规定引起了不愉快。原来,该餐厅规定,前来就餐的顾客只能喝红酒或香槟,不能喝白酒。这条规定让很多顾客感到疑惑:明明是一家中餐厅,为什么只能喝红酒或香槟却不能喝白酒?
面对顾客的质疑,店家的解释是“喝白酒的氛围与本店清雅安静的格调定位不符”。店家认为,禁止顾客喝白酒完全属于自主经营行为,并没有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况且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喝白酒容易醉,醉了就会吵闹,容易影响其他顾客!只是店家显然低估了顾客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或许认为顾客在听到这条规定以后,就会乖乖地遵循规定,只喝红酒或香槟了。然而顾客心里不会这么想,他们只会觉得自己订位子的时候并没有收到此类通知,等到入座以后才突然被告知,因此心里完全不能接受。中餐厅有义务保障顾客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像这样的特殊要求,就应该事先告知顾客,而不是等其入座之后才说。而知情人更是指出,店家之所以不售白酒,只售红酒,完全是因为红酒的价格透明度不高,利润空间更大而已。
人都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对那些来自外界的强迫行为,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而这种心理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有时,销售人员并没有强迫顾客,但是顾客依然会有压迫感,从而产生逆反情绪。例如,简单、重复的说教性语言,不仅会削弱营销的趣味性,还会让顾客认为商家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想法,妄图通过简单、粗暴的宣传达到洗脑的效果。心理学上说,当信号刺激达到一定的程度,超出人能够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使人处于自我抑制状态,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不要妄图用短短的几句话就颠覆顾客的思维模式,那是他们在几十年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几句话能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他们丝毫不在乎你想说什么,他们只在乎你会不会妥协。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形时,要避免发生正面冲突,不妨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解决问题,让顾客认为你在主动向他们妥协。
例如,许多饭店规定顾客不许自带酒水,因为酒水的利润非常丰厚,他们利用这一条规定,提高了酒水的价格。但是顾客进入饭店以后,并不会像原来那样开怀畅饮,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一直在脑海中提醒着:“酒水很贵,别喝太多。”到头来,前来消费酒水的顾客越来越少,销售额不增反降。
如果能够换个思路,吸引顾客消费,而不是强制顾客消费,也许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饭店原来禁止顾客自带酒水,现在则不妨在门口贴上一张纸条:本店可以自带酒水。其实允许自带酒水的饭店有很多,但是将这条规定写在醒目的位置,却可以激发顾客的兴趣。还有一些店家甚至允许顾客自带食物,而店家可以帮助顾客烹制食物,顾客只需要付出相应的材料费和人工费即可。
当然,可以采取的方法不止这一种,任何时候都要结合实际情况。顾客产生逆反情绪的原因有很多,商家必须对自身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专门设计一个策略,才有可能长久地激发顾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