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前来购物,就是一个寻宝的过程。在他们眼里,商场就像一片神秘的丛林,里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宝藏,等待他们前去发掘,但是也潜伏着各种危险,一不留神就会吃亏。销售员显然是神秘丛林的一部分,顾客的潜意识告诉他们:要小心销售员的甜言蜜语,不要上当受骗。可以说,从进门的那一刻起,顾客就没打算相信你。
有些行业的顾客最喜欢砍价,几乎到了不给折扣就生气的地步,这些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难量化标准。就拿租房来说,房屋的面积、位置、朝向、装修等都会对租金产生影响,然而租户不可能将该地区的所有出租房屋全部调查一遍,最后对比数据,规定哪间房子多少租金,只能根据自己的租房经验,以及该地区的平均标准做出判断。
顾客们很清楚,销售员是靠业绩生活的,因此他们对销售员存有一种戒备的心理。他们害怕销售员会故意夸大商品的性能,甚至散播虚假的商品信息,而新闻中屡屡出现的宰客行为,也让他们心惊胆战。于是,顾客在与销售员交谈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十分留意销售员所说的话,防止被骗,另一方面又会将那些感觉上像是十分夸张的措辞故意忽略掉,有时甚至抱着逆反的心理与销售员进行争辩。
有趣的是,当消费者们在地摊上买便宜的东西时,他们必定会讨价还价,但是等他们走进大商场和大超市里时,面对那些贵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他们付款时眼睛都不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对比呢?难道是因为顾客感觉路边摊的摊主势单力薄,所以一定要从他们身上占便宜,而大商场的老板富可敌国,没有人敢跟他讨价还价吗?其实,顾客们并不是这么想的。
在路边摊买东西的时候,顾客会觉得:“这些摊位连个店面都没有,更别说经营牌照了,万一他卖的是假货,我岂不是很吃亏?因此,我必须要砍价,一定要把价格降得足够低。”服装的价格水分很大,顾客一般会觉得:“如果没有‘砍’掉标价的2/3,就不算砍价。”
顾客心中有疑虑,害怕上当受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如果不能破除顾客害怕被宰的恐惧心理,交易就很难成功。作为一名销售员,你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有时候,你越想证明自己,顾客反而越担心。所以,你要向他提供一些“硬实力”上的证明。有经验的经销商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耗费巨资,建造全国经营连锁店,又花钱请明星代言,并且尽力完善售后服务。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做给消费者看的,为的就是向消费者表示:“我们是专业、可靠的。”进了他们的专卖店,消费者从心底感到,这次消费活动是有保障的。
顾客的恐惧心理会给销售工作带来困难,却也能带来机会。害怕被骗,恰恰说明顾客真心想买,如果能够打消他们的顾虑,他们就会信心满满地按下支付键。通常,他们一边犹豫不决,一边又轻轻试探,看看价格是否能更优惠一点。要重点告诉顾客,买到这件产品,就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以此减轻他们的顾虑。
还有的顾客对产品的质量不放心,害怕买来的产品性价比太低。此时,销售员不妨坦诚一点,将产品的优点和缺点告知顾客,并且和同类型的其他产品做一个比较,这比顾客自己发现要好得多。慢慢地,顾客就会对销售员产生信任,觉得在这里购物不会落入陷阱。再次前来购物时,他的疑虑就会减少许多。
第一次买卖成交以后,不要忘记后续的联系和服务。平时有了优惠活动,要提前通知顾客,让顾客感到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不是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