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顾客喜欢用“我很满意”催眠自己

谁能最终说服顾客?是口若悬河的销售人员,还是品质优良的商品?这些都不能最终说服顾客,只能影响顾客,不能最终决定顾客的想法。能够最终说服顾客的只有一个人——顾客自己!

如果我说,顾客会“催眠”自己,你相信吗?

顾客是被自己一步步“催眠”的

在商场购物时,销售员总是不厌其烦地向顾客推销产品。例如,服装销售员会说:“您要是喜欢就穿上试试吧。”如果顾客穿上这件衣服,销售员就将顾客引入了一个圈套,一个让顾客“催眠”自己的圈套,而这件衣服卖出去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通过两组场景对话来感受一下吧。

场景一:

销售员:“小姐,您穿上这件棉服之后,感觉暖和吗?”(商场内一般温度适宜,再穿上棉服,顾客不可能不暖和。)

顾客员:“还行。”

销售员:“最近太冷了,外面就像冰窖一样,如果没有一件适合自己的棉服,该有多难受呀!”(“冰窖”“难受”引发顾客的联想,“适合自己”则是对顾客的暗示。)

顾客:“是的,是的……”

销售员:“小姐,这件衣服您穿着特别合身,把您的身材凸显得很好看,显得您的腰特别细。”(引诱顾客对镜自赏,陶醉在“很好看”的感觉中。)

顾客:“那行,就这件吧……”

场景二:

销售员:“先生,您可以走两步试试,看看鞋子合不合脚。”(引导顾客感受鞋子。)

顾客:“好的。”(如果顾客连续走了很多步,说明他觉得鞋子穿着很舒服,否则他会立即脱掉。可是如果他一边走一边看其他鞋子的话,就说明他对这双鞋子的兴趣不大。)

销售员:“先生,您觉得穿着这双鞋子走路的时候重不重?”

顾客:“还行。”

销售员:“嗯,这双鞋用的是××技术,××材料,这种材料防磨损,还非常轻盈。您感觉鞋子穿着舒服吗?”(普通人一般不了解技术、材料方面专业性很强的词语,突然听到会产生一种觉得商品很神秘和“高大上”的感觉。)

顾客:“嗯,还可以……”

销售员:“您如果穿着这双鞋子去旅游,哪怕走一天的路也不会感到累。”(场景化描述,引导顾客对未来的美好生活产生联想。)

发现了吗?销售员总是用两个步骤将顾客逐渐引入联想之中。他们先引导顾客感觉产品的卖点,比如暖和、轻盈。当顾客同意或默认之后,销售员再把顾客的思绪引向未来的使用场景中。虽然尚未付款,但是顾客在心里已经把鞋看成是自己的了。

这种不断暗示自己的行为,就是自我“催眠”。于是,我们会发现,在销售员的引导下,顾客越看越觉得商品适合自己,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顾客自我“催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

谈到销售,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件事——顾客喜欢性价比高的产品。每年“双11”都有浩浩荡荡的网购大军赶往天猫下单,准确地说,他们不是来“剁手”的,而是希望在商家集中打折的浪潮中分一杯羹。顾客想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如果价格明显低于预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赚到了。

顾客之所以会自我“催眠”,归根结底还是希望从中获利,所以他们其实是被利益引诱的!而商家紧紧抓住了顾客的心理,引导顾客进行联想,联想拥有产品给他带来的利益,联想未拥有产品可能引起的痛苦,最终就可以实现利益在顾客心中的最大化,促使顾客做出决定,完成交易。 sXS92ANWen+Osh0hIt/PkntDcvddlEDbYjHYDPtKRNmZV7GSlm9UnuJTpZ4Ufj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