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xiaoren

xiaoren 孩子恋物——从“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

5岁的童童对他的玩具毛毛虫情有独钟。这毛毛虫玩具软软的,自童童1岁时,就是他形影不离的“朋友妈妈”了。尽管在他的“百宝箱”里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崭新的玩具,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他父母极尽“哄劝利诱”之能事,想要他丢掉这件已经破旧的玩具,每次都遭到了他近乎拼命式的反对。这又脏又破的玩具也是他每次出门必带的玩具,如果他发现毛毛虫没带,一定会哭闹不休。童童每次睡觉必须有这毛毛虫的陪伴才能入睡。有时候,他即便睡熟了,也要紧紧搂抱着毛毛虫。

不仅是玩具,有的孩子对被子也会很痴迷。有位妈妈说,她的儿子4岁了还只用他婴儿时使用的被子,必须盖着这个被子才能睡觉,无论被子多么脏了也不让洗,为此她经常和孩子发生争执。当孩子痴迷于一件物品的时候,父母常常会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偏执症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孩子“恋物”因缺乏安全感

其实,在孩子眼里,这些玩具汽车、玩具娃娃、被子等不仅仅是物品这么简单,它们被孩子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们背后往往潜藏着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

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会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情绪,比如:为满足口腔吸吮的愿望,孩子会吸吮奶嘴、手指;为满足触觉舒适的感觉,有的孩子喜欢抚摸柔软的被角、毛绒玩具等。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就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在孩子的心中,这些东西代表妈妈和安全,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它代表的就是妈妈或者妈妈的一种气息。

这些物品与妈妈不同,孩子能控制它,能决定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并且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可以使用它,从而逐渐减少对妈妈的依赖,这也表明孩子正在用一种积极的方法使自己从“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

另外,如果父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孩子“恋”上的物品,大多是柔软的,可以拥抱的,这种柔和温暖的感觉就像是妈妈的怀抱。这样一种亲子依恋的表现,正是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身体接触的需要,特别是在婴幼儿阶段更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因此,孩子会“恋”上被子、枕头、毛绒娃娃这些物品。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有依恋的物品,而有的孩子就没有呢?是他们不需要吗?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妈妈或其他照顾人经常在孩子身边,孩子不需要替代性的安全物品;二是孩子用其他的方法来安慰自己,比如吸吮大拇指。相对应的,没有可依赖物品的孩子可能对压力或不愉快的感觉不太敏感。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对某种物品形成健康的依恋。一般来说,孩子长到2个月大时,对压力和不愉快的反应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差别,这表现为有的孩子不高兴时一秒钟也不能忍受就号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则仅仅是退缩忍让。

“恋物”会持续多久

也许有的父母会问,孩子“恋物”会持续多久呢?我们已经知道了,“恋物”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自然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和生活作息正常化,大多数孩子慢慢地就不再依恋这些替代性的物品。总有一天,孩子会放弃他的依恋物。

至于什么时候放弃,则没有一个确定的年龄。大多数孩子在上了幼儿园,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时,就会放弃依恋物。还有的孩子会持续到上小学,当他们知道别人会因此而笑话他们时,就不再对依恋物恋恋不舍了。

孩子会因“恋物”而不“恋人”吗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天天抱着小枕头睡觉就担心,既然小枕头成了妈妈的替代品,孩子会不会就跟妈妈不亲了?儿童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父母不必担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使孩子感到安慰和舒适。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那些有依恋物的孩子不能放心地依恋他们的妈妈。这些孩子往往把父母或依恋物看成是一个“依恋系统”,因此,无论有没有舒适的“安慰者”,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

过去人们认为,孩子“恋物”就预示着其长大成人之后会有心理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现在,儿童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依恋物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使孩子学会怎样在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安慰。

孩子恋物需要纠正吗

只要孩子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就不是异常的,这种依恋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通常大多数孩子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才需要依恋物,比如必须抱着枕头或布娃娃,或者手捏着被子才可入睡等。对于这种情形,父母一般不需要干涉,更不要生硬地制止甚至强行夺走孩子的依恋物,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孩子依恋物的卫生,其他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只要孩子对物品的依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那么父母就不需要太过担心。除非是孩子的依恋行为到达了极端状态,几乎要让依恋物24小时不离身,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比如奶嘴,只在宝宝哭闹不休时拿来使用一下就行,而若孩子经常口含奶嘴不放,那就不好了。那样不但容易造成门牙突出变形,还很容易产生蛀牙。更何况嘴里整天塞着奶嘴,孩子就不愿意开口,学习说话的进展就会变得缓慢。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恋物”的源头,即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当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很浓的兴趣,甚至片刻不离,那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了。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平时要多拥抱孩子

注意拥抱不是奖赏,而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即使孩子因做错了事而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可以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和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把小被子或布娃娃当成他的“精神保险带”。

2.做好睡前安抚工作

很多孩子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有些父母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自己抱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去睡觉吧。”父母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就等于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打开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那样孩子就能安心地睡觉,而不会对被子、布娃娃之类的物品过度依恋。

3.为孩子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

90%以上的“恋物”儿童都会对小被子、小枕头、毛绒玩具、用惯的浴巾之类的物品“上瘾”。因此,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不妨多买几个,这就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一种物品“专情”。如果一开始就准备了两三条小被子、一个毛绒熊家庭(包括毛绒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让孩子选择使用的话,孩子可能就会领悟到:这些是没有生命的物品,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此外,还应带孩子多出去活动活动。父母平时要多带孩子去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外出郊游,开阔孩子的眼界。那样,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开朗,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就会减少了。

4.避免强制性戒除

在经过适当的处理之后,孩子正常的依恋行为并不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展。可是一旦处理不当,幼童时期遭遇到的挫败,则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戒除依恋行为时,不要采用过激的方式,比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惩罚的意味,这会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形成一些难以纠正的异常习惯。这种影响值得重视。 Qn3tEgMuepg2L+xIEUuZehgbGNbl4MR17S0R+oChVVIK1fv3kG+k4Mbjw4i5mV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