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伟人的另一面
——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令人落泪的儿女情长

全名: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生卒:1879.12.21~1953.3.5

出身:贫民

学历:中学

职务: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夫人:叶卡捷林娜·斯瓦尼泽(前妻);娜佳

子女:3个

匆匆而过的婚姻生活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名字足以震撼整个世界,有人说他是残酷的魔鬼,有人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君,还有人说他是历史的罪人,当然,也有人把他视为神灵。不管怎么说,他都曾经在历史的年轮中纵横驰骋,声名显赫。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作为丈夫、父亲的斯大林又是什么样的呢?

斯大林总共有两次婚姻,但两任妻子都先离开他而去了。斯大林的第一任妻子叫叶卡捷林娜·斯瓦尼泽,她是斯大林的同乡格鲁吉亚人,而且是第比利斯一带有名的美女。可惜的是,这段美满的姻缘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在他们儿子雅可夫刚刚两岁的时候,叶卡捷林娜·斯瓦尼泽就去世了。

妻子去世之后,斯大林一度非常痛苦,他不愿意再找妻子。但是,也许是天意,在他妻子去逝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个美丽温柔的女孩走进了他的生活,并且她不顾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和母亲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和斯大林结合了。

这个勇敢的女孩叫娜佳。整个故事的发生还要追溯到1903年春天:当时,在巴库,一个两岁的女孩在海边玩耍时不慎被海浪冲走了。斯大林看到了这一情景,奋不顾身地跳进海里把她救了上来。这个落水的小女孩就是娜佳。那时的斯大林已经24岁了。

斯大林和娜佳的父母的友谊从更早就开始了。娜佳的父亲在1898年就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且,他们一家早就认识斯大林了,把他当作亲密的朋友,娜佳的奶奶几乎把他当作了儿子。

1917年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列宁在娜佳的家里隐蔽。这时的斯大林刚刚从西伯利亚流放回来,已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职业革命家了。作为娜佳父亲的老朋友和列宁的战友出现在她家里时,全家人喜出望外,对他盛情款待,斯大林心里也感到暖意融融。此时,14年前被他从海里救上来的那个小女孩已经长成了婷婷玉立的少女,而斯大林无论如何也无法将14年前的小女孩和眼前的她联系在一起,他更没有想到过面前的这个小姑娘会和他今后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但是,当刚刚16岁的娜佳第一眼看见斯大林,看见那个从流放地归来的刚毅的他时,爱慕之情就已经在她的心里悄悄地萌生了,只是在那个时候她只能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从此以后,由于娜佳父亲和斯大林是朋友关系,斯大林有时会光顾她家,娜佳也会见到她暗恋的男人。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这个18岁的女孩已深深地爱上了比她大22岁的革命领袖,并主动向斯大林抛出了绣球。斯大林碍于两代人的情面,开始有点犹豫,最终还是接纳了这个美女。但此事被娜佳父母知道后,表示坚决不同意。然而娜佳决心已定,毅然决然地投到了斯大林的怀抱。这是1919年。

娜佳和斯大林结合后,马上就跟随丈夫到了莫斯科,在弗琪耶娃领导下的列宁秘书处工作。不久以后,又随斯大林一起去了最为危险的南方战线。她在尽到妻子的责任,对斯大林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同时;还拼命地学习,努力缩短她和斯大林之间的差距。国内战斗结束后,她先是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又进入一个工业学院的化纤系学习,不停地参加各种会议,听各种讲座。

娜佳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回忆道:“她是一位严格的,对孩子要求很高的母亲,她怕把我们惯坏了,因为父亲已经很疼爱我们。”虽然娜佳很少和孩子们在一起,但是在子女们的印象中,他们的母亲却是一位受尊重、聪明、美丽、对所有的人都是彬彬有礼的好母亲。只有她才能把这个家庭中性格各异的亲属们全部地团结起来,使大家和睦相处。在家庭团聚的时候,她甚至还经常为大家轻盈而优美地跳上一段格鲁吉亚快步舞,让大家都很开心。

娜佳深深地眷念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一直过着平静而舒适的生活,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是,她内心的孤独和自尊则更是令人称道,在工学院上学的时候,她不让汽车去接她,从来也不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身份,从来没有人把娜佳和斯大林联系到一块。

此外,娜佳是一个极聪慧的女人,心地非常善良,一旦爱上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爱,她就把自己的心永远地交给对方。但是,她和斯大林之间年龄和经历的巨大差异是怎么都改变不了的。

斯大林主宰着一个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的命运,他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些都决定了斯大林具备果断、沉稳甚至是冷漠和专横的性格。然而,娜佳毕竟还是幼稚的,她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这个伟人,这个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巨大差异的伟人。

对娜佳来说,斯大林已经变成了极其生硬、不体贴人、不关心人的人,他已经不再是少女时期的她所崇拜的人,然而,她仍然爱着他,这令她十分苦闷,也十分失望。于是,娜佳和斯大林之间开始发生争吵。此外,在斯大林的生活圈子里,娜佳始终无法真正地去适应,并且,那里的人也从来没有公正地对待过她,总是在无形中排挤她,这就更加深了她的苦闷和孤独。

在1932年的一次宴会上,斯大林情绪非常好,他当着大家的面叫娜佳喝酒庆祝,但是,他没有叫她的名字,而是叫了一声“喂”。娜佳认为,这是斯大林长期忽视她的结果,对此,她已经忍无可忍了,她愤然离席。

第二天清晨,克里姆林宫官邸和往常一样静静地毫无声息,一位保姆步履蹒跚地起来,当她轻轻地推开娜佳的房门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像惊呆了,女主人娜佳倒在血泊里,手里握着一支袖珍左轮手枪。

娜佳死后,斯大林几乎精神崩溃。他始终无法理解妻子的这一决定,认为妻子做了错误的选择。

斯大林呆呆地坐在那里,茶不饮,饭不吃。他连一句话也不想说,只是默默地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斯大林并没有因为成立了家庭和拥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而改变十多年养成的独身生活的习惯,他仍然不分昼夜的工作,特别是在他担任总书记以后,他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事业当中了。与此同时,家庭和妻子在他的心中越来越没有地位了。即使是在对待自己方面,他也显得非常苛刻。除了工作和事业以外,在他的脑海里似乎是一片空白,不存在任何爱好和乐趣。他对饮食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认为能保持生命就行了,对他来说,在餐桌上增加一点儿格鲁吉亚的纯葡萄酒已经是对生活最好的改善了。斯大林在喝醉酒时往往粗鲁、冲动、甚至丧失理智,这也许是格鲁吉亚民族的习惯,或是父辈的影响。

除了饮酒之外,斯大林没有任何爱好。后来,在戏剧和音乐方面,他似乎受到妻子的感染,偶而也要牺牲工作时间去到莫斯科剧院欣赏一下“高雅艺术”。从20年代末期,斯大林就养成了每周看一两次电影的习惯,可是,他总是认为,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其功能仅仅是为了“教育人”,除此而外,别无他用。他在审视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紧绷着阶级斗争这根“弦”。可以说,他在欣赏艺术的时候,也是在工作!似乎除了政治,除了阶级斗争的需要,艺术的存在就没有价值。

对于居住条件,斯大林根本无心过问。也许是早年贫寒身世的原因,或是多次流放生活的习惯,工作繁忙的时候,办公室就成了他的卧室,沙发就成了床铺。至于斯大林的家里,更是极其检朴——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沙发椅上罩着布套。

对于丈夫紧张的工作作风,娜佳表示理解。她知道,斯大林不仅要应付当前的事务,还要去预料明天,去创造未来。她认为丈夫干的是解放全人类的壮丽事业,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的壮举。因此,她极力支持他,帮助他。

1921年,娜佳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瓦西里。五年后,他们的女儿也出世了,名叫斯韦特兰娜。娜佳发现,只有在幼小的儿女面前,斯大林才能改变粗暴和冷淡的性格。于是,她经常把一双儿女带到斯大林面前,让他亲近他们,爱抚他们。

在祖巴洛沃别墅里,除了斯大林一家四口外,还有斯大林前妻的儿子雅科夫以及娜佳的父母、姐姐和哥哥。这里是一个和谐、红火的大家庭,充满了天伦之乐。女主人很随和,她对别墅里的工作人员十分宽厚,对所有的亲属和邻居都很热情。斯大林前妻的哥哥亚历山大是斯大林的同乡、老战友,一个忠心耿耿的布尔什维克,他是这座别墅里的常客。所有类似这样的亲属都有别墅的出入证,可以随时进出。

除了斯大林的亲属外,还有克里姆林宫的同事及他们的妻子,如莫洛托夫、安德列耶夫、卡冈诺维奇、布哈林等人的妻子,她们经常在一起会晤、聊天,有时也在别墅里弹琴唱歌。斯大林的小儿子瓦西里最喜欢布哈林的到来,因为每次他都带来玩具,有时还带来小动物,如刺猬、小蛇、狐狸等。

娜佳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女性,她爱生活,爱孩子,她尤其喜欢斯大林的大儿子雅科夫。1921年,雅科夫从老家高加索来到莫斯科时,刚刚14岁,他是个文静而内向的孩子,并有谦虚、正派的好品格。娜佳仅比雅科夫大6岁,但他们之间在性格、年龄上丝毫没有“代沟”,她把雅科夫当成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然而,生活里这些充满惬意的明快线条并没有掩盖和驱散家庭中痛苦的阴影,它一次次使人心碎,使人震惊。这一切均源于家庭的男主人——斯大林。他对长期没有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大儿子雅科夫缺少骨肉之情。他认为,儿子的性格很不像自己。他把儿子的谦让看成软弱,把儿子的诚实看做笨拙,儿子在他眼里简直是个不可救药的人。他不满意儿子的第一个未婚妻,并干涉他们的婚姻。

由于父亲的冷漠,雅科夫曾用手枪自杀,幸好没打中要害才免去一死。但伤后良久未愈。当斯大林看到儿子时,只冷冷地说了一句:“呵,没打中!”看到丈夫的心如此冰冷,娜佳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严酷的现实使她不得不正视这一切。

小儿子瓦西里似乎比哥哥多受到一些父亲的宠爱,因为他从小就在父亲身旁长大,性格上也更与父亲接近。他聪慧、倔强,却从小任性;虽然条件优越,但缺少父母的良好教育。很早以前,斯大林就与妻子产生了分歧:斯大林希望妻子不要过问政事,只做个专职的妻子,可是妻子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在她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后,她就更希望多为党和国家作贡献了。但是,娜佳的这些想法遭到了斯大林的取笑,她在内心对自己的丈夫充满了埋怨。

1929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娜佳倍受鼓舞和激励,她再也不能呆在别墅里做专职妻子和母亲了,她要投身于工业化建设。她坚决要求到工业学院去学习专业技术。斯大林开始不同意,后来终于实现了上学的愿望。但是,娜佳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保卫局采取了措施,在她上课的班内安排了特工人员,并隐瞒了她的真实身份。

在学校里的生活开阔了娜佳的眼界,她的生活开始充实起来了,这也使得她和斯大林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

娜佳除了学习人造纤维纺织专业,还多少参与一些政治,成为丈夫的一名助手,帮他参谋一些政事。毕业以后她可以从事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也可以做一些党政事务工作,她在学校就是党的组织委员。她能直接聆听到来自最高统帅部的声音,也有机会接触工农基本群众。这无论对她本人还是对她的丈夫都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也就是在那个时刻,娜佳才感受到丈夫的温情与体贴。

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他们的一双儿女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父亲整天忙着国家大事,母亲要到大学上课,也不能常回到他们身边。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都是既严厉又可敬的人,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与教导,而他们能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平时陪伴他们的仅仅是保育员和教师,只有在假日里,才能与父母多聚会一些时光。想念时就互相写信。

其实,斯大林夫妇之间的关系的改善是短暂的。在这个看起来十分红火的家庭里,一直笼罩着可怕的阴影。家庭内战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从对骂到殴打,直到两天后那个诀别的夜晚……

斯大林久久地思索着,千头万绪,使他产生了从未感受到的沮丧与不安。但他是一国之首,家庭的悲剧不容他长久地沉沦与颓废,他还要主持国家大事,还要负责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还要考虑公众的舆论……考虑如何向人们解释这一切……

生性多疑的斯大林,在妻子死后更加警惕地审视周围的一切人,尤其是妻子的亲属、同事、同学和朋友。女主人娜佳在世的时候,祖巴洛沃别墅里的工作人员,不管是警卫、管家、厨师还是服务员、佣人都像家庭成员一样,大家无拘无束,亲密合作,充满了生机,再加上女主人的许多亲属、朋友、邻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十分热闹。后来,女主人不在了,斯大林不再信任这里的旧工作人员,他们逐渐被调离了,仅剩下一个“不可靠”的老保姆。这是因为女儿听说要她走,就不停地啼哭,父亲不忍心看到失去母爱的小女儿伤心才下令把保姆留下。即使是孩子的姨妈、舅舅、表兄妹和妻子的朋友们,斯大林也渐渐怀疑他们。从此,这所别墅冷清起来。连斯大林本人也不愿再到那里去。为了离开那个令人心碎的环境,斯大林迁居孔来沃别墅。

其实在此之前,也就是1932年,正是娜佳在工业学院即将毕业的一年。那年暑假,她从同班同学那里得知:农村的饥荒已大面积蔓延到全国。她亲眼看到同班同学手持家书,一边看信一边流泪。好心的娜佳准备解囊相助,但同学们说:“这没有用!亲人马上就要饿死了!”

当娜佳听到这些骇人听闻的惨事,并听说这是斯大林的政策所致时,她感到极为震惊,她似乎被愚弄、被欺骗。她这才知道:人民的生活并不像报纸宣传的那样幸福和美满,斯大林也不像报纸上所吹嘘的那样伟大、崇高。回到家里,她把所听到的情况汇报给丈夫,并规劝他不要执行太苛刻的政策。结果,情况反而更糟——与她接近的同学都受到了监视和清查。

此后,斯大林和妻子的关系急剧恶化了,他认为妻子干扰了他的治国策略,这是对他的背叛。于是他们发生了几次激烈的争吵。

在斯大林眼里,政权和事业高于一切。当家庭的纠葛触犯了这一崇高目的时,斯大林只能放弃亲人和家庭。其实,斯大林完全知道,妻子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面对严酷的现实,斯大林横下一条心:不许任何人谈论饥荒的事,包括他自己的妻子也不许谈。他说:这是反革命宣传,是托洛茨基言论。他指挥报纸搞了不少虚假的宣传,可是,他家里发生的悲剧使他哑口无言。他平常很少关心妻子的情绪和心里状态,更无暇与她谈心,帮她排解思想上的忧虑。在悲痛之余,他又感到气愤,因为他认为妻子干扰了他的事业,这是对他的背叛。他承认自己有时粗暴和冷淡,但决不是冷若冰霜,偶而也陪她去听音乐会,在家里还专门为她准备了钢琴。他只希望妻子做个贤妻良母,他后悔不该让妻子去学院学习,不该让她知道外面的事情。但是,一切都晚了。

一连几十天,斯大林一直保持沉默。他似乎是第一次这样丧失了信心。

过些天,斯大林又重新振奋起来,开始新的生活。他离开与妻子生活多年的祖巴洛沃别墅,在新修建的孔来沃别墅里,一直独身生活了20年。到了暮年,他常常怀念和谈起妻子的往事,并把妻子在1929年春夏时拍摄的大幅照片挂在住宅和别墅的墙上,以解思念之情。

悲情的父亲

斯大林是苏联的高级领导人,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更谈不上教育孩子了。对孩子而言,斯大林只是遥不可及的伟人,而不是慈爱可亲的父亲。

孩子们对父亲斯大林的了解甚少,他们甚至不知道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格鲁吉亚人,在他们的印象中,父亲已经完完全全地成了俄罗斯人。

在3个孩子中,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的命运最为悲惨。雅科夫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非常紧张,斯大林认为雅科夫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并且,他非常不满意雅科夫选择的两个妻子,对此,雅科夫甚为恼火。而在雅科夫的心目中,父亲从来都没有真正关心过自己的生活,他从来就不是合格的父亲,因此他对父亲充满了仇视。

经过斯大林的同意,雅科夫大学毕业后到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工厂工作,之后,他自愿参军。按照斯大林的指示,雅科夫被派往工农红军炮兵学院夜校学习,尔后很快转入这所军事学院第一系四年级。在遵照父亲的指示“跳级”之后,雅科夫明显感觉到能力的不足,他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战争刚一爆发,雅科夫就上了前线,勇敢地参与到战争中,直到他所指挥的部队陷入敌人的包围中,雅科夫不幸被俘。

德军对雅科夫严刑拷问,但是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折磨,雅科夫都没有屈服。最后,希特勒亲自下令把他送到死亡集中营,宣称只要雅科夫给斯大林写一封信或者是发表一个声明就可以免于一死。雅科夫宁死不屈。

1943年1月11日,苏军俘虏了德军元帅保卢斯,德军想用雅科夫来交换。红军政治部主任表示可以交换,但是斯大林不顾将领的意见坚决反对交换人质。

法西斯分子得知斯大林不肯交换人质的消息后,决定采用严刑来处死雅科夫。他们把处死雅科夫的残酷过程拍摄下来,让斯大林亲眼目睹儿子惨死的情景,让他的良心遭受永久的折磨和痛苦。

1943年4月14日行刑的那天,雅科夫看出了敌人的险恶居心,他勇敢地扑向敌人集中营的铁丝网,法西斯匪徒在惊慌和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向他打了一枪。年仅36岁的雅科夫壮烈牺牲了。

斯大林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并没有表示出一个父亲对儿子应有的怜爱和惋惜,只是表示他非常佩服儿子的勇气。

斯大林的另一个儿子瓦西里的命运也很凄惨,他始终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成为一个坚强、刚毅、聪颖的人。娜佳去世后,瓦西里一直被斯大林卫队长弗拉西克抚养,在阿谀奉承、随心所欲的弗拉西克的影响下,瓦西里成了一个专横跋扈、意志薄弱的人。

瓦西里也参过军,并且,他在军队中也获得了显赫的军职和头衔。但是,他能平步青云,屡次加官进爵并不是由于他显赫的战功和过人的智谋,而是在斯大林默许下,他周围的干部巴结斯大林的一种方式。

斯大林去世后,瓦西里就因为恶劣的品行被开除军籍,革职为民。此后不久,瓦西里锒铛入狱,度过了几年的铁窗生涯。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经过瓦西里的苦苦哀求,他最终才被提前释放。

几天之后,瓦西里又出了车祸,苏联政府对此已经忍无可忍了,他们最后决定把他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在流放地,瓦西里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人的失败,而是破罐子破摔,整天都生活在醉生梦死中,没过多久,他就由于长期的纵饮无度早早地去世了。

斯大林女儿的命运也是多灾多难,一生坎坷。她的婚姻相当不幸:在斯大林去世后,她就被丈夫抛弃了,随后,她便离开苏联到异国他乡消磨时光。

经过多年的出国流亡,这位“迷途的女儿”似乎意识到自己不该脱离祖国。她深切地感觉到祖国的亲切,并多次表示想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但是,她的这一夙愿没有机会实现了,最终她还是死在国外。

假如娜佳还在,斯大林的子女一定不会是这种下场,起码,他们不会在有生之年感觉不到父亲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斯大林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也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

斯大林生活名言:

这世界上,没有人能让我信任。

妻子、孩子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小部分,革命才是我永恒的信念。 zCOutfZ973E03pJwXH5Jo8pa5Fil4XRuPu3HPu1I16mwN4Pb0Y0snWflBgXLP4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