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一共三章,它有一个特点,头两章它都是三个小句子一个意群,到了第三章有点变化。
葛 之 覃 兮, 施 于中谷,维叶 萋 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 喈 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 刈 是 濩 , 为 絺 为 綌 ,服之无 斁 。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 污我私,薄 浣 我衣。 害 浣害 否 , 归 宁 父母。
我们先来看第一章,葛之覃,这个“葛”是一种蔓生植物,今天叫葛藤,生活中有的时候人会吃点儿葛粉,葛粉有扩张血管等作用,不失为一味药。“覃”就是蔓延,葛藤一节一节地长。“施”的意思也是蔓延,但是这个蔓延很有诗意。清代一位学者认为,施字左边是一个方,右边上面是一撇一横,在古代表示旗子,所以施就是柔曲婀娜的样子。葛藤曲曲折折、婀婀娜娜地蔓延着。“中谷”就是山谷之中,实际上是指更辽阔的地方。这两句有一种象征的意思。以前有俗话“女儿是人家的”,古代女孩子嫁人,就像这个葛慢慢蔓延,慢慢就到别处去了。
“维叶萋萋”,就是叶子萋萋,“萋萋”形容茂盛的样子,“维”字没有实在意义,是个结构性的词,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加上它,起码在这儿凑足四个字的音节。这句话提示我们葛在蔓延,在慢慢地长大,也暗示着女儿大了,蓬蓬勃勃,到了嫁娶的年龄,不能再拖。接下来,“黄鸟于飞”,“黄鸟”,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它的确指,但从“喈喈”的叫声看,有可能就是黄雀,“喈喈”是象声词,而黄雀的叫声是“加加”,二者很接近。黄雀有两三个小麻雀那么大,它在《诗经》中出现往往跟离别有关系。茂盛的葛枝上,来了一只黄雀,颜色变了,绿配黄,很娇艳。“于飞”就是飞,这个“于”有往的意思,但翻译的时候不用机械地说“往飞”,解释成飞过来就可以。“集于灌木”,“集”字非常有趣,它的上部是隹,隹就是短尾巴鸟,下部是木,字义就是短尾巴鸟落在树上,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落,只是这个意思今天我们不太用了。多种鸟在一起,就有了集中的意思。“灌木”,这里应该是说葛的旁边还有灌木。这六句写一个女孩子眼中的世界,一片绿绿的葛藤在向外发展,黄鸟落在不远处的灌木上,有一声没一声地叫着,一副春光,还有一点惆怅的心情就出现了。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个要离开家的人,她有了这样的意识。而且那个“喈喈”的声音还好像在说“家家”,要离家了离家了。
《诗经》的比兴手法,往往是凭一两个写景物的句子引发下文。这种句子的使用,一般是很吝啬的。可是,《葛覃》的景物描写,却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营造了一个很有气氛的春日光景,是很有“境界”意味的。女孩长大了,该嫁人了。想象未来的生活怎么样,她的心跳就加快,血管就发胀,表现在字里行间,就是那股特有的惆怅。这都是第一章经由景物描述传达的,含蓄而丰盈。
这首诗距我们今天有三千年左右,那时的中国诗歌就开始大段地描写光景。这正是中国诗的灵魂,善于营造一种光景,制造一种氛围,烘托一种情境,然后把我们的灵魂带进去浸染,使心灵受到触动。后代李白和杜甫等人有很多写景诗,都是在写景时出一句妙语。这种手法的源头在《诗经》时代就已经非常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