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灼眼的红

《桃夭》是一首送女儿出嫁的诗。这首诗中,“之子于归”出现了三次。“之子”就是“这个人”,“归”就是出嫁,这是古代的老观念,认为女子在娘家生活是暂时的,将来找到自己的婆家,在那儿生儿育女、当家庭主妇,才是真正的归宿,这种观念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部分地保存,当然,在城市里就已经非常淡了。

同是表现婚姻,这首诗的角度和《关雎》不同。《关雎》是亲迎大典,隆重地欢迎女主人到来,这首诗则是从出嫁得时的角度来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就是桃花,“夭夭”的解释古来有几种,很有意思。一种说是“少好貌”,年纪轻叫“少”,所以叫“好貌”,姣好的意思。北方冬天刚过,天老地荒到处是褐色,在别的花还没有动静的时候,桃花已经绽放了。这就是中国诗,它把生活中最灼眼、最能代表初春光景的一个现象抓出来了,而且桃花一般都是红色的,桃花绽放,半个村子都红了。第二种解释叫“屈伸貌”,它强调在早春的料峭春风中花枝在摆动,在颤抖,也很动人。第三种解释干脆说“桃之夭夭”就是桃花在笑。“夭”字上面,加上一个竹字头就是“笑”。当然这种解释的依据不是很充分,但是它很妙。汉代有句老话:“诗无达诂。”这个“达”就是通,说诗的解释不是只有一个最确凿的。大学者王国维说“诗无达诂”是不错,但是“通即达诂”,能讲通吗?能讲通就是对的。对于解读诗篇,我们还可以再加一句,“妙”也是达诂。你看这个桃花笑,就把春天的时候,女孩子出嫁的喜庆比作桃花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灼灼其华”是一种主观感受,它特别强调了光,而红色是火爆的、热烈的,所以这两句的爆发力极强。可见,一首诗如果读起来不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或者不能把我们带入某一种境地,基本上就失败了。温吞水一样的诗没人看。接下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室家是一个词,室和家,给她室家,到婆家去。男女结了婚,人生的一个大关节就算过了,以后就进入到操持家庭的阶段,就稳了。

第二章,“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诗经》有一个这样的特征——重章叠调,比如头一章有“桃之夭夭”,第二章还有“桃之夭夭”,同一句话,或者反复出现,或者变换个别字词再次出现,这既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兴”的表现。劳动号子,开头总是重复的。“有蕡”的“蕡”就是大的意思,坟墓的坟,古代就有大土坡的意思,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实”就是果实。从第一章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第二章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是有变化、有延伸的,由花想到了果,这也反映出古人对世界观察得仔细,桃花盛开,意味着果子多、果子大,暗含了新娘子嫁到人家来,给人带来吉祥如意,给这个家庭生儿育女,使家族兴旺,因为古代家族兴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丁兴旺。所以“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刚才是室家,现在变个词,是为了押韵,因为前面“有蕡其实”的“实”和这个“室”,在古代读音相近,按今天的读音也处在相同的韵部,只是声调有变化。《诗经》时期,押韵还没有照顾到平声押平声,仄声押仄声,还没有那么严格。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说到叶子了,这棵树今年开花结了果,然后长了叶子,长叶子意味着什么?这棵树还要继续茂盛地生长,而叶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可以带来荫凉,一个家族枝叶茂盛,能够遮蔽后人。这说明她不但能生养,还能教育,能使孩子成才。“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家人”就是家里的人。

这首诗中只有“蕡”字有点生僻,对于这个字,当代学者于省吾先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这个字读bān,就是斑驳陆离的“斑”、斑斑点点的“斑”,他的这个解释好在哪儿呢?他说“斑”就是指这个花落了长果子,果子长大了之后那棵桃树一边红一边绿,色彩斑斓,这个解释为这首诗增加了一些趣味,所以和之前说的“大”的解释可以并存。 4JSESH8EWHSbTdp1p4CEVWsYU+FZ3wJPApKbD7GFT132M06J1Gq6vh3wOyWJuV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