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我很高兴。
作家爸爸妙计:
这是我至今保存的桐桐的第一篇日记,没有标题,只有一句话。
这句话告诉我,那一天桐桐很开心。我很愿意拿它来作为这本书的开篇,它会让你直观地明白:瞧,日记就是这么简单。
桐桐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给她准备了一个日记本。因为桐桐是女孩,我给她精心挑选了粉色的笔记本,拿在手里看着心情就很愉快。人在心情愉快时头脑会更清醒,更愿意做事情,做事的效率当然会更高。
我告诉桐桐,要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开始桐桐并不愿意,在她心目中,没有比玩更具有吸引力的事情。我安慰她说:“记日记不一定要长篇大论,一句话就可以。”桐桐这才答应,她就是从这一句话开始记日记的。
这就是日记,写得不错噢!桐桐似乎也觉得这样做很轻松,很好玩,原来日记竟然这样简单。于是,她慢慢地接受了写日记。“今天,我数学考了90分。”“今天,王老师表扬我了。”“今天我打了很多喷嚏。”“今天,我的水杯忘记带了。”“今天中午我们吃饺子了,猪肉白菜馅儿。”……
在整个小学一年级,桐桐留下大量的一句话日记。
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它实现了很多突破。首先,实现了从语言到文字的转换;其次,要正确地写出一句话,没有语法错误,没有错别字,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实属不易;最后,它帮助一个人成功迈出了学习写作文的第一步。
不要小看一句话日记,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成年人,未必就能写出没有任何错误的一句话日记。最初,桐桐写的一句话日记常常语法不通,也会出现错别字。没关系,我会根据她心情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她心情好时,我就认真帮她修改。她心情不好时,我只看一眼,知道她哪里错了,并不立即指出。我相信,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知识量的一天天丰富,她自己慢慢会懂的。
当桐桐的心情很好时,一句话日记就不能满足她想表达的愿望了。她会自觉地写两句、三句,甚至一小段儿。写完之后还很高兴地拿给我看,我会很惊喜地说:“哇,桐桐今天的日记写得这么长!”这种“惊诧”,实际上是对她多写一些的鼓励。
那本粉色的笔记本写了十几页后,桐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日记本拿到学校,交给老师看。老师当众表扬了她,桐桐坚持写日记的事情在班里,甚至整个年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语文老师把这种记日记的方法在全班推广,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鼓励他们每天写日记。
我至今仍保持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日记,天天要记!”这是对日记形象的说法,也是在督促我们经常写日记。日记并不一定天天要记。有则记之,实在没有也不勉强。
只要经常记日记,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你将受益一生。
我出生在2000年4月,一个美丽的春天。
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我早就想出来看一看。小草发芽了,树叶变绿了,花儿也开了。世界真奇妙,我心里可高兴了。妈妈的肚子太小,我伸不开腿儿,直不起腰,喝不着水,挤得我难受,我不回去了。
爸爸抱着我,左看右看,乐得合不拢嘴。
爸爸妈妈养育了我,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作家爸爸妙计:
桐桐的这篇日记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尤其是她当面给我讲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模样—— 妈妈的肚子太小,我伸不开腿儿,直不起腰,喝不着水,挤得我难受。 这肯定是她的想象,而她在给我讲述时,一脸的幽默与滑稽,像在念顺口溜。她是在模仿演员赵丽蓉老师的小品《报菜名》,桐桐自己也觉得非常有趣。
我提醒她:为什么不把它们写进日记里呢?
我在给中小学生讲写作课,谈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时,最常提及的是发生在我读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旧事。班里有一位叫赵杨俊的同学,老师经常在作文课上讲读他的日记。有一次,老师又讲读他写的日记——
早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走出院门,看到邻居大伯在水井旁打水。
我说:“大伯,早上好,你打水哩!”大伯说:“早上好,我打水哩。你还没上学?”我说:“我这就去。”大伯嘱咐我:“路上要小心!要好好学习!”我回答:“知道了,谢谢大伯。”
于是,我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这并不是一篇很好的日记。但是,这就是一篇日记!当教室里大多数同学都不清楚日记为何物,到底该怎么写、写什么时,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唐家宾先生给我们念了这篇日记,像一根手指捅开了窗户纸,令11岁的我茅塞顿开。
“原来写日记这样简单啊!我也能写!而且一定写得比他好。”从此,我开始努力写自己的日记。为了写得有意思、好玩、好看,我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日记进行“选材加工”“增加佐料”。
这个小故事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写日记绝对不是深奥晦涩、难以完成的任务;第二,写日记就是将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写出来。写日记就像我们说话、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简单,不要把它当作一项艰难的作业,让它成为自己重重的心理负担。
当你吃过晚饭,或者睡觉前,摊开日记本,回想一天的生活,随意提笔写上几句,或者由着性子写上一段浪漫的幻想、感慨。就像面对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