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爱编故事的爸爸,总是坐在电脑前面编故事。只要爸爸看完电视,或吃完饭,就开始写东西。爸爸常常一写就是四五个小时,写了很多很多字。
爸爸非常爱运动,每天去跑步,有时候还跳绳。爸爸经常和我打羽毛球,总是能赢我。爸爸很喜欢拳击比赛,拳击比赛还没开始,他已经坐在那儿等了。有时候爸爸边看电视,边学里面的拳王比比划划。
爸爸很讲卫生,每天晚上都要监督我,刷牙、洗脸、洗脚。我每次都气哄哄地做这些事儿,因为爸爸天天说我都烦了。现在我发现和妈妈比,我的脚白一些,我才知道爸爸是对我好。
我有一个问题,爸爸吃得并不多,为什么肚子大呢?妈妈说,因为爸爸总是坐在椅子上。但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我还是不太明白。
作家爸爸妙计:
发散思维是我写作文、写小说、编故事的秘密法宝。这个秘密法宝我在读小学五年级时就发现了,一直用到现在。有了它,我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编出精彩的故事。
如果你想写出精彩的日记、作文,一定也要学会发散思维。
小学生常常面临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就是老师给出题目,学生根据题目写作文。比如《我的×××》,老师要求小学生写一篇记人的作文,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是老师或同学,也可以是亲戚邻居或好朋友。
如何写出一篇成功的命题作文呢?桐桐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写,写谁。我启发她:写你最熟悉、最了解的那个人。桐桐毫不犹豫地说:“我写爸爸吧。”确定了要写的人物,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写”。这时候,我拿出了我运用多年的秘密法宝——发散思维。
我告诉桐桐:看到《我的爸爸》这个题目后,你可以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你所记得的有关爸爸的所有事情。肯定不止一件事儿,你的脑海里会有两件、三件,甚至更多。然后从这些事件中挑选出你认为有意思的、生动有趣的、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情,一一写进作文里。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从“爸爸”这个点出发,以“爸爸”这个点为圆心,联想与爸爸有关的尽可能多的事情。有了众多素材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符合标准的素材来写。
于是,桐桐想到了“爱编故事的爸爸,爱运动的爸爸,讲卫生的爸爸,大肚子的爸爸”,根据这些特点,她自然而然想到了相关的故事, “爸爸常常一写就是四五个小时,写了很多很多字。”“爸爸很喜欢拳击比赛,拳击比赛还没开始,他已经坐在那儿等了。有时候爸爸边看电视,边学里面的拳王比比划划。”“每天晚上都要监督我,刷牙、洗脸、洗脚。我每次都气哄哄地做这些事儿……”
桐桐的原稿中,还写了很多事情。对于她来讲,能记起的爸爸的事儿太多了,是“发散性思维”为她提供了用不完的素材。这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同学中普遍存在的“没什么可写”的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