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变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传统文化消费理念的更新,传统文化企业优势地位的丧失,使得“传统”与“现代”的交接悄然进行。随着我国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总结文化产业发展得失的同时,也在探讨更加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可以预见,在即将开始的“十三五”期间,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将逐步完成。

(一)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

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载体、传播平台和经济形态,尤其是以微博、微信、App为代表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兴起,以手工和大规模复制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的传统文化产业日渐式微,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以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文化消费最富有活力的领域。 其中,网络游戏产业连续8年的增长速度在30%左右,2015年的产值为1407亿元。据《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传统出版业的报纸销售收入为697.8亿元,毛利比2013年下降11.6%,净利润下降12.8%;9966种期刊的销售收入为212亿元,毛利比2013年下降0.4%,净利润下降5.4%;虽然图书实现销售收入791.2亿元,比2013年增加2.17%,毛利率增加1.7%,但净利润比2013年下降1.3%。反观数字出版业,2014年总利润达到3387亿元,远远超过传统出版业的1701亿元。另据移动应用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数字电影、数字音乐、数字游戏、数字动漫四大文化内容产业总体规模达570亿美元,比2012年的440亿美元增长了近30%。 根据中国互联网管理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我国网民数已达6.7亿人,其中网络音乐用户4.8亿,网络视频用户4.4亿,网络游戏用户3.7亿,网络文学用户2.9亿。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个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78.7%,人均在线时长每周达26.1小时。各类互联网应用成为满足个人日常生活需求、满足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55.1%的城镇网民、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改变着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方式。传统文化产业由于技术变革所引发的产业转型升级,是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必然趋势,为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发展机遇。

(二)传统文化消费理念的更新

虽然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但改变不了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本质特征,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及其带来的体验感和满足感依然是消费者的价值判别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理念在不断更新。

消费者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从中得到的来自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因此千差万别。 从消费结构看,文化消费主要分为基本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和享受型文化消费。不同的收入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消费取向。低收入群体关注的是基本文化消费,是中低端文化产品的主要需求者;中等收入群体则是发展型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但正处于由发展型向享受型文化消费转变的过程,由注重消费数量转向追求消费质量和效果,他们也是目前最为活跃、需求最为旺盛的群体;高收入群体在文化消费方面,注重情感和精神享受,主要消费对象是个性化和精品化的文化产品。 从文化消费人群和购买力分析来看,青年历来是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文化消费意识、频率和消费总量都高于其他群体。在一项对我国文化消费的持续调查中发现,青年对于科技和时尚产品的关注度最高。在电脑、手机游戏、在线消费特定书刊、数字视听产品、付费下载、购买网站积分产品、文化时尚类产品等花费上,16~35岁的消费者比其他年龄段高出一倍以上;在看电影、看演出、K歌、参观游览文化设施和展会4个休闲娱乐方面的花费,16~35岁之间的消费群体也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 青年人热衷于展现自我,乐于娱乐休闲,追求时尚个性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不断涌现的新兴文化产品,完全契合了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理念和习惯。文化消费诉求开始从普及型和大众化转向精致型和个性化,文化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明显。

适应和满足文化消费的变化,不仅需要改善文化产品质量,还需要更新传统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内容,推动产业自身的整体转型和升级换代。

(三)传统文化企业优势地位的丧失

我国文化产业发轫于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企业大都转制于文化事业单位,一度发挥了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但随着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即使起步较早的民营文化企业也受到了新兴企业的冲击。

电影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文化产业领域,票房收入由2011年的131亿元跃升到2015年的440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从2015年度票房排行榜来看,占据前几位的国产电影《捉妖记》《港囧》《鬼吹灯之寻龙诀》《夏洛特烦恼》《煎饼侠》都是由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出品方,其中就包括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心麻花影业有限公司、搜狐视频等电影产业新军。艺恩咨询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电影发行数量最多的是五大民营企业,其中,光线影业和万达影视发行影片数量最多,国有文化企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较早进入电影产业的民营企业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现较为颓势,如图4-1所示。

图4-1 中国五大民营企业发行各票房区间

(资料来源:艺恩咨询《2014—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从电影院线来看,过去牢牢掌控电影放映权的国有企业地位已经动摇,万达院线的年总票房在40亿元以上,成为格局中的“一超”;国有企业中影星美、大地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广州金逸珠江、中影南方新干线5条院线年总票房在20~30亿元之间,构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是年总票房在10~20亿元之间,其中就包括了横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这样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如图4-2所示。

图4-2 中国电影院线三大梯队划分

(资料来源:艺恩咨询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在其他的文化产业领域,传统文化企业受到新兴文化企业冲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也为更多充满活力的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创造了机遇。 pL51H8Powrc4fmcwEzXYmsZR0vMOoJqxB1BUwljEJC9N57OlOaKAnXo41etVY+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